指向地理实践力考查的初中地理试题设计路径
2023-09-21江苏省南京市第十三中学锁金分校严光莹
■江苏省南京市第十三中学锁金分校 严光莹
2022 年4 月,新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颁布。新课标提出地理课程要“坚持育人为本,确定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地理课程目标”“发挥评价功能,促进学生学业进步和全面发展”,明确指出地理核心素养由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构成。义务教育地理课程要紧跟改革步伐,将核心素养的理念和内容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学评价环节也是其中关键的一环。如今,对地理核心素养的研究日益增多,但是更多地关注地理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而对指向地理核心素养考查的初中地理试题设计研究相对较少。初中地理试题是初中阶段评价学生地理学习质量的方式之一,一些老旧的地理试题已经无法满足现在的评价需要,因此,应该以2022 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顺应新的课标变化。
在四大地理核心素养中,地理实践力有其特殊之处,是指人们在地理实验、社会调查、野外考察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力和意志品质。实验、调查、考察这些活动需要在真实的环境中实现,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力和意志品质往往在真实实践中得以体现,而将地理实践力评价转移到纸笔测试中具有较大的难度。但是,地理实践力是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一不可,因此本文尝试探索指向地理实践力考查的初中地理试题设计路径。
一、细化指向地理实践力考查的目标
(一)地理实践力素养的分解
一道完整的地理试题是有框架结构的,其关键要素包括立意、情境、设问、答案与评分标准等。立意是指试题考查的意图和指向;情境是实现立意的材料和介质;设问是立意的现实表达,关系着立意的实现程度;编制答案和评分标准是命题不可缺少的环节。其中,情境、设问、答案与评分标准属于试题的外在表现,立意属于试题的内在本质,两者相辅相成。立意能够引领试题的命制方向,决定着试题的外在表现,因此命制试题时,立意为先。
本文重在探讨指向地理实践力考查的试题设计,因此最直接的目标为考查学生的地理实践力素养。地理实践力包括不同的关键能力,不同的关键能力又可以分成不同的水平层次,因此需要对目标进行分解和细化。地理实践力素养包括信息的获取与加工、问题的提出与阐释、工具与方法的运用、方案的设计与实施等能力。不同的关键能力又可以按照思维能力和行动能力等由浅入深进行划分。设计试题时,可以将素养目标细分后的不同水平层次作为依据。考查地理实践力中的某一项关键能力时,并不需要使试题覆盖每一级水平,可以仅考查较低水平或较高水平,学生能够完成较高水平的题目,意味着已经具备较低水平的能力,不必重复考查。
(二)素养目标与内容目标相结合
地理实践力是核心,是最终目标,在目标的设定上,还要考虑新课标中的内容要求及学业要求,将素养目标与内容目标相结合。如果只考虑素养目标,而忽视内容目标,尤其是学生在刚学完新课,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还不够熟悉时,面对完全陌生的试题可能无从下手,失去信心,也难以反馈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因此设计试题时要将内容目标与素养目标结合起来。素养目标侧重于能力,内容目标则是素养目标的具体化。例如,在考查“问题的提出与阐释”能力中的“能用实验等方法对解决问题的假设进行验证”这一水平时,可以结合内容目标“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来设计。
二、选取素材并加工
(一)选用真实的、有价值的素材
考查信息的获取与加工能力需要提供一定的信息;考查问题的提出与阐释能力需要呈现某种现象;考查工具与方法的运用,或直接考查学生对工具和方法的掌握程度,或提供具体的现象或问题,让学生阐释或解决;考查方案的设计与实施需要学生对某项活动提出相应的应对方案。基于地理实践力不同关键能力的考查需要,搜集相关素材,如某种地理现象、某个地理问题、某项地理实践活动等。它们有着共通之处,即来自生活,取自实践,具有真实性。真实的素材能够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动机,考查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但不是所有真实的素材一定能够考查学生的地理实践力,素材的选取要服务于立意,有使用价值,不能偏离考查目标。例如,导航时选择最佳路线这一素材是生活中常见的,学生比较熟悉,也会有较强的兴趣,可以考查学生“工具与方法的运用”这一关键能力,但是如果考查目标是“问题的提出与阐释”等其他素养,则不相符合。
(二)删繁就简,精雕细琢,使素材转化为情境
素材不等于试题情境,对试题来说,原本的素材可能会有一些冗余信息,也可能缺乏关键信息,还可能在内容呈现的先后顺序上不符合要求,因此素材选取后还需要加工。从内容的加工上来说,可以增删、调整、整合等,使其转化为试题所需的情境。加工过程中要注意,素材的整合不是将素材生硬地拼凑,而应该围绕某一个主题展开,避免情境碎片化。
从情境的语言来说,可以修改语句,使其简洁明了,不浪费学生的时间,不造成歧义。
从呈现的形式来说,不要局限于文字资料的呈现,要尽可能地使呈现的形式多样,例如可以呈现地图、照片、文字、表格及其组合。由于受纸笔测试的局限性,无法完美复刻真实的环境和场景,学生无法真正用手去操作,无法真实观察到复杂而立体的周边环境,也无法用脚步去丈量,用长时间的坚持去完成实践的全过程,因此情境呈现时,要尽可能贴近现实,让学生产生活动体验感和参与感,可以展现地理现象,包括自然地理现象、人文地理现象;可以再现地理实践活动,如地理实验、地理调查、野外考察等;可以抛出地理问题,让学生思索解决的方法,考虑要选用的工具等。
从呈现的内容来说,情境设计时可以考虑“留白”,“留白”是指在完整的地理现象或地理实践活动中留出一定的部分用于设问,而不是完整地在情境中呈现出来。例如,水土流失现象是在某种时空环境下受多种原因的影响产生的,该现象会带来多种影响,会发生变化,人们也可能采取一定的措施去改变这一现象。时间、空间、原因、现象本身、影响、发展变化、应对措施等因素是一个完整的地理现象中可能出现的一环,在素材加工时,可以去除部分内容,加以考查。又如,用图文资料再现水土流失的地理实验,可以提供实验结果,去掉部分实验操作,提问如何修改实验操作,可以实现某一实验结果,从而考查学生“能针对具体问题对已有方案进行修改并开展实践活动”的能力。情境也可能是多个地理现象、多个地理问题的综合,素材加工时,可以围绕某一主题,将多个素材进行整合,以便比较和分析。一个面面俱到的情境自然难以产生问题,如果将某一个或多个完整的地理事件、地理现象、地理活动等比作一套完整的链条,那么情境是其中的部分构件,剩余的构件可以用于问题的设计。
三、合理设计问题
(一)设计的问题要服务于立意
“完整的链条”中,什么样的“构件”适合成为问题呢?问题的设计自然要联系情境,但是更关键的是设问要服务于立意,要围绕立意、根据情境选编设问,这样既联系了情境,又能够有针对性地表达要考查的内容。
(二)设计的问题要更侧重对“实践”的考查
试题的设问是多种多样的,有的侧重于思考,有的侧重于行动,有的问题看上去是思考,实际上模拟的是行动,有的问题看上去是行动,实际上考查的是思维能力。指向地理实践力考查的问题必然是需要学生思考的,但是不能局限于是什么,为什么,在哪里等思辨性强的问题,还需要更加侧重“做”和“实践”,加大对“行动力”的考查。例如,在设计实验方案时,可以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列出所需的材料和工具,让学生处理数据,如计算或转绘成图等;可以让学生修改已有的方案;可以让学生绘制相关的地图、思维导图等;可以让学生观察实景照片;可以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阐释;可以让学生撰写探究报告等。“设计、处理、修改、绘制、观察、提出、撰写”这些动词都反映了“做”这一要求,考查了学生“做”的能力。
(三)设计的问题要考虑“进阶”
“进阶”是对一种遵循连贯的、逐渐深入的思维路径的描述。如果设计问题时有多个问题,则需要考虑问题的进阶,使问题之间有一定的递进关系,难度有所增加。但是设计问题链时也会遇到困难,尤其是设计考查学生地理实践力的问题时,由于地理实践活动每一步骤有着先后顺序,可能第二小题在呈现时会揭示第一小题的答案,从而使第一小题失去了考查的意义,因此设问构思遇到类似问题时要注意避免,或者从不同角度去提问,减少问题之间的相互干扰。
以南京市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地理试题杭州某区域等高线地图中九曜山最高处海拔区间和九曜山隧道、玉皇山隧道所处的山地部位两道题为例,这两道题主要考查学生地理实践力素养中的“信息获取与加工”能力。第一题考查学生能否获取简单的信息解决一般问题,学生要正确完成此题,需要阅读地图,读出九曜山最高处的海拔范围,学生可以在图中找到100米、120 米等高线,依据等高线地图上数据变化的规律,推理出九曜山地处高值中心,最内侧的等高线数值为160米,因此九曜山的海拔范围在160~180米之间;第二题考查学生能否获取较多信息解决具体问题,学生要正确完成此题,需要依据等高线地图判断九曜山隧道、玉皇山隧道所处的山体部位,应先在图上找到这两处隧道,再根据所学的判断山体部位的方法,判断出它们所处的山体部位是鞍部。两个问题的难度是在递增的,而且第二题避开了第一题的答案,减少了重复,也不会影响第一题的设问。
四、及时编写答案及评分标准
答案和评分标准是命题不可缺少的部分,需要及时完成编写。答案缺失容易造成命题者仅限于提出问题,而忽略思考如何解答问题。完成试题,给出答案的过程也是检验试题是否存在问题的重要途径。考查地理实践力可能会出现开放性答案,此类情况需要给出预见性的参考答案或答题思路,给阅卷者一定的限制性要求。主观题的评分标准和分值划分一定要细致、准确,语言尽可能简练、全面,表达要规范、严谨,便于评卷教师掌握评分要求。
五、反复修改完善试题设计
(一)试做是检验试题设计的第一步
试题设计初稿完成后可能还存在问题,需要进行检验及修改。完成试题,给出答案的过程是检验的第一步,如果在资料相对齐全的情况下,给出答案都存在困难,说明题目可能本身存在问题。此外,个人的想法难免存在不周全之处,因此除了个人完成试题外,还可以提供给其他教师或学生试做,不断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
(二)厘清试题内在的逻辑关系,检验试题设计的可行性
师生能够完成题目并不意味着题目设计是可行的。检验的第二步可以将整道题目包括答案在内视为一个整体,然后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厘清题目内部的逻辑关系,查看整个逻辑关系是否通顺,并将设问所对应的关系与最初的立意相对比,查看是否一致。如果逻辑关系不通顺或者设问与立意不吻合,则需要对题目加以修改。修改后,再重复检查步骤,直至最终完成。
以南京市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地理试题中的另一题(如图1 所示)为例,这一题主要考查“问题的阐释”这一能力,该题的内在逻辑是:某地的自然环境特征影响着当地传统民居的用材、结构和外形特征,人类会主动适应所在地的自然环境。具体来说,欧洲西部自沿海(西部)向内陆(东部),大陆性增强,海洋性减弱,因此降水逐渐减少,气温年较差逐渐增大,尤其是冬季气温显著降低,因此传统民居在建造时,自沿海(西部)向内陆(东部),墙壁厚度逐渐增厚。以上可以精炼概括为气温差异对建筑的影响,这样的内在逻辑是通顺的,也能够考查学生对具体地理问题的阐释,满足立意需求。
图1
六、结语
总之,通过细化指向地理实践力考查的目标、选取真实有价值的素材并进行细致加工、合理设计侧重于“实践”的问题、及时编写相应的答案和评分标准、反复修改完善试题设计是设计考查初中生地理实践力水平试题的有效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