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文体特色 提升核心素养
——以《山居秋暝》教学为例

2023-09-21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王秀琴

天津教育 2023年22期
关键词:空山古诗词思维能力

■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 王秀琴

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古诗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流传千年的瑰宝。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词凝聚着古圣先贤的智慧,寥寥数语却意蕴丰富,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占有重要地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那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要如何践行新课标理念,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呢?本文以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学为例进行探究。

一、聚焦意象,整合资源,培植文化自信

古诗词语言简洁而富有深度,蕴藏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是一种珍贵的精神财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整合资源,渗透古诗词所蕴含的文化,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可以将经典文化根植于学生心中。

(一)聚焦意象,知人论世

古典诗歌的意象往往承载着生命体验与文化感悟,对这些意象的理解和分析,通常与对文化内涵的深入探究有关。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抓住“空山”这一意象进行探究,学生通过初读理解意思,基本上都能透过“空山”一词感受到山林的空旷和宁静,但是教师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结合诗人的特点,聚焦“空山”这一意象,引导学生品味佛理禅境。首先,教师出示诗人王维的资料,通过阅读了解王维“诗佛”这一称号的由来,感受他笃诚信佛,对宁静淡泊生活的追求。其次,教师拓展王维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等有关“空山”的诗句,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探究“空山”所蕴含的真正内涵。最后,教师出示诗歌创作的背景资料,学生通过捕捉信息,走近诗人王维,了解“空山”不仅道出了山的清幽,更道出了诗人皈依佛法之悠悠禅心。这样的教学环节使学生在语言浸润的过程中加深了对“空山”意象的理解,从一首诗的学习向了解一位诗人迈进,不仅丰富了学生的阅读体验,而且使古诗教学更有深度和广度。

(二)课外延展,以文化人

古诗词是中国民族文化的精华,教师要进一步发掘古诗中的人文元素,融通课程内外,开阔学生的眼界,引领学生在更宽广的阅读环境中学习语文。在教学《山居秋暝》时,当学生读懂诗人的悠悠禅心后,教师顺势链接有关终南山的资料,让学生了解这座给予诗人王维一生安宁和平静的桃花源。终南山不是一座普通的山,它是“道文化”和“佛文化”的发祥圣地,是盛唐诗歌非常重要的吟咏主题,是唐代士大夫隐居的首选之地,是景色秀美的旅游胜地,更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圣地。接着,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写的《空谷幽兰》一书,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走进作者的“寻隐之旅”,阅读和了解中国的隐逸文化,感受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赞叹和向往。课堂由课内向课外延展的同时,让学生真正了解终南山,了解它如何成为给予王维一生安宁和平静的那一处桃花源。读一首山水名作,识一座文化圣地,用文化为学生的生命打下精神底色,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古诗词教学承载的使命。

二、揣摩写法,学以致用,提升语用能力

语文课程的特殊性决定了在语文课程核心素养四个方面中,“语言运用”是带动另外三个方面发展的重要枢纽,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基石。语文课堂教学应立足“语言文字及其运用”,注重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将培养学生的语用意识和语用素养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

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探寻诗人的写作密钥:动静结合,以动衬静。首先,教师让学生圈画出哪些是静态描写,哪些是动态描写,并从中体会这样写作的妙处,真切地感受文本语言使用的精妙,从而实现语感的建构。其次,教师立足单元语文要素,紧扣“动静结合”这个写作能力训练点,拓展一年级上册课文《秋天来了》,学生在快速浏览文本中发现作者的写作手法,深化阅读理解,习得语理,为课堂练笔架设脚手架。最后,教师让学生结合诗句、课文、节气三候等发挥想象,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写写自己眼中的秋天。学生情动辞发,充分调动知识储备,灵活运用课堂学到的语言经验,抒发自己对秋的别样感受。

生1:秋天来了。大雁从北方带来丰收的消息,它们仿佛是秋的使者,是秋的领航员。果园里,苹果在枝头笑红了脸;黄澄澄的梨正在枝头手舞足蹈,似乎在兴奋地等待人们将它们带回家;金灿灿的柿子,跟着凉爽的秋风落在金黄的落叶中,开心地翻滚着。蝉躲在草丛中快乐、悠闲地鸣唱着。漫山遍野的红和黄取代了绿,一阵秋风吹过,让人神清气爽。

生2:秋天来了!天气特别凉爽。秋姑娘吹了一口仙气,树叶纷纷换上了黄色的裙子。一阵风吹过,一片片树叶往下落,好像一个个美丽舞动的小精灵。它们给在树下睡着懒觉的小猫盖上了一床金黄的被子。蝉儿在树上快乐地唱着秋天的乐曲。

生3:秋天到了,那满庭的金桂,用沁人心脾的香气迎接秋的脚步;那挺拔的银杏树,用薄如蝉翼的黄叶报告秋的来临;娇媚的月季则用它粉红的脸蛋对着暖暖的秋阳微笑……大地上的生灵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迎接秋天。鸟儿叽叽喳喳地欢唱着,引领着我去欣赏这个天高云淡,景色宜人的季节,它们仿佛在说:“快来!快来!身边处处皆美景,秋婆婆的魔力真神奇!”

语言运用是语文教学的起点和旨归。课堂上,这样循序渐进地训练学生从读到写,使学生化文本的言语思维为自己的言语表达,从而实现阅读与写作的双向奔赴,提升了学生的语用能力。

三、想象表达,领悟诗情,发展思维能力

在古诗词教学中,新课标要求学生大体把握诗歌内容,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并能够联想到作品所描绘的情景,从而体会作者的情感。因此,教师应该利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将抽象的古诗文转化为生动形象的图像。当然,也正因为如此,教师往往过于注重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而忽略思维能力的培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指出: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无论哪种思维能力的培养,都必须在具体而丰富的语言实践中才能实现。

(一)在理解字意中培养思维能力

在导入新课和解读题目这一教学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暝”字的意思,虽然课文注释中有这个字的解释,看注释也的确是学习古诗的一种方法,但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教师不能止步于此,而是要从形声字的角度去分析“暝”字,让学生明白左边的“日”代表太阳,右边的“冥”表示光线昏暗,所以“暝”就是指日落时分,天色将晚,也就是指傍晚或者黄昏。这是一个引导学生理解文本语言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又掌握了获取词语意思的方法,体现着语言理解和思维发展的统一。

(二)在赏析画面中再现思维过程

在初读感知、熟读成诵环节后,教师引导学生用一个词来说说读了这首诗后的感受,学生的回答各不相同:有的觉得美,有的认为幽静,有的感觉很自在和悠闲,还有的认为舒服和凉爽……对学生的初读感受,教师给予尊重和肯定,并继续追问:这种感受是从诗中的哪些字眼或哪句诗中体会到的?让学生运用“读到_______________,我仿佛看到了(听到了)__________________,感觉到了____________。”这样的句式来交流,分享自己透过诗句所看到的画面及感受。有了这个句式的引领,学生懂得借助诗句中描写的景物展开丰富想象,调动五感六官再现诗中优美的画面,有理有据地阐述画面带给自己的感受。学生的思维过程是不能被直接看见的,借助这个句式,学生可以从自己的思考出发,对古诗做出属于自己的独特解读。于是,学生在赏析画面和交流情感的过程中真正地走进文本。也正是这种描述形象的语言实践过程,将其背后隐含的思维过程全都展露出来,从而在语言实践中有效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在质疑探究中提升思维能力

《山居秋暝》这首五言律诗的前三联写的是景,尾联则是抒情。在尾联的学习中,教师引导学生提出疑问。学生各抒己见:王孙指谁?春芳是什么意思?这首诗写的是秋景,为什么写春芳?根据学生的质疑,教师顺势激活他们的形象思维,引导他们交流记忆中关于描写春天花草的诗句,学生回忆学过的知识,在交流汇报中形象地感受春景的美好。接着,教师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春天如此姹紫嫣红,让人流连忘返,但是诗人王维留恋吗?这一质疑思考的过程便带领学生从形象思维走向逻辑思维,从而体会诗人的情感,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创设情境,吟诵赏析,提高审美创造力

古诗词典雅优美,内涵丰富。作为一名教师,应该以文本为基础营造有趣的氛围,指导学生深度阅读、感受和理解文字,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诵读感知,获得审美感受

“美感起于形象的直觉。”朱光潜先生强调,有审美的眼光才能见到美。课堂上,学习的语言内容和语言形式直接引发的审美感受是学生审美创造所必备的基本要素。要想让学生体验到文章的魅力,就必须使他们具备良好的阅读理解能力。由于古诗词语言精练,韵律十分鲜明,诵读起来朗朗上口,在教学时,教师应该善于引导学生在不断的诵读中去欣赏、咀嚼,从而培养语感,在真实有效的语言实践中感受诗词的神韵。

例如,在初读诗歌感知内容这一教学环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语言特点,首先让他们以自己最感兴趣的形式个别展示读,读通、读顺、读出节奏;其次,指导学生找到律诗的形式特点,并找出诗歌的基本韵脚,引导其将韵脚拉长,读得饱满,从而读出画面感;最后,以各种方式调动学生的诵读兴趣,如男女生对读、师生变换节奏读、小组合作读等。就是这样的男女生对读,师生变换节奏读,小组合作读让读诗变得有层次、有梯度、有方法,学生对诗歌韵律的品位也在层层推进的吟诵中提升,不仅体会到语言的节奏美和韵律美,而且在精神上获得了自我体验与自我满足。

(二)赏析画面,加深审美理解

古诗词教学要重视学生的朗读,以读代教,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走进文本,走近诗人。审美理解是审美创造的核心。当学生借助注释,通过丰富的想象和深入的回味理解了诗意,便能够穿越时空,跟随诗人走进那座空山,欣赏诗人眼中初秋雨后的美景。教师播放《经典咏流传》中霍尊的《山居秋暝》,学生沉浸在空灵的旋律中,带着理解边想象画面边诵读诗句,不仅使学生拉近了与文本的距离,更深入地领会诗句中蕴含的精髓,也对文字底蕴的把握变得更深刻。

(三)秘妙鉴赏,实现审美表现

审美鉴赏主要是对文字的一种价值评判,在语言文字使用过程中,教师要将自身的审美价值观渗透于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等步骤中。课堂上,教师结合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引导学生发现诗歌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的写法,拓展一年级上册的课文《秋天来了》,寻找作者与诗人王维相似的写作秘妙。学生在学习鉴赏的过程中,不仅习得了写作方法,而且通过联系课堂所学以及生活实际进行文本创造。在迈向审美语用的创造性表达中,学生不仅提升了自身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而且获得了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与美感。

五、结语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立足古诗的文体特色,自觉践行新课标理念,积极创设有效的语文学习情境,让古诗教学成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成为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一片沃土。

猜你喜欢

空山古诗词思维能力
踏青古诗词
空山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新年
空山新雨后,自挂东南枝
空山新雨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