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校园欺凌说“不”
2023-09-21冯志兰
冯志兰
校园欺凌是一种有意图的攻击行为,常常发生在力量(身体力量、社交力量等)不对称的学生之间。就过往校园欺凌案例分析看,校园欺凌行为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暴力欺凌、言语欺凌和孤立欺凌。情景案例中的小婷遭遇的主要是言语欺凌和孤立欺凌,面对这种现象,班主任需要从欺凌者和被欺凌者两方面进行教育引导。
一、了解欺凌者,看清问题的本源
不同类型的校园欺凌,欺凌者实施欺凌行为背后的原因是复杂的。班主任要关注学生不当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欺凌者深层的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所以他们用不符合常规的行为试图传递“我感受不到归属感或自我价值”的信号。班主任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是“治标不治本”的彼此消耗。对于欺凌者,班主任可以“三步走”。
1.了解欺凌学生情况,全面分析原因
学生的言行脱胎于其成长的原生家庭,长期受到不良的交往方式的影响,学生会不自觉地在与他人的相处中展现出来。此外,随着年龄的增长、能力的提升、学习知识的丰富,那些在成人处无法反抗而积累的不满和抱怨需要释放,于是一些学生把目光转向了同龄人。少部分学生的不当行为在欺凌他人获得的满足中不断被强化,他们会选择这种不合适的行为进行自我疗愈。因此,班主任了解学生原生家庭的情况,了解学生的亲子互动方式,能较为准确地找到学生欺凌的症结所在。当然,班主任也要耐心倾听,听懂他们内心真实的需求,让这一小部分学生感受到“老师看到我,且看得到我”,进而产生改变的主动意愿。
2.明确规范学生的行为界限
没有一个学生不愿意被看见,没有一个学生不愿意被关爱。班主任应多表达对学生不当言行的担忧,给学生自我调整的建议。对于一个有欺凌行为的学生来说,被约束往往是难受的。班主任一定要严肃告诉学生不良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必要时可以通过学校相关行政部门让学生明确行为的底线。学生的行为一定会有反复,班主任一定要坚定信心,看到学生的进步,多给予学生肯定与鼓励,多寻求心理健康教师的支持。对于校园欺凌行为,适度的教育惩戒是必要的,但过于直接的惩罚会破坏师生前期建立起来的信任,而集体连带式的惩戒尤其不可取。
3.家校协同,突出家庭教育指导
班主任应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客观呈现事实,让家长及时掌握孩子的真实动态。教师和学校应通过家庭教育指导,引导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则,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当然,家校协同过程中也可能会出现家长不认同、不配合的情况,班主任一定要让家长明确底线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
二、关心被欺凌者,指导形成自护意识
班级是个小社会,有其内在的交往规则。对于被欺凌的学生,班主任要指导他们学会集体交往的规则,形成自护意识。
1.主动求助
被欺凌者借助周围人的力量解自己之围,是一种自救,对于欺凌者来说,则是一种震慑。班主任可以通过谈话、情景模拟等教给学生自救的技巧。同时,班主任要及时联系被欺凌者的父母,家校共同指导孩子应对欺凌,提高其自我保护的能力。
2.正面回应
班主任可以组织“两难”问题讨论,多让被欺凌的学生表达看法,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能更自信地表达。班主任可提前与学生沟通,引导其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让其他学生看到被欺凌者的思考和态度,感受到他虽不爱说话,但“善良中也带着锋芒”。
3.合理反击
班主任要鼓励学生正面回应,进行合理的反击。家长和教师都可以和孩子分享相关视频,帮助孩子掌握自我保护的尺度,更好地保护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