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视域下黄河流域传统村落文化价值及其创造性转化

2023-09-21

唐都学刊 2023年4期
关键词:黄河流域村落黄河

刘 翔

(郑州工商学院 基础教学部, 郑州 45140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与魂,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精神支撑。传统村落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其文化价值的挖掘与创造性转化,是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凝聚力和不竭动力。

一、黄河流域传统村落文化价值挖掘的重要性

2021年10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系统保护黄河文化遗产。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而黄河流域的传统村落文化是黄河文化的根与魂。深入挖掘黄河流域传统村落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对于探源中华文明、弘扬黄河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培育文明乡风、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大意义。

(一)守正创新:挖掘黄河流域传统村落文化精髓

黄河流域传统村落文化价值的挖掘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路径。在全球化浪潮中,能够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显得越来越重要。传统村落文化价值挖掘就是要把传统的村落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精神价值相融合,显示出中华文化的独特生命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要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2]具有时代性的黄河流域村落文化不仅是设计精妙、影像唯美、故事奇特,更应是承载着珍贵历史记忆、民俗文化、黄河流域传统家庭伦理的文化内涵。山东省东明县是黄河入鲁的第一县,地处黄河九道弯之尾,被称为“东明小九曲”。有着独特的黄河水文、景观滩涂、险工和厚重的黄河文化,县政府深入挖掘其丰富内涵,投入资金建设了“东明黄河文化博物馆”,宣传滩区人民群众抗洪、治河的英雄事迹;筹办《筑梦黄河滩——东明黄河滩区居民迁建纪实展》,全面展现了东明人民“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打造滩区迁建“东明模式”和“东明答卷”展示中心,东明黄河文化传播和体验中心,东明滩区特色文旅品牌宣传和推广中心,让更多的人认识、铭记和推动黄河文化传承发展。优秀的黄河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形成了该县独具特色的精神文化标识。

(二)乡村振兴战略:黄河流域传统村落文化价值呈现的重大历史机遇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以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载体,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建设邻里守望、诚信重礼、勤俭节约的文明乡村。”[3]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郑州主持召开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4]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黄河流域传统村落文化价值的挖掘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传统村落是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聚合体,传承着数千年的农耕文明,是具有活态文化体系和丰富内涵的文化“生命”体,是乡村振兴的文化“蓄水池”[5]。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推进,为黄河流域传统村落文化价值的挖掘提供了可持续的机制和动力,同时传统村落文化价值的挖掘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推进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慧源泉。宁夏银川兴安区将黄河历史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乡村振兴战略结合,把兴安区黄河沿岸的村落打造成以黄河文化为主体的乡村旅游集聚区和月牙湖乡生态旅游村落。同时,聚焦“古城、黄河、乡村”三大板块,坚持“一镇一特色、一村一风韵”,挖掘沿岸黄河的长城文化、边塞文化等,利用黄河两岸湿地、沙漠等生态资源,推进国家级黄河金岸乡村旅游度假区建设。黄河文化价值挖掘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相得益彰,激发了传统村落的活力。

(三)直面短板:强化责任与担当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民族在黄河流域与自然的交互作用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黄河文化是母亲河培育出来的中华民族恢宏的气度胸怀与精神品格,是中华民族的血脉之根。黄河流域的传统村落承载了农耕文化、士大夫文化、渡口文化、河运文化、关公文化、商业文化等多种文化形态,保留有宗教祠堂、挽联碑记等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了民风民俗、艺术技能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了黄河流域农耕文明时代村民的乡村经济和文化生活,其丰厚的文化价值亟待挖掘和创造性转化。

“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在表达形式”[6]119,“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6]120。黄河流域的传统村落文化古村横跨中原文化区域和游牧文化区域,凸显出较强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目前,黄河流域的传统村落文化价值挖掘得不够充分,偏重于古村落的建筑群形态的保护,对其所承载的民俗民风、道德礼仪、音乐舞蹈、戏剧戏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还不够。据2017年发布的《中国传统村落蓝皮书:中国传统村落保护调查报告》显示,传统村落不仅记录着民族的起伏兴衰,而且能够反映一定历史时空的社会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发展状况,承载着珍贵的历史记忆、民族及地域文化信息。可见,深刻挖掘黄河流域传统村落文化价值,传承和保护传统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乡村振兴皆具重要意义。

二、黄河流域传统村落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现存的古村落保存着相对完整的人文风貌、民俗建筑、村落生态景观、古法技艺、历史文脉,这些都是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后代。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1)参见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全面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传承黄河流域传统村落文化,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仅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滋养,而且为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提供文化支撑。

(一)夯实黄河流域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基石

文化遗产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折射出一个民族的精神特质。黄河流域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是黄河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心保护好黄河流域传统村落文化遗产,让黄河文化的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需要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第一,要加强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与培养。黄河流域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是村落文化遗产的灵魂,是传统村落文化价值挖掘和创造性转化的关键。一方面,黄河流域的九省(区)高度重视对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各省市创建黄河流域国家、省、市、县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录体系,建设一支专业的代表性传承人,各级文化行政部门对传承人授徒传艺或教育培训活动给予资助,使传承人过上体面的生活。另一方面,支持国家级、省级非遗传承教学基地、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以及非遗文化的科研机构,对黄河流域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开展培训;加强黄河流域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评估和动态管理,增强其使命意识和担当意识,弘扬工匠精神。

第二,完善法治化保障路径建设。要将黄河流域传统村落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一方面要落实省级颁布的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和条例,如《河南省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规划》(2015—2025年)、《山西省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管理办法》《“乡村文化记忆工程”建设规范》等规范文件,重视传统村落文化的原真性、创造性转化和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快黄河流域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的法治化进程,在注重村落文化民族性和地域性特色的基础上,研究制定“黄河流域传统村落文化档案管理办法”等具体法律法规,促进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之间的有效衔接,让传统村落成为传承、展示黄河流域非遗的重要文化空间。

第三,让黄河流域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活起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湾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样,是重大国家战略。”[4]黄河流域沿黄九省(区)越来越重视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的展示及基础设施建设。目前,该流域国家级传统村落678处,其中河南省59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村落22个。古建筑饱含着厚重隽永的民族文化基因,承载着千年的历史文脉,黄河流域所能见到的、保存最完整的传统村落是陕西省韩城市党家村古建筑群。党家村古建筑群形成于明、清时期,现存清代四合院建筑123处,由类型丰富的传统公共建筑、完整有序的街巷体系、功能合理的给排水系统以及内涵丰富的民俗文化共同构成了党家村古建筑群的整体格局,且在建筑技术和营造上体现着明清建筑艺术的成就,被誉为“东方人类古代传统村落的活化石”。河南洛阳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中心项目将于2023年10月底前开馆试运营,重点展示黄河流域非遗文化,动态展示该流域九省(区)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貌和保护成果,让观众沉浸于古村落文化传承的故事中。

(二)创新黄河流域传统村落文化的传承路径

保护和传承黄河流域传统村落文化,要有匠人之心,要有创新之意。保护与传承、发展相辅相成。保护是传承和发展的根基,传承和发展是保护的动力源泉。只有在有效的转化和发展中,才能实现持续性的保护。2014年以来,中央大力提倡“让创新成为实现中国经济升级的强大动力”。因此,探索黄河流域传统村落文化创造性转化的路径就显得十分必要。

第一,聚焦黄河流域“传统村落文化+文旅”深度融合。将黄河流域传统村落地理资源空间整合为具有文化符号意义的线性公共文化空间,推动文化传承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山西平遥古城旅游区被称为“活着的古城”,该古城围绕晋商文化主题,以古代城垣建筑为载体,通过将古城文化遗产转化为旅游资源,以文化之韵赋能青山绿水,采取活态传承方式,以保护、修缮为手段,实现了主题村落的再造、历史文脉的赓续,使得古城文化与旅游水乳交融。“十四五”时期,黄河流域九省(区)通过探寻传统村落文化,将其铸造成可参观、体验的技术与主题空间、博物馆、历史街区城镇等,使文化遗产“活化”,向游客展示文化遗产的精神价值,体现传统村落的“灵魂”,达致“传统村落文化传承+文旅”融合的目的。

第二,开创“传统村落文化+数字科技”融合的“沉浸式体验”新业态。黄河流域九省(区)通过集成大量前沿科技成果,多通道投影、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等技术,与传统村落文化共同搭建沉浸式体验的结构和形态。使得科技创新与传统村落文化融合在一起,把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珍贵的村落文化资源转化为高品质的文化体验服务。同时,黄河流域多省(区)开启了数字化工程,对该流域的中国传统村落进行数字化复制。河南已有35个中国传统村落顺利完成数字化,入驻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村落数字馆以全景漫游、三维实景、图片、文字、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地展示中国传统村落的独特价值、丰富内涵和文化魅力。在传统村落文化调查记录方面,与大数据、AI、VR、数据化平台等高新技术深度融合,探求线上传统村落展示,提升黄河流域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传承水平。

第三,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传统村落承载着村风民俗、生产智慧、民族地域特色等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宝贵的活态化文化遗产。黄河流域九省(区)不断加大传统村落的保护力度,进一步挖掘传统村落文化的价值并进行创造性转化,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衔接实施,探索出了不少有益的实践路径。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的大王庙村在栾川发展全域旅游的战略部署下,利用与河南大学深厚的历史渊源,在国铁集团扶贫资金和河南省级集体经济专项资金的帮助下,通过开发传统村落旅游资源,盘活村中明代历史遗迹等资源,建成具有当地特色的四合院民宿,四座四合院整齐划一地坐落在整饬一新的村内河道旁,按照河大校训分别命名为“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既发展了乡村旅游、休闲度假、健康养生等产业,也吸引了在外打工的两百多名村民返乡,全年接待游客十多万人次,全村人均年创收六千余元,使古老的乡村焕发出新的风采。各地在保护的前提下充分挖掘传统村落的自然山水、历史文化、田园风光等资源,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2019年列入国家保护名录的黄河流域传统村落就接待游客近一亿人次,实现了当地村民的增收致富。

(三)发展黄河文化创意产业,促使该流域传统村落文化价值创造性转化

黄河流域在历史上形成了成熟、发达的农耕文明,要让古老的黄河文化焕发出新的风采,就需要将其与现代社会生活相融合。传统村落的营造技艺关系到居民建筑的维护和修缮,因而要探究其建筑机理及生产工艺,传承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更好地保护传统建筑外在风貌的同时,为村落的长远发展提供富有特色、具有文化附加值的元素和动力,不仅有助于传统村落民生的改善,而且有益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依托丰富的黄河文化遗产,大力发展黄河文化创意产业,以“文化引领、产业带动”“农民主体多方参与”“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规划、特色发展”(2)参见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国家开发银行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为基准,使优秀的传统村落文化得到有效激活。河南省洛阳市突出洛阳特色,发展黄河文化创意产业,多次承办黄河非遗创意展,努力打造“黄河文化”“国花牡丹”“唐三彩”等文旅品牌,以创意设计带动传统产业升级,让非遗“活”起来,有效激活了该流域的传统村落文化,推动了乡村振兴的步履。

三、黄河流域传统村落文化“活化”的制度安排

做好黄河流域传统村落文化落地的制度安排,是该流域传统村落文化“活化”的前提。贵和尚中、多元融合、自强不息等体现了传统黄河文化精神,而兼收并容、开放进取始终是黄河文化的显著特点。传统村落文化是黄河文化的重要载体,传承发展黄河传统村落文化,应着重强调以“融”为代表的黄河文化理念,将黄河村落文化融入现代文明,打造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精神文化氛围和价值观念,滋润人们的心灵,强化人们的民族文化自信。

(一)加强制度化建设,建立“活化”分层体系

加强制度化建设,对黄河文化融入现代文明意义重大。传统村落文化的“活化”能够有效推动黄河文化融入现代文明,因而在传统村落保护和“活化”过程中,强化制度建设,坚持“保护为主、传承为本、利用为要”的科学原则,多角度对古文化资源进行活化传承、创新转化,建立合理的保护机制和“活化”利用路径体系,合理利用传统村落优势,才能使古老村落焕发生机。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传统村落和“中国十大魅力名镇”的山西省介休市龙凤镇张壁古堡的保护传承管理涉及国家、省、市、县、镇等各级政府,而直接责任和实施主体是县和镇级政府。介休市遵照《山西省传统村落保护条例》,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台了《介休市传统村落调查工作实施方法》和《介休市传统村落保护条例》,将村落保护上升到制度层面,建立了法治化保障。市、县两级政府根据实地调研情况,结合张壁古堡文物古迹的存续状态和历史文化价值,实行“濒危、易危、近危和低危”的四级定级制度[7],采取分层次开发的原则,对濒危的文化遗址、建筑古迹实行保护性修复,不允许商业开发;对低危的文物古迹采取“有节、有制、有理”开发,挖掘古村落的文化价值,让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文明,形成一脉相承的关系。

在传统村落开发过程中,各级政府要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对保护、开发和“活化”必须制定统一规范。村落管理委员会依据国家相关规定及各级政府的相关要求,结合乡村实际,对传统建筑的维护制定更为细化的审批与责任追究制度。

(二)创意元素“活化”传统村落文化,完善新型文化业态体系

传统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景观和历史信息,村落文化是村民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宝贵遗产。只有把传统村落地域性的黄河文化融入现代文明,用文化创意产业点亮黄河流域传统村落,才能实现该流域传统村落民间特色文化与新时代的乡村精神文明共生共存。黄河流经的豫西山区三门峡市陕州区观音堂镇的段岩村作为中国传统村落,经过新时代的创新性发展,旧貌变新颜。段岩村在保护开发过程中结合豫西文化特色和创客智慧,构筑集融智、融资、融新、融创于一体的旅游开发,先后整合文创手工、文创艺术等资源,投入乡村民宿、手工艺和土特产品的创意设计和开发,形成了“处处有创意,户户是景点”的局面,不断升温的乡村旅游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大别山腹地的河南省新县东南部的田铺大湾村厚植红色文化、将军文化、乡土文化,同时将创意文化融入美丽山水、以时尚文化增辉传统村落,打造文艺气息浓厚的特点小镇,形成红色文化、创意文化、豫风楚韵浓郁的文化旅游产业化发展格局。

(三)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传统村落村民乡村振兴的积极性

要实现黄河流域传统村落文化的活态传承,村民的参与是关键。因而,各级政府管理部门应以村民为本,调动村民参与“活化”传统村落文化的热情和积极性,把传统村落村民的生活质量和收入的提升作为基点,为村民创造参与传统村落文化价值挖掘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开发提供更多机会。“对村民赋权并激发原住民形成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内在动力”[8],树立传承人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觉,增强传承人的活动参与力度,从而实现黄河流域传统村落文化的“活态”利用。

在黄河之南的黄土塬上,坐落着一个以地坑院而闻名遐迩的古村落——三门峡市陕州区西张村镇人马寨村。作为省级民俗文化古村落(特色村)的人马寨村,“地坑院”“澄泥砚”“捶草印花”“剪纸”是其特色传统民俗文化符号。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黄土塬上的民俗文化,不少传统村落人纷纷建立传习所,如“朱秀云民间艺术馆”等。在传承人的共同努力下,这些特色历史文化遗存在人马寨村交相辉映,如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洛阳市宜阳县苏羊村的传统民间社火——苏羊竹马,是一项省级非遗项目。每到春节,村里的社火表演团队便会走街串巷,聚集了周围村落里的村民一起观看演出。苏羊竹马汇聚的不仅是人群,更是乡土文明,是传统村落文化“活化”带给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综上所述,黄河流域传统村落资源丰富,且具多样性、地域性和民族性,其文化价值挖掘和创造性转化工作刻不容缓。党的十九大、二十大报告皆提及乡村振兴战略,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村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3]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9]而挖掘黄河流域传统村落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与价值,能够为乡村全面振兴和发展提供新的精神支撑。黄河流域传统村落文化价值挖掘和“活化”不仅需要国家级、省级、市县级政府的长效保障机制,还需要以培育乡村文明、实现乡村振兴,建设生态文明的视野来创造性转化和保护传承传统村落文化。

猜你喜欢

黄河流域村落黄河
生态环境部启动新一年度黄河流域“清废行动”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黄河』
黄河流域灿烂的齐家文化——陶器
油画《村落》
增强大局意识 提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发展水平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三十六计之顺手牵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