麋鹿苑里“四不像”
2023-09-20高丽媛
高丽媛
北京南海子麋鹿保护区的麋鹿群。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为什么麋鹿又叫‘四不像吗?”4月,北京南海子水清草美、麋鹿匿影、白鹭纷飞,一位穿着朴素的讲解员正在给一群小学生进行科普——他叫段建彬,现为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副主任。
作为科普工作者,段建彬有工程创新,有科研论文,有学术专著,但他自我调侃道:“我像教师不是教师,像导游不是导游,像专家不是专家,像作家不是作家,所以我是‘四不像。”
其实,谈吐诙谐的段建彬还有一个身份——退役大学生士兵。
2004年12月,正在北京建筑大学市场营销专业就读的段建彬参军入伍,成为第二炮兵工程部队的一名战士。
“部队长年在大山深处施工,天天穿着工装,摸不着枪炮,更见不着导弹。”段建彬笑称,当初怀疑来错了地方,“觉得自己根本不像军人”。
与战友一起钻山沟、斗顽石,段建彬渐渐懂得了自己肩负的使命:“工地就是战场,施工就是打仗。为导弹筑巢,是工程兵的荣耀。”
施工中,段建彬发挥专业优势,带领班组创新施工技术,利用软件改进下料步骤,提高了施工效率、节约了施工成本。服役期间,他入了党,2次受嘉奖,还被评为优秀士兵。
2006年12月,段建彬服役期满,依依不舍离开部队。
2年的工程兵经历,让段建彬对工程管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复学后,他按政策申请转到工程管理专业就读。在完成学业的同时,他主动协助学校开展学生党建和征兵宣传工作,还将军事心理行为训练方法带到校园,通过信任背摔、合力冲击等课目增进同学友谊、锤炼意志品质。
2008年,段建彬被北京奥运博览会组委会选为志愿者,科普奥运会场馆建筑知识。这次经历让他进一步明晰了未来的职业方向——从事科普教育。
2009年6月,段建彬本科毕业后,结合所学专业和个人兴趣,报考了与博物馆相关的事業单位。4个月后,他被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录用。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是隶属于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的科研科普公益单位,成立于1985年,又名北京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中心、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博物馆,简称麋鹿苑。麋鹿苑所在的南苑地区古称“南海子”,作为皇家猎苑的历史可追溯到元朝。麋鹿苑占地面积900余亩,主要从事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麋鹿的保护研究,麋鹿栖息地湿地生态建设研究等。
“入职的时候,正是麋鹿苑改造的关键时期。日子过得充实,也很有意思。”段建彬说,“为了不打扰鹿群,也为了熟悉保护区的生态环境特征和麋鹿的栖息特点,我穿着迷彩服,背着图板每天徒步穿行在500多亩的湿地里,采集样本、记录数据、绘制草图。有时候一些胆大的鹿还会跑过来,好奇地看看我。”
朝出夕归,每天在湿地中穿梭,在烈日下暴晒,段建彬的脸、手、胳膊被水草割得伤痕累累,脚上的鞋就没干过,双脚像泡发的面包,黝黑黝黑的脸庞显得比同龄人成熟许多。
但段建彬很高兴。在他的设想中,不仅要让游人看到麋鹿、湿地、花草和树木等生态遗产,而且要重现这座曾经的皇家猎苑人文景观,让游人能与麋鹿苑的建筑展开一场“跨时空对话”,倾听它讲出自己的故事。
后来,段建彬制定的改造方案得以实施,主持建成的科普导览系统、科普栈道、世界之鹿广场等设施,还获得了国家专利。
起初,麋鹿苑的湿地与外界不连通,在水生物、动物粪便的影响下,水的养分、含盐量逐渐提高,不利于动植物生存。在段建彬和同事的建议下,麋鹿苑对地表水进行过滤、清淤、定期外排。水鲜活了,湿地自然有了生机。
在日常管理中,段建彬发现,根据麋鹿苑植被长势,分区轮牧有利于此生彼长。他便倡导每天给麋鹿群适度投喂新鲜牧草,对暂时轮休的草地适当灌溉,一定程度上延长了植物的生长期。
2021年6月,段建彬被任命为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副主任。尽管走上了领导岗位,但他始终坚持在前台担任讲解员,且每一次讲解都力求有新意:“比如,为青少年讲解,语言就要活泼一些,尽量勾起他们的兴趣。”
为了更好地向广大少年儿童普及麋鹿科学知识,2022年,段建彬编著出版了《麋豆环游记》一书,将麋鹿科普知识寓于妙趣横生的故事里,受到读者广泛好评。
如今,散养麋鹿200余头的麋鹿苑,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园区水源充沛,植物多样,不仅适宜麋鹿、黇鹿、梅花鹿等鹿群生活,野兔等小型陆地动物随处可见,白天鹅、苍鹭等水鸟也常来栖息、繁殖。
良好的湿地生态吸引了大量的慕名参观者和摄影爱好者。“2023年2月的最后一天,我发现麋鹿苑栖息着成群的天鹅,连忙举起相机‘扫射。回去打开照片一数,好家伙,80多只!”摄影师潘清泉是麋鹿苑的常客,以前根本没在麋鹿苑见过如此大的天鹅群。
“天鹅都成群结队前来,说明麋鹿苑美,还不是一般的美!” 潘清泉说。
“春赏百花观徙鸟,鹿王争霸盛夏到。南囿秋风追古韵,麋角解后腊梅俏。”闲暇之余,段建彬还喜欢写点诗,感叹麋鹿苑在时光流转中的美好。
2023年5月,段建彬在北京南海子麋鹿保护区采集数据。
“只要有利于科普教育,有利于园区生态平衡,我并不在意自己像什么,而是做了什么,留下了什么。”段建彬说。
(作者单位:国防科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编辑/朱德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