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23-09-20贺煜嘉

新楚文化 2023年9期
关键词:中国式中华博物馆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是依据我国实际探索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路径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集体智慧精华,是中华文明延续至今的重要因素,党中央在治国理政的实践探索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为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价值遵循和思想指引。

【关键字】中国式现代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拓展;传承弘扬

【中图分类号】G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09-0004-04

一、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现代力量

中国式现代化经长期探索实践,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推进民族复兴的道路所在,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的现代化。

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是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封闭走向开放、从愚昧走向文明的过程,是随着实践和理论发展需不断深化研究的时代课题。19世纪中期,清朝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确立共和政体,1919年“五四运动”,揭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一批先进分子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于1921年建立中国共产党,经国民大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中国逐步走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初步构建起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

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话语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影响力,秉承科学性、普惠性、人民性的价值体系,夯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防御力,将人民至上理念、合作共赢的观念向全世界传播。中国式现代化以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展示出独具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给其他想依靠自身发展建设的民族提供参考借鉴。

中国式现代化着力推进各行各业的发展,在科技研发领域更是投入大量人员和经费的支持,一些核心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实现实质性突破,关系实际民生的基础设施、生存保障都有明显增强,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我国发展的各个方面注入现代化色彩。

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力量。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综合运用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前沿学科,结合当下先进技术,使我国文明探源有了坚实的科技分析依据,拓展对中国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认知,提出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原创性贡献。

而要留存、展出文明成果,博物馆自然是一个十分合适的场所。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1],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是展示中华文明、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博物馆打卡成为新兴文化消费模式,各地博物馆建设也是“数字技术加持文化展演”,于2023年7月27日亮相的三星堆博物馆新馆,是目前西南地区建成的最大遗址类博物馆,综合运用AI修复技术、3D打印、三维数据复原等技术,全面反映三星堆文物菁华的无穷魅力;中国国家博物馆推出的“数说犀尊”,综合运用AOA定位、红外感应、AR、VR等数字化技术进行“文化+科技”展览,全方位沉浸式展示馆藏错金银云纹铜犀尊。更多高新技術的运用,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形象化、具体化,富有参与性的表现形式走进百姓生活,尤其是成为年轻人的“备忘录”。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中国式现代化

深厚底蕴

中华民族在形成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思想文化,记载了中华民族奋斗的历史过程、创造的文化成果,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根植于中国人民内心,潜移默化影响人们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赋予独特的文化优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五千多年沉淀发展,是具有恒久生命力的文明成果,包括世代传承下来的思想、文字、语言、艺术、民俗、传统节日等,是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核心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是华夏儿女的精神和灵魂,已深深烙印于中华民族儿女的血脉之中,并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产生精神层面的助力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采众长兼容并蓄,具有强大的包容力,从多元文化中汲取进步成分为自己所用。从先秦时期的儒家、法家、道家等诸多学派的百家争鸣到秦汉魏晋南北朝民族分裂与统一期间造就的“兼容”特点的文化,从大唐盛世到宋元明经济发达疆土辽阔,从明清接收来自西方国家近代文明冲击到争取民族独立解放过程中产生的逐步科学性实践性文化,再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等共同造就绚丽多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正是这样的兼收并蓄赋予中国式现代化“海纳百川”的胸怀特质,不断汲取各方推进现代化的可借鉴之处。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崇尚和谐和合共生

中华民族历来都是礼仪之邦,以“中庸之道”寻求适度,不走个人中心化,其背后的文化特点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秉持协调统一的思想。也正是这样的以和为贵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不做单边主义、不称霸,走和平发展道路,愿意给其他想通过自己独立发展的民族以经验启示,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维护世界和平中谋求自身发展,又通过自身发展为世界进步做贡献。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抓实干务实重行

中华民族长期农业生产过程中,形成“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精神特质,同时也有“天道酬勤”的优秀品质,其务实朴素的本色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千方百计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新四化”同步发展,平衡好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分配差距,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认同感。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陈出新与时俱进

中华文明是目前人类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四大发明”《齐民要术》等古代科学技术展现我国不断开拓创新的意识,正是这样的民族特质使得中华文明持续系统发展,同样赋予中国式现代化强大的创新力,不断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在关键技术领域“并跑”、在重要科技领域“领跑”,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2],汇聚各方人才,加大科技创新领域的经费投入,搭建校企合作平台,通过诸多方面共同努力,解决诸多产业发展“卡脖子”问题,夯实我国参与世界竞争的砝码,以增强自身竞争力来维护国家安全。

三、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传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探究

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3]。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吸收着五千多年中华民族奋斗的文化养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要不断探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方法,赓续历史文脉,谱写伟大篇章。

(一)文化数字化体系建设

推动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建设,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立体覆盖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充分利用中国式现代化推进过程中诞生的数字化前沿技术,分步骤、分阶段、分主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涉及的声、行、音、物、演等多方面加以数字化整理归类,将五千多年的文化资源转为文化要素,形成文化数据库,并将文化体验场景化,做好线上线下文化新场景,一方面形成线上APP、网页等便捷式“指端”操作,足不出户、动动手指即可学习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背后庞大的体系和丰富的内在涵养;另一方面打造线下沉浸式观感体验园,带动文化教育设施包括学校、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等,以及文化公共场所包括社区、公园、城市广场、机场车站等展陈式文化体验展览,综合运用AI等数字化技术,使人民群众立体化、生活化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营造氛围,让过去出现在书本的理论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将文化滋养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推进文化数字化建设,要做好文化数据安全,保障数字化的优秀传统文化不被恶意编造攻击、不被错误引用、不被“移花接木”混淆视听。

(二)博物馆建设

博物馆,一般是为社会服务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它主要研究、收藏、保护、阐释和展示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向社会开放,具有多样性和包容性。根据2023年5月18日,国家文物局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博物馆总数达6565家,排名全球前列,我国90%以上的博物馆实现免费对外开放。当前,年轻人中“博物馆热”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分享打卡博物馆體验,线下实地参观,线上云逛展览。根据2022年《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对博物馆的关注程度等问题面向全国大学生发起的调查问卷显示,992份有效问卷中,89.72%的受访者去过博物馆,42.04%的受访者每年去1至2次博物馆[4]。与看演出、听音乐会等文化活动相比,浏览博物馆的成本可谓是“物美价廉”。如此看来,博物馆渐渐成为当下社交的新型模式,既能收获知识,又能与志同道合者讨论交流,激发年轻人尤其是学生群体的求知欲、探索欲。

“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5],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6],博物馆是讲好中国故事、树立民族自信的重要窗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品类众多、内涵丰富、体系庞大,博物馆相对于其他平台具有先天场所和资源调配优势,目前,全国各地已有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明等为主题的博物馆,应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建设基础上,深化博物馆展陈体系、传播体系、服务体系、管理体系等层面的规划研究,将分门别类整理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生动式、立体化的形式展现在前来参观的群众面前,使人民群众在短时间内能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并进一步激发个体深入研究的兴趣,进而发挥以点带面的辐射效应。另外,打造“文化+科技”展览效果,综合运用人工智能、AR、VR、AOA定位等数字技术,赋予展品“活性”。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声音的作品,能让观众听到它的唯美动听;手工技艺方面的作品,能在新时代下亲手体验;具有欣赏美感的作品,能让人清晰地看到它的壮阔,从而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在同一时空中得以“重叠感受”。配合开发数字IP、制作体现主题特色的小程序与APP、推出系列“中国风”文创,打开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与后期推动力。开发独具吸引力的社教活动,深化“馆企合作”“馆校合作”,搭建博物馆与社会各方领域的合作桥梁,推动博物馆成为青少年、高校在校生拓展眼界,实践锻炼的优质平台。

(三)加强宣传阐释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五千多年的积淀靠的是每一位中华儿女的继承与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需要每一位人民群众的共同参与才能实现永续。加强宣传阐释既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推动力,同时也是构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网络和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传播媒介由传统的电视、台式电脑、电台、报刊等发展为微博、微信、自媒体等新兴媒体,后者更具有便捷性、高效性、智能化等诸多优势,当下信息扩散的速度也是呈指数式增长,局部事件产生流量后就会迅速成为热点话题。考虑到新兴媒体所具备的特点、自带的优势、受年轻人欢迎等长处,在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宣传阐释优秀传统文化应借助新兴媒体以扩大影响力。

1.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话式宣传阐释,围绕寻求文化共性、引发理性思考、触发情感共鸣等关键点,融入通俗易懂的话语体系、评论区、留言板、交互设计理念等元素,改变传统中心化传播,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增强互动性,促进全社会形成文字、视觉、触觉、听觉等全方位感官体验,既能吸引社会整体参与到文化学习中来,又能激发社会个体对文化的探索欲。

2.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艺化宣传阐释,将文化融入文学作品、自媒体播放、电视电影、音乐创作、数字动漫、综艺节目、文创开发等领域,加快新型文化业态研发,助力传统文化破圈,使文化走入大众审美视野中,雅俗共赏,借助当下新媒体优势,发挥新媒体在信息传播的独特风格。

3.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化宣传阐释,引入虚拟现实、体感交互、全息投影等新一代数字媒体艺术,发展“云观赏”“云传播”,三维化场景式展示传播,使文化传播赶上时代潮流。

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在做好国内宣传阐释的同时,要积极推动体现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特色的优秀文化走向国际,深化对外文化交流,让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式现代化。

四、总述

面对当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机遇风险并存、不确定因素增多的发展环境,要坚持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同时借助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良好契机,利用不断更新的技术与理念,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绵延至今的文明文化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以最新的科学技术,全方位立体化加以传承发展,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优质基因和强大生命力为中华民族砥砺奋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精神支撑。

参考文献:

[1]李韵,王笑妃.年轻人为何爱上博物馆[N].光明日报,2023-06-27(007).

[2]魏潇潇.为统计高质量发展提供创新人才支撑[N].中国信息报,2023-07-28(001).

[3]贺钦.以“第二个结合”推动人类文明进步[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07-19(002).

[4]田珊.新时代高校共青团的凝聚力及提升策略研究[D].北京:北京科技大学,2023.

[5]班晓悦.推进新时代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05-19(002).

[6]邬正鹏.加强文物保护 赓续千年文脉[N].汉中日报,2023-08-02(003).

作者简介:

贺煜嘉(1994-),女,汉族,河南鹤壁人,硕士研究生,就职于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研究方向:艺术研究。

猜你喜欢

中国式中华博物馆
中国式民主
博物馆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中国式失败
露天博物馆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