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循环下装备制造业产融结合新生态的构建
2023-09-20谭小芳刘国捷
谭小芳 刘国捷
【摘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供应链安全、稳定的战略应对。在新发展格局下,未来将更多地从产业链而非单一企业的视角来构建产融结合新生态。文章针对双循环下产业链供应链重构的金融需求,尝试构建支持装备制造业双循环发展的产融结合新生态理论框架,以供应链的国产化、区域化、价值化为目标形成产融结合新生态与装备制造业双循环发展的运行逻辑与构成体系,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双循环发展格局;供应链安全;装备制造业;产融结合新生态
【中图分类号】F426
★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辽宁装备制造业产融结合新生态研究”(L20BJY048)。
贸易摩擦和政治分歧的持续,导致全球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链供应链进入调整阶段。面对百年不遇的新发展格局,装备制造业既遇到了要素成本攀升、产业链协同机制不健全、关键产业链节点无话语权的严峻挑战,也遇到了提升产业链的全链功能联动、结构跃升的重大机会。因此,中央明确指出加快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依托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实现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与开放发展。
随着双循环发展格局的逐步建立与完善,产融结合成为中国装备制造业实现新一轮高速发展的新引擎。在双循环发展格局的新定位下,产业链内部的企业之间的壁垒将被逐渐打破,产业链内部的业务边界将日益模糊,未来的产融结合将更多地从产业链而非单一企业的视角,服务于供应链的国产化、区域化、价值化目标[1]。产融结合不仅仅是金融创新服务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而是凝聚政策激励、市场推动的合力,更多地放大对供应链上资源的输送,加速整个产业的协同。因此,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下的产融结合新生态对于促进装备制造业供应链的安全稳定与开放发展十分必要。文章从双循环发展格局下产业链供应链重构的金融需求入手,尝试构建支持装备制造业双循环发展的产融结合新生态理论框架,形成产融结合新生态与装备制造业双循环发展的运行逻辑与构成体系,并提出相應的对策建议。
一、双循环发展格局下装备制造业产融结合发展的生态环境
逆全球化加速推进产业回迁和贸易摩擦,对全球供应链的稳定带来持续冲击,供应链竞争已从供应链成本竞争力转向供应链风险竞争力。保障供应链安全、稳定将成为“十四五”及未来时期的一个重大的战略目标。因此,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发展格局,是供应链安全、稳定的战略应对。相应地,未来装备制造业的产融结合将更多地从产业链而非单一企业的视角,服务于供应链的国产化、区域化、价值化目标。
(一)全球经济环境的不确定因素叠加
始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不仅仅延缓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而且对于价值链的全球分工产生深远影响。欧美国家试图重构本土制造业价值链和全球制造业价值链。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的发展也面临着制造业价值链的全球布局问题。中国与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之间竞争关系日益紧张,经贸摩擦频频出现。
始料未及的俄乌冲突进一步加剧了全球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伴随着全球范围内布局生产链促进经济繁荣时代的转折,外需萎缩内需不振,全球供应链进入不稳定状态。基于此,西方发达国家不仅仅对于高端制造业本地化的诉求更强烈,而且对于涉及到安全的更多产业也明确提出本地化。追求成本和效率的价值链管理已不再是首要目标,各个国家都开始关注供应链的安全与稳定,价值链供应链的全球重新布局时代已经到来。
(二)中国双循环发展格局的新定位
在全球经济发展滞缓和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中国经济的安全与发展依赖于新的增长空间,我国旧的国际国内循环模式亟待调整。因此,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指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其中,国内大循环是国家经济安全与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并在布局国内大循环的同时促进国内国际大循环的互相促进。
从经济安全的维度,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后,需要降低经济的对外依存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坚持出口导向的国际大循环战略,积极参与产业链供应链的全球分工,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对外依存度过高带来了两个问题,一是中国与美国等相关国家的贸易失衡问题,二是部分国家对中国的不对称优势下的供应链风险问题。贸易失衡必然触发经贸摩擦,在经贸摩擦和新冠疫情冲击下,供应链风险进一步放大。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依靠内需驱动才能获得稳定长远发展。实际上,中国的经济对外依存度有充足的下调空间。2019年,中国经济对出口的依存度是17%,而美国对出口的依存度大约是12%[2]。因此,中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需要进一步降低,未来的经济安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内大循环格局的实现。
从经济发展的维度,全球化依然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方向,一国经济难以独善其身。因此,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中国从参与到引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思路的转变。中国拥有完备的工业体系、强大的生产能力、丰富的专业技能人才和庞大的市场优势,完全可以依靠内循环战略保障经济安全。而且,随着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分工的深化和价值链上的不断攀升,中国经济的外溢效应逐渐增强,有利于发挥新技术快速大规模应用和迭代升级的独特优势,在牢牢掌握产业链重构主动权的同时,引领全球化的回归。再者,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利用对中国的不对称优势,在高科技领域多面打压国内的技术创新。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依赖于他国,必然影响中国在技术创新方面的进步。中国一直坚持的以市场换技术遇到瓶颈,未来需要考虑以市场养技术。因此,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需要依托完备的工业体系,在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同时培养新技术的大规模应用与升级,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三)双循环发展格局下产融结合面临的新生态
内循环是指通过重构国内供应链,并依托现有的资源、市场等优势深入推进关键技术自主创新,强化中国产业体系安全。外循环是进一步丰富国际供应链,并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提升中国产业发展质量。因此,双循环的关键是实现诸多要素、产业跨空间、区域的链接和协作,从各个企业的各自发展转变为协同发展,从单个企业的竞争优势转变为供应链的竞争优势。未来供应链的竞争优势不再是成本,而是强大稳定的生态系统。装备制造业供应链生态系统的构建需要产融结合的发展支持。
重构国内供应链的首要目的是装备制造业实现自我运转的基础和能力。中国庞大的国内市场不仅仅支持大规模生产,也需要供应链一体化发展。单一企业单个环节的单兵突破,难以提升供应链安全竞争力。因此,重构国内供应链就意味着关键企业发展所需要的关键材料和关键技术能够形成配套支持,实现供应链国产化。供应链的安全和竞争力需要链条上中下游各个环节协作运营。产融结合将从以往支持单一大规模企业的发展,转向支持供应链生态系统的发展。
链接国内国际供应链的核心目标是建立基于供应链的全球贸易新规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促使供应链管理重视每一个环节的多样化,旨在最大可能保障供应链稳定,最大程度增加供应链弹性。中美竞争格局带来的国际市场上,欧美企业与中国供应链寻求脱钩的现状,迫使中国要更积极面对供应链的全球贸易规则问题。在保持供应链安全基础上,供应链未来将更多地走向区域化和多元化。依托“一带一路”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未来将与周边区域和国家有更多地供应链链接。产融结合将更多地服务于供应链的区域化、多元化目标。
重构国内国际供应链的最终目的是保持装备制造业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供应链的竞争力表现为对供应链上流动价值的控制能力。占据更多高附加值的供应链,才能在国际贸易中拥有较高的话语权。链条上的企业攻克关键技术,推动供应链整体的协同创新和升级转型,同时深化上中下游之间的战略合作,强化供应链的价值化。因此,金融资本不再仅仅是支持产业资本经营周转、资本运作的媒介。产融结合中的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联系将更为紧密,发挥供应链规模优势和比较优势需要产融结合新平台保驾护航。
二、双循环发展格局下装备制造业产融结合新生态需求
(一)满足供应链经营资金需求的产融结合
以间接融资为主的资金配给更多地沉淀在资产规模较大的装备制造业企业,产业链内众多的协作企业直接或间接获得信贷资金的能力极其有限。在双循环发展格局下,产融结合的服务重心由过去的核心企业进一步延伸到供应链上下游的协作企业。通过支持上下游企业协作、保障国内交易循环,产融结合缓解构建供应链国产化面临的资金短缺和链节断裂问题,充分调动信贷资金,优化信贷结构,在保障信贷资金“量”的前提下,更加注重“质”的提高。避免由于资金短缺而引起的供应链关键链节的断裂,从而使得整个供应链国产化正常运行。因此,产融结合的发展,是融合供应链交易的场景信息,弥补传统财务信息的空白区域,为支持供应链上协作企业的经营资金需求提供多元化信息支持,充分发挥信贷资金的活力,保障交易的国内循环,实现装备制造业供应链的国内自我运转,保障供应链安全竞争力。
(二)支持供应链分散式发展的产融结合
在实现供应链国产化的前提下,区域供应链的链接与重构更应该成为双循环发展关注的焦点。尽管全球供应链不稳定性急剧上升,但区域间的贸易却日益频繁,区域化和多元化正成为全球化的代名词。以“一带一路”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为代表的区域跨国工程所带来的投资和金融需求巨大,传统的产融结合模式难以满足当今“次全球化”的多中心分散式交易的大趋势。多中心分散式的交易模式是指国内有资源、有技术的企业与区域合作伙伴内的关键企业建立交易关联。一方面,分散式交易重新搭建了供应链链接,形成供应链上的技术、资源备份;另一方面,增加我国短期内无法替代的关键技术和资源的来源,助力实现关键链节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升级。因此,在实现装备制造业供应链国内自我运转的基础上,产融结合的发展,是支持装备制造业企业“走出去”搭建伙伴关系的金融需求,将更多地以贸易融资、设备融资、产业投资等方式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推动供应链的区域化、全球化,以此来扩大装备制造业的生态系统,保障装备制造业供应链稳定。
(三)引领供应链基础性创新的产融结合
科技创新是驱动国内供应链升级的根本动力。装备制造业关键技术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需要金融资源直接或间接支持有资源、有技术的企业。目前,以跟跑为主的基础研究不能满足“卡脖子”问题的困境,在科学领域投入偏低也严重制约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若要提高国内供应链竞争力,必须充分发挥好政府及社会产业基金对基礎研究直接或间接的支持,发挥龙头企业对供应链的引领作用,扶持有助于供应链创新的中小企业,从而达到提升供应链整体附加值的目的。因此,产融结合的发展,将有针对性地以产业基金的方式进入供应链,促进装备制造业加速基础研究对关键技术的攻关,引领上下游企业的迭代升级,成为贸易规则的主导者、制定者,在保证供应链安全的基础上升级装备制造业生态系统,提升供应链风险竞争力。
三、双循环发展格局下装备制造业产融结合的运行逻辑
(一)升级供应链金融助力供应链国产化
供应链金融以金融资源为媒介,吸引更多的企业围绕供应链构建新的生态系统,通过建链、补链支持供应链国产化。一方面,提高金融科技在供应链场景中的应用水平,提高供应链信息透明化水平促成供应链在国内的建链、补链;另一方面,深层次嵌入底层中小微企业整合多元化资金需求,引导供应链资源一体化。
首先,金融科技的不断突破为金融场景生态的建设提供丰富的供应链交易数据,打破传统金融、财务、交易信息隔离的壁垒,实现交易的可视化、可信化和数据化。区块链技术保证了数据的真实性、物联网技术提高了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元宇宙技术作为新兴技术为需求提供了虚拟世界、大数据技术确保了协作企业需求的精准性。因此,金融科技会使更多的数据和信息具有不可篡改、可交易、可确权与可溯源的特征,为促成供应链信息透明化创造了必不可少的技术条件。
其次,从供应链整体出发,发挥供应链上下游资源与信息的聚合效应,借助场景实现金融服务一体化,同时通过金融服务助力供应链整体价值最大化。以核心企业或第三方平台为媒介[3],充分利用协作企业的动产设计金融产品,由过去单一的银行信贷逐步转向债券、应收账款、存货融资和订单融资等多元化服务。同时,结合科技赋能,根据供应链企业个性化需求为标准建设多元化金融场景,为供应链构建定制化和一体化的金融服务体系[4],以快速响应供应链上下游协作企业的结算、融资等综合需求。
(二)深化交易金融实现供应链分散化
深化交易金融使得国内企业将更多地在区域内形成多中心分散式的交易模式,企业的价值关联在双循环格局下持续加强,构建产融结合新生态的生态圈,从而实现供应链分散化。其一,利用产品与资源“走出去”为跨区域供应链上协作企业的贸易融资与设备融资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其二,通过企业深入参与国际市场,对金融的需求逐渐由结算、汇兑等基础服务支持转向更深层次金融服务需求。
产品、资源和企业的分散化进一步推动欧洲、北美、东亚、东盟等相关区域的供应链布局,将供应链过度集中在某一个国家情况逐步分散到不同区域,引导供应链布局的区域一体化。与此同时,单一供给来源会给供应链带来断链、变链和重构的风险,供应链布局多中心分散化成为更可能的趋势。为产品、资源和企业进行供给与需求的多元化区域备份,实现风险分散,增加短期内无法替代的关键技术和资源来源,使装备制造业外循环更加充实。
(三)发展产业基金促进供应链创新性
通过增加产业基金对技术升级、研发投入、科技创新等关键环节的资金投入,减少我国对关键核心材料、技术与设备等进口需求的长期依赖,加强对具备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的投资,促进装备制造业生态系统创新性的转型升级。充分发挥政府产业基金能够解决市场失灵的优势,通过杠杆撬动引导社会产业基金对与高端装备制造业相关的创新型中小企业的投资[5]。
一方面,供应链上的创新型企业由于在初创期存在资金不足、投资风险较大等问题很难得到社会资本的青睐,政府产业基金可以对这些企业进行短暂性的市场化资金支持来提高财政资金利用效率,给社会资本进行示范,发挥政府产业基金的战略引领作用。
另一方面,通过政府产业基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发挥社会产业基金的放大效应。投资规模较大、回报周期长的高端装备等新兴战略产业吸引社会产业基金能力较差,政府产业基金充分发挥少量信用良好的财政资金对社会产业基金的引领带动汇集作用,撬动更多的资源流入相关新兴产业,促进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四、双循环发展格局下装备制造业产融结合新生态体系构成
(一)产融结合新生态的参与主体
产融结合打开了产业和金融之间的壁垒,装备制造业和金融业成为产融结合的核心主体,实现产业间的跨界与融合。装备制造业以供应链上的企业为主体、以核心企业主导的供应链交易为基础、以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协同发展为目的,为产融结合新生态提供了一个日益开放、规模庞大的生态系统,为金融业主体提供稳定的经营业态环境。在装备制造业供应链生态中嵌入金融业的支付、结算、信贷、基金、保险等服务,才能在风险得到有效控制的基础上带动整个生态链的优化与升级,实现产业与金融协同发展的自循环体系。因此,产融结合新生态的参与主体除了传统的核心企业与银行等主节点组织以外,装备制造业上下游的分节点企业,以及各类金融服务商都将成为细化分工后的关键参与主体。
(二)产融结合新生态的组织结构
产融结合新生态的组织架构是由基础结构、平台系统和综合应用所构成[6]。
基础结构指的是金融监管制度环境、真实交易场景搭建、IT技术以及大数据采集等基础环境。产融结合新生态的构建必须强化参与主体与现有金融监管政策的有效衔接,提高监管科技在制度与法律层面的引领作用,同时,根据供应链上协作企业的支付、结算和融资等需求搭建供应链场景,在高频供应链场景中不断增加以核心企业为主导的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交易,沉淀企业间的多维度数据信息和信用习惯。运用物联网和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对数据进行采集构建线上一体化的信息系统和风控系统。
平台系统由金融服务平台、交易平台、风控平台、物流平台等组成,各个平台根据产融结合新生态核心主体的多元化需求提供各类数据、信用和资金。交易平台为各经济主体提供基本的信用记录、资产、税务和交易数据,为供应链平台架构提供底层数据支撑。同时,物流平台、风控平台和金融服务平台构成平台架构的业务中臺。物流平台提供物流服务支持,追踪货物的报关、出入库、配送和签收并为主体提供必要的物流数据。风控平台收集交易与物流信息进行数据分析,对经济主体进行风控初筛、风险评估、事中监控和再评估等环节,降低业务风险。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金融服务平台可以直接增加资金的发放同时合理扩张商业信用。
综合应用是指伴随交易数据生成,促进信贷服务向供应链综合型服务转变。产融结合新生态通过突破地区之间的限制、打破产业之间的壁垒、协同部门之间的信息对装备制造业提供供应链和金融方面的综合性服务。供应链服务方面将从物流、风控等方面形成一体化服务,建立一个全方位服务于国家、行业和城市的智慧物流体系,扩大对装备制造业轻资产的物流运输范围与效率,同时,结合金融科技实现信用一体化的风控体系,建立全流程信息化,资金线上全监控化的风控模式。金融服务结合商流、物流、信息流等数据为产业提供定向化、整合化、流程化、定制化的金融服务。
(三)产融结合新生态的交易语言是标准化数据
数据标准化是从信息输入输出的角度,将产融结合新生态中产生的大量数据通过统一的数据转换标准转换为生态圈的“通用语言”,即标准化数据。一方面,信息输入标准化要求从源头把控数据的标准化。数据的采集必须依据统一的定义、细化并统一的指标统计口径、通用的分类体系、信息化和线上化的采集模式进行全方位收集。同时,贯彻落实数据采集的规章制度,规定采集数据的范围。另一方面,信息输出标准化要求数据处理过程和结果能够实现产业间和跨产业的标准对接。运用标准化处理技术将数据输出为生态互通的交易语言,建立标准化信息披露机制。鼓励生态圈内的参与主体制定高于所在行业的标准体系,加强与国际组织的标准对接。
五、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下装备制造业产融结合新生态的政策建议
(一)完善基础架构,加强金融科技监管
金融科技的飞速发展提升了金融业对装备制造业实体经济的服务效率,同时又不可避免地给金融监管带来了严峻的挑戰。金融监管制度不完善、监管工具落后和监管理念传统等问题使得金融监管早已不能满足金融科技业态发展的需求,亟需提高监管科技水平。因此,一要转变过去监管理念,由过去先规定后处理的监管方式向协同监管靠拢,跨行业、跨部门识别风险,实现与科技的同步调、实时性监管。二要创新监管工具,探索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构建一套参与主体通用的监管基础设施,提升监管的专业化、智能化水平。三要加强监管科技的制度建设,围绕金融科技的新特点细化金融监管制度,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监管科技制度政策,补齐传统金融监管制度的短板。
(二)优化平台系统,实现信息智能运作
平台系统可以对供应链上的经济活动进行线上监控和管理,解决时间和地域难题,将错综复杂的经济活动平台化、数字化。因此,首先要运用大数据、区块链和物联网等技术对平台的数据传输功能进行升级,使生态圈内各参与主体实现信息高效共享。其次,针对产融结合新生态的需求丰富平台的种类,细化平台功能,为供应链上的经济主体提供个性与综合兼备的金融服务。最后,推动建设供应链金融公共服务平台,跨行业链接物流平台、风控平台、金融服务平台和核心企业等各参与主体的数据信息,完善线上交易支付和监管体系,推动产融结合新生态各方共生发展。
(三)推进综合应用,升级线上金融产品
线上化与平台化的供应链与金融服务对供应链金融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金融服务平台应该结合科技赋能,对传统金融产品进行升级,打造与供应链风控模式和物流体系高度契合的线上金融产品,构建创新型金融服务体系。因此,一方面,要稳定线上金融产品的市场化环境,从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上加大对供应链金融线上业务的创新力度,扩大对金融服务平台的统一金融监管范围。另一方面,提高供应链上下游产品标准化程度,针对不同交易群体的特征进行金融产品的个性化精准定价。运用大数据技术对物流、商流、信息流进行实时监控,通过平台信息共享与线上匹配为供应链上下游不同客户提供个性化的金融产品。
主要参考文献:
[1]黄群慧.“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深刻内涵、时代背景与形成建议[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01):9-16.
[2]从“系统性变革”中读懂“双循环”定位[N].人民日报海外版官网,2020-09-02.
[3]庄仲乔,郭立宏.产融结合促进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的因素与路径[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9(01):97-102.
[4]赵京鹤,姜庆,徐瑶.云制造背景下的供应链数字化转型路径[J].中国自动识别技术,2022(03):57-59.
[5]李枚娜.政府投资基金的规范发展及守正创新[J].南方金融,2020(01):76-82.
[6]杨涛.新形势下产融结合创新与发展[J].中国金融,2020(12):50-52.
责编:险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