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徽州传统村落八景文化空间解析与传承

2023-09-20杨震雯顾大治吴金辉

安徽建筑大学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八景徽州要素

杨震雯,顾大治,吴金辉

(1.安徽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安徽 合肥 230061;2.合肥工业大学 建筑与艺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9)

八景文化意指一定地域范围内名胜景观节点集合,“八”并非确数,实为泛指,八景、十景、十二景皆称八景。作为东方文化的典型象征,八景文化曾广泛传播至周边国家,并产生深远影响[1]。我国八景文化萌于先秦,成于魏晋,唐宋年间进入初步发展阶段,两宋时期趋于成熟。北宋年间,八景首次出现在史籍中[2]。

目前,关于八景文化的研究主要围绕地域性八景、八景诗画艺术两方面展开。关于地域性八景的研究,宏观上主要围绕八景文化起源演变、价值特色两方面,微观上多围绕地域八景的构成要素、成景规律等方面。

宏观上,关于八景文化历史脉络梳理,早前,何林福就中国地方八景的起源与发展进行了整体探讨[1],后学者分别对赣南[3]、重庆[4]、云南[5]、济南[6]、浙江[7]等地八景发展演变进行了探究;价值特色上,唐孝祥等就广州[8]、惠州[9]、松塘[10]、永州[11]等地八景审美意蕴进行了探究,万敏及其团队对江汉平原八景特色[12]、生态智慧[13]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考析,为新时代地域八景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微观上,以张仲伍、贾文毓等人为代表,分别对中国八景景观类型[14]、中国古代八景各类景观成景规律[15-18]进行了探究。

结合现有研究可知,目前针对徽州八景文化研究尚待拓展,结合徽州地域特色,针对徽州传统村落八景文化空间的探究更具有一定研究意义。依循现存八景文化研究脉络,本文针对徽州传统村落八景文化空间(以下简称徽州八景)进行微观层面类别归纳、内容梳理,宏观层面解析其空间结构、内涵特征,针对性地提出徽州八景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策略。

1 徽州八景类型分析

1.1 徽州八景梳理

本文的徽州八景源自明清宗谱、道光徽州府志及六县县志,共收集62 组、466 个景点,其中16 组四景组景,34 组八景组景,7 组十景组景,5 组十二景组景,多集中于歙、黟、绩溪三地。徽州八景文化不仅包含自然风致,也涉及文学绘画作品。西递、宏村、仁里、西溪南(丰溪)等村落均有八景诗,清代著名画家石涛还绘就了《丰溪八景图册》。

本文在划分徽州八景类型时,采取要素提取法及补充推理法。通过字面显性要素,对八景文化进行分类,同时以八景诗画为辅,对八景特色进行分析,提取字面及画面隐性要素,对景观进行补充说明,完成八景物质层面的梳理。

1.2 徽州八景分类解析

本文将徽州八景分为自然风光类及人文胜迹类。依据要素是否可见,将自然风光类与人文胜迹类进一步细分为固态要素及非固态要素[3](表1)。由于部分景点包含多种分属不同类别的景观要素,因此各类景观总和将大于组景景点总数。

表1 徽州八景各类景观统计Tab.1 Landscape statistics of Huizhou Eight Scenes

自然风光类八景的形成与徽州山水有着紧密联系。徽州境内有黄山、白际、五龙三大山脉,八景中含有地貌类景观要素的景点占徽州八景近半数。客观上,山水是八景文化空间的物质空间载体;主观上,在程朱理学的影响下,徽州文人形成俯仰天地、寄情山水的自然观。徽州八景之中,山、峰字眼居多(表2),多集中描绘山形峻峭或山体宏伟,例如:披云峰影、北嶂卧云。新安江、长江两大水系流经徽州境内,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徽州八景中水文类景观形态:徽州八景中多以溪、水、泉等小体量的水文景观为主(表3),一方面通过动静描写,突显声音空灵活泼,如玉泉鸣佩;另一方面以水为载体,将水文类景观与其他要素结合,如:南湖春晓。

表2 地貌类景观类型统计Tab.2 Statistics of geomorphic landscape

表3 水文类景观类型统计Tab.3 Statistics of hydrological landscape

徽州八景中,动植物、天象、时间等要素也进一步丰富了空间。动物类以“龙”“凤”“龟”等具有美好特殊寓意的动物居多,如竹坞凤鸣;植物类由两部分组成:一为梅、竹等代表高洁品质的雅致型植物,如梅林香雪;二为“藜”“蒲”为代表的具有农耕文化的生活型作物,如莒蒲滩钓川。动植物种类丰富,且大多数为徽州本土物种,具有显著地域特色。

此外,徽州八景通过非固态要素,如风雪云雨、季节更迭等天象类及时间类要素烘托,以有限的空间描写无尽的深远之意,不拘泥于传统景观空间的内向性建设,从时间、空间上拓展徽州八景意蕴,强调空间与外界整体环境的互通共融,塑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徽州八景自然风光。

人文胜迹与自然风光类相对应,突出人类在自然界内的活动及其所产生的关联,本文将其分为固态要素,即建筑类景观,与非固态要素,即行为类景观。

建筑类景观主要为传统民居、宗庙祠堂两类。传统民居凸显徽州八景的朴素简雅,如:梅溪草堂;宗庙祠堂体现村内文化空间的核心,如:睢阳忠庙。行为类景观主要分为四类:生活休闲类景观占比最高(表4),其中不乏商会、集会情形的描写,如:商市人烟;亦有乡间休闲娱乐情景的描绘,如:莒蒲滩钓川,着力塑造具有场所精神的生活化场景。

表4 行为类景观类型统计Tab.4 Statistics of behavioral category landscape

通过查阅相关宗谱县志,徽州八景的记载多集中于明万历及清道光、同治年间。依据要素展现的重点不同,梳理总结不同时代各景观要素内容,可得其历史脉络(图1)。其中,除天象类景观要素在内容上没有变化,其余要素皆在表达重心上有不同程度的变更。

图1 徽州八景要素历史脉络Fig.1 Historical context of Elements in Eight Scenes of Huizhou

2 徽州八景特征解析

2.1 徽州八景空间结构范式

本文依据地方志对徽州八景进行定位分析,发现各类古籍及诗词对徽州八景的景名景序描述基本一致,可见徽州八景中的景观次序并非随意安排。在此基础上,引入“观者”身份视角,从视象层面探究徽州八景组景及单一景点的空间结构,归纳结构范式。此处以瞻淇十景及海阳(今休宁)八景为例。

瞻淇十景中有四景处于村内,小而紧凑,其余六景广阔且分散,旷奥相宜。景观序列在空间上极富张力,在水平面上形成了三个自成一体又彼此相连的环状空间;垂直方向上,外围的四个景点依据地势,占据制高点,互为对景,构成“山—水—山”交错结构。海阳八景序列上循环往复,注重视线高低偃仰,形成三个环状空间,彼此联系紧密,过渡自然。整体构成“山—水—山—水”的山水交织空间结构。

单一景点中,自然风光类景观空间大多为核心内聚式空间结构范式(表5),如石印回澜,观者以瞭望者的身份置身景外,目光汇集于河中方印;而人文胜迹类景观则多为串联外向式空间结构范式,如文峰雅会,停驻空间集群串联成线,视线向外发散。人成为景观空间中“被瞭望”的一部分。

表5 单一景点空间结构Tab.5 Single scenic spot space structure

总的来说,徽州八景现存景观序列并非系统性的集群串联式空间,而是密切联系、山水交织的格局,但也因此降低了整体可达性,直接影响了观者在有限时间内的参与度。

2.2 徽州传统村落八景内涵特征

徽州八景的内涵特征为文化空间“物象—视象—心象”三维有机耦合。

前文依据徽州八景要素种类,对徽州八景进行物质层面的研究即物象分析;后依据八景空间序列总结空间结构范式,借由“观者”身份,对徽州八景进行视象归纳;但作为文化空间,其在物象、视象的递进链接皆为突出徽州地域文化,即心象(图2)。其耦合途径为:借声境入景体现民风民俗、人文制度;借色彩入境凸显艺术技艺、借芳香入象表达意识价值,从听觉、视觉、嗅觉多感官凸显多元的徽州文化。

图2 徽州八景的内涵特征Fig.2 Connotation of Eight Scenes of Huizhou

2.2.1 听觉:借声境入景

徽州八景中声音景观可分为两类:自然声及人为声。自然声可细分为水流声、气象声、动物声;人为声可细分为交谈声、脚步声、钟声、诵读声。

以水流声、交谈声为例,水流声多由溪、潭、瀑布做主景音,如:清溪涵月、碎月滩声、西岩瀑布等,描绘徽州人寄情山水的志趣;也存在作背景音的情况,如枫林筋觞,以水声烘托觞咏之声,突出徽州地区崇儒尚学风气[19]。交谈声是徽州八景人为声中的主要声音。商市人烟、平畈朝耕、箬岭樵歌,行商作贾、农耕渔唱等场景皆会产生交谈声,既丰富空间感知,又展现了徽州商业的发展、徽州土地制度下的农耕文明延续。

徽州八景通过塑造声音,打破时空的局限性[20],自然界中水流、气象、动物声,与人为活动所产生的声音混合,以八景空间的有限结合时间的无限性,全方位、多层次地体现徽州文化中的民风民俗、人文制度。

2.2.2 视觉:借色彩入境

徽州八景中蕴含丰富的地方色彩景观,具体可分为时间色彩、空间色彩。

时间色彩以代表性事物的色彩暗指时间流逝,春有翠屏,夏有莲塘,秋季开展晒秋农俗,冬日屏山积雪,通过颜色更迭象征时间变化,传递主题意蕴;空间色彩主要由山水气象要素产生,如祥云洞天、金山茗雾,以山石暗色为基础色调,分别以天空、香茗为主色调,主次相辅,与环境形成对比[21]。

空间色彩多为远景,利用大面积、硬质地、低明度的色彩构成环境色调;徽州的乡土材料——青瓦粉墙等色彩意象关联物构成中景,明晰八景所在具体地域。时间色彩为近景,从明度上与中景、远景形成视觉反差,构成了丰富生动、整体协调的八景色彩,与新安画派等徽州地域艺术文化特征相呼应。

2.2.3 嗅觉:借芳香入象

相较于视觉性景观,芳香景观具有更持久的地域特性[22]。徽州八景中,芳香景观的香气主要来自植物与文化物品。

植物随四时而生,因此徽州八景的芳香景观具有历时性特征。春季龙井花香、夏季月沼风荷,冬季梅香傲骨。植物芳香既凸显了徽州本土地域内涵,又在人体健康干预方面又有着显著功效,以梅花为例,其香味可使高血压病人体温降低,以达到放松效果[23]。

生活用品产生的气味主要为书墨香及檀香,如:梧冈书院、道院仙升。受限于空间距离限制,二者具有一定的空间共时性特征。书墨香多为近距离香气,檀香多为远香,借远香扩展近处空间,触类旁通,营造香气同存的环境,也强调环境的象外之旨。气味的引入从非视觉景观空间层面彰显了徽州地区读书取仕、尊礼重道的传统认知。

徽州八景中许多景点的营造并非局限于单一感官,而是多感官组合[7]。视听组合如碎月滩声;视嗅组合如金山茗雾;听嗅组合如东山松涛。各感官组合并无数量限制,但总体上多为视听组合,意在由感官介入突出徽州文化,完成物象—视象—心象三者有机耦合,构成徽州八景内涵。

3 徽州八景的当代传承

徽州八景蕴含徽州本土文化,因此对八景文化空间的传承需从空间、内涵两方面进行结构性及整体性保护传承[24]:结构层次上,历时性保护修复八景空间,建立动态统筹、多元协同的管理体系[25];整体层级上,共时性传播利用八景,深入挖掘八景文化内涵、建立主题旅游载体。

3.1 徽州八景空间历时性保护与修复

3.1.1 层次清晰、结构完整的八景文化空间体系

徽州八景组景现状差距较大,可依据现状,进行要素层次的保护与修复,形成具有徽州特色的八景文化空间体系。

针对现存较为完整且文化意义深远的组景,减少人工化表达,突出其固有特征,明确八景文化要素层次;兼顾组景序列及其蕴含的山水次序[26],注重文脉连续、空间过渡、视线对应。以瞻淇十景为例,在进行八景修复工作时,可考量山水的空间限制,优化控制各景点的景观视角。平面上,在原有环状空间的结构上,融入30°、60°、120°等观景角度,丰富对景空间层次;纵向上,利用原有高差,增添6°、18°、27°、45°等俯仰视角,保留组景原有整体山水格局并升华(图3)。

图3 瞻淇十景横向对景关系意向图Fig.3 Horizonal relationships of Ten Scenes of Zhanqi

针对八景序列缺失的组景,由于八景文化对空间要素带有符号化凝练作用,为避免审美的固化及僵化[27],可结合观者审美偏好、时代发展,整体规划自然风光、人文胜迹各层次文化要素,形成类别层次清晰、功能结构完整的八景文化空间体系。以羊城八景为例,自宋代发展至今共更新迭代7 次,2002 年,经规划园林专家评审、市民参与投票,最终确定了新世纪羊城八景序列。徽州八景在梳理自身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可融入本土新兴文化,形成具有地域性、时代特征的徽州八景文化空间体系。

3.1.2 统筹管理、多元协同的八景动态管理体系

在建立徽州八景文化空间体系的基础上,需进一步对文化空间进行动态化统筹管理,建立信息更新体系。

统筹管理徽州八景文化空间,建立自上而下多层管控模式。宏观上,市级政府总体把控八景的数量及质量,确定资源完整度、评估文化内涵及保护等级;乡镇级政府需深入基层,对所辖区域内八景空间进行文化遗产资源“摸底式”调查工作。中观上,传统村落完善八景文化空间的基础设施,整治周边环境,提升地域契合度。微观上,村民需加强生态保护教育[28],深入理解八景文化空间内涵。

面对徽州八景文化空间现状变更等动态情况,需形成自下而上进行信息更新系统。各个村落进行村落八景文化空间状态监测,定期进行动态问题汇总,并及时汇报乡镇部门;各乡镇专业部门通过RS、GIS 采集八景中山体、水系等资源变化信息,形成动态图示汇总,上报县市级部门;县市级相关部门在国土空间规划、城市规划等政策文件指导下,对辖区范围内八景文化空间,采取刚性管控、弹性指标相结合的方式,对文化空间进行体检评估,开展针对性修复工程及更新整治。

3.2 徽州八景内涵共时性传承与应用

3.2.1 全方位、多领域延续文化内涵

为实现徽州八景在当代的可持续发展与复兴再生,在保护修复其物质性空间的基础上,需注重相关的文化活动开展与人才培养,提升文化辐射效果,探索城乡空间的文化优势提升与创新文化传承的新路径。

2018 年,休宁结合海阳八景,设计启用八景风景戳,以此弘扬八景文化。徽文化蕴含丰富的诗词、绘画、楹联、游记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均可视为为徽州八景的内涵与外延。拥有徽州八景文化空间的村落可以此为依托,借鉴休宁经验,开展八景文化活动,不仅能够促进徽州八景的可持续发展,亦有助于对新安理学、新安画派、园林文化等深入研究,从而实现全方位、多领域徽文化保护与传承。

此外,人才培养也是八景文化内涵延续的重要一环。培养扎根本土文化的专业人才,需要依靠具有徽州文化研究基础的平台,实现研究成果转化。目前,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建筑大学等均设有徽州相关的研究中心,依托实验平台,可培养专业人才,推动徽州八景文化理论研究。

3.2.2 多样性、主题式打造文化旅游载体

开发过程中需确保徽州八景的原真性与完整性,合理利用其旅游宣传价值,营造特色商业旅游氛围,建设徽州八景特色旅游专题路线[15],提高游览完整性;通过多媒体平台加大徽州八景的宣传力度,塑造徽州八景的品牌形象,例如宏村八景、西递八景。

徽州八景组景皆拥有各自主题,文化空间建设也可建立不同主题的文化旅游场所。首先,收录传统村落范围内文化资源并分类,在挖掘地域共性的基础上,分析景观个性、制定主题,提取独特的文化元素,营造个性化、主题化的景观。以长沙湘江古镇群文化空间建设为例,政府部门在对古镇文化遗产进行摸底式调查的基础上,了解古镇特色文化,提取地域资源,构建空间主题,奠定了古镇整体文化旅游基调[29]。通过主题式文化旅游场所增加可识别性,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标志和旅游活动载体。

4 总结

本文基于现有研究脉络,从物象层面上对徽州八景进行类别分析、内容梳理;从视象层面上借由观者身份引入,总结徽州八景空间范式,形成物象—视象链接,进一步归出徽州八景具有“物象—视象—心象”三者有机耦合的内涵特征。

本文对徽州八景的空间探究主要从八景组景切入,针对单一景点、组景特征展开分析。在区域尺度上,对徽州八景的整体分布及文化内涵仍需进一步深入。

猜你喜欢

八景徽州要素
罗定新八景图案设计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书法作品欣赏
徽州春雪
徽州绿荫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溪南八景图册
“八景”历史文化现象与欧阳玄“芜湖八景”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