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怎么才能让老人有“生趣”?

2023-09-20逄春阶

党员干部之友 2023年9期
关键词:生趣家村食堂

□ 逄春阶

黎 青/图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有篇小说叫《祝翁》,讲述的是济阳祝家村有位姓祝的老翁,五十多岁得病去世,家里人进屋准备丧服时忽然听到祝翁急切的呼喊声。众人跑到停棺的地方,见他复活,便高兴地向他问长问短。但他只对老妻说:“我刚死的时候,决心不再回来。走了几里路,又一想,撇下你这把老骨头在孩子们手里,冷热吃穿都要依靠他们,也没什么活下去的乐趣,不如跟我一起走。因此才又回来,想叫着你一起走。”外人都以为他刚苏醒过来在说胡话,不相信。老翁又把这话重复了一遍,他妻子说:“这样办倒也很好。但我正活着,怎么就能死了呢?”祝翁催促老妻跟他并排躺下,老妻没办法,就躺下了,与祝翁一个枕头。家人觉得游戏一般,都笑了起来。接着一看,见老妪忽然收敛了笑容,又渐渐合上了双眼,好久没有动静,像熟睡的样子。众人走近察看,见她肌肤已经冰凉,鼻子也没有气息。再试祝翁也是一样。大家这才震惊悲痛起来。这个看似荒诞的故事,其实说了一个赡养老人的沉重话题。

蒲松龄用词老辣:“一副老皮骨在儿辈手,寒热仰人,亦无复生趣。”这些带棱角的句子,年轻时读没有感觉,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看到那么多无助老人的眼神,突然就想起来,怦然心动。我触摸到了蒲松龄写这几句话的深意。依靠他人伺候,老人就觉得没了“生趣”,我体会到了一种悲凉。

十年前,我在济宁采访,听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个酷暑天气,一对夫妇正在挥汗如雨建房子,5岁的孩子在一旁喊饿,闹着回家吃饭,母亲训斥道:“你就知道饿,还不到十一点半呢!没看见我和你爸爸正在盖房子吗?”孩子问:“妈妈,我们不是有房子吗?为什么还要盖新的?”妈妈说:“孩子,没看见你爷爷奶奶吗?他们年纪大了,又聋又脏,还常生病,以后就放到这里来,让他们自己住,咱们好省心!”这其实就是常说的“老人房”。那孩子说:“妈妈,我不饿了,你们好好盖吧,盖结实一些。”妈妈问:“盖这么结实干吗?”儿子回答:“等你们老了,我把你们也送过来。”孩子的回答让他的妈妈心惊肉跳。这不是现世报吗?

要让老人有尊严,有“生趣”,确实不是一句话就能解决了的事儿。

2013 年11 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曲阜时发出了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大方针。10年来,济宁市聚焦新时代多元化养老需求,打响“儒乡圣地·孝养济宁”品牌,倡树“以孝为先,以孝为荣”的家风,日间照料设施、农村幸福院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等,做得有声有色。前不久,就孝老爱亲的话题,我再次来到济宁采访,收获不小。

在曲阜阮家村,我参观了这里的颐养之家。72岁的胡玉坡得了脑梗,他原来跟孩子一起过,住楼房不方便,下楼一次费很大劲,整天愁眉苦脸。住进村里建的颐养之家,终于有了笑脸,他说:“不光锻炼方便,其实跟孩子分开住,更方便,不是说孩子不孝顺,孩子很好,但是两代人在一起住,生活节奏不一致,有时很尴尬。在颐养之家这里,可以进幸福食堂,也可以跟老伴商量愿意吃什么就做点什么。在颐养之家,我们这些老伙计,相处了这么多年,也有话题,知根知底,说了上句,下句就能接上。孩子呢,平时忙,星期六、星期天过来,一起吃个饭,多好。互不打扰。”投资200 余万元、建筑面积1500 余平方米、配套设施齐全的颐养之家,目前已有22 位老人入住。志愿者每天为老人测量血压,定期开展健康查体、爱心义剪等志愿服务活动。颐养之家同时配设幸福食堂,让老人住食无忧。重阳节、老人生日等特定时间节点,村里专门为老人开展形式多样的庆祝活动,丰富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真正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

在济宁,我还采访了十几家幸福食堂,我感到很温馨。什么叫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啊,这就是。在武家村幸福食堂,我看见食堂外面,村民有的在打太极拳,有的在唱戏,而食堂里已是饭菜飘香了。

居安稳,食安心,这是武家村照顾老人的质朴共识。村党支部书记武波说:“那厨师找谁来当?外聘需要资金,显然与其公益属性不符。我为这事犯愁的时候,村里的志愿者纷纷加入进来,轮流做饭,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幸福食堂开张了,一天5 块钱,荤素搭配,量足质优,让很多习惯了“糊弄”着吃饭的独居老人吃上了营养均衡的热乎饭,再加上同步启用的老年活动室、洗浴室和日间照料中心,最需要关怀的困难独居老人得到了一站式的全方位照料。

在曲阜市齐李村幸福食堂,也是一天交5 块钱。“早餐保证一人一个鸡蛋,两天喝一次纯牛奶。一共是70 多个人来吃饭。”管理人员说。

紧邻齐李村幸福食堂的是“老年幸福菜园”,这里过去是一片建筑垃圾堆放地,夏天,这里满地都是西瓜皮、过期饮料,弄得臭不可闻。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不断推进,村里不断加大对环境卫生的整治力度,盘活闲置土地,让昔日拖村集体后腿的荒芜角落变身成了“蔬菜宝盆”。“我们村召开支部委员会,研究决定把村西这3 亩多地开垦出来,作为村里幸福食堂的‘后花园’,专项负责幸福食堂的食材供给。这个幸福菜园不但让老人吃上了纯天然无污染的蔬菜,还为我们村节省了不少开支,真是一举多得的好方法。”村党支部书记牛中兴说,“我们村是搬迁村,2019 年5月村民陆陆续续都搬迁到新楼上了,2020 年我们把老村复垦,种上小麦、玉米,每年能获得20 万左右的村集体收入,这部分资金我们专项用到幸福食堂上来。加上食堂现在蔬菜、馒头都能做到自给自足,幸福食堂资金还是能够保证的。”

在齐李村幸福食堂里,90 岁的孔李氏乐呵呵地跟我说:“咱这个食堂里的菜特别好吃,有滋有味还整天不重样。以前,在家做顿饭要弄半天,还经常吃剩菜,年龄大了,住着楼,还不敢用天然气。现在好了,顿顿不用自己动手都能吃上营养实惠的饭菜。平时有人拉拉呱,也不孤单了。”村党支部书记牛中兴说:“我们村要评选好媳妇,有个硬条件——要当好媳妇,必须不定期到幸福食堂来干活!目的无他,就是培养孝老爱亲的习惯。”

“仰人鼻息,无复生趣。”人生在世,就得活出滋味,活出趣味。养老问题,单靠一个家庭确实很为难。“久病床前无孝子”这句老话,其实点明了一个问题:时间能消磨掉人的耐性,也在稀释亲情的浓度。天天见面,最终互相讨厌,因爱成仇的事情也时有发生。儿女在理智上,知道要孝顺老人,可是在情感上,有时又真的做不到家,做不到位,做不到老人心坎上。还有,就是儿女时间、精力都有限,工作压力很大。

而通过社区、通过村集体介入,就近养老,这是一个很好的养老模式,通过外力的介入,老人就有了“生趣”,外力介入,让亲情有了喘息的机会,比如老人住在颐养之家,一个星期,或者半个月,亲人来探视一次,这个间隔的“小别”胜过日日的厮守。还有,外力的介入,老人的心态也变了。在家里住时,跟自己的孩子毫不客气,口气是“命令”式的,不让反驳的,因为是自己的孩子,觉得实在。但这种“实在”,有时也会产生摩擦和伤害。外人伺候,老人就有所收敛,就客气,一客气,就有了边界,就有了尊重,互相尊重,和平相处。精神抚慰的质量提高了,“生趣”自然生矣!

猜你喜欢

生趣家村食堂
生趣与生机
生趣与生机
“互助孝老食堂”值得推广
城郊经济“围城”——申家村“弃工务农”现象解析
生趣与生机
重影轻波
幸福像花一样开放——蒲城县闫家村的金银花海
食堂
幸福食堂值得推广
三千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