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鸣钟与“钟表外交”

2023-09-20

文萃报·周五版 2023年34期
关键词:耶稣会利玛窦神父

自鸣钟是明清时最有代表性的西洋物品,由此还产生了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个特殊名词——“钟表外交”。

万历二十九年,利玛窦第一次谒见万历皇帝,进献了自鸣钟、铁丝琴等西洋物件。万历皇帝最感兴趣的是两架自鸣钟。这两座钟一大一小,大者为楼式,高度超过内殿的房顶,皇帝命人在御花园专门为它建造了一座阁楼;小者为台式,皇帝将其搁在卧室,早晚听它报时。万历皇帝还“指定了皇宫钦天监的四名太监,命令他们三天后帶着这些机器”来听神父们讲解如何管理自鸣钟,“在讲课的这三天中以及后来的一些日子里,皇帝派人向神父们询问他脑子里出现的有关欧洲的每一件事情:风俗、土地的肥沃、建筑、服装、宝石、婚丧,以及欧洲的帝王们”(《利玛窦中国札记》)。

一座自鸣钟,引发了从皇帝到太监对西方世界的好奇,这种好奇从自鸣钟延展到风俗、建筑等各个层面。自鸣钟是耶稣会士敲开紫禁城的第一要物。从某种程度上说,明清时期的紫禁城乃至北京城,对西学的接受,其实是从以自鸣钟为代表的西洋物质文明开始的。

自鸣钟其实也是敲开大明帝国的第一要物。在肇庆,“利玛窦神父单独住在教堂里,在那里接待了异常之多的各个阶层的中国客人。这些来访可能是由收藏欧洲珍奇而引起的。客人们最称羡的是他为教堂和邻居所树立的那座钟。它靠一口大铃来报时,不仅把一天的时间告诉过客,而且告诉远处的人;他们始终弄不明白它怎么能不用人敲击就自己发声”(《利玛窦中国札记》)。

“钟表外交”并非始于利玛窦,而是自罗明坚以来的耶稣会士在澳门、广州等地传教积累的经验。万历九年,意大利耶稣会士罗明坚首次将西洋自鸣钟带入广州。“耶稣会‘长征北京计划的构思出自沙勿略,策划人是范礼安,最初执行者为罗明坚,最后由利玛窦完成了沙勿略的遗愿。而他们所借助的,就是自鸣钟的威力”([葡]金国平、吴志良《从自鸣钟探讨利玛窦居留北京的内幕》)。

这种“钟表外交”非常成功。自明万历皇帝之后,清代的康熙、雍正、乾隆等都偏爱自鸣钟。自鸣钟历来是贡品的重要物件。

康熙年间,荷兰的贡物中,就有大自鸣钟一座。康熙年间,宫廷拥有的钟表数量已经非常可观。(摘自《文史知识》 何卫国/文)

猜你喜欢

耶稣会利玛窦神父
利玛窦伦理哲学作品中的西方古典引证
利玛窦、德里格与钱德明 紫禁城里的西洋音乐家
宗教与文化的对话
16、17世纪罗马教宗拖欠日本耶稣会年金问题
从利玛窦与“天主教三柱石”交往看中西文化交流
近代中国工程师教育
摔跟头
祈祷
十九世纪初西方史学之东渐
忏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