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缅甸种业价值链、市场分析及中缅合作

2023-09-20唐其展吕荣华

种子 2023年6期
关键词:缅甸种业水稻

曾 媛, 唐其展, 吕荣华, 周 行

(1.广西农业科学院, 南宁 530007; 2.广西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 南宁 530007)

缅甸是东盟国土面积第二大国家,气候温和、风景秀丽、土地平整、资源丰富。农业是其国民经济命脉,农业占GDP的21.0%,70.1%的人口生活在农村[1]。历史上,缅甸农业发展也曾一度辉煌,但现在已大不如前。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21年缅甸总人口为53 798 084人,增长率为0.7%。虽然人口增长率不高,但一直处于增加阶段。近年来,缅甸成为了亚洲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2-3]。人口稳步增长、国民寿命的延长、城市化进程及经济崛起牵引着粮食安全。缅甸政府视农业为国之根本,紧抓农业发展,制定和推出了大量政策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及促进经济发展,其中很多涉及到种业。农业发展,种业需先行。良种是高产、高质农产品的源头。缅甸政府提出要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培育、使用良种。

中国和缅甸均为传统农业大国,两国有着2 000多公里的国境线。近年来,双边经贸往来如火如荼,中国连续多年是缅甸第一大贸易、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缅甸主要出口大米、各类豌豆、芝麻、玉米、果蔬、干茶叶、水产品、橡胶、宝石和动物产品等到中国。缅甸从中国进口的产品主要为机械材料、塑料原料、化学机械加工原料、消费品和电子工具。农业合作是中缅双边合作的一大亮点。中缅在农业资源、科技、资本、市场等方面能恰当互补。缅甸毗邻中国,品种适用性强,区位互补优势明显,温光资源优势强。中国科研机构和种企在缅甸也开展了品种改良、制种、种子推广等尝试。缅甸种子商品化率低于2%,农民对高产种子很期待。因此,种业振兴是缅甸农业发展和中缅农业合作的关键问题。中国提出了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与缅甸在能源、制造业、农业等领域加强合作铺平道路。

目前国内针对缅甸种业研究较少,只有中国种子协会设立了基金对缅甸种业政策进行了以下研究:种质资源、品种、种子、种子生产等方面的缅甸种业管理制度;缅甸农民权的国家政策现状和特点;缅甸的植物新品种保护审查体系[4-6]。可见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缅甸种业政策和法律法规,我国学界还未开展缅甸种业综合性研究。我国在缅甸进行的种子品种选育、新品种展示、良种推广和种子生产等工作没有得到系统总结和分析。虽然缅甸2021年发生了政变,但目前来看未对中缅合作产生消极影响。中国珍视中缅传统友谊,始终将缅置于周边外交重要位置。作为世界人口最大国,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压缩了农业发展空间。而缅甸自古就是亚洲粮仓,又是我国友好近邻。持续三年多的疫情进一步威胁到全球粮食安全。后疫情时代,对缅甸种业进行研判,探析中缅种业合作前景,为我国粮食安全和种企海外拓展提供参考。

1 种业发展概况和目标

当前缅甸整体农业依然保持着较为传统和原始的生产状态。制约缅甸农业产量低下的因素主要还在于基础设施的缺失,灌溉设施的缺少和优质种子的缺乏。优质种子占到农业土地面积不足1%。当前缅甸种业现状无法达到设立的农业发展目标。农村落后贫困,农业基础条件薄弱,农民没有高产种子获取渠道。国家育种机构育种基数少,新品种少。农民经济条件差,无法接受高价杂交种。当局明确了全力发展种业是缅甸取得农业发展的支撑点,种业振兴可为缅甸农民提供优质种子,并创造就业机会及增加人民创收。缅甸农业畜牧与灌溉部部长昂杜在2020年种子博览会开幕式上表示,缅甸的种子进口量每年都在增加,其价值在10年内增加了45倍。种子进口额从2009年的100万美元增长到2019年的4 500万美元。进口的主要是玉米种子和蔬菜种子。杂交水稻以中国品种为主,杂交玉米种子市场领头羊是正大种业集团,蔬菜种子以中国台湾地区进口为主。其他种子则在国内生产,只有少数进口。在东盟地区,种子出口量逐年增加。泰国种子出口年收入达到8 630万美元,印尼种子收入有540万美元,菲律宾也有480万美元。但是,以农业为基础的缅甸仍然是种子进口国家。因此,从2018年开始缅甸举办了一系列的种子博览会,已连续举办了3年。种子博览会作为国家级活动在内比都举行。目前,当局允许国内公司及外国公司全额投资促进种子行业的发展,鼓励私营资本投资育种科研、品质提高和粮食作物制种等方面来助推种业发展。缅甸希望努力扩大种子出口的规模,在2019年成立了缅甸种业协会。种业平台大会每年召开两次,作为私营资本和国有体系种业对话的平台。2019年种业平台大会上农业司提出缅甸种子谷的概念,这符合将缅甸打造成为种子生产和出国大国的理念。缅甸种子谷希望本地和国际种企集中进驻,以便提供种子检测、品控等相关服务。

2 种业体系

2.1 种业管理体系

缅甸农业畜牧与灌溉部是种业最高级别管理部门,其愿景是建立一个含包容性和竞争性的可持续农业体系,保障人民粮食和营养安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增加人民福祉。致力于改善人民营养不良的状况,提升食品安全等级;保存本地品种、大力推动种业发展。该部主管三大业务:合作、农业、畜牧和农村发展。种业主要归属于农业部门下设的农业司、农业科学院和耶津农业大学。农业司主要职能是生产优质种子、提供农技服务、组织种植技术培训、研究如何提高种子品质和产量及与农业科学院协作发放优质种子和种子科研工作。此外缅甸还成立了国家种业委员会,旗下的种子技术委员会设有大田作物、园艺作物、经济作物3个技术专家组。

2.2 种子供应链条

缅甸官方渠道的种子主要是由农业司的农场进行种子生产, 主要生产缅甸大宗作物优良种子:包括水稻、玉米、豆类及油料作物等。缅甸农业科学院负责生产育种者种子; 农业司和缅甸农业科学院同时负责在43个国有农场生产基础种子和登记种子及全程种子品控把关。国有农场提供基础种子和登记种子给特定农民、种子公司、非政府组织等繁殖合格种子或优质种子。实际上很多国有农场直接生产合格种子投放到市场。种子生产技术服务方面农业司的推广部门和缅甸农业科学院的种子部门以及非政府组织发挥着积极作用。农业司推广部为个体农户、种植商和公司提供制种技术指导。种子正规销售渠道为各地农业局。正规渠道的种子供应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经过40多年的发展,官方仍只占优质种子总量的5%。所以虽然科研机构研发推出了优良品种,90%种植的种子仍然是自留种。非正规渠道包括了农户自留种,农户间串换种等,该渠道种子大部分是本地品种。本地品种优势在于适应当地种植环境;农民对该类种子质量已有认知;农民能承受种子价格。但是种子纯度不高,有些产量也低,病虫害较多。缅甸有44家种子企业已注册,且未能形成成熟的种子商业化体系。私营种子企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生产和销售蔬菜、水果、杂交玉米和杂交水稻。为给种业注入活力,农业司也做出了积极探索,推出了种子村落计划,组织社区制种。社区制种增强了农民联合起来创办种企的能力。农业司为种子村落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和技术,在种子村落实现完整产业链,含种子生产、加工、存储、销售。

2.3 公益研究机构

缅甸种业公益研究机构由农业司、农业科学院和耶津农业大学三大部分组成。其中农业司主要负责种子生产和技术推广相关研究;耶津农业大学是缅甸级别和水平最高的农业大学,侧重于培养农业领域高级人才,缅甸农业科研人员大多毕业于该大学。缅甸农业科学院位于缅甸首都内比都市,成立于1954年,2004年正式成为独立的农业科研院所。总占地面积为1 028.80 hm2,其中575.04 hm2是试验用地。主要担负着缅甸水稻、玉米、马铃薯、豆类、甘蔗、花生等主要农作物品种的选育、栽培、推广和植物保护、生物技术等领域的科学研究与应用。拥有7个作物研究中心和17个卫星农场。缅甸农业科学院获得审定的品种有:适宜不同生态区的水稻品种106个,玉米和其他禾谷类品种32个,油料作物19个,食用豆类46个,经济作物23个,园艺作物6个,杂交玉米11个。

2.4 种质资源保存现状

种子银行属于缅甸农业科学院,由专业人员管理,是缅甸宝贵和重要的种子资源保存机构,存放了13 000份当地资源。种子银行拥有丰富的基因资源,包括野生品种、地方特色品种、已发布的新品种和育种材料。

3 中缅种业合作现况

中国的杂交水稻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也是传统的大豆和玉米生产国,长期积累了一系列先进实用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一些中资企业在缅甸开展的小型杂交水稻试验示范取得了初步成效,很多农民开始种植来自中国的高产稻种。种植高产稻种,农民增产又增收,缅甸农业科学院等机构也加大了与中缅合资种业企业合作推广高产稻种的力度。广西农业科学院和广西皓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在缅甸内比都建立了“中缅农业科技示范基地”,面积约10 hm2,基地内种植有杂交水稻、杂交玉米等农作物品种,品种表现良好,宣传示范效果好。项目实施以来,累积引进中国农作物品种139个进行筛选试验,含水稻品种85个,普通玉米品种54个。通过试验,综合评价筛选出适宜当地种植的中国杂交水稻品种8个,玉米品种5个,并推荐3个水稻、3个玉米品种参加缅甸国家区试。同时还开展了鲜食玉米、红薯、大豆、花生、甘蔗、西甜瓜等品种的筛选示范。2019年在内比都示范推广中国杂交水稻品种“博优Ⅲ638”“丰田优553”共106.2 hm2,玉米品种“HK003”53.6 hm2。广西皓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缅甸进行了多年的开发调研和市场拓展工作,已在缅甸东枝、内比都等建立了杂交玉米生产基地超过350 hm2,年产玉米种子79.5万kg,年推广面积26 500 hm2。在曼德勒、内比都、勃固建立了杂交水稻制种基地286.67 hm2,年产水稻种子43.75万kg,年推广面积19 446.67 hm2。广西农业科学院和广西皓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在在缅甸首都内比都缅甸农科院水稻所建立中国(广西)-缅甸水稻品质改良中心一个,在Kyaukse、Kyauktatar、Taryaw、Loikaw建立示范点各1个,双方通过材料交流、联合试验,选育出GX137、GX138综合表现生育期适中,高产稳产,符合当地种植习惯及对米质的要求,综合评价较好,适合缅甸推广种植。2022年依托中缅企业海外农业研发中心,广西农业科学院与缅甸农业科学院合作筛选出水稻苗头组合18A/F026、18A/F028、18A/制208、18A/制223等4个,玉米品系A301、A303、192T-06、192T-26、192T-30、192T-32等6个。筛选出6个中国非转基因大豆在缅甸4个示范点进行推广示范种植,其中桂夏豆2号、桂夏豆105等品种于2022年在内比都推广应用面积10 hm2,比当地主栽品种增产7.2%;在曼德勒推广应用面积6.67 hm2,比当地主栽品种增产7.5%;在禅邦推广应用面积13.33 hm2,比当地主栽品种增产8.2%。收集鉴定了34份大豆东南亚材料,筛选出5份综合性状优异的种质资源进行创新利用。2022年在缅甸审定了5个玉米品种:HK1710、HK1819、HK605、HK008、HK638和6个水稻品种:HKC339、HKC558、HKC168、LY16、LY456、LY12。

4 缅甸种业市场分析

4.1 缅甸种业市场风险

缅甸在2021年发生政变,政局不稳打断此前十余年经济高速前进的势头。现在没有大规模武装冲突,但局部地区仍有零星战火。作为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整个国家基础设施匮乏,道路交通不畅,水利设施落后,金融体制不健全。处于城市化进程初级阶段,大量人口仍然生活在农村。但农业创造GDP的份额却少于工业,所以从事农业的人口数量大,平均收入低。农户收入低,又很难获得低息或无息信贷支持,因而难以获取优质种子。长久以来粗放的生产方式,没有与品种配套的栽培、肥水管理和病虫鼠害防控等管理知识,造成外国良种在当地推广较难。尚未建立信用制度,农民间拆借,赊销造成一定经济风险。没有种子推广体系,减产职责不明确。农业司种子部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在基层进行的农技培训力度不大。基层缺少依托科技进行育种创新进而提高农民收入的意识。

4.2 缅甸种业市场机遇

缅甸仍享有人口红利,人口呈现微增态势;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相对较低。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发展吸引农村人口涌向城市,从事农业人口未来可能减少。随着城市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数量和质量都有了更高要求。这必然需要提高农业效率,而种质创新是提高产量和质量的利器。缅甸市场容量提升空间广大,2.7亿亩(1 800万hm2)耕地,种子商品化率不到2%,农民需种意愿强烈。且耕地平整、土壤肥沃,气候条件适合农作物生长。田间水利设施落后、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机械化、农业融资等均处于起步阶段,为种企发展创造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缅甸自然环境等条件非常适合制种,很多外国种企、科研机构等对缅甸种业表示了兴趣。特别是杂交水稻、杂交玉米,蔬菜和水果种子制种和销售存在巨大商业潜力。近年来缅甸政府吸引外资的意愿和对外离开力度不断增强,缅甸新《投资法》《投资细则》和《公司法》等系列法律的颁布实施使外商投资环境逐步有所改善。得天独厚的优越环境以及有利于投资的政策,相信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5 中缅种业合作展望

5.1 合作基础

缅甸地理位置优越,毗邻中国、印度、东盟三大人口密集的新兴市场,是连通东亚和东南亚的重要通道,与其开展种业合作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和互补优势。中国国内可种土地资源匮乏,种植成本上涨,劳动力数量下降[7];而缅甸耕地资源充足,土壤肥沃,气候条件优越。和我国云南、广西等西南省份有着天然合作优势[8]。中国公司通过和缅甸当地种企合作,或在缅注册公司直接开展种子业务等方式已初步融入缅甸种业价值链。

5.2 前景展望

5.2.1加强种质资源合作

种质资源是农作物育种的物质基础,优异种质资源的储存数量是种质创新先决条件[9]。种质基因资源多样性是作物进化和适应环境的产物,也是育种和遗传改良的基础。缅甸是非常重要的水稻多样性中心,野生稻、抗逆和优质稻等特异水稻种质基因资源异常丰富,在水稻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新品种的选育应用等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和独特优势。缅甸种子银行存放有7 534份水稻资源。种子银行管理单位缅甸农业科学院希望和中国科研单位开展种质资源合作。双方可共同在缅甸进行种质资源普查、收集及鉴定评价。签署合作备忘录,通过正规渠道开展种质资源交换,这将显著扩充双方种质资源数量。依托中方先进设备和技术强化种质资源精准鉴定,从而为育种创新提供优异原材料。

5.2.2加强育种创新合作

创新能为种业发展创造新增长点,依托先进科技创新进行品种选育和改良,繁育高产优质种子是农业稳产增产的根本出路[10]。双方政府应加大科研投入,支持两国科研单位开展现代育种创新。通过非政府组织项目、政府间合作项目、国家援外项目、澜湄合作项目、省级国际合作项目等,中缅科研单位联合种企采用产学研用的模式,持续推进育种创新攻关,选育出符合缅甸生态环境种植的多抗优良种子。多方融资,各方投入,共同打造中缅商业化育种创新基地。以政府和种企经费为资金基础,以中国科研单位科研资源为技术引导,以缅甸科研单位资源为服务保障,以缅甸种企为市场开拓,将中国种企推到前台来运作和维护育种基地。以水稻为重中之重,将中国优质水稻品种引入缅甸,与当地品种进行杂交、回交,创新选育适合当地的优质水稻新品系。中国提供水稻不育系给缅甸,与缅甸当地恢复系进行杂交组配,共同选育优质水稻新品种。同时兼顾豆类、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以及经济效益高的蔬菜和水果种子研发。

5.2.3加强示范推广合作

扩大种业对外开放是我国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重要组成,是种业改革发展的重要动力,是种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中国种企对外开放进行了大量有效实践。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种企境外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北美、非洲和南美。缅甸战略位置突出,毗邻云南运输方便。中国种企可通过“抱团出海”模式,在缅甸创办全产业链种子公司,集育种、制种、种子加工和销售为一体。在缅甸规运营种子公司,建立从公司治理到种子运营的全套合规化体系。与当地种子部门、农村社区、种企和非政府组织合作,在缅甸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的适用技术,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扩大中国种企的市场份额和影响力。建立稳固的基层跟踪体系,重视基层服务,需及时回应农民的反馈。在各生态区建立示范推广点,组建技术服务团队深入基层,指导农民规范种植。外国良种在缅甸水土不服推广不利的一大因素就在于农民落后的种植技术和管理。只有指导农民科学种植,使农民看到良种和对照相比的显著效果,方可实现良种推广。

5.2.4加强科技人才交流

科技人才是科学研究与科技创新的主体, 是科学技术的载体, 是加快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和基础性资源。缅甸农业科技人才相当匮乏,特别是缺少高水平育种研发团队。人才是种子科学技术交流与经济合作的桥梁。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实施了一系列资助项目为东盟国家培养高端人才。应抓此机遇,鼓励缅甸科研机构和农业大学派出人员积极申请中国培养外专的人才项目,如国际杰青、东盟杰青等人才项目;为缅甸农技人员联系国内提供博士学位奖学金的大学攻读博士后;缅甸年轻博士还可申请赴华博士后站点工作。种子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生产投入品,种子需要适应当地的生产环境。种业是投入非常大的行业。为熟悉当地环境,中方也应组织人员通过国际科技特派员方式赴缅甸开展短期或中长期育种科技交流;或以种企科技特派员形式常驻中缅育种基地。

猜你喜欢

缅甸种业水稻
什么是海水稻
水稻种植60天就能收获啦
一季水稻
水稻花
缅甸记忆
缅甸总统吴廷觉访华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名企展示
缅甸非常之旅
种业名企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