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四川黄河流域生态治理路径研究

2023-09-19金小琴康莹

人民黄河 2023年8期
关键词:生态治理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金小琴 康莹

关键词:生态治理;高质量发展;四川省;黄河流域

0引言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 个省(区),全长5464 km、流域面积为79.5 万km2。黄河流域横跨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区域,以仅占全国河川径流量2%的水资源,哺育了占全国12%的人口,灌溉了占全国13%的耕地[1] ,贡献了占全国约25%的GDP,具有独特的地理区位、良好的发展基础以及厚重的历史文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样在国家整体区域发展格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2]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个方面,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目前在体制机制建设、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綠色高质量发展、生态治理与生态补偿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并从理论研究、问题研究、经验研究、路径研究等角度出发不断丰富和拓展了研究成果[3-6] 。

四川黄河流域作为黄河流域重要生态屏障和“中华水塔”重要组成部分,推进生态治理,使其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实践地,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既是服务全省乃至全国发展大局、确保国家生态安全的使命,也是推进四川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促进黄河上游地区生态持续改善、经济高质量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选择。

1四川黄河流域生态治理的重要性与特殊性

1.1四川黄河流域的基本情况

四川黄河流域涉及2 个州5 个县,包括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县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红原县、阿坝县、松潘县(见图1)[7] ,面积6.3 万km2,其中黄河流域面积约1.87 万km2,占黄河流域总面积的2.4%。

该地区是四川省重点打造的川西北生态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流域5 个县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29 973.21 km2,涉及30 多万人,2020 年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2.51 亿元,占四川省GDP 的0.21%(见表1)。

1.2四川黄河流域生态治理的特殊性

从生态层面看,四川黄河流域是黄河重要的水源供给区和水源涵养地。四川河流众多,全省有1 400多条大小河流,是名副其实的“千河之省”。黄河干流在四川境内长174.1 km,占黄河总长的近3.2%;省内较大的黄河支流有黑河、白河、贾曲、查曲等。据统计,黄河干流枯水期水量的40%、丰水期水量的26%来自四川。四川黄河流域在全省乃至全国生态安全和区域发展格局中都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从发展层面看,四川黄河流域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衔接、推进四川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区域[8] 。切实解决好流域群众生产就业、教育、卫生、产业发展等问题,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从而实现共同富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四川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四川省委关于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推动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提出要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发展先行区,这为四川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2四川黄河流域生态治理面临的困境

生态治理一方面取决于原生环境状况,另一方面取决于生态治理的能力。目前,四川黄河流域生态治理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依然面临多重困境。

2.1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

坚实的经济基础和雄厚的财政实力是推进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受自然环境、区位条件、资金投入、人口基数等的影响,四川黄河流域5 个县面临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低、产业结构转型难、特色产业发展难、交通提档升级难等多重困难[9] 。作为国家重点生态保护功能区,其大部分国土面积被划定为生态保护区,群众生产生活和发展空间受限。受经济发展不充分的影响,在低端产业链中,生态红利对推动经济发展的贡献十分有限,群众对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的愿望强烈,维护生态空间与扩大生存空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因此,必须辩证地看待“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筑牢发展根基,坚守保护底线,统筹兼顾当前和长远利益。

2.2生态治理资金投入不足

近年来,在国家和四川省的大力支持下,四川黄河流域生态治理效果趋好,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但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局部生态功能退化,生态系统治理成本高、难度大、需求多。四川黄河流域属于三江源的腹心地带,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10] 。该区域草本沼泽面积较大、高原湖泊众多,有著名的若尔盖湿地和长沙贡玛湿地。若尔盖湿地是全国最大的高原泥炭沼泽湿地,面积超过5 500 km2。长沙贡玛湿地位于石渠县,总面积为2 800 km2。目前,生态环保项目投资大、回报低,因此社会资本参与意愿不强,财政政策支持力度有限,依然面临着湿地功能退化、水土流失、草地沙化、水域岸线管理矛盾等问题。

2.3生态治理科技支撑能力不足

生态治理离不开科技的支撑,而四川黄河流域科技支撑能力严重不足,是制约生态治理发展的瓶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该区域地处川西北高寒区,生态保护恢复项目实施区域点多面广,治理措施集成度高,沙生植物种质资源选育、受损边坡治理模式研究、草原“三化两害”治理技术研究等滞后,缺乏针对性的技术指导。二是该区域经济发展总量小,生态建设和保护责任艰巨,在清洁能源、全域旅游等特色产业方面发展潜力巨大,但是缺乏技术扶持,以光伏开发为主的清洁能源产业发展滞后,旅游产业链各环节缺乏高层次、专业性的管理人才,导致旅游业运营低效,尤其智慧旅游短板明显,智慧景区建设较为滞后,无线宽带网覆盖的景区少,景区智能管理、客流监控及大数据分析系统建设落后。三是生态环保监测配套项目方面科技投入不足。该区域尚未建立适应生态保护新形势的多元化环境监测和系统治理体系,相关部门基本依靠测量仪、土壤水分测定仪等基础设施开展监测工作,缺乏地理信息监测系统、遥感监测技术、无线监测传感器等先进技术和设备,无法支持生态监测和修复保护需要。黑河、白河、贾曲等一级支流均未建立水文监测点,相关水文资料存在空白现象。

2.4部门与区域协同机制缺失

四川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水资源利用、水环境保护、水污染治理、湿地保护、造林绿化、交通建设、防洪安全等多个领域,分属环保、水利、林业、国土、交通、农牧等多个部门管理。各部门保护治理的目标要求不统一,管理执法依据的政策法规又各不相同,多头管理、交叉管理的问题比较突出,造成一些工作难以落地、推进缓慢。例如,机构改革后草原管理职能职责划转到新组建的林业和草原局,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留在农业农村局。同时,四川黄河流域保护治理工作缺乏统一调度,存在诸多管理真空和漏洞,经常出现“边界尴尬”。例如,阿坝州与甘肃玛曲县交界的黄河河堤治理进度不一致,单边治理势必导致另一岸河堤遭到水流的侵蚀和破坏,整体治理效果将大打折扣。因此,需要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和部门壁垒[11] ,创新工作机制,形成高质量发展合力。

3經验借鉴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双轮驱动”取得可喜成绩,流域其他地区在生态治理和绿色高质量发展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2] ,对四川黄河流域生态治理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3.1挖掘治理黄河的古人智慧

自古以来,居住在黄河流域的人民始终在与各种水旱自然灾害进行斗争。在治河方面,大禹、贾让、王景、潘季驯等专家家喻户晓;在治水理念上,古人经历了“由避到堵”“由堵到疏”“由疏到导”“由治水到治沙”,形成了“疏顺导滞”“治河三策”“束水攻沙”等治河良策。疏堵结合、因势利导、以人为本、科学治水等历代黄河治理理念和智慧至今仍有时代价值。

3.2推进黄河流域的协同治理

把黄河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注重生态保护和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黄河流域的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是新时代黄河保护治理和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13] 。因此,应以系统性和全局性的理念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对黄河流域生态治理进行统一规划布局,以形成上下游各地区共同保护治理黄河的工作合力。

3.3加强体制机制建设

一方面,应注重加强顶层设计,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落实的工作机制,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另一方面,积极搭建研究平台,通过组建“黄河学”研究联盟、成立黄河研究中心,举办研讨会等方式,建立多层次多领域合作机制,共同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3.4科学合理开发利用

黄河流域拥有丰富的战略资源和生态资源,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地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应立足全流域和生态系统的整体,充分考虑黄河上中下游的差异,依据黄河上中下游的生态功能定位统筹谋划,注重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通过科学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3.5注重对黄河的情感认同

黄河流域长期生活着汉族、回族、藏族、蒙古族、东乡族、土族、撒拉族、保安族等多个民族[14] 。为了治理洪水,黄河流域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长期不懈的顽强斗争。各民族在治河兴利的实践中朝夕相处,结下了深厚的情感。黄河儿女发自内心的信念和情感认同,对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具有强大的内生动力,从而能对流域治理产生正向促进作用。

4推进四川黄河流域生态治理的路径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赋予四川建设国家重要水源补给地涵养地、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全国重要能源基地等重点任务。作为黄河流域上游地区,建议四川黄河流域生态治理走如下路径。

4.1生态治理与文化研究相结合

文化是流域的灵魂。四川黄河流域多民族聚居,各族人民在与河流的共处中积累了丰富的地方性知识。地方性知识的实质是在利用自然尊重自然的同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化。因此,四川黄河流域治理要注重吸纳地方性知识,把流域治理与生态文化研究相结合,用文化的力量推进流域治理。

4.2生态治理与民生发展相结合

四川黄河流域治理要积极顺应流域群众安居乐业的期盼,加快提升全流域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转变居民对于流域水资源及周边林木矿产等自然资源作为排他性生计资源的依赖,拓宽居民生计来源,通过流域治理带动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让流域人民更好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从而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4.3生态治理与绿色产业发展相结合

流域治理的根本任务是生态系统的修复和发展,因此必须把流域治理与绿色产业发展相结合。通过从制度层面进行科学设计,引导流域发展水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布局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绿色产业,建立绿色化、精细化、高端化产业体系,促进流域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建设。

4.4生态治理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相结合

生态文明建设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15] ,需要制度和法治作为保障。四川应把黄河流域生态治理上升到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高度,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强化现代科技支撑,以“河(湖)长制”“林长制”“草长制”为抓手,真正让生态文明制度成为流域生态治理的刚性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4.5生态治理与生态意识培育相结合

流域生态治理需要政府的主导和推动,更需要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支持。通过政策宣讲、生态科普等宣传活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传统和新兴媒介资源深入开展有关环境保护教育,以村规民约等形式引导公众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培育生态意识,鼓励公众参与流域生态治理,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

5结束语

四川黄河流域生态治理对于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立足四川黄河流域生态治理的重要性与特殊性,系统分析了流域生态治理当前面临的主要困境,并在借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四川黄河流域生态治理的可行路径,以期为四川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生态治理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生态环境部启动新一年度黄河流域“清废行动”
黄河流域灿烂的齐家文化——陶器
增强大局意识 提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发展水平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发展绿色经济背景下的中日能源与环境合作社会发展与法律多元
论周秦生态伦理文化及其当代价值
“互联网+”背景下的网络文化产业生态治理
三十六计之顺手牵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