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氟噻唑吡乙酮对番茄晚疫病的防治效果研究
2023-09-19付丽军
张 璐,付丽军
(唐山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河北 唐山 063001)
番茄晚疫病主要以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为主。但由于番茄晚疫病的疫霉菌极易产生抗药性,大量使用化学药剂,导致防效不理想,且农药残留增加,食品安全存在隐患。氟噻唑吡乙酮作为新型杀菌剂,抗药性低,与其他药品无互抗药性,持效时间长,能覆盖番茄生长的整个过程;且兼治番茄晚疫病。本实验通过对比其他药剂和不同倍液的10%氟噻唑吡乙酮,对番茄晚疫病预防和治疗效果,筛选出防治该病的最佳药剂及使用药剂。
1 材料及方法
1.1 材料
番茄品种天冠910,由唐山市荷花种业提供。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10%氟噻唑吡乙酮悬浮剂均购于唐山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农药市场。
1.2 试验设计
1.2.1 保护性施药防效对比试验方法
时间:2019 年11 月—2020 年6 月,地点:丰润区疙瘩坨村。温室冬春茬口种植,11 月下旬定植。设5 个处理,分别为10%氟噻唑吡乙酮2 000、2 500、3 000倍液、以50%烯酰吗啉1 000 倍液为对照试剂、以喷清水为空白对照。小区面积35 m2,每处理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于3月15日进行第1次施药防治,各处理药液量均为37.5 L/667 m2,药剂用量见表1。间隔14 d 再施1 次,一共2 次。于末次施药后14 d、21d 调查药效。每小区调查10 株,每株分上、中、下调查10 片叶,按9级病害标准分级[1],计算病情指数及防治效果。产量调查于末次施药后采摘,小区采收10 m2的番茄记录产量,并折算成单产。
表1 丰润区疙瘩坨村番茄晚疫病保护性施药防效及产量调查表Tab.1 Investigation of tomato late blight protective effect and yield in Gedatuo Village of Fengrun District
病情指数=Σ(各级病叶数×相对病级)/(调查总叶数×9)×100%
防治效果=(对照区病情指数—处理区病情指数)/对照区病情指数×100%
1.2.2 发病初期各药剂施药防效对比试验方法
时间:2020 年2 月—6 月,地点:滦南县西八户村。温室早春茬口,2 月上旬定植。共设5 个处理,分别为10%氟噻唑吡乙酮2 000、2 500、3 000 倍液,以50%烯酰吗啉1 000 倍液为对照药剂,以喷清水为空白对照。小区面积30 m2,每处理3 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从4 月下旬番茄晚疫病发病初期开始施药,每隔7 d喷1次,各处理药液量均为60 L/667 m2,共喷施3 次。于末次喷药后14 d 调查药效。每小区调查10 株,每株调查10 片叶,按9 级病害标准分级,调查对叶片的防治效果。同时,每小区调查对应10 株番茄的病果数,包括落地果,以病果率表示对果实的防治效果,计算病情指数及防治效果。产量调查于末次施药后采摘,小区采收8 m2的番茄记录产量,并折算成单产。
1.3 统计与分析方法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7 和DPS7.05 数据处理系统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用邓肯氏新复极差法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
2 结果和分析
2.1 发病前各药剂保护性施药防效对比试验
丰润区疙瘩坨村番茄晚疫病保护性施药防效及产量调查见表1。由表1 可以看出,10%氟噻唑吡乙酮各浓度处理对番茄晚疫病防效均优于对照药剂50%烯酰吗啉。其中,10%氟噻唑吡乙酮制剂用量为18.75 mL/667 m2,对应稀释2 000 倍液处理的防效最好,产量最高,为推荐剂量。于每次施药后1 d、5 d、7 d进行观察,发现10%的氟噻唑吡乙酮对植株的各部位均无灼烧和抑制生长等不良现象发生。因此,该药剂在番茄生长中使用是安全的,不会在预防晚疫病的同时伤害番茄幼苗的成长。
2.2 发病初期各药剂施药防效对比试验
滦南县西八户村番茄晚疫病发病初期施药防效及产量调查见表2。由表2 可以看出,10%氟噻唑吡乙酮各浓度处理对叶片和果实的平均防效均高于对照药剂50%烯酰吗啉,表明10%氟噻唑吡乙酮对番茄晚疫病发病初期有较好的治疗效果。3个浓度处理中,以10%氟噻唑吡乙酮稀释2 000倍液,制剂用量为30 mL/667 m2处理治疗效果最好,产量最高,为推荐剂量。
表2 滦南县西八户村番茄晚疫病发病初期施药防效及产量调查表Tab.2 Investigation on early efficacy and yield of tomato late blight in Xibahu Village of Luannan County
3 结论与讨论
陈瑾等人的研究表明:氟噻唑吡乙酮不仅可以单独应用到番茄晚疫病的防治中,同时作用机理不同于双炔酰菌胺,是与之复配的理想药剂。氟噻唑吡乙酮与双炔酰菌胺的复配剂对番茄晚疫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可在番茄生产上进行推广应用。在生产上,应在番茄晚疫病病害发生之前或初期喷施26%氟噻唑吡乙酮·双炔酰菌胺悬浮剂2~3 次,每次间隔7~10 d。建议用药量为147~168 g/hm2(制剂量35~40 mL/667 m2)[8]。
根据番茄晚疫病的不同发生时期各药剂不同倍液防治效果研究,明确了10%氟噻唑吡乙酮的推荐使用剂量:防治番茄晚疫病用药量为18.75 mL/667 m2,对应稀释2 000 倍液;番茄晚疫病发病初期用药量为30.00 mL/667 m2,对应稀释2 0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