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标记鼓励法护理对小儿门诊输液依从性及心理状况的影响

2023-09-19郭园园

齐鲁护理杂志 2023年18期
关键词:输液门诊依从性

郭 颖,郭园园,解 辉

(徐州市妇幼保健院 江苏徐州221000)

门诊静脉输液中心的主要工作是为来院就诊、病情稳定且不需要住院观察但需接受静脉输液治疗的患儿提供输液场地。由于门诊接诊的患儿涉及多病种,用药种类较多,患儿每日流动性较大、没有固定床位、诊疗密集性高,易发生医患纠纷事件,影响家长对门诊输液护理人员的配合度。弗洛姆提出的期望理论,经多年临床试验演变为标记鼓励法,该理论是对患儿完成一项或多项检查的一个标记活动,也是促使患儿将每日需要完成的输液流程及基础检查形成规律,制订鼓励方案,以快速提升健康水平为目的,采取系统化方式实施可行且连续的护理理论实践。随着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开展,临床积极采取优化护理流程服务,本研究对门诊输液患儿进行标记鼓励法护理[1]。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20年6月1日~2021年12月31日100例门诊输液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患儿家长知情同意本研究内容;患儿年龄1~8岁;患儿智力正常且认知清晰。排除标准:有静脉药物过敏史或发生严重意外事件被迫终止研究者;有凝血功能障碍者;急诊手术者;智力低下者;重度器官衰竭者;先天性心脏病或血液系统疾病者;中途退出研究者。将纳入研究的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男31例、女19例,年龄(4.23±1.03)岁;疾病类型:呼吸系统23例,消化系统27例。观察组男32例、女18例,年龄(4.12±1.11)岁;疾病类型:呼吸系统27例,消化系统23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相关伦理原则。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取常规心理护理措施。待医生开完医嘱后,护理人员引导家长缴费取药,携带底方和注射单至静脉输液室等候输液,输液前护士核对无误后,将注射单和底方交给配液护士,由该护士将患儿注射单贴至输液瓶后进行配液。护理人员呼叫患儿姓名,再次核对无误后实施输液,待静脉穿刺完成后,引导患儿及家长到输液区域,根据患儿耐受程度调整输液速度,同时观察患儿病情变化等。护理人员在输液前要面带微笑,以亲切温柔的语言主动与患儿沟通,取得患儿的信任,根据患儿性格特点采取有效的行为措施(如唱儿歌、讲故事等)转移患儿注意力,待患儿情绪稳定后,再实施静脉穿刺,成功穿刺后可以鼓励或奖励患儿糖果等。护士长定期检查护理人员的输液操作情况,并作出合理化指导,每个月统计护士静脉穿刺成功率,针对失败情况进行讨论,分析具体原因后改进。

1.2.2 观察组 采取标记鼓励法护理。护理人员对患儿和家长进行标记鼓励法整体流程讲解,与患儿第一监护人重点说明,具体护理方式如下。护理人员为每个输液患儿发放一张家庭服药标记奖励卡,患儿家长需进行实际信息登记,制定每日完成用药1次,给予患儿1个“游戏币”奖励,若持续不配合或少用等,则扣掉1个“游戏币”。同理,护理人员根据患儿每日输液依从性情况和日常基础检查,对表现良好的患儿进行奖励;对发生不良事件的患儿,护理人员要给予心理疏导,以动画或贴纸等转移患儿注意力,缓解其负性情绪。待1周后患儿进行门诊输液时,护理人员会根据其基础表现,兑换小玩具、贴画、玩偶等。此外,护理人员对抗拒输液或紧张焦虑的患儿可联合实施精神奖励法,患儿可根据“游戏币”储存情况,选择喜欢的动画片或电影等进行播放,也可与家长商讨其他奖励,以提高其输液依从性。

1.3 观察指标 ①依从性评分:以患儿输液依从性、体位活动、基础检查、用药情况4个维度作为本次依从性评分标准,总分为0~35分,分数越高表明患儿依从性越好。②心理状态:采用儿童焦虑情绪障碍筛查表(SCARED),共41个条目,依照0~2分3级评分,分数越高表明患儿焦虑情绪越严重。采取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DSRSC),共18个条目,采用3级评分法,分数越高表明患儿抑郁情绪越严重。③不良事件发生率:包括针头脱落、反复穿刺、液体渗出3个方面,统计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依从性评分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依从性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干预前后SCARED、DSRSC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SCARED、DSRSC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例(%)]

3 讨论

由于输液患儿疾病种类不同,且就诊时间集中,护理人员输液工作量较大、注意事项较多,易发生护理工作缺陷,进而引发护患纠纷[2]。患儿因年龄较小,血管细长,较难分辨,且合作度较差,加上因恐惧而哭闹挣扎,输液过程中易发生医患纠纷,对穿刺及治疗过程产生负性影响[3]。国内虽然有研究者提出优化护理流程概念,但在门诊静脉输液中未得到充分利用,该问题还需深入研究[4]。

常规门诊输液护理主要关注患儿身体检查,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时多以护理指南和临床医生嘱托等作为工作依据,将护理内容被动化开展,护理服务程序化,患儿心理需求无法得到足够重视,继而引发其在门诊输液前基础检查中表现为过度紧张和反抗等,加大护理人员输液难度,最终影响护理工作进程[5]。随着我国医学技术不断发展,护理理念也在持续更新,标记鼓励法护理逐渐应用于临床,效果理想。标记鼓励法护理会让患儿感受到游戏的乐趣,而游戏又是儿童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乐趣来源,同时也是儿童认识新鲜事物和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患儿在接受游戏时可以暂时忘掉生理的疼痛,达到与身体和环境的融合,可缓解护理人员与患儿之间的关系,增加患儿信任和配合度[6]。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输液依从性、体位活动、基础检查、用药情况均高于观察组(P<0.01,P<0.05);干预后,观察组SCARED、DSRSC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针头脱落、反复穿刺、液体渗漏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表明标记鼓励法护理模式可有效改善患儿负性情绪,提升输液依从性。分析原因:标记鼓励法护理模式是以患儿为中心,深化护理服务,关注患儿动态,提高家长配合度,避免在工作中发生不良事件。观察组将工作流程存在的问题,包括缺少身体识别、输液卡为人工书写、操作过于单一等,按照流程进行针对性优化。设计患儿身份识别、电脑录入输液卡,可使护理人员通过移动网络获取患儿信息,在与患儿互动的同时提升心理关怀,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儿家长风险意识和对护理工作质量的认可。通过信息体系优化,护理人员不仅可以在更换输液瓶时向患儿重复核对信息,还可避免同名或谐音等引起不必要的错误,保证患儿输液安全,了解患儿输液时间。护理人员工作熟练,且对患儿进行心理安慰,可有效改善患儿心理健康状态。由于患儿对输液存在恐惧心理,护理人员需确保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以降低患儿的痛感,避免负性情绪。患儿接受输液时,护理人员要表扬并奖励患儿,以提高患儿治疗信心。对小儿门诊静脉输液给予标记鼓励法护理,可提升患儿家长对疾病的意识,改善患儿心理健康,提升家长对护理工作质量的认可。标记鼓励法在临床中也被称为奖励币法,主要用于短期内输液患儿,可达到快速提高患儿治疗依从性的目的。该护理形式不仅可提升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同时也改善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增强家长的满意度和配合度。

综上所述,对门诊输液患儿采取标记鼓励法护理,可有效提升患儿依从性,缓解负性情绪,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在提升输液安全性的同时,改善患儿心理状态,避免对输液或医院环境产生恐惧心理。

猜你喜欢

输液门诊依从性
门诊支付之变
自灸也能预防输液发热反应
六合丹防治输液性静脉炎的Meta分析
品管圈在提高手卫生依从性改善中的作用
在为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时应用留置针改良固定法进行输液的效果
汉字小门诊系列(四)
汉字小门诊系列(九)
汉字小门诊系列(八)
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并改善感染控制指标的一项新技术
颈枕输液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