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风险因素管理的专项强化干预在胃癌患者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

2023-09-19徐雅静姚静云

齐鲁护理杂志 2023年18期
关键词:手术室专项胃癌

徐雅静,孙 恒,姚静云

(河南省人民医院 河南省护理医学重点实验室 郑州大学人民医院 河南郑州450000)

胃癌是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其发病机制为胃黏膜上皮细胞异型增生,继而引发胃癌[1]。胃癌早期患者几乎没有症状,随着病情发展,可能会出现消化不良、胃部不适等症状,晚期患者可能出现下腹部疼痛,更有甚者出现黑便、呕血等严重症状,可能引发胃出血、胃穿孔等,对患者生存质量存在威胁。早期胃癌一般可通过手术治愈,晚期患者癌细胞发生扩散,治愈率较低,且存在复发可能性。有研究显示,外科就诊的胃癌患者中仅存在约19.5%的早期患者[2]。多数患者确诊时已为中晚期,多采取胃癌根治术治疗,其目的是切除肿瘤,同时清扫淋巴结,但手术创伤较大,容易造成患者恐惧心理,还可能引发出血、腹泻、术后梗阻、吻合口瘘等并发症,因此对患者采取合理有效的手术室护理非常重要。基于风险因素管理的专项强化干预通过对影响患者疾病恢复的风险因素进行筛选,分析可控制的因素,并对其进行专项强化干预,降低风险因素给患者带来的不良影响[3]。本文对基于风险因素管理的专项强化干预在胃癌患者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价值进行研究,取得显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研究对象为2021年1月1日~2022年8月31日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20例胃癌患者。纳入标准:符合胃癌的诊断标准,经病理学检查确诊,所有纳入对象均采用胃癌根治术(胃部分切除术或全胃切除术)进行治疗;年龄50~80岁;所有患者对研究内容均已知情并同意此次研究。排除标准:合并其他恶性肿瘤;存在精神、认知障碍;无法正常沟通;合并心、肺等器质性病变;预计生存时间短于1年。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男35例、女25例,年龄52~76(62.36±4.75)岁;病程14~30(17.74±2.88)个月;TNM分期:Ⅰ~Ⅱ期43例,Ⅲ期17例;手术方式:胃部分切除术44例,全胃切除术16例。对照组男37例、女23例,年龄52~77(62.54±4.83)岁;病程14~32(18.21±2.79)个月;TNM分期:Ⅰ~Ⅱ期42例,Ⅲ期18例;手术方式:胃部分切除术45例,全胃切除术15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相关伦理学要求。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术前做好心电图、腹部CT、胃镜等检查,确保心率、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等符合手术要求;术前2 d进无渣饮食,术前8 h禁饮,注意口腔卫生,控制血压、血糖,保证充足睡眠,术前3 d清洁肠道,练习床上大小便;麻醉医生了解患者全身情况后向患者家属介绍麻醉风险并让其签字,准备好麻醉及意外情况所需药物及设备;术前护士与患者多交流,向患者介绍手术相关事项,使患者保持良好心态,积极配合手术。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基于风险因素管理的专项强化干预。干预前,将两组患者实际病情与查阅的相关资料相结合,总结出可能影响术后恢复的手术室相关风险因素,例如手术时间过长、护理人员缺乏感染风险的防范意识、术中人员不足、术中患者体温过低、术中切口暴露时间过长、患者自身存在的风险因素(缺少疾病认知、认为癌症无法治愈、情绪不稳定、不配合手术)等,针对上述因素制订基于风险因素管理的专项强化干预方案。①成立手术室管理小组:由2名医生、4名护士、1名护士长组成,医生、护士长负责收集风险因素相关文献,结合临床积累的经验制订预防措施,护士负责开展护理。②术前:针对患者缺少疾病认知、认为癌症无法治愈及情绪不稳定等风险因素,进行疾病知识健康教育,通过视频或PPT方式向患者传递胃癌手术相关知识,内容包括胃癌病因及其治疗手段、术前准备事项、术后注意事项等。护士将自制的胃癌知识宣传手册发放给每位患者,并与患者及家属多沟通,了解患者及家属对胃癌知识的掌握度,对患者提出的问题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耐心解释,让患者及家属能够复述相关内容。护士耐心与患者交流,循序渐进地了解患者心理状态,并进行针对性心理指导。③术中:针对体温过低可能导致的出血量增多、免疫功能受损、术后切口容易感染及凝血功能障碍等患者,手术室采取保温措施:利用空调将室温控制在25 ℃左右;对氧气湿化瓶中的蒸馏水进行加温处理,温度控制在32~36 ℃,使患者吸入经过加温的氧气;患者进入手术室前,准备好保温毯放置在手术床上,并提前预热,使用时注意安全;腹腔冲洗液进行加温处理,温度控制在40 ℃。手术时护士密切监测患者体温、血压、心率、呼吸等。针对手术时间过长、护理人员缺乏感染风险的防范意识及术中切口暴露时间过长的风险因素,术前医生与护士制订手术计划及手术每个环节所需人数,并彻底检查手术仪器及设备,准备好手术所需医疗器械,保证其可正常使用,以提高手术效率。④术后:针对手术切口疼痛的患者采取镇痛措施,采用听音乐、与家属交流等方式转移患者注意力,对疼痛较为敏感的患者,术前经患者同意后使用镇痛泵缓解疼痛。针对术后胃管梗阻的患者,使用生理盐水进行冲洗,控制抽吸力,避免对患者胃壁造成损伤,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术后当日可进温水500 ml,第2天可进半流质饮食,食量由少至多逐渐增加,护士对患者及家属进行饮食指导,避免进食导致便秘的食物,以免引起吻合口瘘,严密监测患者进食,对出现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的患者及时处理。针对术后24 h出血(行胃肠减压时1 h内出血量200 ml)及术后吻合口瘘的患者,及时告知医生立即对其进行处理。⑤出院前指导:嘱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宜清淡、少量多餐;嘱家属注意观察患者情绪,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定期复查,如有不适及时就医。

1.3 观察指标 ①手术相关指标及术后疼痛情况:手术相关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拔管时间、术后清醒时间。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4]评估两组术后疼痛程度,评分为0~10分,得分越低表示疼痛程度越轻。②手术室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手术室相关并发症包括出血、腹泻、感染、术后肠梗阻等。③生活质量:采用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5]评估两组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该量表包括:躯体功能(10~30分)、躯体角色(4~8分)、肌体疼痛(1~12分)、总健康(5~25分)、生命力(4~24分)、社会功能(2~10分)、情感角色(3~6分)、心理健康(5~30分)8个方面,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④心理状态: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6]评估两组干预前后的心理状态。该量表分为5个症状等级,10个因子,分别为躯体化(12项)、强迫症状(10项)、人际关系敏感(9项)、抑郁(13项)、焦虑(10项)、敌对(6项)、恐怖(7项)、偏执(6项)、精神病性(10项)、其他(7项),共90项,得分越高表示对应症状越严重。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及术后VAS评分比较 见表1。

2.2 两组手术室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手术室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

2.3 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2.4 两组干预前后心理状态评分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干预前后心理状态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胃癌是全球较为常见且多发的恶性肿瘤疾病,因其确诊多为中晚期,治愈率相对较低,对患者生存质量带来严重影响。据统计,2012年全球胃癌患者高达95.1万人,死亡人数约72.3万人,分别居恶性肿瘤发病率及病死率第5位、第3位[7]。早期胃癌患者可通过手术治愈,但手术创伤较大,且容易引发患者对手术的焦虑、紧张心理,还可能导致患者痛觉神经集中,术中出现躁动情况,影响手术顺利进行,对术后恢复不利,因此手术室护理尤为重要。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清醒时间、拔管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表明采用基于风险因素管理的专项强化干预可加快胃癌患者术后清醒,与屈胜利[8]研究结果相似。分析原因:通过常规护理中充足的术前准备,使患者顺利进行手术,配合基于风险因素管理的专项强化干预中对手术室内温度的控制,并将所用药品进行加温处理,手术床铺设保温毯,降低了患者低体温发生风险,使患者凝血功能受损减少,促使患者快速清醒。干预后,观察组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采用基于风险因素管理的专项强化干预可降低胃癌患者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与孙永红[9]研究结果相似。分析原因:通过常规护理中对患者进行手术体征检查,确保患者符合手术要求,与患者沟通,配合基于风险因素管理的专项强化干预中对手术室可能产生的并发症应对策略进行提前准备;通过控制手术室温度,对手术使用的液体药品进行加温处理,减少因体温过低导致的出血症状;通过饮食护理中指导患者少量多餐,饮食以易消化食物为主,避免吻合口瘘症状发生;通过对手术室采取严格消毒措施,降低患者感染风险,以降低胃癌患者手术室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干预后,观察组SF-36量表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采用基于风险因素管理的专项强化干预可改善胃癌患者生活质量。与戴小容[10]研究结果相似。分析原因:通过采取基础护理并落实术前准备,使患者手术顺利进行,配合基于风险因素管理的专项强化干预中对医护人员的严格要求,使患者在手术时避免不必要的感染,手术前对器械进行检查,避免因器械无法正常使用导致延长患者手术时间,增加感染风险;通过加温处理使患者保持恒温状态,避免因体温过低增加患者切口感染发生率,减少免疫调节功能受损程度,从而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干预后,两组SCL-90各项评分较干预前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采用基于风险因素管理的专项强化干预可改善胃癌患者心理状态。与骆春兰等[11]研究相近。分析原因:通过基础护理中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减轻患者因惧怕手术而产生的恐惧不安心理,并使其保持良好心态进行手术,配合基于风险因素管理的专项强化干预中术前对患者进行胃癌有关知识健康教育,与患者交流沟通过程中逐渐了解患者心态,并对其进行指导,采用成功案例鼓励患者,减轻患者内心对癌症的恐惧,提高其治疗信心。术后通过听音乐、与家属交流等方式来转移患者注意力,使患者术后疼痛有所缓解,并感受到家属的陪伴;术后通过对患者并发症的监测及妥善处理,使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增加,对治疗的信心也逐渐增强;手术期间家属的陪同也起辅助作用,让患者感受到家庭的关心,从而改善患者心理状态。

综上所述,采用基于风险因素管理的专项强化干预可改善胃癌患者手术相关指标,降低手术室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心理状态,值得临床借鉴。

猜你喜欢

手术室专项胃癌
“七选五”阅读专项训练
术前访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手术室专用颈肩保护罩的设计与应用
走进手术室的3D打印
P53及Ki67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胃癌组织中LKB1和VEGF-C的表达及其意义
胃癌组织中VEGF和ILK的表达及意义
“专项巡视”,打虎上山再出发
中医辨证结合化疗治疗中晚期胃癌50例
手术室火灾的预防与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