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职绣郎:一针一线“激活”非遗文化
2023-09-19周梦真
● 周梦真
山村寂静,一盏灯在幽暗的夜色中亮起,灯下的男子一脸认真,七彩绣线在他的指尖灵活穿梭。“好治愈啊,绣得真好。”“第一次见到针线活这么好的男孩子。”直播间里不断弹出赞赏的弹幕。
向粉丝们传授刺绣技巧的95后男孩叫王良洪,作为布依族人,他打小就会蜡染和刺绣,“这些都是家务活,像做饭洗碗一样日常”。
大学毕业后,他创立工作室、设计绣品、开设短视频账号、参加非遗研修班……靠着一针一线,他的短视频账号“哩尢”不断吸引粉丝,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他了解布依族刺绣。“我喜欢刺绣,希望能带动更多年轻人传承我们的非遗文化。”
把“家务活”发展成事业
2019年,王良洪从贵阳学院环境设计专业毕业。很多同学留在城市寻求发展机会,从小山村走出来的王良洪却开始了一场“逆行”——到大山深处做刺绣。
王良洪的家乡在贵州省安顺市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在这里,家家户户都有织机,他八九岁时就开始学蜡染,十五六岁学织锦,十七八岁学刺绣……布依族的传统刺绣纹样、蜡染图案在王良洪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大学期间,一次偶然的机会,导师发现了王良洪的好手艺,便鼓励他结合布依族的传统文化做设计课题。
有了导师的启发,靠着精湛的技艺和新颖的创意,王良洪的设计多次获奖。之后,他开始思考非遗文化的传承问题。“传统的蜡染和刺绣作品往往比较‘匠气’、缺乏‘灵气’,不讨年轻人喜欢。”
采用醋酸面料代替土布,提取兽面纹“表情包”制作灯饰,把传统手绣纹样融入耳饰设计……王良洪在创新设计方面大展拳脚,传统元素在他手中不断释放出蓬勃的生命力,刷新着人们对非遗文化的认知。
▲ 王良洪 (图片来源:正观新闻)
在这过程中,王良洪发现身边鲜有年轻人了解蜡染和刺绣。创立工作室、救活被日渐遗忘的非遗技艺……这些想法不断浮现在他的脑海里。怀着一腔热血,王良洪来到贵州省南部的望谟县,在这个保留着完好布依族特色的深山,他和好友一起成立了山谷花文创工作室,成了一名“全职绣郎”。
这个决定最初并不被亲友们看好,“这是快要被淘汰的东西”,这样的话王良洪听了许多。“他们觉得刺绣是家务活,是妇女从事的劳动,我读了大学又回去做刺绣,家人不太能接受。”为了获得家人和朋友的认可,王良洪一次次耐心解释,同他们分享他在刺绣中收获的快乐。
渐渐地,王良洪的热情打动了身边的亲朋好友,也打动了许多喜欢传统艺术的顾客,他的工作室积攒下不少回头客。线下的影响力有了,王良洪开始探索在互联网传播布依族刺绣文化,通过短视频和直播吸引了数万粉丝。
随着线上知名度的提升,工作室的订单纷至沓来。“不少产品都‘爆单’了,一个月的销售额在20万元左右。”王良洪说,“家务活”也能实现经济价值,成为一项长久事业,带动更多人关注和爱上传统文化,这让他很骄傲。
传统与创新的碰撞
争执声从房间内传来,绣娘生气地放下手中的绣花针,推门离开了工作室,王良洪愣在原地。他开始反思:“突然要求改绣法,做创新,她们很难接受。”王良洪深知成长于大山深处的绣娘们习惯了传统技法,想改变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
“一定要把绣娘请回来。”王良洪明白,只有留住精通布依族刺绣的绣娘,充分发挥她们的技艺,才是传承非遗文化的长久之计。带着这份决心,王良洪驱车辗转数个偏僻村落来到绣娘家中,被气跑的绣娘看到了这个小伙子的诚意与歉意,被深深打动。
和绣娘们磨合并不容易,创业初期,他和朋友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绣娘们沟通。“最初她们只知道单一的绣法,现在已经有自己的新想法了。”谈到绣娘们的变化,王良洪难掩喜悦,在他看来,绣娘们不仅是在刺绣方面有了创新意识,“她们现在都是有思想的劳动妇女,靠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实现价值。”
现代思想滋养着大山深处的绣娘们,传统刺绣也在她们手中不断焕发出强劲的生命力。在王良洪的带领下,布依族蜡染、刺绣被融入现代设计中,小到耳环、发簪,大到服装、箱包,再到灯具、床上四件套,许多产品纳入了刺梨花、团花、漩涡纹、水波纹等具有鲜明布依族特色的图案。王良洪的日夜钻研也有了回报,越来越多人关注到这间不大的工作室。
一针一线“救活”非遗文化
创业有了起色,王良洪却越来越穷。“虽然说产品销售额很高,但是我们在研发上花了很大的功夫,现在是不挣钱的状态。”他花大量资金收集“老物件”,购买各种织布,到各地学习交流,成本不低。
有些人不理解他花钱购买“老物件”的行为,但在王良洪看来,那些花色独特的老织锦、保留着古老元素的手工艺品都极具价值。“现在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学织布、穿土服了。”王良洪明白,古老的符号、元素一旦不再使用,珍贵的民族记忆和文化宝藏也将随之消失。对他而言,收藏有价值的传统工艺品,不仅仅是出于怀旧,更是为了“抢救”。
为了更好地扩大布依族刺绣的影响力,王良洪几乎每晚都直播刺绣。哪怕外出参加活动或学习,他也会在酒店摆好灯架,架上织布。
色彩由浅到深渐变的花蕊、纤细弯曲的蝴蝶触角、绚丽的翅膀……精致的细节让观众们惊叹。“我们布依族刺绣就是‘绣眼睛所见,绣心中所想’,可以大胆创作,将图案天马行空地组合。”乡间夏夜的虫鸣蛙叫声从方寸屏幕中传来,瑰丽的蝴蝶和花朵呈现在织布上。王良洪一边向粉丝们讲布依族刺绣的故事,一边更换丝线。
每年农历三月三,布依族迎来盛大庆典,许多布依族人会穿上传统服饰,王良洪也迎来了一年中最繁忙的时刻。“为了三月三,指甲去一半。”“大家三月三之前不要找我做衣服了,真的太累了,手指关节都钻心痛了。”他在朋友圈记录了自己的刺绣生活。
视频中,他的指甲边缘被磨破,蜡染使用的蓝色染料浸入肌肤,他的手粗糙干裂,微微颤抖。日复一日地蜡染、刺绣,王良洪并不觉得辛苦:“因为喜欢,不会计较成本和是否劳累,看到客人对衣服表露出满意的瞬间,是我们最骄傲的时刻。”
“走红后,我常在想,如何让布依族传统纺织刺绣技艺和数字科技接轨。”王良洪介绍起未来的工作计划,“我想将布依族刺绣数字化,把布依族刺绣纹样、背后的故事和寓意、民族色彩的搭配进行系统性的收集和整理,做成数字化知识库。这些知识就可以被更多人看到,包括大都市的精英设计师,让非遗文化得到更广泛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