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大学生返乡就业的困境及对策
2023-09-19孙纯马肖曼
孙纯 马肖曼
关键词:乡村振兴;大学生;返乡就业;困境;对策
一、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面临的困境
(一) 农村市场环境缺乏有效的治理
首先,我国大多数农村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落后,存在知识产权交易混乱的问题。高校毕业生对知识产权保护、成果转化、专利申请等许多领域不熟悉,在缺乏良好市场环境的条件下,高校毕业生在出现知识产权受到侵犯等问题时无法有效地自我保障,而当地政府又无法及时地加以处理,这大大降低了高校毕业生建设家乡的意愿。其次,我国农村的市场机制不健全,存在着恶性竞争、假冒伪劣、强买强卖的现象。大学生初入职场,缺少社交经验,不具备竞争能力,对各类商品的辨别能力差,易上当受骗,从而影响到大学生返乡工作的热情。农村地区的创业环境不佳,创业中缺少创业培训、风险评估、法律咨询、项目对接、金融贷款、市场开发等服务,缺少线上或线下的创业交流与协作[1]。
(二) 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服务设施不够完善
如供水供电、商业服务、卫生事业等生产生活服务设施是保证农村各项工作正常开展的基础条件,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促进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有着十分重大的作用[2]。然而,当地政府对农村的基础设施和服务投入很少,后期的养护工作也不完善。与城市比较起来,农村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很多交通道路建设和网络信息建设都很不完善,带来的各种衍生性行业,例如,外卖业、快递物流行业等都发展缓慢。尤其对于习惯城市生活的高校毕业生来说,农村的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不能达到其要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成为阻碍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重要原因之一。通过对农村地区的调查发现,由于子女教育、医疗、养老保险等基本问题都无法得到有效的保证,影响了高校毕业生返乡就业创业的积极性[3]。
(三) 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缺乏经济基础和社会资源
1、缺乏一定的经济基础。对于有返乡创业意愿且家庭状况良好的大学生而言,可以从父母的经济资助上得到激励,而家庭贫困的大学生则很难得到父母的帮助[4]。他们不但没有得到支援,反而还承受着来自于家庭的经济负担,在家人不支持的情况下,多数大学生会拒绝返乡就业。父母“跳龙门”的态度也是阻碍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2、融资方式单一。高校毕业生主要依靠政府融资,目前国家出台了大量鼓励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政策和经济支持措施,在某种意义上减轻了返乡大学生的创业压力。然而,当地政府的政策落实涉及到多个领域,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执行起来并不如预期的那样迅速,导致高校毕业生返乡创业的补贴不一定会按时到位。当前,我国民间团体、企业对高校的助学贷款数量少、门槛高,再加上创业项目起步困难、审批流程耗时长,这些都大大影响了大学生返乡创业的热情。
3、创业具有风险性。由于刚进入社会,缺乏一定的社会经验和人际关系网,返乡毕业生对失败的接受能力较差。如果创业不成功,其所产生的巨大经济危机将使其和家人难以承担,进而影响到其返乡工作的积极性。再加上疫情影响下,许多刚起步的公司都面临着破产危机,投资者在没有发现良好的利润和发展前景之前,不会向创业者们提供大金额的投资。造成了创业者在创业的早期阶段缺乏资金,难以取得明显成效,投资者见不到回报也不敢随意投入,返乡创业大学生缺少社会资源,创业也就无从谈起。
(四) 高校的创业教育体系薄弱
首先,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是大学生创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大学却忽视了对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而在开设创业课堂的大学,其教学主要针对“挑战杯”“创业竞赛”等比赛,内容侧重讲授比赛的经验,过于强调成绩和名次,从而忽略了大学生创造力和专业素质的培养。高校对创新创业课程实质的认识存在偏差,造成了学校管理部门对创业课堂监管不力,老师只是通过以往获奖竞赛案例进行教学,而大学生又缺少亲身实践,这会对其创新精神和全面素质的提升产生一定阻碍。其次,许多大学只把创新创业课程以选修课、课外活动、讲座等形式开展,没有与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相融合,也没有与教育教学体制相适应。把创新创业教育仅仅看作是对技术和技巧的传授,而忽略了深层次的培养,导致了一种错误认识——把学校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视为在执行上面的命令,在教学改革中没有将创新精神与创业精神相结合,只靠着学分消极地从事创新、创业教育。
(五) 高校毕业生自我认识的局限性
1、缺乏正确的择业观。部分高校毕业生的自我认知定位不准确,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心理位置过高,出现不能坚持踏实工作、缺乏耐心、容易追求短期效益的倾向。当前,高校学生存在某种层面上的责任感缺失,做事时总考虑自己能否得到报酬,缺少积极性和献身意识,缺少职业观念和社会责任感,这些都会使大学生更倾向于安稳的工作,缺乏返乡创业精神。
2、缺乏农村实践经验和市场竞争能力。目前,我国的高校毕业生大都缺乏农村实践经验,缺乏将专业知识与农村实地工作相结合的能力。比如,一些大学生从事农产品经营的相关创业项目,却没有对农产品种植、投资成本、干旱、洪灾等方面的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估,容易导致投资遭受重大亏损。还有一些大学生通过平台直播等渠道进行线上销售,但是面对来自互联网的激烈角逐缺乏竞争力。
(六) 国家返乡政策缺乏针对性
1、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当前,我国出台很多政策支持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虽然在融资、税收、培训等方面给予了一定的扶持,但大学生返乡创业在相关的法律法规中仍有诸多限制。另外,各地的行政执法力度也有待提高,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够健全和较大的城乡差别打击了返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热情。目前,农村為大学生提供的就业创业服务平台不健全,缺乏合适的创业宣传平台和快捷的信息传播渠道。
2、政府服务体系尚不健全。为了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好地为农村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但是,在实践中,地方和企业的相关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对自身设定的目标模糊、对当地的政策不熟知,这些都源于当地政府对返乡大学生的宣传力度不够,没有充分考虑返乡大学生的实际需求。一些地区也出现了一些“走偏”的现象,体现为政策执行具有象征性、选择性,落实不到位、流于形式,导致政策执行效果大打折扣,致使很多激励措施未能得以切实贯彻。
二、促进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对策
(一) 优化产业布局,发展第三产业
从产业结构来看,吉林省是农业大省,在第三产业领域发展不足,而且产业布局多数还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相较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具有更强的人才吸引力,大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实现自身价值,因此积极促进第三产业发展是吸引人才聚集的有效途径[5]。同时,第三产业的发展能够为返乡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进而提高对大学生返乡就业的吸引力。
(二) 提高基础服务设施的建设水平
各地政府要优化农村就业创业环境和基础设施,把环境优、产业优、生态优作为发展的基本目标,加强交通、通信、物流方面的建设,在信息和互联网等方面进行大规模投资,使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连接,不断提高居住条件,使返乡大学生能够享有良好的公共服务和优美的自然环境,提高返乡大学生对居住条件的满意程度,减少心理落差,从而促进高校毕业生返乡就业创业意愿[6]。高校毕业生返乡就业创业后缺乏财政支撑,唯一的希望就是政府和学校的帮助。因此,对于国家而言,这也是一项巨大的考验。各地政府要把返乡大学生的需求和各个部门之间的职能协调统一起来,對其不利的环境进行改造,首先要加强劳动教育、住房保障、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工作,改进和提高服务质量,使大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他们创造一个好的工作环境和平台[7]。
(三) 高校完善返乡创业教育内容体系建设
第一,高校需把创业教育贯穿到人才培育全过程,教师应不断地进行启发引导,鼓励学生多方面钻研。第二,要建设创业类专业的必修课及相应的专业选修课,并将创业理论、创业实践、创业法律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大学生考虑得更加全面。此外,返乡创业的大学生也要参加有关“三农”的课程,特别是要加强对农村的现状、发展和未来方面的学习,通过深入学习增强大学生返乡创业意识。第三,高校积极带动大学生深入农村实践,参加“三农”调研,主动与“三农”有关企业进行联系,从而不断提高大学生返乡创业教育的效能,进而提高大学生返乡创业的能力。第四,要做好大学生农村情怀的培养,加大国家乡村政策宣传力度,让更多大学生了解农村、热爱农村,愿意返乡创业。特别是农业类高校要加强对农村籍学生农村情感的培养,将乡土情感教育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相结合,使更多的优秀大学生乐于将自己的青春汗水洒向乡村。第五,结合原有的创业重点课程,设定多样的选修课程和通识课程,将创业技能、心理学、法律相关知识等与创业密切相关的课程纳入到课程体系中,进一步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8]。
(四) 高校积极开展返乡创业实践教育
为了更好地帮助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各高校要在学校与地方企业之间搭建起桥梁,让有意愿返乡创业的学生能够提前接触企业项目的运营。第一,地方政府建立校内外的企业孵化中心,为毕业生提供所需的技术支持与服务。第二,学校要充分利用国家及各级机构举办的各类创新创业大赛,让学生广泛参与,使得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知识、技能积累更多,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第三,帮助学生对接校外创业孵化中心或者创业服务机构,让学生有更贴近现实的、更仿真的创业实践机会。第四,充分利用校友企业或者实习单位,让有返乡创业意愿的大学生提早进入单位进行实习,了解企业运作模式。第五,发挥社团在大学生中的巨大影响力,引导学生建立各类创业社团,激发他们的学习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领导才能,通过社团活动提升返乡大学生自身的创业能力。
(五) 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需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将“物质利益”与“个人价值”结合在一起,既要满足自身的实际生活需求,也要努力实现个人价值,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理性选择就业地区,不应盲目追求到大城市工作。如果大学生已经有返乡就业的意愿,那么在大学期间应刻苦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与综合能力,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为毕业后返乡就业做好准备。
(六) 父母要摒弃就业思想偏见,为孩子提供返乡就业情感支持
高校毕业生返乡就业离不开家长的支持。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家长应该给予孩子正能量,鼓励孩子追求多元化的就业形式,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择业观。在孩子陷入就业困境时,应理性看待,结合孩子实际,为孩子提供合理建议。家长应鼓励和提倡孩子结合自身个性特点理性择业。当返乡大学生有返乡就业创业意愿时,作为家长要全力支持,并尽力帮助孩子搜集返乡就业过程中需要的就业政策和就业信息,多给孩子一些情感支持和实际帮助,为孩子顺利返乡就业做准备[9]。
作者简介:孙纯(2001-),女,吉林松原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人口迁移研究;马肖曼(1987-),女,河北衡水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人口迁移、劳动力研究。
(责任编辑 王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