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情节、词汇:低年级看图写故事教学三要义
2023-09-19曹爱卫
曹爱卫
【编者按】低年级教师普遍觉得写话难教。写话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而低年级学生的写话常常呈现内容空洞无物、脱离生活、缺乏活力、缺乏想象、表达方式单一的现象。看图写话是培养小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重要路径。那么,如何基于儿童生活,引导低年级学生学会看图写话,从而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呢?本专辑的两篇文章提供了较好的教学示范,可供参考。
【摘 要】文章以浙江省杭州市长寿桥岳帅小学一节二年级写话课的教学组织实施为研究对象,具体叙述了低年级写故事的课堂教学实施,真实反映了该校二年级学生写故事的上课过程和特点,同时也呈现了该校低年级写故事课堂的组织特征。
【关键词】统编教材 小学语文 看图写故事 教学叙事 蛋壳的故事
《蛋壳的故事》是统编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写话内容。教材分两部分——“文字提示”和“图画提示”。文字提示包括:(1)写话思路提示——“小虫子、蚂蚁和蝴蝶用鸡蛋壳做了哪些事情?”“他们有什么有趣的经历?把他们这一天的经历写下来吧!”(2)词语提示——列举了四个表示时间的词语“早上”“过了一会儿”“到了下午”“天黑了”,提示学生按照时间顺序来写。图画提示的内容是:早上,小虫子、蚂蚁和蝴蝶把半个蛋壳做成了跷跷板,一起开心地玩耍;过了一会儿,他们乘着蛋壳做成的热气球飞上了天;到了下午,他们把蛋壳当作房子躲雨;天黑了,他们把蛋壳做成了一张舒适的小床,美美地睡觉了。
低年级教师普遍觉得写话难教,下面以笔者执教的这一课为例,做一个完整叙事,探讨低年级写话教学的实施。
一、课堂教学
为了便于叙事,笔者把课堂教学大致分为四个部分,真实还原本节课的教学实施。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导入部分,教师和学生玩了一个“一物百变”的游戏。教师手里拿着一张白纸,先问学生“这是什么”;再请学生仔细看教师的动作,根据动作来猜一猜白纸变成了什么。教师先把白纸拿到面前,做描眉动作,并请一男生回答。该男生说是“镜子”。教师又问:“你是怎么猜出来的?”该男生说:“老师在画眉毛。妈妈化妆的时候,动作就是这样的。”教师肯定了学生能根据生活经验来猜测。然后教师又让学生借助白纸做动作,请其他学生来猜,猜对了就掌声鼓励。一个学生用白纸分别做出望远方、看书的动作,其他学生先后猜出是望远镜、书本。掌声响起,学习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教师及时表扬学生都很有想象力,接着揭示今天的学习内容是第四单元的看图写话《蛋壳的故事》,提醒学生关注“蛋壳又会怎么变,会带来什么有趣的故事”,从而揭示课题。(板书:蛋壳的故事)
(二)学习看图,根据图意搭建故事框架
这部分以“了解图画顺序”“看清图画主角”“感知故事内容”三个教学环节来推进。
教师先请学生看课件上呈现的四幅打乱顺序的图,让学生给四幅图重新排序。之后,请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排。学生指出,四幅图边上有小圆点提示:第一幅图是一个小圆点,第二幅图有两个小圆点,第三幅图有三个小圆点,第四幅图有四个小圆点。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用红色圆圈圈出每幅图中的小圆点,提醒学生关注。教师肯定了学生懂得观察,并小结“原来小圆点在提示图画的顺序,看多幅图,我们可以根据小圆点的多少来判断它们的顺序”。小结后,教师把课件上的图画顺序重新排列。
学生会正确排序后,教师请学生再观察这四幅图,找出四幅图上都有的事物。学生很快发现:四幅图上的人物相同,都有小青虫、蚂蚁和蝴蝶;四幅图上都有同一样东西——蛋壳。教师请学生用上“小青虫、蚂蚁和蝴蝶用鸡蛋壳(干什么)”这个句式,说一说每幅图的意思,大致把握四幅图的图意。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板书四件事情的关键词:玩跷跷板、坐热气球、躲雨、睡觉。在学生能把握四幅图的主要内容后,教师小结:“这四幅图讲了四件事情,今天我们就要借助这四幅图来编写一个故事。”教师板书“故事”一词,并啟发学生回顾一个完整的故事要有的三要素,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起因”“经过”“结果”。如此,搭建起了整个故事的基本框架。
(三)示范教学,根据故事情节选用词汇
“四幅图就是四个小故事。以玩跷跷板为例,怎么把这个小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写清楚呢?”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第一幅图,开启示范教学。
教师请学生看图片,先说明图片虽是静止的,但故事却有起因、经过、结果,因此需要展开想象,让静止的图片动起来。然后抛出几个启发性的问题:小动物们在玩跷跷板之前可能会发生什么事?他们怎么会想到玩跷跷板的?玩跷跷板的结果是怎样的?后面又会发生什么事?教师请学生根据问题自主想象“玩跷跷板”这个小故事的情节,但学生似乎没能打开思路。看着有些茫然的学生,教师说:“想不出来没关系,为了帮助大家打开想象,老师这儿有一个小视频,能帮助大家说清楚这个小故事的起因。”学生露出期盼的神情,教师趁势提出了一个要求:“请同学们看视频的时候,要特别留意小动物们的动作。”
视频主要内容:小青虫、蚂蚁和蝴蝶在郊外。小青虫直挺挺地趴在地上,一幅无精打采的样子;小蚂蚁在边上呆呆地站着;蝴蝶不停地在空中扇着翅膀。
看完视频,学生大致说出了内容,并用上了“趴、立、飞”等动词。教师选择“趴、立”两个词语板书,并追问学生:“小动物们这样的动作表现,留给你怎样的印象?”有的学生说:“感觉他们没事情好做。”有的学生说:“他们很无聊……”教师继续引导:“这个视频是根据我自己的想象请人制作出来的。你们脑袋瓜中关于三个小动物去玩跷跷板的起因会和老师想的完全一样吗?”学生笑着回答:“不会。”于是教师顺势请学生说说自己脑海里三个小动物玩跷跷板的起因。
小涵发言:小青虫、小蚂蚁和小蝴蝶住在同一个小区里。有一天,他们到楼下玩,可是小区里没有什么玩具。小青虫无奈地趴在地上;小蚂蚁呆立着,嘴里不停地嘟囔着:“真没劲,真没劲!”;蝴蝶在反复扇着翅膀。大家都无聊极了!
教师肯定了小涵的发言,提示其他学生也可以像她这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想象说话,并要求同桌互相说一说。学生言说的欲望强烈,同桌两两合作地说开了。等学生说得差不多,声音渐渐轻下来后,教师说:“玩跷跷板这个小故事的起因我们会说了,那你们知道他们是怎么做成跷跷板,又是怎么玩跷跷板的吗?老师这儿还有一个小视频,你们想继续看吗?”教师播放第二个小视频,请学生继续看清楚小动物们的动作。
视频主要内容:小青虫看见路边有半个蛋壳,就爬到蚂蚁身边,嘴巴一动一动的,显然在说话。蚂蚁把蛋壳推过来,并倒扣下来。小青虫把一块木板拉过来,他们先合力把木板架到蛋壳上,然后爬上木板的两端,开始玩起了跷跷板。蝴蝶在一旁高兴地飞来飞去。
看完视频,教师问学生观察到三个小动物分别做了什么。学生积极举手发言,教师请小承来说一说。
小承讲述:“突然,小青虫看见一个蛋壳……”教师示意先停一下:“请看清楚,是一个完整的蛋壳吗?”小承重新讲述:“突然,小青虫看见半个蛋壳,它想出办法来了,就爬过去和蚂蚁说话。蚂蚁听了,就去推蛋壳……”
教师边听边板书“看见、想、爬”三个动词,并再次提示小承:“孩子,先别急着往下说。请你想一想,小青虫对蚂蚁说了什么,蚂蚁才会去推蛋壳。把小青虫的话说出来,能行吗?”
小承点点头,继续讲述:“小青虫看见半个蛋壳,他想出办法来了,就爬过去对蚂蚁说:‘你看,那边有半个蛋壳,我们去把它拿过来做成跷跷板,这样我们就可以玩跷跷板了。蚂蚁听了,就跑过去把蛋壳推了过来,然后翻过来扣在地上。小青虫找到了一块木板,用力地拉过来。他们齐心协力,把木板架到了蛋壳上,他们开心地玩起了跷跷板。蝴蝶在一旁高兴地飞来飞去。”
教师继续边听边板书“说、推、拉、扣、架”等关键动词,同时对学生说:“你们看,小承刚才说的时候用上了这么多动词,让我们一听,仿佛看见了小青虫和蚂蚁是怎么做跷跷板的。太棒了!但她只是说‘他们开开心心地玩起了跷跷板,所以我还不清楚他们是怎么玩的。谁能用上两三个动词,说得更清楚些?”
小铭站起来说:“他们是一上一下玩跷跷板。”“对啊!那跷跷板怎么会一上一下的呢?看蚂蚁的脚,现在在哪里?蚂蚁是怎么做,才能让跷跷板跷上去的?看老师演示蚂蚁的动作啊!”教师微蹲,然后用脚一蹬,直起身子。小铭马上领悟了,抢着说:“用脚蹬!”教师随即板书“蹬”,说:“小青虫没有脚,他又是怎么做的?再看老师演示。”教师演示屁股往下一坐。小铭开心地喊起来:“小青虫用屁股往下用力一坐!”教师笑着板书“坐”,然后说:“小青虫和蚂蚁前面是在做跷跷板,他们是怎么上去玩跷跷板的?还需要一个不可或缺的动作。”“他们爬上去的!”小桐喊起来。教师肯定了小桐的回答,补充板书“爬”字,然后说:“现在,我们知道了‘玩跷跷板这个小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谁能用一句话来总结一下?”小桐接着说:“他们玩得很开心!”教师道:“是啊,开心的时候,我们都会笑。最后也可以说‘他们玩着、笑着,真开心啊!”教师板书“笑”字,然后对学生说:“好了,现在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都有了,自己借助黑板上表示动作的词,把‘玩跷跷板这个小故事说给同桌听吧!”
(四)迁移写法,紧扣动词说写故事
有了“玩跷跷板”小故事的示范说,学生基本明白了讲故事要把“起因、经过、结果”讲清楚,并且讲的时候要展开想象,让静止的画面动起来,要说清楚人物的动作,还可以想象人物会说些什么话。
接下来,教师先请学生从剩下的三幅图里选择一幅自己最感兴趣的图,在该图的下面画上勾。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脑海中播放动画片,像刚才一样,把想到的表示动作的词写下来。三分钟后,教师请学生借助自己写的动词,说说这个小故事。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有了明显的提升。这次,教师没有对发言的学生进行任何语言提示,而是等该学生说完后,再请其他学生来修正,然后再让同桌之间互相说。接着,教师请学生拿出纸和笔,把自己刚才说的小故事写下来。在写之前,教师用星级给出了三条评价要求:
★格式正确:自然段开头空两格,标点符号要占格。
★★故事完整:故事有起因、经过和结果。
★★★故事有趣:展开想象,借助动作词把故事写得有趣。
明确任务后,全班学生就拿起笔开始写。很快有人写好了,教师让他们自己站起来默读,并根据写话要求自己打星,觉得有地方需要修改的,可以马上坐下来修改。等大部分学生把一个小故事写好了,教师示意学生停下来,并告诉他们:这节课,我们每个人写的只是《蛋壳的故事》四个小故事中的一个,其实,这四个小故事还可以连起来变成一个大故事。教师先出示课文中给出的四个表示时间的词语,请学生想一想,怎么用上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说一句话放在每个小故事的开头,把这四个小故事连起来变成一个大故事。接着,教师请四个写不同内容的学生用上表示时间的词语,把自己的故事串联起来说一说。最后,教师交代下节课的学习任务:下节课,我们要用好这几个时间词语,把这四个小故事连起来写成一个大故事。
二、教学反思
反思一:低年级写故事要有基本的框架。我们时常聽到低年级学生写话要“我手写我心”,就想当然地认为,低年级学生写话,可以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这句话指的是,低年级学生写话,不要过多地去约束、限制,要避免写话格式化、套路化,但不是完全放任不管,而是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已有的认知和情感体验,把“我”放进去,遵从自己的内心想法去写。但对于一些基本的写话框架,还是要有的。如本次写话,是要求借助文字提示和图画提示,把小青虫、小蚂蚁和小蝴蝶一天的经历写下来。“一天的经历”其实就是一个小故事。写故事,就要把“起因、经过、结果”三个故事的要素写清楚、写完整,这是故事的基本框架。这三部分,无论少了哪一部分,“框架”都会不稳,都会直接导致故事不完整。此外,如果没有教科书给出的四个表示时间的词语做衔接,“一天的经历”这个大故事就无法自然衔接,四个小故事彼此之间就会孤立。因而,本次写话教学,“故事框架”和“用衔接词过渡”保证了整个故事的完整性和自然性,这些是必教的内容。
反思二:低年级写故事要有必要的情节。低年级学生写故事往往是“会说不会写”,说起来活灵活现,写下来干巴巴几句话,缺乏展开的故事情节。细思之,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学生书写的速度跟不上思维的速度,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和写字量有限,写故事中要用到的字词不能快速准确地提取运用;二是容易遗忘,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故事细节刚刚说完,在书写的时候就遗忘了。因而,在写故事的教学过程中,就需要用“搭建支架”的方式,帮助低年级学生把他们转瞬即逝的口头编写的“故事情节”固定下来。本课的教学,就是让学生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分三个情节片段观察图片、观看视频,想象每个情节里的主要内容,借助关键动词串联说故事、写故事。这样,保证了情节之间的丰满和连贯。
反思三:低年级写故事要用恰当的词汇。低年级写故事要和阅读教学紧密结合,要结合课文表达的特点和重点进行练习。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很多课文的典型语段,都能给学生写故事以很好的示范。二年级不少课文有用一连串的动词写清楚一个小片段。如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一课里写小蝌蚪找妈妈的时候,就用了“游、长出、看见、追、叫”等动词,把小蝌蚪怎么找妈妈的写清楚了。又如,二年级下册《邓小平爷爷植树》一课,邓小平爷爷种树的过程,也是用了“挖、挑选、移入、挥、填、看看、说、走、扶正”等动词。显然,二年级学生写故事时用一连串的动词来写清楚一个小情节,是有“文”可依的。本次写故事教学,在具体用词的指导上,重点落在“抓住动词来准确表达”,这既是对阅读成效的一种回应,也是对用词能力的一种练习。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长寿桥岳帅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