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思政课”建设中思政教育如何融入课程教学

2023-09-19乔元正张小虹

新教师 2023年5期
关键词:大思政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思政

乔元正 张小虹

【摘 要】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发挥思政课的铸魂育人作用,然而部分地方和学校在“大思政课”建设过程中暴露出一些问题。全面推动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促进思政教育有机融入课程教学成为当务之急。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具有理论和实践可行性,价值育人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理论逻辑,课程改革为思政教育建设指明了实践路径,综合实践活动则为实现课程交叉融合育人创新了教学方式。

【关键词】“大思政课” 课程思政 综合实践活动 交叉融合育人

“大思政课”是我国思政课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课程的实践创新。2022年,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要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推动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增强“大思政课”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学校育人的具体实践中,如何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课程教学,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成为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议题。

一、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必要性

1.学校思政教育现状的问题检视。

当前,部分学校思政课建设的理念与实践均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对“大思政课”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思政课教学资源不够丰富鲜活,教师队伍整体缺乏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在“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等口号的影响下,思政课等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长期游走于“主流”学科边缘,实用主义和唯智主义等技术理性口号和思维严重遮蔽了知识蕴涵的价值理性,导致课程意义不彰以及价值塑造功能的弱化。课程间难以形成思想政治工作闭环和育人合力,育人实效性被削弱。事实上,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事关学校教育的办学性质和方向,关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其重要性不可忽视。

长期以来,受到课程研制目标模式的影响,部分学校仅从知识量化的角度关注教学目标达成情况,忽视甚至主观否认知识“质”的价值性因素,导致教育教学实践普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以及“只教书,不育人”的弊端。具体而言,在当前一些学校的育人体系建设过程中,教书和育人被预设为彼此割裂的两类不同培养体系,学科类课程教师只负责教书,而育人则由思政类课程教师专门承担,致使思政课教学资源空洞匮乏,思想政治教育暴露出真空地带以及德育与诸育的分裂。因此,推动育人体系资源重组和逻辑重构,将思政元素融入各类学科课程,促成知识传承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才能丰富拓展思政课教学资源、破解育人“孤岛效应”,改变教书和育人相互断裂的人才培养模式。

“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礼记·中庸》),知识学习应当以德性养成为目的。赫尔巴特也提出了教学的教育性原则:“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1]由此可见,教师既是知识教学的主导,也是价值育人的主体。教师在帮助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也要进行价值观教育。然而,部分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却缺乏课程思政教学的理论思维和实践经验。具体表现为:深入挖掘思政资源能力不足,难以提炼和设计符合课程知识内容的价值主题,无法在兼顾理论教学客观性的同时,实现教学话语表达的价值转向。

2.党和国家的意志导向与政策驱动。

知识是课程的本源,但知识并不就是课程本身,只有按照某种目的与规格赋予了价值和功能的知识才能成为课程。换言之,课程不仅遵循知识逻辑、具有知识属性,同时还遵循价值逻辑、具有意识形态属性。“谁的知识最有价值”是对课程意识形态属性的深层追问,课程性质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了政治价值立场以及逻辑遵循。[2]

为加强“大思政课”建设,充分发挥课程教材铸魂育人的作用,国家相继出台了系列规范性文件。例如,2017年,《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涵的思政教育资源,《关于深化教育體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加强德育课程和思政课程。2019年,《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各类课程要与思政课相互配合,发挥课程育人功能。这些文件的出台为“大思政课”建设指明了方向,也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遵循。

二、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可行性

1.价值育人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理论逻辑。

当前,部分学科课程为体现思政味道,或在教学设计中简单植入比例过高的思政内容,或在课堂讲授中“为赋新词强说愁”,照抄照搬理论,不仅难收思政育人的良好效果,反而还极易诱发学生的逆反心理。事实上,课程的思政育人内涵及其功能绝非外部赋予的,而是内生原发的。因此,我们应当返回课程本身,并以科学整全的元视角观照课程思政建设,深度发掘其基本原理和内在逻辑。换句话来说,课程本来就是蕴含着丰富价值资源的育人“富矿”,课程思政建设只不过是思考“挖掘什么”以及实践“怎样挖掘”的过程。

课程本身蕴含着丰富鲜活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哲学社会科学就是价值意义系统,具有思想引领与价值整合的意识形态属性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哲学社会科学理应通过历史与现实、理论和价值逻辑的透彻说理,揭示人类发展、社会治理和历史兴衰的深刻道理,培养学生自觉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自然科学课程应当在“求真”和“应用”两个层面深度发掘思政资源,既要在专业教学中渗透辩证思维和科学探索精神,也要培养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服务国家整体发展战略。

没有无教育的教学,也没有无教学的教育,知识学习和品德养成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课程教学在个体和社会两个层面发挥着价值育人功能。一方面,理论知识以教材和课程为载体,有计划地传授给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基础上创生精神价值,实现经验世界和意义世界的有机融合,最终达成塑造整全个体的终极教育目的。另一方面,“所有的知识都是社会构建的,换句话说,所有的课程都反映了某些社会群体的利益”。[4]课程教学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塑造价值的同时,肩负着传递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社会价值共识的使命。

2.課程改革为思政教育建设指明实践路径。

加强思政教育、推行课程思政并非高校独有的思政教育模式,随着大中小学一体化思政教育改革政策的颁布,基础教育阶段课程思政建设箭在弦上。近几年,国家相继颁布了多项教材改革政策,推动教材统编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规范有效融入义务教育阶段各门课程。以道德与法治、语文和历史三门课程为例,从2017年开始统编到2019年部编版教材覆盖义务教育全学段,其目的在于确保教材质量,强化课程意识形态建设的国家事权。2021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党的领导”相关内容进大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等相继出台,解决了思政教育进教材“进什么、进多少、如何进”等问题,增强了课程思政建设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可行性。

2022年,教育部印发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语文等16个课程标准,为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擘画了育人蓝图。《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安全、生命安全与健康等重大主题教育有机融入课程之中,旨在培育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培养奋斗精神,以此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同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对深化中小学思政课改革作出具体部署,要求各地各校深化教学管理创新、丰富课程教学资源、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研工作机制,构建大思政课体系。

三、思政教育如何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例

在有效发挥课程教学育人主阵地的作用,深度挖掘课程蕴藏的丰富思政资源,准确把握学科育人目标等方面,综合实践活动是重要的创新手段。为了实现课程交叉融合育人,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依据核心素养达成度,重庆市沙坪坝区体育与健康教研组设计研制了“钢铁战士”综合实践活动的若干课例,根据体育品德目标细化的四个水平,创造性地设置单元学习主题,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并展开教学过程,旨在充分激发课程的育人功能,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知、有所得、有所悟。

水平一围绕“小小特种兵”活动主题,结合中国人民解放军不断壮大的历程等开展国防启蒙教育,创设情境并融入基本运动技能学练,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激发学生不怕吃苦的精神。例如,“小小特种兵——团体作战”单元学习主题不仅设计了运动能力和健康行为学习目标,而且着重培养学生对国防知识的学习兴趣和团结合作精神,在“冲锋陷阵”“坦克履带”“抢救伤员”的游戏和比赛中塑造他们遵守规则的良好品质,形成正确的胜负观和爱国主义情怀。

水平二围绕“英雄小少年”活动主题,结合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优良传统,在体能学练中引导学生扮演战士、消防员等不同角色,促进学生理解发展体能的作用,以及所承担角色任务的重要性。例如,“小小消防员——多种形式的障碍跑”单元学习主题情感品格目标旨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各项训练任务,在“消防技能练习”和“分秒必争”游戏中鼓励学生学会主动交流、增强合作意识,培养他们勇敢自信、敢于吃苦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充分激发学生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水平三围绕“智勇双全小战士”活动主题,结合国防科普、国防建设成就等资料学习,在对抗性的武术、球类等运动项目学练中创设多变的情境,培养学生的战术思维、预判能力和应变能力。例如,“长津湖战役物资运输队”单元学习主题将篮球教学融入志愿军著名历史战役情境之中,通过“运输集结”“开始侦查”“声东击西”“暗度陈仓”“正面遇敌”等教学内容,演练传切、空切和快攻等篮球技战术,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攻坚克难和勇于挑战的优良品质。

水平四围绕“忠诚的祖国卫士”活动主题,结合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在田径、体操等运动项目学练中模拟军事训练场景,引导学生灵活运用运动技能,培养学生迎难而上、不怕受伤、挑战自我的钢铁意志。例如,“长津湖之战”单元学习主题通过观看视频引入长津湖战斗场景,在“连队集结”“奔赴战场”“发起进攻”“迂回围歼”“乘胜追击”“胜利会师”等教学内容学习中,引导学生掌握田径运动耐久跑的基本动作和方法,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矢志奋斗和敢于担当的高尚品格。

综上所述,在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背景下,学校教育应当把德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每一位教师都要努力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更要肩负起铸魂育人的神圣职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推动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可以通过细化品德目标、引入英雄模范事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自主活动和体验的过程中自然地生成育人价值,解决课程思政的“硬融入”难题,“如盐在水”地提升学科育人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单中惠,杨汉麟.西方教育学名著提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100.

[2]郝德永.“课程思政”的问题指向、逻辑机理及建设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21(07):85-91.

[3]刘清田.略谈课程思政的内生性[J].中国大学教学,2020(11):90-92.

[4]麦克·F. D. 扬.知识与控制——教育社会学新探[M].谢维和,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

本文系重庆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一般课题“教师教育类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内在逻辑及其生成机制研究”(课题编号:K22YG21420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微空间传播视域中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风险的防控策略研究”(课题编号:21XKS007);2021年度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后疫情时期重庆高校教学秩序立德树人的育人价值及落实机制研究”(课题编号:21SKGH240)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大思政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思政
走进社会大课堂,善用“大思政课”
高校“大思政课”格局下舞蹈课堂与思政内容融合的思考与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