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本研训常见问题及解决策略

2023-09-19陈麒斌

新教师 2023年8期
关键词:受训者研训校本

陈麒斌

校本研训是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现实中,不少学校的校本研训效果不佳,主要原因是教师研训意识不强,研训内容与形式单一僵化,研训后没有跟进措施等。笔者结合实践,分析校本研训存在的问题,探索解决策略。

一、研训意识:被动应付与主动进取

校本研训存在着一对矛盾:一方面,学校管理者十分重视校本研训,不断加大研训力度,迫切希望通过研训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另一方面,部分教师缺乏主动意识,把校本研训当作“沉重的学校任务”,被动地应付。教师研训意识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部分教师习惯于原有的舒适圈,不愿改变、更新自我;二是校本研训实效性不高,教师无法从中体验到研训的收获感。

做好校本研训的第一步就是找到教师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可通过榜样示范、目标管理、规划成长等方式,点燃教师参与研训的激情,将被动应付的研训变为主动进取的学习。如我校推行教师自主成长目标任务制,每学期初让教师拟订个人自主成长目标任务,提出希望得到的帮助与支持,填写“自主成长目标任务规划表”,并投入“成长时光箱”。研训部门在学期中和学期末对教师进行个人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考核:学期中,学校会从完成阶段目标任务的教师中随机抽取部分人员,以别致的小礼物对其进行表彰;学期末,“晾晒”所有教师的目标任务“成绩单”,表彰目标达成以及表现出色的教师。通过这样的措施,学校教师自觉地制订个人专业发展计划和科学发展策略,形成了积极主动为实现目标而付诸行动的意识。

二、研训内容:批量生产与因需制订

不少学校的校本研训课程都是由研训负责部门自上而下地对所有教师进行同一形式的设计,研训内容是属于“大一统”的“批量生产”。这样的研训内容没有紧密对接教师的实际个性需求,缺乏针对性的研训内容直接导致了研训效果的不佳。

学校在设计校本研训内容时,要兼顾“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个原则。首先要“自下而上”地深入一线进行调研分析,了解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把握本校教师群体及个体的特点;再“自上而下”地根据学校发展现状及未来目标,根据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求,精选适合本校的研训内容,并设计合理的研训课程。

1. 因学校之需制订研训内容。笔者所在学校为一所农村薄弱校,教师教学观念相对落后,课堂以灌输式教学居多,学生学习主体性缺失。针对此情况,学校拟订“基于深度学习的小组合作实践探索”为校本研训内容,一方面精研理论,组织教师共同阅读《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理论普及读本)》《为了合作的学习:让课堂变革真实地发生》《高效课堂技术解码》等书籍;另一方面深化实践,探索小组合作深度学习的课堂基本范式,让所学理论落地生根。整学年,全校各教研组的教研主题都为“基于深度学习的小组合作实践探索”,教研中的微讲座、研讨课、课堂观察、读书分享都紧扣“小组合作”“深度学习”两个关键词。各教研组在研讨中不断优化和调整,形成适合本学科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学校每个月会组织相应主题的全校教师校本研训,各学科组长反馈课堂教学情况,分享各自学科的经验,以达到相互融合促进的效果。学校同时聘请专家到校点评指导,专家的讲座分享也紧随而上。通过一次又一次的主题研训,一轮又一轮的研究实践,将课堂变革行动向纵深推进。这些研训内容都是学校发展之需,且紧贴教师平时教育教学工作,得到了广大教师的欢迎,取得了良好的研训效果。

2. 因教师之需拟订研训内容。学校可根据教师成长需求问卷和信息化手段绘制“个人成长画像”,设计多样化的研训课程供不同教师选择,从而实现精准施训。其一,要注重研训的前期调研,可通过问卷汇总一线教师的工作困惑和成长需求,为进行“私人订制”的研训课程设计提供有效参考。其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每位教师的课堂进行数据分析,智能化地对教师的口头表达、提问理答、关注学生面、课堂时间分配、教学活动组织等方面进行客观而精准的数字画像,诊断教师个体教学特征,由此设计教师个人专属的研训课程。

三、研训形式:单一注入与卷入沉浸

培训讲座是校本研训常用的形式,其操作简单,知识密度高,受众面广,因此广受校本研训组织者的欢迎。但培训讲座往往是培训者主动讲解“注入”,受训者被动倾听“接受”,导致培训者与受训者之间、受训者与受训者之间缺乏必要的互动交流,难以实现“沉浸式”的研训体验,无法取得理想的研训效果。

校本研训应当创新形式,尽量避免“注入式”的培训,要重点关注受训者的主体性、参与性和实践性,可采用“卷入式对话”的形式,实现“沉浸式”的研训。所谓“卷入式对话”,即在培训前,对所有参训教师进行6~8人为一组的随机分组,每名组员抽签编号;研训中安排小组内交流讨论,再抽号确定每个小组的代表进行集体交流。这样的安排让每位教师在研训的全过程都有任务:一要准备在组内进行有思考的对话交流;二要及时梳理总结他人意见,随时准备被抽中为小组代表进行当众发言。如此一来,教师参与倾听和讨论的投入度大大提高了,也就把参与研训的所有教师“卷进来”了。更重要的是,“卷入式对话”改变了受训者在培训时的“失语”状态,受训者与培训者、与其他受训者都有了讨论交流,有了思维碰撞,有了“同他人(伙伴与教师)”的相遇与对话。

四、研训后续:戛然而止与持续跟进

大多数学校的校本培训都存在这样的现象:教师在研训时,看到感人故事激情澎湃,听到精彩观点赞叹折服,见到教学妙招跃跃欲试;而研训结束后,去尝试去改变的行动热情很快就淹没于繁琐的日常事务中,“心情激动”变成了“一动不动”。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学校的校本研训设计者缺乏“长程意识”,一次研训后便戛然而止,没有设计校本研训的后续跟进措施,没有引导教师将研训所得深化凝练,并落實于具体工作中。

教师成长是一项长期的工程。教师要在“学习—实践—反思—再实践”的研训过程中逐渐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内化为教育教学技能,转化为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如我校的班主任校本研训以“相约班主任”为主题,以班级日常管理的问题为研讨内容,每两周开展一次主题研训。每次研训后都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或是阅读,或是反思,或是写作,或实践。在结束小主题“爱的沟通艺术”的研训后,布置阅读《非暴力沟通》;在结束小主题“抓岗位练兵,提升业务能力”的研训后,布置进行班主任岗位练兵的项目实践,要求受训者在下一期的研训活动中公开展示实践过程与结果;在结束小主题“树典型促引领,立标杆建班风”研训后,布置反思作业:我应该怎么做,才能促进我的班级形成良好班风?……这样的研训效果跟进措施,让研训不只是停留在记笔记上,而是让研训人员将所学所得真正落到教育教学实践中,落实在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上。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灌南小学

责任编辑:王振辉)

猜你喜欢

受训者研训校本
体育训练阶段运动损伤的预防路径
网球训练中多球训练法的实施探索①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体育运动训练中的运动损伤及预防措施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浅议军事技能教学中的检查与纠正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2018 年妇女/性别研究研训班在京举办
浅谈校本研训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