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口黑鲈养殖技术

2023-09-19黄洋洋

水产养殖 2023年7期
关键词:繁育场换水大口

黄洋洋

(信阳市南湾水库水产站,河南 信阳 464000)

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又名加州鲈,属鲈形目(Perciformes)、鲈亚目(Percoidei),太阳鱼科(Centrarchidae),黑鲈属(Micropterus)[1]。原产于加拿大和美国。中国台湾地区于20 世纪70 年代引进,深圳、惠阳、佛山等地也于1983 年引进大口黑鲈苗,并于1985 年相继人工繁殖成功。大口黑鲈主要栖息在水温较暖的湖泊与池塘浅水处,喜栖息于沙质或沙泥质且混浊度低的静水环境,尤其喜欢群栖于清澈的缓流水中。在池塘中一般活动于中下水层,常藏身于植物从中。在水温1~36 ℃均能生存,10 ℃以上开始摄食,是以肉食为主的杂食性鱼类。因其具有适应能力强、生长时间快、易捕捞、养殖周期短、经济价值高等优点,而深受广大养殖户青睐。但随着我国大口黑鲈养殖规模的日益扩大及养殖模式的不断变化,大口黑鲈成活率成为制约其产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从亲本选择、饵料投喂、水质调控、病害防治、养殖全程管理等方面,对大口黑鲈养殖技术进行总结。

1 亲本选择

大口黑鲈亲本获取途径,主要从江河湖泊等各种天然水域中捕获,或者从具有省级以上资质的良种繁育场采购。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各种禁渔禁捕政策,导致亲本获取渠道变窄,而一些大口黑鲈良种繁育场在亲本选择上,缺乏严格的筛选步骤,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子代的质量及成活率,导致一些大口黑鲈良种繁育场在亲本选择上出现问题。亲本的选择,需要考虑以下3个方面因素。

1.1 年龄

选择2~4 冬龄、性腺发育完全成熟的大口黑鲈作亲本,避免选择低龄的个体。不使用强行催产的方式授精,避免出现孵化率低、子一代品质差、成活率不高等现象。

1.2 个体质量

选择体质量0.5~2.0 kg、活泼、体格强健、无发病症状个体。营养不良,体质瘦弱或有发病倾向的个体,易造成子一代因身体不健康而诱发各种疾病。

1.3 培育方式

选择来自不同地方的雌雄(比例为1∶1 或3∶2)个体,分养后移入亲鱼池中培育。自繁自育的个体,因近亲繁殖,容易引起某些隐形基因疾病的发生,导致子一代出现畸形、体弱、抗病能力下降、应激反应差,甚至死亡的现象。

2 饵料投喂

大口黑鲈属于凶猛肉食性鱼类,充足的适口饵料是提高大口黑鲈成活率的关键。目前主要有购买冰鲜鱼和配合饲料2 种获取大口黑鲈饵料的方式,但在养殖过程中因饵料的精细度不同而有所区别。

2.1 冰鲜鱼投喂

投喂前,先解冻,将饵料鱼用割肉机切割成适合大口黑鲈吞食的小块。从高处投到水中,刺激或诱导大口黑鲈进食,形成一种游走、刺激的假象。投喂过程中,投入速度不宜过快,以免鱼块未被摄取就沉入水底,造成饵料的浪费。投入地点相对固定,范围要宽,保证更多的大口黑鲈可以吃到食物,达到平衡生长。

养殖前期,饵料鱼要精细适口,少量多次,因为大口黑鲈个体较小,对食物的摄取能力不足。养殖后期,大口黑鲈个体较大,饵料鱼可略大些,投喂次数略多些,使个体吃饱、吃好,加快生长速度。

饵料鱼解冻后要立即切割投喂,以免发生腐败变质,增加大口黑鲈的患病率。

2.2 配合饲料

投喂应遵循“定时、定点、定量”的原则。每天于07:00,12:00、18:00 分别投喂1 次;根据其个体大小,选择适宜的饲料规格,前期给饵量一般为鱼体质量的4%~8%,随着鱼体生长,给饵量增加到鱼体质量的8%~15%,喂至大部分鱼不浮出水面为宜。如遇天气、水温、水质、密度等变化,及时调整投喂量。

目前市场上的大口黑鲈配合饲料有硬颗粒和软颗粒2 种。硬颗粒主要是用制粒机将鱼油、鱼粉、面粉、豆粕、墨鱼膏、复合维生素和复合矿物质混合后制成的;而软颗粒则是在硬颗粒的基础上加入一些冰鲜鱼、野杂鱼等肉糜制成的,其养殖效果要好于投喂硬颗粒饲料,取得的经济效益更高。

3 水质调控

在养殖过程中,由于饵料的大量投喂、鱼粪便的排泄、水体的逐渐老化等原因,导致水体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氨氮和亚硝酸盐氮的浓度超过了水体的自我净化能力,溶解氧不足,有毒有害物质增多。

3.1 定期换水

正常生长的大口黑鲈要求透明度>30 cm,ρ(溶解氧)>5 mg/L,pH 值7.5~8.5,ρ(氨氮)<0.02 mg/L,硫化氢为0 mg/L。

每月至少换水1 次,每次换水量为池总水量的20%左右。根据水色变化或水质监测结果实时换水。

3.2 开启增氧设备

根据水体溶解氧的情况,适时开启增氧设备,充分交换上下层水,增加下层水体中溶氧量,可防止水体缺氧出现鱼浮头现象。

3.3 混养鲢鳙

鲢鳙是一种滤食性鱼类,以水中浮游生物为食,混养鲢鳙(约占放养量的10%)[2],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水体中浮游生物的数量,降低水体富营养化的概率,以达到改善水质的目的。

3.4 使用微生态制剂

使用枯草芽孢杆菌、光合菌、乳酸菌等微生物制剂,每667 m2100 g(按含菌量100 亿个/g 的产品计算),用水稀释后均匀泼洒,每15 d(高温季节7 d)泼洒1 次,使残留的饵料、排泄物等有机废物在水体中及时降解转化,保持水质稳定良好。

3.5 定期改底

每20 d(后期7 d),每667 m2施用腐殖酸钠1~2 kg 或过硫酸氢钾复合盐100 g,分解络合池底氨氮、亚硝酸盐氮、硫化氢、重金属离子等,防止底质恶化,影响水质。

4 病害防治

4.1 生长环境

养殖过大口黑鲈的池塘,每年至少干塘排污清淤1 次,每667 m2使用生石灰5 kg,少量多次全塘泼洒,隔2 d 翻动1 次淤泥,将其中的病原微生物,充分暴露在较高pH 值和紫外线环境,连续在太阳下暴晒2 周以上,被彻底有效的杀灭。

4.2 苗种投放

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择具有国家级、省级资质的良种繁育场的苗种。对于从外源繁育场引进的苗种,需要先用2%~5%的食盐水或20 mg/L 高锰酸钾浸泡10 min 左右,杀灭附着在苗种身上的致病微生物,后放入经过消毒杀菌的水体中。

4.3 饵料搭配

由于大口黑鲈的食物来源之一是冰鲜鱼,在投喂前,将其在2%~5%食盐水浸洗10 min,可在饵料鱼中加入适量维生素或者其他可以增强其机体抵抗力和免疫力的中药。

4.4 科学用药

在养殖过程中,如发现病死鱼,要及时送权威检测机构进行解剖检测,诊断病因,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和用药方法,对病原进行有针对性的杀灭,及时有效地遏制病原的传播扩散。每667 m2可适当选用10%聚维酮碘300 mL,用水稀释300~500 倍,均匀泼洒,对全水域环境连续消毒1~2 次,以保证水质安全。

5 养殖管理

5.1 养殖前

放养前期,对池塘、水体、苗种、饵料、渔具等进行全面灭菌或消毒,确保养殖过程的安全性。配备增氧机、投饵机、水质监测仪等。储备微生物制剂、生物消毒剂和治疗常见疾病的药物等。

5.2 日常管理

加强巡塘,每天早、中、晚各1 次。关注天气变化和水体状况,发现鱼浮头,及时开启增氧设备。定期对水体透明度、酸碱度、氨氮含量、溶解氧等进行检测,发现水质超标,及时换水。

为及时调整饵料投喂量,每个月测量大口黑鲈的体质量和体长,使用显微镜对其内脏和鳃进行检测,以确定是否感染疾病。

5.3 发病期

每年的5—9 月,是大口黑鲈发病的高峰期,除了定期对水环境进行全面的生物消毒外,还要对出现病疫的环境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将病鱼及时捞出,确定病因,科学用药;发病区渔具要及时消毒杀菌,切勿交叉使用,保持未发病池塘原有的干净水环境,不要随便排水或换水,以防含有病原的水流出,引起更多的大口黑鲈交叉感染。

猜你喜欢

繁育场换水大口
影响犬繁育场首免日龄的主要因素
水培植物霎换水
鸡内金打粉 让孩子大口大口地吃饭
自动换水
赤水市野生动物人工繁育场转产(退出)现状及对策
大口小口话水果
陕西:“十三五”将新建100个高标准良种繁育场
大口黑鲈饲料营养需求研究现状
大鲵仿生态繁育场选址应注意的问题分析
大口小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