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推动共同富裕水平提升的对策研究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2023-09-19王刚鹿英姿袁进阁刘营丁绪晨
◎文/王刚 鹿英姿 袁进阁 刘营 丁绪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共同富裕具有更加鲜明的时代内涵和中国特色,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关键阶段,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重要抓手。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天津市委市政府积极实施“十项行动”,已将“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纳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高品质生活创造行动的重要内容,将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当前的重要任务。
一、推动共同富裕水平提升的坚实基础
(一)经济健康发展,富裕基础有保障
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稳中有固,经济结构更优、质量效益向好。2021 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695.05 亿元,两年平均增长3.9%,人均GDP 超过11.4 万元。“制造业立市”成效初步显现,重点产业链加速提质。2021 年,工业增加值5224.57 亿元,两年平均增长4.9%。新产业发展势头良好,高技术产业(制造业)增加值两年平均增长9.9%,占比升至15.5%;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两年平均增长7.3%,占比升至26.1%。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服务雄安新区建设取得新进展。2021 年,51 家央企在津新设机构173 个,24 家央企落地重大项目42 个。民营经济和中小微企业活力进一步增强。2021 年,新增市场主体26.8 万户,民营经济增加值5954.67 亿元,占比37.9%,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突出。
(二)生活质量改善,美好生活有盼头
收入水平较快增长。2021 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4 万元,两年平均增长5.8%,年增速均快于全市生产总值增速。消费水平逐步提升,消费结构持续升级。2020 年、2021 年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两年平均增长2.6%。2021 年,全体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7.5%,比2016 年下降3.2 个百分点。城乡收入差距持续缩小。2022 年,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1.83:1,连续4 年缩小,位居全国前列。就业基本盘逐步企稳,就业形势稳中向好。2022 年城镇新增就业36.05 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
(三)文化实力提升,精神文明有追求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2021 年,全市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701.11 亿元,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3372 元,占人均消费支出的10.2%。文化软实力日益增强,城市信用环境持续优化。实名注册志愿者占常住人口的20%,在社会治理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四)环境持续美化,整治防控有成效
生活环境更加宜居。2021 年,老旧小区改造开工项目154 个,惠及10.18 万户居民。在全国率先出台碳达峰碳中和促进条例,制定实施118 项重点任务措施清单。绿色低碳发展能级不断提升。2020 年,天津市能源消费总量比2015 年下降2.6%。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由40.8%下降到34.1%;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由2.7%提高到7.7%。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2021 年,全市PM2.5 年均浓度39 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首次超过“七成”,重污染天数首次降到“个位数”。深入推进双城绿色生态屏障区建设。2021 年,林木绿化覆盖率达到25%,蓝绿空间提升到65%。
(五)社会和谐和睦,安全发展有保障
高质量实施城市综合整治工作,城市治理更加高效。截至2021 年末,社会组织6389 个,持证社会工作者1.25万人,人民调解成功率98.35%。持续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出台实施《天津市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条例》。自然灾害防治“九大工程”不断取得新突破。截至2020 年底,人均避难场所面积达到1.3 平方米,安全发展的根基不断筑牢。
(六)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民生实事有温度
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截至2021 年末,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分别达到637.64 万人、537.38 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人数分别达到765.14 万人、171.96 万人。卫生健康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截至2021 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6084 个,卫生机构床位6.88 万张,卫生技术人员12.13 万人。2021 年人均预期寿命达82.03 岁,位居全国前列。教育事业优质均衡发展。截至2021 年末,全市共有研究生培养机构24 所、普通高校56 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71 所、普通中学535 所、小学895 所、幼儿园2346 所,每千人口拥有3 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到1.05 个。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2021 年,城市公交客运量达到11.54 亿人次,地铁运营总里程265 公里,公路里程15307.17 公里。
二、推进共同富裕面临的问题
(一)经济发展不协调
天津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2021 年6.6%)自2016年以来持续低于全国增速。由于处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阶段,对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更加旺盛,就业结构的调整随之加快。高技能人才不足、低技能人才过剩的矛盾更加凸显。高技能人才收入上升速度相对快于低技能人才,行业收入差距成为影响居民收入差距最直接、最明显、最重要的因素。同时,由于中小企业是吸纳劳动力就业的重要力量,受近年突发应急事件和经济形势变化的冲击,中小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生存考验,对劳动力就业质量造成不利影响。从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数据来看,2015─2021 年天津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增速比全国低2.0 个百分点。此外,天津行业之间工资差距总体呈现拉大态势,技能要求高的行业工资增速高于技能要求低的行业,就业吸纳能力弱的垄断行业工资增速高于就业吸纳能力强的竞争行业。
(二)文化生活不丰富
天津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品牌没有很好转化为文化价值,文化服务产业发展不足,优质文化服务产品相对较少。与先进省市相比,天津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处于较低水平。2015─2020 年,天津与上海始终差距较大,与北京差距逐年减小,与浙江差距较小,与江苏大体持平。虽然2021 年天津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出现一定的反弹,但是总体趋势上看,天津文化产业相比先进省市竞争力不足,可供人民享受的文化产品数量和服务质量亟待提升。如2020 年天津的文化法人单位数仅有888 家,不到北京的1/5、上海的1/3、浙江的1/5 和江苏的1/8。文化的精品力作不够丰富,特别是能够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下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品牌还有欠缺,与人民的期待与需求尚有差距。
(三)环境提质难度大
能源结构调整制约加大,能源消费强度偏高,生态环境质量和城市绿量还需提升。能源消费结构仍以煤电为主。2021 年,火力发电量占全市发电量比重约为97.01%。能源利用效率有待提高,能耗控制压力仍存。2021 年,天津单位GDP 能源消耗远高于北京(0.182吨标准煤/万元)、上海(0.278 吨标准煤/万元)。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总体仍处于“气象影响型”之下的不稳定状态,稳定改善难度较大。2021 年,天津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72.3%,明显低于全国和上海、北京、浙江等省市的水平。2021 年,天津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9.74 平方米,明显低于全国和北京、浙江等省市的水平。
(四)社会治理有弱项
天津社会治理手段和能力依然存在不足,在满足社区困难群体需求、化解社会矛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公益服务性社会组织,与北京、上海、浙江、江苏等先进省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2020 年,天津社会组织数量不到北京的1/2、大致相当于上海的1/3、不到浙江的1/10、不到江苏的1/16。由于近年来客货运量、通车通航里程、运输车船数量持续增加,交通运输企业“多、小、散、弱”特征突出,导致交通安全的抗风险能力不强,天津交通安全方面仍有短板。2015─2020 年,交通事故数量连续六年远超过北京、上海、重庆,每万人交通事故发生数也明显超过浙江、江苏。
(五)公共服务有短板
近年来,天津虽然在公共服务普及普惠方面取得较大进展,但公共服务区域不均衡、供给不充分的问题仍然存在。一些领域服务的标准和质量也低于北京、上海、浙江等发达省市,与人民群众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其中,医疗及养老领域存在明显短板,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每千老年人口养老床位数均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教育领域“入园难”、中小学“城镇挤、乡村弱”以及“大班额”等问题也逐步浮现,九年义务教育生师比、城乡义务教育专任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比例与北京、上海存在较大差距。社会保障政策调整不及时,个人现金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相对其他地区偏高。公共设施领域没有及时利用新的融资方式加快建设,轨道交通发展速度和质量明显落后于其他大城市。
三、对策建议
天津以打造共同富裕先行区为目标,做大做实“蛋糕”,切好分好“蛋糕”, 构建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议从五个层面实施18个专项行动,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一)聚焦经济高质量,夯实生活富裕富足基础
1.产业转型攻坚行动。着力夯实实体经济根基,加快构建“1+3+4”现代工业产业体系。深入打好信创、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汽车及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重点产业链攻坚战。加快链上龙头企业、重大项目和主题园区建设,打造一批千亿级高端产业集群,培育一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聚焦集成电路、智能硬件、软件产业等重点领域锻长板补短板,实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培育和智能制造赋能工程。
2.科技创新赋能行动。全面强化科技创新的引领支撑,加快培育以国家重点实验室、海河实验室、科研机构、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等为骨干的战略科技力量。聚焦人工智能、信创、合成生物、现代中医药等重点领域,加强关键技术研发改造、创新等方面的投资,系统布局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推进以企业为主的技术创新,支持企业通过“揭榜挂帅”等方式承担重大攻关项目,引导产学研用联合开展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攻关。
3.消费提质扩容行动。加快国际消费和区域商贸“双中心”城市建设,以高质量供给创造和引领需求,培育新型消费,大力振兴老字号品牌,拓展消费新领域。加快构建物流配送高效、平台配置完善、供应链服务健全的流通体系,使天津成为国家物流枢纽和全球商品的重要集散地。提高国家会展中心(天津)运营效能,建设“北方会展之都”。加大农村地区数字化通信和数字平台基础资源建设投入,增强农村居民获取产品、服务信息能力,释放农村消费潜力。
4.居民增收致富行动。实施高质量就业提升工程,挖掘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创业空间和新型灵活就业增长点,全面提升数字化技能人才供给能力,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实施中等收入群体倍增工程,建立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政策支持体系,多措并举减轻中等收入群体品质生活支出压力。实施农村转移劳动力素质提升工程,加强“再就业”职业技能培训,拓宽农村劳动力增收渠道。完善企业薪酬调查和工资指导信息发布制度,持续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探索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要素价值实现形式,提升创新要素参与分配水平。建立完善个人收入和财产信息系统,加强和规范个人所得税征管。加强对垄断性行业收入的指导和监管,规范垄断性行业工资外收入。大力发展公益慈善事业,引导高收入群体和企业家向上向善、回报社会,健全有利于慈善组织持续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
(二)聚焦文化软实力,推进精神自立自强建设
1.固本培元铸魂行动。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民学习、全民武装、全民信仰、全民实践,实施“新时代宣讲师”计划。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深入践行伟大建党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深化诚信建设,打造学雷锋“志愿之城”。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作用,继续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文明单位创建,提升全域创建文明城市工作水平。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完善全媒体传播体系,做大做强新型主流媒体,推进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建设向纵深发展。
2.文化品牌培育行动。擦亮“近代中国看天津”文化品牌,挖掘妈祖文化、漕运文化、“哏儿都”文化、历史文化街区等优秀文化资源,传承津沽大地历史文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鼓励创作一批富有时代气息、彰显津味特色的优秀文化作品,发展以相声、评剧、京东大鼓、天津时调为代表的戏剧曲艺。促进津味文化与旅游资源深度融合,打造国内文化旅游目的地城市,提升对外传播能力,讲好中国故事、天津故事。推进文化产业与制造、设计、健康产业的融合发展,提升文化产业附加值。支持“老字号”文化企业规模化发展,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深化国有文化企业和文艺院团改革。
3.文化服务惠民行动。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专业化发展,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标准和服务标准,增加群众文化活动场馆面积,强化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加强对博物馆建设的规划引导。推进公共文化场馆数字化发展,构建新一代智慧图书馆平台,增进文化馆数字服务效能,完善天津地方特色数字资源项目建设。推动全民阅读,举办书香天津·读书月系列推广活动,举办书香天津·惠民书展,提升群众参与度、平台辐射面和品牌号召力。加大基层文化服务设施的投入力度,推动更多文化产品和服务向基层下沉,探索“点餐制”“配给制”等差异性公共文化服务形式,精准对接群众文化需求。
(三)聚焦发展绿色化,提升环境宜居宜业水平
1.工业节能减碳行动。以钢铁、冶金、化工等行业为重点,实行清单管理、分类处置、动态监控,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探索重点行业领域碳排放评价纳入环境影响评价体系,推动碳排放末端治理与利用技术的应用,加强能源系统优化和梯级利用。围绕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建立工业园区绿色评价体系,建设一批零碳(低碳)试点示范园区。探索“互联网+”绿色制造新模式,推进工业领域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发展。
2.生态碳汇增量行动。推进“871”重大生态建设工程,加强湿地保护和修复,推进双城间绿色生态屏障区建设。强化近岸海域滩涂、岸线、海湾保护修复,建设环城生态公园带,巩固提升森林、湿地、海洋生态系统碳汇。探索开发具有区域特色的生态系统碳汇方法学和项目,开展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试点,推动区域和项目碳汇交易试点,构建生态系统碳汇数据库,基本实现碳中和数字化管理。深化绿色金融改革,构建“碳账户”体系。
3.环境质量巩固行动。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实施细颗粒物和臭氧“双控双减”,深化挥发性(VOCs)有机物综合治理工程,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坚持控源、治污、扩容、严管“四措”治水,全部消除城镇劣V 类水体。分类整治68 个入海排口、巩固提升12 条入海河流水质,深入推进美丽海湾建设。强化土壤环境全过程风险管控,建立农用地安全利用模式。加快建设全域“无废城市”,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
(四)聚焦治理高效能,打造社会和谐和睦城市
1.社会治理强基行动。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治理体系,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持续深化“战区制、主官上、权下放”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推动权责下放,资源、力量向基层下沉,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治理服务体系。调动城乡群众、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依法自主自治的积极性,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更好发挥三级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作用,落实信访工作条例,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2.服务效能提升行动。推进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参与社会治理,做好对社会力量的“赋权增能”。大力培育扶持公益性、服务性、互助性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积极推进社区社会组织从事为民服务、公益慈善、邻里互助、平安建设、文体娱乐和农村生产技术服务等活动。依托“津治通”平台打造基层治理运管中心,深化视觉识别、安全物联网、数字孪生等技术在城市治理中的融合应用。加快建设“智慧矛调”“慧眼识津”“城市智管”等社会治理应用场景,促进社会治理领域管理模式、服务模式多维提升。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提高常态治理和风险应对能力。
3.平安天津建设行动。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压实安全生产责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深入开展全域平安示范创建活动,大力提升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效能,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加快打造法治建设先行区,加大全民普法力度,提升执法司法公信力,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强化交通基础设施安全风险评估和分级分类管控,加强重大风险源识别和全过程动态监测分析、预测预警,筑牢交通安全屏障。发布“食安天津”指数,创新食品安全年度考核方式,提升群众对食品安全的满意度,切实推动食品安全“从农田到餐桌”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五)聚焦民生补短板,促进公共服务普及普惠
1.教育质量升级行动。加大教育资源供给,通过新建、扩建、改建等多种方式扩大学位供给,补齐学位缺口。发挥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带动作用,通过集团化办学、合作共建等方式开展合作办学,促进教育水平均衡发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持续加大高校毕业生招聘,注重师范类名校毕业生引进。启动实施职业教育创优赋能行动计划,促进产教城深度融合,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打造新时代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标杆。深化教育分类评价、办学体制机制等重点领域改革,规范发展民办教育,全面提升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2.健康天津打造行动。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开展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试点,加快滨海新区中医医院、肿瘤医院等“滨城”医院建设。全面推动基层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发展社区医院,加强门急诊和住院能力建设,开展住院、手术等服务。支持社会力量在医疗资源薄弱区域和康复、护理、精神卫生、儿科等短缺专科领域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扩大医疗卫生资源总量,满足群众多层次医疗服务需求。广泛开展健康知识科普,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因地制宜开展“三减三健”行动。推进群众体育全面发展,提高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水平。
3.养老托育拓展行动。完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网络,大力推进街道(乡镇)建设具备综合功能的养老服务综合体,补齐老旧小区养老服务设施短板。复制推广河西区居家养老试点模式,发展“家庭养老床位”,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制定公建民营养老机构管理办法,引导社会办养老服务机构重点面向中低收入群体、适度面向中高收入群体,满足老年人多层次、个性化服务需求。加快普惠性托育设施建设,在编制土地规划时,充分考虑托育用地需求,支持各类主体采取新建或改扩建的方式,建设婴幼儿活动场所及配套服务设施。落实财税政策,支持各级政府,采取购买服务、建设补贴、运营补贴等方式,引导各类主体提供普惠性托育服务,逐步形成以社区托育、幼儿园托班、用人单位福利性服务等为主的普惠托育服务体系。
4.社会保障兜底行动。构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推进灵活就业人员、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参保。持续提升养老保险待遇,落实基本养老金合理调整机制,健全失业、工伤待遇调整机制,提升职工权益保障水平和抗风险水平。完善基本医疗保险政策,鼓励医疗互助和商业医疗保险发展,推进长期护理保险试点,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医疗保障需求。建立低收入群体精准识别机制,综合考虑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财力水平、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支出增长情况,及时科学调整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5.城市品质提升行动。突出以人为本,持续优化市容环卫、体育健身、通信网络、道桥停车等民生领域的服务能力,打造无障碍环境,进一步提高城市服务智慧化智能化水平。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不断提升城市抗风险能力和综合承载能力。多渠道筹措资金,重点围绕轨道交通领域,强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健全“轨道+公交+慢行”绿色出行网络,建设快慢有序、富有活力的客运交通体系,推动职住平衡适宜、出行便捷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