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沉浸式演艺来了

2023-09-18刘淑红

新航空 2023年9期
关键词:演艺文旅旅游

刘淑红

打破传统观演的“第四堵墙”

伴随着文旅业复苏的春风,沉浸式演艺也踏上了升级之路。近年来,越来越多融合科技元素的沉浸式旅游演艺项目涌现,推动国内沉浸式演艺不断迭代发展,从剧场演出到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再到观众参与、行进式体验的沉浸式演艺,再到融合高科技元素、强调共情共振的旅游演艺体验……如今,国内的沉浸式演艺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

非镜框式的舞台、近在咫尺的表演,在看剧过程中与某个演员擦肩而过的瞬间、触发1v1彩蛋剧情……沉浸式演艺打破了传统剧场的观演关系,演出空间不再区分“舞台”和“观众席”,观众也不再是正襟危坐的“看戏”,而是可以全感官“沉浸”。沉浸式演艺,或让观众在行进中通过和演员互动与舞台融为一体,或通过机械装置、全息影像等科技手段打造多维视听体验,让观众身临其境,拉近了演员与观众的距离。

无论故事创意、现场呈现,还是观演模式、观众体验,沉浸式演艺都与传统演出有着本质不同,引起了越来越多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兴趣,成为令人瞩目的行业现象和文化景观。因此,国内各类沉浸式演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在武汉长江一艘游轮上,《知音号》演出正在进行,游客们穿梭在舞池、酒吧等空间,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武汉历史片段相遇,在和演员的互动中走进一幕幕扣人心弦的剧情;在重庆磁器口,《重庆1949》通过机械升降威亚、烟囱、牢笼等道具真实还原历史,结合音效、灯光、投影以及裸眼3D技术,让观众更深刻地感受一段红色历史;在山西,已演出十年的《又见平遥》仍然是旅游演艺作品中的经典,观众步行穿过迷宫般的多重空间,感受平遥古城故事的悲壮情怀;在贵州,实景演出《天酿》将数字新媒体技术与山水空间融合,演绎茅台酒文化的历史变迁……

今年以来,全国文化和旅游市场加速回暖,通过文旅资源、数字技术与空间创意的融合创新,沉浸式演艺业态跑出了“加速度”,促进了产业和消费的双升级。

业内人士普遍看好沉浸式演艺,认为其具备较大的发展潜力,是文旅产业新的风口。

与此同时,国家对于发展沉浸式产业的政策也是鲜明的。2020年,《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指出“ 开发沉浸式旅游演艺”“创新文化消费场景”。2021年3月25日,国家发改委等28部门印发的《加快培育新型消费实施方案》,也提到“加快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数字化转型,积极发展演播、数字艺术、沉浸式体验等新业态”。

前不久,文化和旅游部发布了20个沉浸式文旅新业态示范案例,从夜游锦江、大唐不夜城、梦境光雾山等沉浸式夜游,到《又见平遥》《遇见大庸》《知音号》等沉浸式演艺,以及长安十二时辰、北京世园公园探索体验展等沉浸式主题娱乐或展览展示,目的是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活力,创新消费场景,示范带动沉浸式文旅新業态发展。

技术的加持、政策的推动,都促进了沉浸式演出在中国的飞速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的《旅游绿皮书:2020—2021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中指出:“沉浸式演艺将在未来快速普及并日益成为主流演出。”

赋能文旅消费新场景

在科技赋能之下,多元化沉浸式体验为文旅深度融合创造了新机遇。

今年暑期,电影《长安三万里》的热映,又一次激起了全国游客对唐代历史文化的向往,“长安十二时辰”街区一时间又火出圈。

沉浸式体验打开了西安塑造文旅场景的新思路。踏入“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如同身临其境走进了真实的盛唐长安。你可以跟随“李白”逛长安城,途中还会偶遇诗人与你推敲诗句,碰见“玄奘”负笈而行询问西行路向,带着一张“通关文牒”打卡盖章……一路上,传统小吃、文创产品琳琅满目,唐乐歌舞演出尽显唐风古韵,如同梦回唐朝繁华的市井生活。

这个坐落在大唐不夜城的主题街区,自2022年4月开街以来就迅速成为“爆款”,火遍网络,吸引无数年轻人前来打卡。为了营造更真实的场景,“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还专门请100多名手工匠人制作了8000多盏灯笼以及各种道具,春游百花、烟雨荷塘、冬日雪景,端午节、上元节、中秋节……每个季节、每个节日有不同的主题活动,游客每次来都有不同的感受。

西安作为文化旅游“热搜城市”,面对旅游形式和人们需求的新变化,不断拓宽发展新路径,加快构建文旅消费新场景。把沉浸式文旅体验贯穿于景区整体规划之中,演艺、文创、雕塑等多种元素不断迭代,沉浸式体验亮点突出、多元业态融合出圈。

不光是西安,近年来,很多城市将打造沉浸式街区作为文旅产业发展亮点,通过修缮老建筑、还原历史布景,将独特的建筑风格、地道的当地美食、传统的节庆表演展示出来,人文古韵和商业氛围融于一体,游客深入其间,不仅能满足休闲、娱乐、社交等需求,也能更深入地读懂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

在安徽,花山谜窟主题园区的夜晚灯光璀璨,互动投影、5G、全息、多媒体高科技手段将文化、科技、艺术与自然山水和千年谜窟融为一体。在四川巴中,《梦境光雾山》行浸式山水夜游项目,将光雾山变幻的天然团雾作为投影成像载体,在300米悬崖绝壁上再现千年米仓文化和《巴山背二歌》文化遗产,让游客沉浸在剧情中。白天游览景区,夜晚观看演出、逛街区夜市……消费者对旅游目的地夜生活的期待正在与日俱增。各地纷纷打造沉浸式夜游项目,满足游客消费需求,带动当地夜经济发展。

今年以来,文旅消费快速增长,演艺市场百花齐放,旅游演艺也重回大众视野。数据显示,今年2至4月,全国旅游演艺观演人次比去年同期提升184%,五一期间观演人数同比增长360%。在多年发展过程中,形式更多样、场景更丰富的沉浸式演艺频频火爆“出圈”。

一场别开生面的演出,让观众打破与演员的边界,走进剧中世界;一个古色古香的街区,让人们“穿越”进入一段历史岁月……随着信息技术发展、体验经济兴起,沉浸式文旅成为关注热点,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不断涌现,游客在身临其境的新奇体验中领略文化的魅力。

沉浸式旅游演艺,作为对传统景区旅游模式的创新实验,为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活力。未来,旅游目的地可能将会成为一个大沉浸式体验中心,游客进入景区那一刻,无论是工作人员、景区售货亭,大家形成了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全沉浸式旅游。

不妨大胆畅想:我们或许能与鲁迅和他笔下的人物在绍兴街头相遇,与传说中的白娘子在西湖断桥上邂逅……当沉浸式演出不断以更新颖丰富的方式邀观众入局、在人们心中种草,这种全新的形式让文旅业态有了更多想象空间,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新的可能。

破局之路

科技的发展,给沉浸式演艺插上了一双想象的翅膀,实现了很多超越现实的奇幻场景和沉浸式体验,给景区增加了创新看点和创意亮点,吸引着游客前来一睹风采。然而国内沉浸式演艺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存在着一些短板,成为制约旅游演艺向高阶迈进的阻碍。

目前,一些景区或体验场馆,太过依赖技术制造的感官刺激,热衷于打造震撼酷炫的场景,吸引人们来打卡。这种模式在项目前期可能会奏效,吸引人们来尝鲜猎奇,但是时间久了,单一的感官刺激容易让人麻木无感,且单一的技术支撑,容易被超越、复制,进入同质化的竞争。

盘点那些出圈的沉浸式演出不难发现,尽管跟风者甚众,但消费者真正需要的是具有参与感、互动感的好体验。真正的好作品,也一定是具备自我造血能力、具有自身精神内核的。

破局方法还是要有文化底蕴,有深层的内涵,有一个鲜明且独具特色的文化主题,通过传递某种精神主旨或价值主张,与人们进行深度连接,让观众产生心灵振动,获得文化的滋养。

“有一些旅游演艺项目,与旅游缺乏关联度,生搬硬套地方文化灌输给游客,变成脱离旅游市场的文化教科书,既没有获得好口碑,也没有为游客带来良好的旅游体验。”业内人士认为,每个地区都有独特的文化属性和文化资源,打造沉浸式旅游演艺一定要差异化和因地制宜,不要试图在文化方面求大求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丰富的创作素材,是取之不尽的艺术宝库。悠久的历史文化与丰富的民间传说,遍布之江大地的每个角落。以丰厚的文化底蕴为载体,为演出创作提供灵感温床,同时利用好高科技光影等技术优势,打造具有特色的经典文化IP,推动沉浸式演出与旅游景区、古建筑及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

同时,要提炼出游客喜闻乐见、与旅游市场有密切关系的文化要素,要分析研究哪些文化内容适合应用到剧目表演中,哪些适合应用到文创产品中,哪些適合应用到文化产品营销过程中,还要找到有别于其他文化和旅游产品的差异。

说的直白一点,沉浸式演艺创作,就和炒菜选食材一样,不是把菜市场所有的食材都买回家,也不是把所有的调料都倒进锅里,要清楚哪些食材、调料是用得着、客人也喜欢吃的。

任何变革的路上,都是鲜花与荆棘并存。沉浸式演出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转型期的阵痛。深耕地方人文底蕴,挖掘特色文化IP,做好具有辨识度和记忆点的IP建设,是沉浸式演艺发展中不可回避的路径。

猜你喜欢

演艺文旅旅游
河南金贵演艺集团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2020年《演艺科技》总目录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生态学视角下得演艺产业——评《演艺产业生态学刍论》
文旅照明的兴起
艾玛·斯通:为演艺而生
旅游
旅游的最后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