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续写“新传奇”
2023-09-18王冠鑫
■ 王冠鑫
2018年9月,在黑龙江省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七星农场北大荒精准农业农机中心,他在查看水稻收获情况时,提到了20 世纪50 年代家喻户晓的电影《老兵新传》。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描写北大荒建设的故事片,影片中主人公原型就是通北机械农场(今赵光农场)首任场长周光亚。
周光亚,辽宁省开源县人,1931 年参加革命,1945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延安的大生产运动和整风运动,后随延安干部大队来到东北。
1947 年,东北行政委员会决定东北五省要各办一个公营机械农场,东北行政委员会自身也要创办一个机械农场。先后担任辽北军区司令部作训科科长、肇东县(今肇东市)县长、辽宁省和牡丹江省建设科科长的周光亚承担了东北行政委员会创办农场的筹建工作。
农场筹建之初,人财物极端缺乏。但周光亚和战友们并没有因为物资的短缺而产生畏难情绪,他们在日伪开拓团训练学校的遗址里暂时住了下来。残破的学校没有房顶,窗框也破漏不堪,周光亚带领大家割了几捆小叶樟塞在窗框里,顶棚搭上些树枝,铺上枯草,这才安了家。随即周光亚等人开始了农场勘查工作。他们白天顶着冷风踏查荒原,晚上讨论研究制定计划,农场的筹建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1947 年12 月6 日,周光亚在老乡家找来一块木板,工工整整地写下“东北政委会通北机械农场”几个大字,并把场牌挂在了门框上。从此,通北机械农场的建设一步步走向正轨。
第二年开春,有人发现在轱辘河桥下有一台日本开拓团逃跑时丢弃的“火犁”(农用犁田的拖拉机)冻在河床里。节气不等人,周光亚带头,小伙子们一个个脱掉棉衣,下桥围着“火犁”刨起冻土来。春寒料峭,河床土层上化下冻。站在泥水里,刨土使不上劲,可又不能碰坏这娇贵的“铁疙瘩”。大伙儿一个个刨得满身大汗,不久又冻得发颤。周光亚拿出事先带来的白酒,又在桥边拢上火堆,冷了每人就轮流喝上一口,奋力刨上一气儿再上来暖暖身子。待日头偏西,总算把这台“火犁”请上了岸。接着,大家用大车拽着“铁疙瘩”,利用雪道的滑力,又拽又拉地把它运回了场部,这个“火犁”就是当年通北机械农场第一台拖拉机。
后来,周光亚又派人四处寻找,在荒地、废墟里陆续搜集了四台“火犁”。这几台“火犁”立下汗马功劳,周光亚利用它们同全场干部职工战天斗地、艰苦创业,实现了当年开荒、当年播种、当年见效益的奇迹。
截至1949 年年底,通北机械农场共开荒3.9 万亩,拥有耕地4.6 万亩,拖拉机34 台,农机具140台,职工242 人,还建立了车库、油库和其他设施,成为黑龙江地区规模较大、设备较好的机械化农场,并培养了一批管理和技术人才。周光亚这位身经百战的老兵,在北大荒这片新的战场上书写了新的传奇故事。
电影《老兵新传》宣传海报 (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