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设计思维的语文课堂生成性反思案例研究
2023-09-18周建强
周建强
“设计思维”发源于设计界,后来被各行各业广泛展开观念“嫁接”与借鉴,斯坦福大学设计学院把它归纳成一套科学方法论后,迅速风靡全球高校和中小学。设计思维积极改变了世界范围的信念体系,同时也是一套如何进行创新探索的方法论系统,包含了触发创意的方法。设计思维以人们生活品质的持续提高为目标,依据文化的方式与方法开展创意设计与实践。设计思维是一种方法论,用于为寻求未来改进结果的问题或事件提供实用和富有创造性的解决方案。[1]设计思维可以让语文课堂教育教学使“以学生为本”和“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真正落地,同时也使学校课堂的教育教学遵循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和学习理论,更为重要的是设计思维能够提升学校课堂教育教学的生成,有效激活学生缄默性知识和促进学校课程的多元融合。[2]以设计思维视点引领学校语文课堂教育教学非目标性指向预设的生成和师生教育教学效能双向情智的互促生成。[3]基于设计思维视点下语文课堂教学的案例反思是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生成性的最优能的行动研究方式。下面就以北京市N 学校刘老师主讲的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整本书阅读”《红楼梦》——《木石情爱之黛玉葬花》一课进行分析,并且针对其基于设计思维视点的语文课堂教学,展开相关课堂生成性反思案例研究。
一、设计思维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预设
1.课前准备设计与课堂导入设计
(1)课前准备设计
公开课上课之前,准备好上课时所需要的道具,包括黛玉葬花时所需要的花锄、花篮、以及足够的落花。营造课堂主题气氛,带来身临其境的感觉。以课堂剧形式呈现,学生演绎黛玉葬花情节,服饰、道具提前备好。教师动情演唱《葬花吟》,烘托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故事内涵。
(2)课堂导入设计
《葬花吟》的纯音乐暖场,随着优美的旋律进入主题。神话故事开篇,介绍木石情爱的前世今生,引出授课主题。
2.课堂教学主题讲授设计与课堂呈现设计
(1)课堂教学主题讲授设计
第一个主题内容讲解:《黛玉葬花是一次完整的行为艺术》,请同学查阅资料并讲解,“行为艺术”这一概念,包括行为艺术的特点。教师总结,行为艺术本质特征是一种自由的生命活动,并且表达出一定的思想情感。举例:行为艺术鼻祖,法国艺术家伊夫·克莱恩,1961 年,张开双臂从高楼自由落体而下,称之《自由坠落》,行为艺术由此而生。
北京迷笛音乐节上“遛白菜”——遛的不是白菜,是自己。引出曹公的《红楼梦》中行为艺术的情节比比皆是,比如宝钗扑蝶、湘云醉卧、晴雯撕扇、龄官画蔷等,这些行为让生活诗化,细腻地描摹出了女儿们的情态:宝姐姐的骄、云妹妹的憨、晴雯的傲、龄官的痴。
有人说,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她自己的作品,而把人生过程自己的作品,可以说达到登峰造极境界的,非林黛玉莫属了。黛玉葬花是边唱边葬花,是一种有声的行为艺术。引出第二个授课主题:黛玉吟唱的葬花词。
(2)课堂教学呈现设计
《葬花词》主题讲解部分,首先分了两个小组,共7 个同学,3、4 个同学一组,有感情地朗读整首词。林黛玉在《红楼梦》中的生存状态是诗意生存,她的生活充分的艺术化。葬花是一种行为艺术。
文本资料一,第2 自然段,请同学分享;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里拿着花帚。首先有道具,有花锄,而且是艺术化的花锄。给自己制作一个能够扛得动的花锄,本身就是一种艺术行为。花锄上还挂一个花囊,这个花囊是精心缝制的刺绣产品。另一只手还需要拿一个花帚,把这些花瓣儿扫在一起。
文本资料二,第10 自然段,请同学分享;葬花有路线,提前设计好的花冢,而且在葬花的过程中吟唱葬花词,黛玉葬花是一种有声行为艺术,完美的艺术行为。
教师设计通过课堂剧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们深入研读《葬花吟》一词的文本(朗读——分析——演绎——升华),让学生们和着音乐旋律吟唱《葬花词》一词并用行为艺术演绎《红楼梦》作品中《葬花吟》一词塑造的林黛玉这一人物形象所蕴含的意义价值之情智风神。
3.课堂教学的主题升华设计与课堂总结设计
(1)课堂教学的主题升华设计
①教师课堂教学的主题升华导问设计
设计通过学生分组朗读的文本解读方式,先朗读《葬花吟》一词的文本再分析文本的思想内涵(15 分钟)。
设计一:同样是“寄人篱下”的处境,为什么葬花的是黛玉,而不是薛宝钗,史湘云等?学生根据这一设问问题展开课堂讨论并追问引导进一步深入思考。
设计二:让学生们分析《葬花吟》一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课堂口语表述和分享交流《葬花吟》一词文本的思想情感?(花瓣锦囊:悲、凉、苦、愁、哀、怨、愤。)。
设计三:林黛玉的人物特征? (处境、性格)。
设计四:课堂剧结束,采访“林妹妹”的真实感受。
②教师课堂教学的主题升华设计
花的命运也即黛玉的命运。这是用热血和生命写就的心曲,是与这个罪恶的世界决裂的檄文。全诗真实地展露了一个充满痛苦充满矛盾而又独抱高洁、至死不渝的心灵世界,凸现的是一种独立人格的壮美与崇高。这些,才是它的思想价值之所在。课堂主题的升华(3 分钟):终极关怀——黛玉的生命态度。
(2)课堂教学的总结设计
设计一:林黛玉在贾府中,虽有宝玉的照顾,贾母的疼爱,但按照当时的礼教观念,毕竟是外孙女,寄人篱下的滋味还是有的,父母双亡,无人做主,孤苦一人,又兼其性格的悲观,总觉风刀霜剑严相逼,自怜之心常在,见落花而感身世,不觉满目凄凉。
设计二:黛玉对待生命的态度是至真至纯的,她在红楼梦中是诗意化的存在,她把花比喻成自己,把贾府乃至整个封建社会比喻为污淖,她怕落花流进污水被糟蹋,她葬花、怜花就是怜自己,她看到鲜花的凋零就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将来,因她自己常年体弱多病,她担心自己的生病哪一天就会像眼前的花一样凋落,以花喻人,在黛玉葬花中透露出生命的漂泊感和有限感;命运的无常感和无奈感;生活意义的虚无与超越感。惜花就是珍爱自己,珍爱自己的青春、珍爱自己的生命。葬花,葬的也是自己,是封建制度下的女子的命运,千红一哭,万艳同悲。
4.课堂教学的拓展延伸设计与个性化多元作业设计
(1)课堂教学的拓展延伸设计
①课堂教学拓展延伸的学生思考设计
薛宝钗的处境、身份背景及史湘云的性格,与林黛玉大相径庭,与葬花之事不匹配。举例:红楼梦第76 回,中秋赏月夜,史湘云——寒塘渡鹤影;林黛玉——冷月葬花魂。
②课堂教学拓展延伸的教师思考总结设计
设计一:教师此处再次通过“行为艺术”与课堂教学导入的照应,首尾呼应。《葬花吟》是《红楼梦》一书中历来最为人称道也是艺术上最为成功的诗篇之一。《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曹雪芹借以塑造林黛玉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林黛玉无疑是全书最有灵气的人物。最能体现她的人格理想、精神追求与生命意识的,莫过于她的《葬花吟》。可以说,《葬花吟》是林黛玉的整个精气、骨肉和血液熔铸而成,是林黛玉的魂。
设计二:花的形象在很多诗词中出现,随便说几句,“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些作品中,花的形象或烘托气氛,或衬托人物的心情,但与人的形象没有融合在一起。而在《葬花吟》中,林黛玉感花伤己,花与人物完全融合在了一起。其它诗词中的花与黛玉葬花的花的形象和意义做了对比分析,得出黛玉葬花也是葬的自己的结论。拓展部分再提行为艺术,引用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的话,每个人的一生,从广义上来讲,都是一种艺术。每个生命都是他自己的艺术作品。劝诫同学们摆正学习和生活的态度和心态,把自己的一生过成艺术作品。
(2)课堂教学的个性化多元作业设计
设计一:《红楼梦》专题练习手册,完成黛玉葬花情节相关习题。
设计二:根据《红楼梦》中《葬花吟》一词完成一幅绘画作品。
设计三:根据《红楼梦》中《葬花吟》一词完成一幅歌唱作品。
设计四:根据《红楼梦》中《葬花吟》一词完成一部剧本、诗歌或小说创作。
设计五:根据《红楼梦》中《葬花吟》一词中愁、悲、苦、凉、哀、怨、愤的思想情感,自主设计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3—5 道思考练习题,同时要求设计出习题思考理解的维度设计。
二、课堂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的生成性反思
语文课堂教育教学是关怀生命、生命对话与生命觉解的过程,语文课堂教学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与涵泳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主渠道。这一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交织着师生、生生、文本与教师、文本与学生的解构——建构的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统摄在语文课堂教育教学这一话语情景与教育情境的语境下。语文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的同时,学生解读设计文本并与教师一起完成设计文本的生成和再设计。对于这节课的主讲教师——刘老师而言,虽然课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且构建了犹如众星拱月般的教育教学设计,但是没有十全十美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对教育主体而言就是留有缺憾的缪斯之神,教育是被遗憾引领与牵引的行为艺术和生命艺术。
1.课堂教育教学设计与教师课堂实际呈现的差距
老师的意图是学生全员参与,通过朗读加深内容理解。事实证明效果并不是很好,不如选两个口齿清晰的同学来有感情地带领大家入戏。葬花词的分组分析这一部分需要深刻反思。
第一,没有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进入葬花词的感情,文本分析并不到位。
第二,教师总结使用花瓣锦囊的形式,但是时间没有把握好,如果在课前准备好会更好。
第三,前面内容浪费时间过多,本部分重点内容就使劲往前赶,同学们分析讨论的不够透彻,没有完全达成教学目标。
2.课堂教育教学设计与学生课堂实际参与的错位
如果能够让每一位学生也都参与进来,学生的理解会更深刻,课堂也会更好,离教学目标就会更近一步。 课堂剧,葬花词的吟唱和演绎, 深入研读(朗读——分析——演绎——升华)。朗读+分析(15 分钟)分组朗读,分析葬花吟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葬花吟的思想情感?花瓣锦囊:悲、凉、苦、愁、哀、怨、愤。
(2)林黛玉的人物特征? (处境、性格)也这一部分可以做的深刻一些,把问题留给同学们思考,完成。
(3)课堂环节衔接的话术不够自然;每个环节的时间把控不够精确;应该再多花些心思,把同学们一起带向葬花吟思想情感的高潮,感染自己,感染课堂,共同圆满的完成教学目标。
(4)课程升华部分,提出问题讨论,为什么葬花的是黛玉,而不是薛宝钗和史湘云。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泛泛而谈,教师总结黛玉的生命态度,也并不深刻。此环节以延展到小结作业,请同学们课下再深入的研究分析,形成书面作业,这样就更好的达到了教学目标。
三、课堂教学过程中听课教师的生成性反馈
下面是五位中学语文教师在观摩完公开示范课后当即撰写了各自的评课纪要。现将评课纪要摘录如下。
周老师:这节课准备充分,教学设计新颖富有创意,课堂上尽情发挥了教师自身的潜质优势,并将这种自身资源的教育教学迁移与教育教学效能得以情境创设展现。值得商榷的地方有:课堂导入有些拖沓和离散;课堂教师自我才情的展现与学生的课堂参与情思互动及其生成没能很好地和合共生;最后在学生深入《葬花吟》文本理解的锦囊设计与问题升华“林黛玉有葬花而与林有些许多相似境遇的薛宝钗、史湘云却没有葬花这一举动”的设计上还需要进一步的完美打磨。
张老师:以悠扬的曲子导入课堂,自然唯美,教学结构清晰,环境铺垫到位。情景剧及歌曲的展现,很好地帮助学生了解人物形象及主题。需要注意各环节的过渡不是很自然,时间稍显紧,课堂内容有些赶。整体来讲,这节课构思巧妙新颖,升华到位,很有亮点的一节课。
陈老师:这是一节充满诗情画意的语文课。很好体现出绘画.音乐与文字联姻后的魅力。从课堂导入到课堂总结环节逐一生成中听者都是在欣赏而被感染的美妙感觉中度过。尤其是情节表演与教师的现场真唱,体现了设计这独特匠心与实施者的才气和实力。非常欣赏而且很羡慕这个令我难以企及的本领。
贾老师:刘老师为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行为艺术在文学中的对思想的诠释,刘老师以《红楼梦》黛玉葬花中的葬花吟为载体,从学生表演,到自己吟唱,从视觉和听觉角度让学生深入的理解黛玉的性格,理解行为艺术的意义。通过言传身教更激起了同学们对古典文学巅峰《红楼梦》的阅读兴趣。
李老师:刘老师此节语文课程的教学实施的教学课堂环境布置及其情境设计特别有新意,音乐和花瓣搭配立即烘托出浓厚氛围。课堂教学设计有以下可圈可点之处:其一,新旧知识过渡自然。其二,教师的教育教学之“行为艺术”将《红楼梦》这一古典小说文本与生活及其所演绎的故事人物的“行为艺术”衔接更能引起学生共鸣。其三,教师倾情朗读及其可以引发师生情感共鸣和情意熏陶。其四,教师将“黛玉葬花”这一情节创设了课本剧与课堂情景剧的教学表现形式,将文本的文字符号转化为情境的画面情意话语。刘老师通过自己声情并茂的歌声演绎“黛玉葬花”这一悲情的情意演唱,教师的现场教学非常具有情境代入感,容易引起学生的“共情”与“共鸣”,进一步引导学生完全融入主人公内心体会。不愧是一堂创意别致、美美与共的特色名著欣赏课。
真正有品质和品位的评课应该是“既重教学兼重教师”与关注师生的课堂生成和学生的思维发展提升等量齐观。这样的评课就不哗众取宠,也不言不由衷。最重要的是这样的评课是促使教师在上课前“为学生发展设计”,教学中“以学生生成为切入点”,教学后以学生核心素养生成为核心进行反思,评课是下一次设计思维视点的生成性课堂教学的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