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策略探析
2023-09-17胡世洪
胡世洪
摘 要:随着新高考改革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省份加入新高考的行列,地理学科的教学和考查发展方向也必将发生变化。如何在新旧高考转换的过渡期间及时做出有效的地理教学和备考调整,已是广大师生面临的重要课题。文章分析了地理核心素养的相关内容,探究了高中地理核心素养教学面临的困境,根据现行教学问题总结了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对策。
关键词:新高考;高中地理;核心素养
随着新高考政策的推行,新一轮的教育改革使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得到了更广泛的重视和关注,并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部分。核心素养背景下,在高中阶段的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加重视全面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创新和优化高中地理教学方法。在新高考的背景下,优化高中阶段地理学科的教学工作,切实培育和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能力,不仅能够改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刻板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可以推动高中地理学科的课程改革,促进地理学科的发展,为学生迎战高考提供有力保障。这就要求无论是在地理课程设置还是地理教学设计上,高中阶段的地理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和富有趣味性的地理课堂教学,借助更具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不断创新和优化高中地理教学方法。
一、指向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的意义
(一)地理学科自身特性的需要
地理课程具有多种功能,而有效的地理课堂教学是实现其作用的关键。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相互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都需要利用自然,地理教师应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加强对学生协调观念的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当前社会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学地理由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部分组成,内容广泛、知识面广、综合性强。在核心素养的指导下,在有限的课堂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来完成教学目标,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教师在教授地理知识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使地理学习贴近生活,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地理知识来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这样的教学更符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有效教学侧重的是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学习动机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因此其更加强调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性,这符合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相较于传统的地理学习,该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得到提高,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明显增强,逐渐形成了一定的地理实践能力。用发展的眼光看,有效教学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更能体现地理学科在育人方面的价值。
二、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方法
(一)注重学生差异,进行分层教学
在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特征和能力水平,开展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教师可以在课前设立不同的预习任务,在课堂上设立分层次的教学问题,进行分层作业设计,并给予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每名学生都能通过教学取得一定的进步。
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六章“自然灾害”为例。在课前预习时,地理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不同的探究任务,如预习作业一“梳理气象灾害、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等基础概念”;预习作业二“根据学习内容制作相应的思维导图,并提出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疑问”;作业三“根据对基础知识的学习,探究救灾物资储备库应该建在哪里”。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让学生完成不同的探究任务。在课后,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复习作业,让学生自由选择。如作业一“整合地理基础知识,进行相应题目的训练”;作业二“根据所学的自然灾害知识,自行拟定命题进行实践活动”;作业三“进行创新性问题探究”。对基础能力较为薄弱的学生,可以选择作业一,巩固自己所学的地理知识;对善于进行实践活动和探究任务的学生而言,可以选择作业二,通过实践研究加深对自然灾害知识的认知;对地理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而言,可以选择作业三,自己提出课题进行研究,这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优化教学形式,发展学生综合思维
想要让学生更好地去学习地理知识,并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养成一定的地理综合性思维,教师一是要改变以往传统的学科教学思维,采用形式更加多样化的方式来指导学科教学工作的开展;二是要从培育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力入手,巧妙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指导学科教学工作的开展,从而将发展和提升学生的地理综合性思维落到实处。
例如,在“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一课的教学中,在课堂教学初期,教师利用情境创设的方式为学生开发和设计了“假如你要购买一些日用品,你会选择去哪里购买?如果购买的是电脑、电视等商品,你又会去哪里购买?”“如果你想建厂当老板,那么你会把你的工厂地址选在哪里?你所考虑的区位因素有哪些?”等情境,让学生试着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内容来进行回答,以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地理综合性思维。接着,教师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课件优势,直观地向学生呈现了“我国主要糖类作物种植区和制糖厂在分布上存在的关系”“我国饮料生产厂在选址上的分布特征”的直观图,并引导学生试着从“影响工业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不同产业的影响区位是什么?”以及“产业活动的地域联系有哪些?”等方面来进行学习和探究,促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及其变化。最后,为了切实锻炼和提升学生的地理综合性思维,教师还就本节课的知识内容,为学生开发和设计了一次具体的“看圖判断区位因素”的教学实践活动。在此次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巧妙地为学生呈现“首钢迁址曹妃甸”的典型案例,并引导学生试着分析和研究当年首钢选址在北京的主导区位因素是什么,而首钢在迁址之后,其主导区位因素又是什么,从而让学生在参与此次“看图判断区位因素”活动中锻炼和提升了自身的识图能力,并在识图的过程中逐渐养成了一定的综合性思维能力。
(三)开发课程资源,实现有效教学
课程资源具有直观、生动的特征,教师在教学中引入课程资源是提升教学质量、开阔学生视野的一项重要手段。首先,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使用,直接关系到教学实施的成效与水平。其次,充分开发、合理利用地理课程资源,能促进地理教育的发展和地理教学的高效实施。这就要求课程资源的运用要与教学环节、学生学习状态相融合。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主要取决于地理教师的判断能力,包括对学生学情的判断、对教学过程的判断以及对教学效果的预判,有效的判断可以保证资源利用程度的最大化。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资源仅限于教科书,有时教师会在教材外添加一些扩展内容,但数量十分有限。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想是很受限制的,因此很难达到有效教学的要求。教师通过开发不同的课程资源,将多种资源用于实践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其他学科的资源于地理教学而言,也是一种课程资源,如果教师尝试将不同学科的资源进行整合,可以极大地提高地理知识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丰富知识的表现形式,从而提高中学地理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率,达到中学地理有效教学的要求。
(四)知能并重,提升区域认知能力
核心素养强调学生在面对复杂情境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新高考中,也突出了这一点。教师对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需要将能力与素养发展放在重点位置。在传统的地理课堂中,一直都存在“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教师更多关注方法的渗透,忽视了学生素材整合能力、读图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区域认知能力与核心素养的培育要求背道而驰。对此,在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上,要坚持“知能并重”。
1. 在归纳和演绎中传授区域认知方法
区域认知方法是前人在认知区域中积累的一种方法论,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从建构主义的视角来看,学生生活中的经验为学生的认知活动搭建了桥梁。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学生的这类感性认知,为区域认知能力的提升做好铺垫。
例如,在带领学生认识“区域位置”时,教师可以邀请学生描述出某位同学的座位位置,一般情况下,学生会用两种方式来回答:即该名学生坐在第几组、第几排、第几座;该名同学坐在哪位同学的哪一边。在得到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将上述回答概括成区域位置认知方法论,从绝对角度、相对角度来分析区域位置,再推演到教材知识点中,这种方法大幅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这种在学生自身经验基础上产生的知识,便于学生的长期理解和记忆,也让学生了解了认知方法的好处,一举多得。
2. 重视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其一,如果区域认知方法无法应用到具体的实践活动中,那么学生掌握的永远只是理论知识,做不到活学活用。只有与具体的区域认知方法相结合,才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其二,适当复习也十分重要。根据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理论研究,人的记忆具有一定的规律,开始时遗忘速度较快,后续慢慢减弱、趋于平缓,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记忆特点来帮助其复习和巩固知识,以便学生在后续使用时能够迅速将知识从大脑中提取出来。
在讲述“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这一课时,教师可为学生提供这样的材料:“在我国的新疆地区,形成了颇具特色的‘黑白经济,在世界范围内都十分有名,‘黑代表新疆地区的煤炭、石油等能源产业,‘白就是新疆地区的棉花产业。新疆棉制造的衣物质量非常好,如今,新疆是我国最为重要的棉花生产基地之一,也是唯一的长绒棉生产基地,无论是产量还是面积,都居于全国首位。新疆生产的棉花质量高、花絮白,非常具有竞争力。”在出示材料后,邀请学生分析新疆地区棉花生产的条件,并采用区域条件分析法来得出结论。
3. 建立完整的区域认知结构
从高中生的学习情况来看,部分学生在认知区域时存在不完善、不全面的问题,特别是在涉及地理要素的认知时,学生往往是模棱两可的,不知道怎样解决问题。因此,在实践中,教师需要更多地从区域环境整体性出发,带领学生分析区域内要素的关联性,使之对区域地理环境产生整体认识。
例如,在讲述“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时,教师可带领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先分析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气候环境又是土壤、地貌特征、植被与河流形成的先决条件,由此引导学生分析西北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通过思维导图和层层递进的分析,可以使学生避免区域认知出现碎片化问题,使之更好地把握西北地区自然和地理环境的核心特征,形成清晰的认知。
(五)健全评价体系,完善教学反馈
高中地理教学也应建立健全评价体系,及时地对学生进行教学反馈,提升地理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时,不仅要对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进行评价,还应评价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学习的积极性、知识体系的完善程度等。在进行教学评价时,应注重用积极正面的语言,尊重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通过教学评价,产生地理学习的成就感。
三、结语
在现阶段的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中,培育和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能力,不仅有效地满足了素质教育对地理学科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了学生在地理课堂上的学习效果,还为接下来高中地理学科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研究依据。对此,在学科教学期间,既要求教师优化教学形式,将发展和提升学生的地理综合性思维作为教学的核心要素,并将其融入学科教学的各个环节,又要重视学生实践方面的探索,根据培育学生核心素养能力的现实要求,将锻炼和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落到实处。另外,教师还需要关注和重视课后的反思,借助课后的多元反思来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能力的培育,最大限度地发挥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对学生学好地理课程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许莹.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策略[J]. 高考,2021(35):5-6.
[2]李芹.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地理核心素養的培养[J].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1(05):71-73.
[3]林秋萍. 新高考视野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核心素养的渗透[J].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1(08):59-60.
(责任编辑:胡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