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深圳建设一流宜居城市的思考

2023-09-17作者刘一玮深圳市房地产和城市建设发展研究中心哲学博士

世界建筑导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宜居城市宜居社区

作者:刘一玮 深圳市房地产和城市建设发展研究中心,哲学博士

宜居,是恰如其分地回应人的居住需求,是顺应自然环境支撑城市持续“宜业”的基础,是统筹协调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发展的关键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2022 年以来深圳提出建设一流宜居城市的工作目标。尽管宜居城市的概念和建设实践由来已久,立足当下深圳城市发展阶段,仍需首先回答何谓“宜居”、何为“一流”等关键问题,明确建设一流宜居城市的方向和思路。

一、关于宜居城市的基本认识

今天,宜居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城市标签,其内容似乎可涵盖城市建设和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实际工作中也常出现概念泛化而导致工作边界模糊不清、工作内容缺乏整体性系统性的现象。纵观宜居城市理念发展,不难发现城市“宜居”和“宜业”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而宜居诉求的核心是顺应人的需求。同时,宜居评价是一个相对的过程,因不同地区不同阶段的城市建设发展重点而不同。

1.宜居城市建设的出发点是顺应人的需求

宜居理念,起源于人们对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尖锐的城市矛盾和严重住房问题的反思。1845 年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中对曼彻斯特工人触目惊心的居住环境和生活状况进行了深刻剖析。一批开明的企业家意识到了良好居住环境对生产效率的促进,在城郊建立工厂与居住区融为一体工业社区,给工人们提供适宜的居住环境。1898 年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理论,将城乡结合、协调发展、和谐自足、自由合作的思想融入一整套城市空间结构模型和城市经济财政改革方案,城市被视为一个整体,既要适应现代工业发展需要,又能通过对人口密度、经济模式、绿地系统等要素的规划保证人人拥有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20 世纪初新技术涌现,如何通过技术手段在有限的城市空间内解决大规模生产和舒适生活的矛盾引发关注,人们意识到好的居住环境不仅仅包括了好的住宅,更包括适宜生活的社区。理性主义和功能主义在当时催生了一批革命性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理想居住实验,尽管明确的宜居理论和研究范式尚未成形,居住环境的安全、自然舒适、健康卫生以及完备的公共服务设施已经得到了相当程度的重视,也形成了评价宜居城市的基本维度。

二战后住房紧缺等问题迫使西方国家开启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功能导向的乌托邦式城市规划建设弊端开始暴露,记者雅各布斯、社会哲学家芒福德、心理学家马斯洛等从不同角度提出应重视人的需要和日常生活细节,城市应遵循人的尺度,将人的基本需要、社会需求和精神需求放在首位。道萨迪亚斯把包括乡村、城镇、城市等在内的所有人类住区作为一个整体,指出人类聚居地应该是安全的,多样的,并且能够满足各种需要。1961 年世界卫生组织阐明了人类居住环境的基本理念,即安全性、健康性、便利性和舒适性,构成了居住环境评价的基本思路和后来不断发展的宜居城市评估框架的原型。史密斯所著《宜人与城市规划》被认为最早提出了宜居城市的概念和主要内容,包括公共卫生、舒适的生活环境、历史文化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三个层面。1977 年《马丘比丘宪章》强调人与人相互作用与交往是城市存在的基本根据,要争取获得生活的基本质量以及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上世纪80 年代,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共识。1992 年首届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21 世纪议程》中设置专章“人类住区”,提出“改善人类住区的社会、经济和环境质量以及所有人,特别是城市和乡村贫民的生活和工作环境”。1996 年联合国“第二次人类住区大会”通过了《人居议程》,提出“人人有适当的住房”和“城市化世界中的可持续人类住区发展”两大命题。不难看出,宜居理论早期主要关注居住物质环境的舒适性,后在人本思潮的推动下突破形态和功能认知,回应人的深层次社会心理需要,强调居民参与和社会环境的重要性,并关注环境的可持续性。今天,在信息化、全球化背景下,在推动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各项国际运动中,各地区不断探索创新综合的宜居城市发展实践。

2.宜居城市建设目标和评价的相对性

尽管“关切和满足人的居住需求”这一核心原则从未改变,不同地区宜居城市建设内容与标准却因发展阶段和应对问题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温哥华1996 年提出《宜居区域战略规划》,从巩固提升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入手提高城市宜居性,划定大面积用地作为区域公园向公众开放,改善慢行基础设施推广绿色交通,多举措优化空气质量。宜居水平的提升增加了国际移民吸引力,从而带动房地产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向服务业主导城市转型。墨尔本也曾在19 世纪中期淘金热后遭到严重环境破坏,意识到宜居重要性后着手治理污染,探索人文与自然的融合宜居发展之路,注重保护特色历史文化建筑,优先建设公共设施,严格公示和听证会制度保障居民参与和决策权,在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时关注多民族、多人群生活习惯和文化。宜居可以说是统领维也纳城市建设的核心目标,2014 年发布的《维也纳智慧城市战略框架(2014-2050 年)》并非以新技术设备为导向,而是提出“通过所有领域的社会和技术创新,为每个人提供高质量的生活,同时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这一愿景,围绕生活质量、创新和资源三个角度,探索以技术手段促进城市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更好的结合,打开了宜居城市建设新视角。新加坡,公共资源分配均衡性优势突出,自治后首先解决住房短缺问题,由建屋发展局(HDB)推行“居者有其屋”计划大规模建设公共住房,产权封闭运营,最终形成了覆盖广、可负担的住房保障体系,1968 年提出“花园城市”目标吸引世界投资促进经济发展,形成城市公园网络,增进城市环境生物多样性,引导社区共建参与,投资环保技术研发,大力推广绿色建筑。

珠海在国内外中国宜居城市评比中长期保持领先,2015 年印发《珠海建设国际宜居城市三年行动计划》,围绕“国际珠海、活力珠海、生态珠海、美丽珠海、智慧珠海、幸福珠海”提出六大行动,从经济低碳创新、人文国际多元、服务优质共享、社会平安和谐、出行绿色通畅、生态安全永续、空间紧凑宜人7 个目标入手编制了70 个具体量化指标,充分发挥自身自然优势以及产业发展潜力以突出珠海特色。不同于珠海对城市宜居宏大命题的解读,江苏省2020 年发布《关于深入推进美丽江苏建设的意见》围绕美丽宜居城市建设目标提出“三美与共、三居递进、三城协同”系统概念,其中 “宜居”被具体解读为建立健全安全包容的安居体系、均好共享的适居服务、绿色优质的乐居环境。

后疫情时代,为重建城市生活推动经济复苏,从人的日常生活行动需求出发,将完整社区概念具体化的“生活圈”行动在世界各地引发关注,法国巴黎“15 分钟生活圈倡议”,墨尔本“20 分钟城市计划”,上海“15分钟社区生活圈”,让居住者平等享有前往工作场所、获得城市服务的机会,推广步行、骑行等环保交通方式,为住区内中小企业创造巨大发展机遇。

多样的宜居城市建设实践,一方面形成了以“城市”为比较对象的宏观语境,“宜居”由更宽裕的人均生态绿化空间、更高效的公共交通网络、更高覆盖率的公共住房供给等指标来描述,是城市维持人口吸引力和竞争力的重要筹码;另一方面延伸出以“住区”为观察对象以“人”为支持对象的中微观视角,面对不同的城市资源状况和先天条件,让人们有机会参与创造可选择的、适宜的居住环境和便捷的生活条件,维护、认同和欣赏一座城市,更是宜居的追求和体现。

不难发现,宜居城市尚不存在统一规范的评价标准。国外常见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往往由第三方机构出于不同的评价目的而建立,评价结果的应用有一定的局限性。我国自2007 年《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发布以来,各研究机构也在积极探索应用,涌现出中国社会科学院宜居城市竞争力排名、中国人民大学提出的宜居城市标准、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的宜居城市评价体系等,“中国人居环境奖”也常被作为宜居性评价标准,相较而言多数评价维度和内容趋近性明显。

二、深圳宜居城市建设历程

1996 年,《深圳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曾设专章提出要“建设最适宜居住的城市”,明确了规划期内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增幅以及重要住宅发展区域,奠定了深圳住房建设“以人为核心”努力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基调。2005 年,宜居城市完整概念首次出现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创造充分的就业和创业机会,建设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宜居城市”成为城市发展目标之一。

2010 年以来,深圳历经三个阶段,逐步形成了以宜居评价指标体系为工具统筹指导,以城市、城区、社区、住房整体居住空间系统为对象综合协调,以各领域相关行动计划为抓手灵活推进的宜居城市建设工作机制。

1.概念普及:争优创建宜居城市

2009 年初,国务院发布《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打造具有岭南特色的宜居城乡”相关要求,广东省在2010 年前后出台《关于建设宜居城乡的实施意见》、《创建宜居城乡工作绩效考核办法》、《宜居城镇、宜居村庄、宜居社区考核指导指标(2010-2012)》、《宜居环境范例奖申报和评审办法》系列文件,2010 年起每两年对21 个地级以上市创建宜居城乡工作绩效进行考核排名,迅速在全省形成以“指标考评”和“范例奖申报”为抓手的宜居城市建设浪潮。这一时期,“宜居城市”被定义为“经济、文化、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居住条件良好,能够满足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适宜人类工作、生活和居住的城市”1。为有效统筹指导,广东省形成了包括社会和谐、经济发展、环境优美、资源承载、生活舒适、文化特色以及公共安全7 个维度25 项具体指标的宜居城市建设评估基本指标体系。

2010 年,《深圳市人居环境工作纲要》印发,奠定了深圳宜居发展的理论基础。纲要首先明确人居环境从局部到整体的四个空间层级:住所、社区、城市、区域,其中“住所是细胞,社区是组织,城市是机体,区域是系统”,同时,将建设宜居城市工作任务分解为五部分重点内容:一是创建宜居城市。制定实施工作方案,开展宜居评估,建立具有深圳特色的宜居城市指标体系和考核评估机制,开展宜居城区、宜居街道考核。二是打造宜居社区。促进居住区居住功能完善,提高户内环境质量,增加社区公共空间和服务设施,提高物业管理质量,并创建宜居示范项目。三是建设绿道网体系。结合绿地系统、绿色出行、体育休闲、生态文化等,推进深圳绿道网建设。四是加强住房保障。完善具有深圳特色的住房保障体系,扩大保障人群范围,加大政策性住房土地供应,提高建设效率,建立健全公积金制度。五是推进住宅产业化。建立健全法规体系,加强技术规范引导和示范建设,开展住宅标准化、系列化设计,加快住宅产业现代化构建部品生产基地建设。

2010-2012 年,深圳市创建宜居城市工作方案、创建宜居城市行动计划(2012-2013)、宜居社区建设工作方案等文件相继印发。市创建宜居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市人居环境委)组织发起宜居城市建设评估工作,编制深圳市宜居城市建设指标体系。该体系由反映城市综合发展状况的客观指标和反映市民满意度的主观指标两部分构成,前者涉及住房保障、宜居社区、环境治理、公园绿地、公共服务、道路交通、文体设施、节能节地、社会保障和治安稳定十个方面,后者包括市民对居住环境、生态环境、社会和谐、公共安全以及综合状况的满意度。基于指标体系开展年度评估工作,形成全市以及各区宜居指数,并公开发布年度报告。

(2)钻井施工中,钻进时间占整个施工时间比例较大,绞车配置了15 kW交流变频电机驱动的自动送钻装置,通过大减速比实现满足钻进要求的给进速度和提升力,采用小功率电机较大幅度降低能耗,绿色节能;同时小功率电机噪音较大功率电机低很多,为操作人员提供较为舒适的工作环境。

2.聚焦居住:扎实建设宜居社区

2015 年,城市宜居性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得到高度重视,提高城市宜居性要把握好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的内在联系,会议提出了“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目标,明确了合理布局提升城市微循环、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加快棚户区和老旧小区改造、实施生态修复、控制开发强度、推广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等具体要求,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2016 年,国家“十三五”规划中将“建设和谐宜居城市”和“健全住房供应体系”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设专章提出,宜居城市要求关注绿色生态、数据应用、创新创业、文化包容、紧凑融合等方面,加快城市转型,加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棚户区、城中村、旧住宅区、危房等存量低质住区改造,同时创新治理方式,科学设计有机更新,提高建筑技术水平、安全标准和工程质量。

广东省2015 年印发《宜居社区建设评价》标准,将宜居社区定义为“在空间、环境、安全、文化、服务和管理六个方面,满足人居住和生活需求的社区”,以星级评价的方式对社区宜居性实施量化考核。在此基础上,深圳市编制发布宜居社区建设规划(2016-2020 年),针对城中村等老旧社区设施缺乏建设滞后、原特区内外发展不均衡、宜居成果巩固乏力等问题,提出了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环境质量、健全安全体系、丰富文体生活、提升服务水平、创新管理机制、加快五星社区创建、打造特色街区社区八个方面工作建议。同一时期,《深圳市宜居环境建设导则》、《深圳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 年)》、《深圳市创建无障碍城市行动方案》等文件相继印发。

3.高质量转型:新型城市精细化宜居建设

为适应高质量发展阶段新要求,遵循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居住生活环境宜居适度”原则,新版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于2018 年底发布实施,以“生活圈”取代原有“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分级模式,根据市民出行能力、设施需求频率和服务半径、服务水平差异,由“15 分钟、10 分钟、5 分钟三个生活圈和一个居住街坊”构成公共服务配置基本单元,并依次对接街道办事处(15 分钟)、社区(5-10分钟)、居委会(5 分钟)城市基层管理平台。

这一转变让“以人的日常生活需要”为出发点的“完整社区”概念2得以落地。2019 年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提出着力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推进“完整居住社区”建设。2020 年,住建部等部门发布《关于开展城市居住社区建设补短板行动的意见》,强调居住社区是城市居民生活和城市治理的基本单元,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人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应优先考虑老年人和儿童的生活范围和步行能力,完善邻里关系网络,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要求以建设安全健康、设施完善、管理有序的完整居住社区为目标,更好为社区居民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近年来,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指南、建设标准,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等技术文件陆续发布,深圳结合老旧小区改造、绿色社区创建等工作积极探索推进完整居住社区建设,不断提升社区宜居性。

2021年《广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印发,提出从科学配置公共资源、提升公共服务和市政公用设施水平、推进城市更新提高存量空间品质、建立新型住房供应与保障体系改善居民住房条件四个方面,以人性化便捷化为导向建设宜居城市。同时,相比提升城市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就业支撑能力的创新城市、打造数字赋能全域感知的智慧城市、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城市、延续历史文脉丰富市民精神生活的人文城市、具备重大突发事件预警、应急和恢复能力的韧性城市,宜居城市旨在顺应人对舒适便利的居住生活环境的需求,其工作边界和重点得到了清晰界定。

三、深圳宜居城市建设形势和重点问题

2019 年以来,深圳宜居城市建设工作全速迈入实现“住有宜居”、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建设“一流的宜居城市”的新阶段。关注差距,不让一人一地掉队,为城市居住弱势群体提供优质均衡、全覆盖可持续的公共住房及居住服务,切实提升城中村、老旧小区居住品质,是筑牢底线实现“住有宜居”的前提。注重城市宜居发展整体效能,协调各级居住空间中的人群需求,让人人平等享有安全绿色完整居住生活圈,突破资源约束瓶颈,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实现宜居宜业双向促进,是建成“一流宜居城市”的关键。结合上文分析,提出深圳宜居城市建设评估应首先重视以下两个方面:

1.优化宜居城市评价方法,加强对市民群体多样多变居住需求和体验的关注

2010 年以来深圳形成了包括生态环境、公共安全、社会保障、经济发展等七类近五十项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但大多指标侧重于描述城市整体建设情况,与市民宜居体验的相关程度未得到足够重视。例如,反映公共安全程度的四项指标,道路交通事故死亡率、药品评价筹建合格率、重点食品检测合格率、人均避难场所面积,若以城市为着眼点,四项指标值的改进能体现城市安全程度的提高,然而以人的体验为着眼点,居住生活安全感则未必与四项指标直接相关。加之以往宜居城市建设评估工作多停留于城市、社区等单一层面,未能触及从个体到群体,从住房到城市的人与居住生活空间的内在结构,难以回应实际多样化的人群需求和住区特征。

为探索实施更加精细化的城市宜居度评价,2021 年深圳市房地产和城市建设发展研究中心构建了住区宜居度评价指标体系(图1),采用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及市民宜居偏好调查,确立了安全稳定、健康整洁、发展潜力、完备便利、绿色舒适、自在活力六个方面和50项具体指标。基于采集到的管理数据、地理空间数据和居民问卷数据,采用模糊综合评价以小区为单位建立宜居度评价模型,对某区内800 多个小区进行了宜居度评价测试。结果显示,综合评定为宜居度较高的小区在六个具体方面中可能存在明显短板,综合评定为宜居度较低的小区在六个具体方面中可能存在明显优势。具体到人群偏好,小区的宜居度可能存在显著差异。例如,位于环境生态保护区附近的住区,交通便利度低,发展潜力有限,健康整洁、绿色舒适度高,尽管综合评价水平较差,但普遍受到中老年群体欢迎。

图1.深圳住区宜居度评价指标体系(图片来源:深圳市房地产和城市建设发展研究中心《深圳市宜居城市建设指标体系分析报告》)

同时,传统的静态宜居评价方法过度强调城市发展目标,难以反映人群需求的多样性和阶段性的变化性。2015 年珠海在构建国际宜居城市指标体系时探索了宜居动态指数,基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大数据和开放数据,对传统静态宜居指数进行业务分类和时空分异计算,展开城市整体、城市内各区域,以及城市内部3个空间尺度,利用人、社会、经济和城市数据集,反映民生、社会经济、居民活动的空间差异性和时间变化性;以500m×500m 网格为基本空间单元落实量化指标,满足不同级别行政单元的统计,反映不同区域、领域建设情况,灵活服务于城市居民和建设管理部门;接入实时数据来实现按月或季度宜居评价。

2.重视城中村高密度住区宜居水平评价和提升

提升城中村居住环境品质是深圳建设一流宜居城市的关键。据统计,深圳城中村住房占全市住房总量超过50%,承载超1000 万居住人口,全市城中村居住人口平均密度为8.4 万人/平方公里,最高的福田区达20万人/平方公里,是典型的高密度城市住区,并长期提供大量低成本居住空间。近年来,经过综合整治的城中村居住环境改善明显,但与现代化城市社区建设标准相比,环境品质差距依旧存在,社会治理难融入城市整体发展进程。

以不大规模拆建为原则开展城中村微改造,因地制宜提高城中村宜居水平,需要我们在解决高密度带来的消防安全隐患、公共空间匮乏等问题同时,发挥其高便捷度、空间利用高复合度的优势。激活高密度的高容量特质,延续发挥城中村空间的功能容纳度、需求兼容度、社区融合度和群体认同度。例如,万科集团主导的南头古城改造项目中,不但补齐基础设施短板,还顺应原有高密度住区肌理,扩增和升级公共空间,提升原有南城门公园、书院广场,新增竹园、砥园、叠园等现代庭园景观绿化,小成本微调整,将部分场地规整翻新后增设公共基础设施,通过拆除危房,局部调整的方式活化未被有效利用边角空间,让小而美的口袋公园系统覆盖城中村住区(图2);愿景集团主导的元芬村青年社区改造项目,与每户原村民洽谈,成熟一栋签约改造一栋,逐步将具备条件的楼栋纳入改造范围,赋予建筑外观体现青年活力的立面色彩,道路彩虹彩绘,建设5 个特色主题广场分布村中,利用高密度空间灵活配备健身房、烘干室、自习室、共享厨房、共享咖啡厅、社区食堂等9类青年共享空间,修整翻新了村内零散闲置用地,变为老人的棋牌区、孩子的游戏区、学生的运动区和青年人的社交生活区(图3)。

图2.南头古城整治提升绿地空间分布图(图片来源:万科南头古城改造项目调研资料)

图3.元芬青年社区公共空间系统示意图(图片来源:愿景微棠元芬新村改造项目调研资料)

对于既有高密度住区更新后的宜居水平,有必要结合住区形态特征、所处城区整体发展需要和对应的特定人群需求进行专项评价,同时,改变“重建设、轻管理”的僵化模式,重视高密度住区宜居更新的建设管理运营一体化,所采用的评价理论、方法及具体指标,都值得进一步探索创新。

四、深圳宜居城市建设评价工作建议

本文对“一流宜居城市”的理解为:城市作为复杂有机体,宜居是对城市生活居住环境的总体要求,以人的基本生活单元展开,宜居是承载家庭生活的住房、促进邻里社交的住区、支撑群体发展的城市区域综合协调的结果,也是促进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一流的宜居,不仅仅体现在国际城市间发展水平的比较,更表现为最大限度调动城市自身资源,充分灵活满足市民现阶段居住生活需求,同时促进城市生产和生态平衡发展。真实的宜居水平应与人在城市居住生活中的五种感受相关:一是健康生活的舒适感。居住空间适宜,生态环境良好,公共空间整洁,能源资源合理循环,人人享有品质生活。二是服务环绕的便利感。社区服务步行可达,市政服务均衡完备,教育、医疗、商业服务充沛灵活,交通服务高效快捷,人人链接均好资源。三是稳定可靠的安全感。房屋安全有保障、应急有章法,邻里有支持,安防有智慧。四是参与共享的认同感。社区发展齐参与,绿色生活齐推广,物业营管齐助力,人人出力共建家园。五是包容自信的归属感。彼此尊重互助融合,住区文化多元多彩,人人都能切实感受到城市的温度。以此为目标,形成下一步宜居城市建设及评价工作建议:

一是科学统筹,把各相关职能部门分散的宜居建设工作内容统一到“居住需求层级”体系中。探索以“人的生活尺度”构建5 分钟物业支持圈、10 分钟完整居住圈、15 分钟生活服务圈、30 分钟休闲消费圈、45 分钟职住平衡圈、90 分钟湾区共享圈的宜居时空体系。以人的发展尺度构建“租得起、住得好、买得到”的住房保障体系和市场体系,缓解新市民、青年人住房困难,支持刚性的改善性住房需求。夯实“住有宜居”基础,全面支撑幼、学、劳、病、老、弱等群体生活发展需求,筑牢民生幸福底线。

二是整合城市群、城市、社区、小区、住宅宜居生活空间系统,尊重各类人群多样化差异化需求。结合城市体检等具体工作,实施城市、街道、社区综合宜居度评价和城市间宜居水平比较。构建综合动态宜居评价指标模型,分析选取能够反映一般市民对安全稳定、健康整洁、发展潜力、完备便利、绿色舒适、自在活力等多维居住需求的支撑指标。分析宜居偏好和人群特征对应关系,扩展构建能够反映差异化需求的变动指标。叠加商品房、公共住房、城中村、老旧小区、园区宿舍等不同住区类型特征,实现尊重人群需求差异和居住环境差异下的城市整体及局部宜居水平动态评价。

三是加强一流宜居城市建设顶层设计。分阶段制订全市一流宜居城市建设行动方案,明确当前宜居城市内涵、原则目标、重点任务、实施策略、组织管理和监督评估等内容。采用动态评价指标模型定期对全市宜居情况进行实时评估,逐年编制发布城市宜居水平评估报告。结合城中村、旧住宅区改造等各具体板块工作内容及要求,基于评估结果和工作目标,提出年度城市宜居发展重点和措施。同时,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宜居城市建设评价的市民参与度,促进城市建设工作内容和市民需求精准联动,提升行政决策效率效果。

注释:

1《〈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提高我省城市化发展水平的意见〉重点工作方案》和《广东省宜居城市建设评估基本指标体系》的通知(粤委办发电〔2012〕22 号)

2吴良镛院士于2010 年提出:“社区是人最基本的生活场所,社区规划与建设的出发点是基层居民的切身利益。不仅包括住房问题,还包括服务、治安、卫生、教育、对内对外交通、娱乐、文化公园等多方面因素,既包括硬件又包括软件,内涵非常丰富,应是一个‘完整社区’的概念。”

猜你喜欢

宜居城市宜居社区
相约天然氧吧 感受宜居“金匮”
宜居的海底城市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宜居大化
Три самых благоустроенных города Китая
--Циндао,Куньмин и Санья
宜居星球
宜居城市道路横断面布置形式选择标准
如何积极应对社区老年抑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