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听障大学生《秦绣》课程教学创新

2023-09-17满越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非遗传承就业教学方法

满越

[摘  要]陕西秦绣是中国传统刺绣的一大分支,其生产得益于明清时期纳纱绣的发展以及20世纪50年代特殊历史时期推行的生产合作社,到了20世纪,陕西秦绣已经发展成熟,成为北方刺绣重要的一脉,但由于历史和政治原因,陕西秦绣传承日渐衰落,如何培养和提高传承人的艺术素养,丰富陕西秦绣的艺术底蕴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进一步提升陕西秦绣的产业发展,西安美术学院特殊教育艺术学院拓宽传承路径,针对听障生特点,尝试秦绣创新教学实践,探索运用智慧教学和人工智能技術,运用“手语授课+课件呈现+人工智能”三位一体的融合模式,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基础,以培养创新人才为追求,突破听障生的听力障碍,使其深入理解陕西秦绣工艺相关专业知识,以期能更好地帮助听障大学生解决就业难题;更好地保护和发展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精准服务,探索一条有效途径,同时也为大学生特殊教育实践教学转型、改革发展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陕西秦绣  听障大学生  教学方法  非遗传承  就业

课题:西安美术学院2023年度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面向特殊高等教育的秦绣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及模式的改革与实践”(课题编号: 2023JY10)。

陕西秦绣又名穿罗绣,古称纳纱绣、戳纱绣,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刺绣针法。古代纳纱以真丝纱罗为底,依照纱罗的经纬走线施针,用真丝绣线在纱罗面料上上下戳纳而成。因为真丝纱罗近乎透明,针法呈现不同变化,对光色的反射也变化多端,是一种风格独特的刺绣形式。但由于其选材较昂贵,针法细腻费时,因而过去民间应用并不广泛,发展也较为缓慢。

20世纪60至70年代,陕西秦绣作为对外出口产品享有极高声誉,而引发秦绣作品热潮的是两幅巨作:其一是方鄂秦先生的《唐乐舞》,采用陕西秦绣技艺结合局部手绘制作完成,整幅壁画以“绘绣”的技法通过瑰丽的场景和妖娆的舞姿展现了盛唐时代歌舞升平的欢乐景象;其二是秦东教授的《秦俑魂》,这幅作品造型严谨丰满、构图充满韵律感,整幅巨作以优质的真丝纱罗为底,采用满绣的形式将陕西秦绣的技艺和针法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其中仅为表现设计稿而创新设计的针法就多达近200种,整幅作品排山倒海、气势磅礴,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和强盛。

陕西秦绣的独特之处在于以针法变化为特征,图案设计服从针法,针法亦可根据图案的要求创新创造。秦绣针法以丝网经纬为依据,针感精细,丝缕分明,在大面积色彩对比中由走针方向变化产生的纹样肌理虚实莫测、光彩夺目,整体格调文雅,近看花中带花,具有强烈的装饰美感。

陕西秦绣作为陕西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的是三秦民众古老的生命力、民间智慧和民族文化的活态基因,通过手口相授形成具有民间文化属性的传承链条,继而传播传承。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以师徒传承、母女传承等方式的民间传承模式日渐式微,由于陕西秦绣工艺复杂,绣制使用的材料也较为昂贵,故当下陕西秦绣也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困境,愿意学习秦绣的人越来越少,为数不多的传承者大多基础薄弱,几乎没有绘画功底,使得陕西秦绣原创作品匮乏,有艺术性、有内涵的作品极少,导致传承发展的路径越来越窄。因此,如何拓宽传承路径、深化教学模式、传播教学内容成为陕西秦绣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课题。

人才培养在行业发展中往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政府的相关政策则是影响人才发展的关键因素。从陕西秦绣的发展历史来看,它的每一次变革、创新、发展都是以社会需求、绘画发展、观念创新和关键性人物的成长为牵引的。20世纪60年代中期由生产合作社发展而来的锦江刺绣厂和凤凰刺绣厂开始承接生产高品质的秦绣外贸订单;20世纪70年代陕西秦绣获全国工艺美术展金奖;方鄂秦先生为人民大会堂陕西厅创作的《唐乐舞》,这些无不给陕西秦绣的创新发展带来惊喜。陕西秦绣的传承,不仅仅是一门工艺的延续,更是一种本土文化的继承,陕西秦绣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娴熟的刺绣技艺和较为专业的绘画基础、设计能力,更需要有较好的文化修养和更专注的工匠精神。

深化秦绣教学实践,构建多元人才培养模式

1.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基础,增强专业培养

陕西秦绣作为陕西当地的特色工艺和省级“非遗”项目,在文化传承和发展方面却存在不小的困难。当前,陕西秦绣作品题材单一,缺乏创新设计,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目前秦绣刺绣工作者大多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艺术培训,缺乏审美和创新意识。西安美术学院特殊教育艺术学院以听障大学生为培养对象,在学生系统学习中国工艺美术史、西方工艺美术史、民间工艺、素描色彩等课程,具备一定的设计能力和审美情趣,且对传统工艺美术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展开《秦绣》课程教学,这一时期是学习陕西秦绣最为理想的阶段。

西安美术学院特殊教育艺术学院在大二至大三阶段开展《秦绣》课程,不仅能为学生大四毕业设计提供系统的研究方向,也能在实践教学中把陕西秦绣针法创新与陕西秦绣画稿创新设计紧密结合,培养具有专业设计能力和优秀制作能力的听障大学生,构建多元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综合能力、核心素养、多元文化的学生。这也是为解决秦绣传承难点的一种新尝试,在教学中实现人才、技能、资源的互动与共享。

教学理念上,《秦绣》课程以绘画创作、秦绣针法复原设计、秦绣针法创新设计、秦绣作品制作为核心,加强市场体验,将感性认知与理性知识进行良好的结合,顺应市场需求,引领市场审美,提高人才培养的契合度。秦绣在发展和继承传统的同时更需要与时俱进,在作品构思和表达形式上要能够体现时代精神和时代审美,并能与市场产生共振。

2.强化服务社会意识,创新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

针对听障生群体,《秦绣》课程以培养高素质、高审美、高技能的“三高”多元化人才为目标,加强学生培养的针对性,强化秦绣工艺服务社会的意识,突破单一性人才培养方式,利用学院资源,引入“工艺大师进课堂”“双师授课”等教学模式,并根据听障生专注力较强、自我探索能力较强的特点,注重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践行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综合采用启发式、讨论式、项目参与式等具体教学方法,将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相结合,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知识内化与素养发展相结合,化劣势为优势,以培养主动型、复合型、服务型人才为目标。

目前,《秦绣》课程在西安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特殊教育艺术学院等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下已经在中国工艺大师进课堂、工作室教学等相关人才培养多元模式上做了许多工作。下一步将充分利用学校资源,立足陕西文化,以秦绣为地方特色,将人才、作品、市场三大要素相结合,逐步建立起具有社会服务意识的课程新体系,架构符合特殊教育艺术学院听障生特点的新教学模式。

构建特殊教育人才智慧生态课堂创新模式

1.秦绣“手语授课+课件呈现+人工智能”三位一体智慧生态课堂的提出背景

随着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加速深度融合,全国教育系统积极开展以“互联网+教育”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然而特殊教育艺术学院听障生由于听力障碍,加之《秦绣》等专业课程涉及的专业领域知识较深,使用国家通用手语会出现课程内容中部分艺术领域专业词汇表达不完整、不准确等问题,导致听障大学生难以理解,教学效果不理想,故而导致“互联网+教育”在这一板块发展缓慢而沉重。如何将“互联网+教育”应用到《秦绣》课程中,是一项重大课题。

在《秦绣》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中,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以学生为中心,采用信息技术,尤其是交流、互动工具和语音转换文字等人工智能技术,再加上现场示范等多种手段,可以将专业课程中的复杂内容,如抽象艺术理论、设计思维、工艺操作等以现场演示、手语讲解、文字转换的直观方式呈现,为听障大学生提供友好的技术支持,对实现聋人教育公平、服务聋人发展、促进聋人就业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手语授课+课件呈现+人工智能”三位一体智慧生态课堂

“手語授课+课件呈现+人工智能”三位一体智慧生态课堂旨在运用“互联网+教育”传播优势,结合秦绣实际教学情况转化优势,构建以听障大学生为中心的生态化、无障碍交流的课堂教学模式。

“手语授课+课件呈现+人工智能”三位一体是指采用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语音文字转换技术,为特殊教育艺术学院的学生提供线上、线下、户外、室内、课内、课外的课程相关信息传播载体,解决听障大学生学习过程中因听力障碍导致的教学内容理解偏差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专业课授课通常会聘请专门的手语翻译,由于优秀的手语翻译较少,懂得艺术及相关工艺流程的专业艺术翻译教师更是凤毛麟角,艺术专业手语翻译资源极度稀缺,加之《国家通用手语词典》收录的关于秦绣工艺相关手语有限,难以准确表达专业课程中的内容,沟通缺失成为《秦绣》专业课程中的一大痛点。《秦绣》课程创新让专业课教师以手语授课,将秦绣制作时的实际动作和听障大学生手语使用时的表达习惯相结合,创新扩充秦绣专业手语词汇,和学生进行无障碍沟通,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通过秦绣专业手语、肢体动作、表情、课件、工艺实物、字幕、翻译工具等了解和学习《秦绣》课程内容,能够自如地进行课中交流,进而实现知识技能内化,再进行课后拓展、反馈提升等实践步骤。

生态课堂注重的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尊重学生成长规律,关注学生心理情感,并兼顾学生个性,引导发展,是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相互统一、融合的课堂。在智慧生态课堂中,《秦绣》课程依托基础教学,教学模式从教师讲授示范到学生自主学习,教学互动方式从课堂现场讨论到线上大师交流,知识呈现从PPT到动态视频和现场进行展示讲解,帮助学生从多个维度深入理解教学内容。

在《秦绣》课堂中,语音识别转换文字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助手。手机投屏技术可以将手机画面投放在教学大屏上,人工智能语音转换文字可以将教师的语言同步转换成文字,将手机投屏技术与语音转换文字相结合,就可以实现将课件与《秦绣》授课时的讲解同步在屏幕上。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人手一部智能手机,学生更愿意用自己熟悉的智能软件语音识别转换文字,这样既符合个人的阅览习惯,又能及时存储课程内容,进行课下查缺补漏。常用的手机投屏软件有虫洞、Mirroid、安卓投屏、傲软投屏、APOWER MIRROR、快投屏、希沃授课助手、360手机助手、爱莫助手等;常用的语音转换文字软件有讯飞语记、讯飞听见、笛云听写、网易件外、腾讯翻译君等,这些软件不仅可以录制两三小时以上的音频,即使中途接听电话也不会中断,并且支持音频文稿同时保存输出,学生通过智慧生态课堂深度了解《秦绣》课程内容,通过多种智能软件学习和展示,获得成就感、幸福感,快乐学习的同时也构建了扎实的工艺基础。

探索非遗活态传承,拓宽听障大学生就业路径

1.秦绣传承存在的问题

在民间,秦绣生产群落是典型的家庭手工艺形态,它是一种零散、自由、隐性的加工方式,是对传统女红惯性方式、妇女角色及农业生活的一种顺应,当然,家庭手工艺形态的生产方式决定了秦绣生产的组织形式,所以非组织化、非职业化的家庭加工方式是陕西秦绣作品制作的主要特点,也是该生产集群在面临市场经济时的负面特征。

一方面,秦绣的绣制难度较大,对于针法及画面节奏均有较高的要求,需要彼此配合、适应才能完成作品。绣制时使用的纳纱网格越密,分线越细,对绣工的技艺要求越高,而秦绣由于针法多样,目前机器绣制仍无法表现其针法变幻莫测的特征。秦绣工艺繁琐,对绣工个人审美和技能要求过高,这也成为秦绣后继乏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由于一些近代历史、政治和经济环境等因素导致文化断层,秦绣及众多工艺均受到影响。除了工艺复杂、流程繁琐等因素外,优秀作品匮乏,技法培训时间长等原因也都使许多年轻人望而却步,传承面临窘境。

2.打造秦绣活态传承样板间

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是这几年的热点话题,也有许多关于民间工艺、民俗文化等的学术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仍缺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发展态势的研究,解决非遗活态传承问题是当务之急。

陕西拥有雄厚的高校教育资源与民间手工艺资源,而工作室、工坊制度是当代艺术院校较为推崇的模式。秦绣可依照这种模式,打造秦绣工坊,在工坊内放置专业绣绷、绣架、纳纱、丝线等制作材料及工具,墙壁四面悬挂优秀秦绣作品。听障大学生作为特殊群体,沟通能力及对外界事物的理解能力较弱,沉浸式的秦绣工作坊有助于激发听障大学生的制作热情和创作激情,在工作坊内,教师更多的是实践操作演示,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讲授者,也是工艺技法的指导者,秦绣工坊不仅承担着授课的功能,还承担了实验室的功能。在未来的发展中,秦绣工坊还能承担市场化设计和制作的任务,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听障大学生就业问题,改善区域经济,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传承秦绣手工文化。

3.秦绣活态传承策略

学者杨阳认为,“活态或再生产是非遗生存的希望,是非遗生命延续的状态”,由此可以看出,注重发展活态传承就必须探索秦绣产业市场化新模式。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可以利用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体,从不同视角介绍和发展秦绣,这样既可以缩短秦绣与大众的距离,也可以增强用户和观众对秦绣的体验感、参与感及互动感,更重要的是可以短时间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秦绣,一定程度上起到宣传与传承作用。

结合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支持,可搭建秦绣线上体验馆,在体验馆中利用图像、文字、增强现实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让观众深入了解秦绣的发展和演变,将秦绣这门传统手工艺展现在大众面前,并对秦绣现有针法纹样进行梳理和保护。在平台上,用户了解秦绣针法设计规律后,可以采用游戏的方式参与秦绣针法创新,增加互动,强化用户体验。增强现实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可以逼真地模擬和还原整个秦绣手工艺流程,让用户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此方式也可以应用在秦绣工坊中,不仅能深入地、多维度地展现秦绣工艺,让更多人了解秦绣,喜欢秦绣,更可以打破传统秦绣师徒、母女传承的固定模式,为秦绣的传承拓宽路径。

搭建线上秦绣体验馆,在线直播、录播课程很好地解决了秦绣授课场所不足的问题,不但可以多人同时上课,更突破了时间限制,让用户根据自己的时间近距离观看秦绣制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在这些用户中一定会有人对秦绣产生兴趣,成为未来秦绣传承的中坚力量。

借助互联网平台,秦绣工坊的作品可以进行市场化设计后在各大电商平台售卖,亦可根据客户需求定制,创建秦绣品牌,让秦绣走进大众视野,拉近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大众的距离。这不仅增加了听障大学生和秦绣传承者的收益,对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也增强了年轻人的民族自豪感,引导他们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中。

随着文化、艺术市场、经济环境、非遗传承人、听障大学生等要素的不断融合,传统工艺逐渐走向市场化、品牌化。在互联网、新媒体时代下,新兴技术为秦绣的发展、传播、传承提供了强而有力的支持,在内容上不断细化,探索跨领域合作来引起大众的关注。市场化、品牌化不仅能够产生收益,解决听障大学生就业问题,还可以让陕西秦绣这一传统文化重新回归大众视野。

秦绣作为陕西地方手工文化的精华,在现代文明中依然保持着它独有的魅力。在传承过程中我们也清楚地看到秦绣发展的局限性,如工厂经营惨淡、大量工艺无人传承、相关研究所关闭等,在探讨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促进秦绣发展时我们发现,人才技能培养、设计审美培养、听障大学生就业、秦绣文化传承是推动秦绣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秦绣》课程“深化秦绣教学培养,构建多元化人才教学模式”及“手语授课+课件呈现+人工智能”三位一体智慧生态课堂实践取得了一些令人欣喜的成果,尝试《秦绣》教学实践创新,减少听障大学生因听力障碍带来的影响,让其深入理解并学习秦绣工艺相关知识,能够更好地解决残疾人就业问题,也更好地保护和发展了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服务,探索一条有效的途径,也为特殊教育实践教学转型和改革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罗元元,王海营,黄祥国,胡洁,石兰华.新时代职业院校德技并修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1(5):166-167.

[2]秦蔚昀.中国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的传承与运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8(10):128.

[3]赖玉城,宋庆彬.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艺术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意蕴[J].艺术教育,2017(14):153-154.

猜你喜欢

非遗传承就业教学方法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三维协同”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基于非遗传承的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
川东竹琴在非遗传承中的创新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我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