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问题研究

2023-09-17刘慧曹洁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思政课程协同育人课程思政

刘慧 曹洁

[摘  要]本文聚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从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观层面厘清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缘由。针对协同育人中存在的认识模糊、主体合作意识不强和育人形式僵化等问题,提出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育人体系、教学体系和课程体系,以期形成协同育人合力,提高高校立德树人、铸魂育人实效。

[关键词]课程思政  思政课程  协同育人  问题  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安明德理工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资助“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系统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号:JG2022YB12)。

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在落实立德树人方面,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功能各有側重,不尽相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因此,如何发挥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效应,以更好地服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的重要课题。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缘由

聚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需要从认识论层面、方法论层面和价值观层面做出回答。

1.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认识论缘由

从认识论角度出发,回答“培养什么人”这个教育的基本问题,在我国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

建国初期,我党的教育方针突出强调德育、智育、体育方面的发展,致力于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强调“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进入新时代,我国教育规模有了很大提升,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2.91亿人,专任教师1844.37万人,各学科专业均有了更进一步的细化和分工,但随之而来的是高校育人质量方面存在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现象。例如,“重专业知识传授、轻核心价值引导”“重智育轻德育”“重理工科轻文科”“重知识传授、轻人文知识普及”等,这些问题消解了高校教书与育人、成人与成才、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相一致的原则,必然会在人才培养中出现“高智商低素质”“有知识无文化”“有才能无德行”的现象,严重脱离了高校育人的初心和培养目标。

新时代,党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丰富了“培养什么人”的内涵。但单纯依靠思政课程达到以上培养目标是远远不够的,因为高校专业课教师的占比为80%,专业课程的占比为80%,专业课学习在学生所有学习时间中占比也是80%,80%的学生认为对自己成才发展影响最深的就是专业课和专业课教师,这四个80%充分体现了专业课教师“主力军”、专业课教学“主战场”、专业课课堂“主渠道”的重要地位,所以高校要想提高育人实效,必须将专业课与思政课相融合,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一体建设,同向同行,形成育人合力。

2.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方法论缘由

从方法论角度出发,“怎样培养人”的重点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长期以来,高校大多单方面依托思政课程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虽然思政课程建设在不断加强和改进,在教学方法、教师队伍、教学水平、学科建设和教材体系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但是育人责任单一化容易培养出“单向度的人”,忽视了高校课程体系应有的育人与育才的内在关系。

因而,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在方法举措上打破了思政课程立德树人中的“单打独斗”局面,整合了高校思政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使高校思政教育主体最大化,让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以大道引导学生,以大智启迪学生,形成育人合力,有效推进高校思政工作实效,着力提升育人质量。

3.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价值观缘由

从价值观角度出发,“为谁培养人”的实质是回答培养为谁服务的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教育是以人为作用对象并带有社会阶级属性的活动。纵观古今中外,任何一个朝代、阶级或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标准和要求来培养人的,教育是服从于统治阶级意志的产物,是服务于所属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不能跟在别人后面依样画葫芦,简单以国外大学作为标准和模式,而是要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旗帜鲜明指明了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价值定位,我们的教育一定是服务于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教育。

这一价值定位客观上要求所有课程都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的统一,在求真的专业理论学习中结合求善求美的价值观引导,将家国情怀、政治认同、民族责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发挥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效应,同步增强大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由此可见,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是缘起于对党新时代教育方针的回应,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现实举措,意义重大。但目前二者在协同育人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研究解决。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现状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在实践中取得了一些进展,形成了系列规律,但总体而言仍存在一些问题。

1.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高度认识模糊

把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高度,应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个时代背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思政课程为引领,以课程思政为支撑。思政课程完整准确地讲授党创新理论体系的内涵、要义、思想;课程思政则指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相连通,赋予专业教育思政价值导向,形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育人合力。

但现实中,有部分专业课教师仍孤立地看待课程思政,认为这仅是一种教学理念创新,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中的“协同”认识不够,将课程思政与“狭义”的碎片化思政元素联系起来,导致出现了“两张皮”“喊口号”的现象,脱离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本质和出发点。另外,还有一些教师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教学侧重点定位不准,在专业课堂上融入大量思政热点和思政育人素材,削弱了专业课知识性的功能,导致专业课“泛思政化”现象。

2.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主体合作意识不足

目前,高校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方面仍存在思政教学单位与专业课程教学单位主体合作意识不足的情况。这主要源于两个方面:

一是教育主体之间主观上的合作愿望不强。受惯性思维影响,思政课程教学仍有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单方面灌输的情况,导致铸魂教育陷入抽象和神秘、立德教育流于空洞和疏离的情况。部分专业课程教学还存在着重强调客观呈现和传授专业知识,引导学生做出“实然的事实判断”,教学中缺乏明确的价值立场和价值导向,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教育的本质和核心关切,只注重教书,而忽略了育人。

二是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各专业二级学院之间缺乏协同机制。学校课程建设、教材编写、课堂教学、队伍建设等方面的融合机制尚未形成,导致专业教师在协同育人过程中抓不住育人着力点,未能充分彰显协同效应。

3.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形式僵化

对于专业课程如何有效开展课程思政,目前还存在方法手段僵化单一的现象。一方面,不同学校面对同一专业课程时,存在简单套用网络课程思政案例或培训的情况,没有与本校的性质与定位结合,不考虑本校专业特点,只是模式化地模仿和融入相同的思政元素,这势必不符合学生和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导致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無针对性。

另一方面,同一个学校面对不同专业时存在不区分专业的情况,未能深入挖掘各专业中的特有思政元素,而是简单地将一些思政理念硬拉入专业教学,以至于出现了“标签化”“套路式”的现象,整个教学过程与本专业课程培养目标毫无关联,仅仅是对思政元素的片段切入或简单堆砌,不仅思政育人效果不强,还降低了专业教学效果。

针对目前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在协同育人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必要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原则向度进行明确,从而为解决问题寻求有效途径提供遵循。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途径

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不能只注重单方面构建,而要将二者作为一个整体和系统的过程,使育人体系、教学体系和课程体系全要素综合发挥作用。

1.改善育人方式构建育人体系

教师可根据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不同特点,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协同育人的关键点进行有机结合,提升思政育人的技巧与方法。思政课程在政治问题上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带有政治性、系统性、理论性等特征,这是其自身的特殊属性,决定了它显性教育重于隐性教育的特点。较之高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思政公共课及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课程思政育人不张扬,且具有浸润性和隐性的特点,多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进行。

因此,在以传授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能力为主的专业课程中,应坚持以知识传授为主导,在基础上灵活地融入、渗透正确的思政元素,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有机结合,使教书与育人相统一原则能够落地。想要真正触动学生的内心深处,专业课教师的教学不能简单且冰冷地采用灌输方式,因为育人过程,特别是要改变人的思想与价值观,本身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协同育人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否则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目标,难以满足新时代大学生的特定需求。课程思政教学要带有温度和感染力,发自内心地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自觉。

同时,专业课程要从课程教学目标入手,深入研究教学内容、分析教学现状、洞察学生需求,精准定位并挖掘教育资源,制订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根据专业课程的学科特点、专业特色、课程背景,结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深挖专业课在专业领域、学科特色中呈现的精神,以及典型的人物与事件。专业课教师在自己深入理解与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专业课程的教学设计和方案,对育人元素进行处理、整合,将其恰当地融入课程教学中,让学生在专业课中学到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还有思想上、理念上的正确教育和引导,进而在长久的学习过程中坚定正确的价值导向,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真正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有机结合。

2.全员协同构建教学体系

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要加强主体之间的团结协作,形成有效育人合力,从全员育人的角度出发,充分发挥育人主体的积极作用,不断提升思想理论水平、实践教学能力,为实现协同育人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础。

思政课教师应当坚持正确的思想政治立场,把握好方向,多参加学术会议、与学界专家进行交流,不断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力争在协同育人的教师队伍建设中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教育的学科优势,在队伍中进行方向引领。思政教师可多与专业课教师交流学习、经验分享,帮助专业教师提升思想政治素质,使他们尽快融入思政育人队伍。

专业课教师要明确自身所肩负的育人使命,发自内心地认同拥护党的领导,在教学实践中发挥正确的价值导向作用,主动融入思政育人元素,着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思想道德水平和人文素养,促进教学与育人之间的融合,实现专业技能培养和思政教育引领的双重目标。

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应当明确自身职责,强化责任担当,不能固守学科界限,只乐于教授自己擅长和感兴趣的内容,而要保持积极的合作意识,加强团结协作,互相配合,共同育人。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可根据学科特点发挥自身教学优势,以思政课程引领专业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使二者始终步伐一致、同频共振,形成不同学科间互相促进、良性互动的大思政格局。同时,各校各专业之间也可通过专题讲座、研讨会、名师讲坛、经验分享座谈会等多种途径加强交流学习,不断提升教师整体的思想素质和理论水平。

高校可建立共享平台,并引导教师利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进一步挖掘和处理素材,形成丰富的素材库。这样师生不仅能共享各类育人资源,还能够在平台上进行分享和交流,以真正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目标。

3.厘清课程差异,构建课程体系

在协同育人过程中,高校应处理好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内容关系,厘清课程差异、找准融合契合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不断调整优化育人内容供给,实现各学科之间协同育人的相互贯通,使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相统一。

在育人过程中,教师需明确二者的功能定位,在教学内容上的区别与联系,一方面,既要认清思政课程的主渠道地位,让思政课程发挥引领作用,又不能发生思政课程“泛通识化”现象。对此,教师要不断研究和创新,提升思政课程的亲和力、精准性和实效性,强化和巩固思政课的优势,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课程思政应发挥好辅助作用。专业课程应根据课程特点、内容方法进行教学实践,从人才培养的要求出发,与学生的全面发展相联系,根据专业课程本身所带有的育人思想和育人功能,深挖和学科特色、知識背景相关的思政育人元素,并积极探索各种元素融入课程的路径,以知识传授为载体,实现教书、育人的双重目标。

根据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功能、地位、特征,可构建以思政课程为核心、以课程思政为支撑的课程体系,实现理论层面的贯通。同时,应明确双方在政治方向、核心价值等方面的对应关系,促使两者在协同方面各有侧重、相互补充。

思政课程以专业性、系统性为特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等内容对大学生进行专业、系统的教育教学,同时引导专业课程在育人内容上与其同向同行。课程思政则以专业课为载体,从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相关要求出发,具备自身特有的学科特色和育人元素,深入挖掘其中所蕴含的家国情怀、价值观等思政元素,再润物无声地渗透在教学中,能够同思政教育一起,合力提升新时代思政育人的效果。

结  语

首先,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应遵循成人与成才相统一的原则,在用专业知识培养学生成才的同时,将思政教育贯彻教学全过程,用专业讲思政,形成高水平的课程思政培养体系;其次,在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中,教师应将教书与育人相结合,不能只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仅突出专业教学而忽视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任务;第三,在规范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立德树人导向方面,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增强课程思政的政治性与思想性,强化价值教育的同时,坚持科学的专业发展方向。

因此,通过发挥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隐性功能以及思政课程的主渠道作用,可提高二者协同育人的优势,构建同向同行的思政育人格局,构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体系。这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关键举措,是“大思政课”布局的重要环节,对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可靠接班人和建设者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张烁,谢环驰.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2]孟庆瑜,阴冬胜.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有的放矢)[N].人民日报,2021-06-08(13).

[3]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32.

[4]唐芳元.立德树人:高校“课程思政”价值定位的哲学审视[J].理论导刊,2020(2).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2.

猜你喜欢

思政课程协同育人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对高校思政课程创新的探索
传统节日德育资源在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应用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案例教学法在高职思政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职业中专思政课程增强传统文化教育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