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病情报告卡在急诊分诊中的应用研究
2023-09-16罗依林唐晓丹黄仟秀
罗依林,唐晓丹,黄仟秀
广东省中医院急诊科,广东广州 520120
急诊科是急危重症患者救治的重要场所,预检分诊工作是该科室的首要环节,其服务质量、工作效率关系到后续抢救工作成功率和安全性[1]。急诊科患者病情危急、进展快,如何尽可能缩短其分诊时间、尽早得到相应的急诊救治是关键所在。传统急诊分诊工作任务繁重、收治患者多且工作人员身心压力大,容易导致差错事件的发生,这也是纠纷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2]。急诊病情报告卡是近年来在急诊科工作中备受关注、广泛应用的工具,其能够为分诊工作提供客观评价指标和流程,弥补了传统预检分诊中流程不完善、顺序不规范的缺陷,保证急诊分诊工作的有序进行,为患者后续救治、专科治疗均奠定基础,可显著提高急诊科工作质量[3-4]。基于此,本文选择2021 年3 月—2023 年3月广东省中医院急诊科的20 名护士为研究对象,探讨急诊分诊工作中应用急诊报告卡的价值和意义,旨在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急诊科的20 名护士为研究对象,按照急诊分诊模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名。对照组中,男1 名、女9 名;年龄25~38 岁,平均(28.66±2.11)岁;工作年限1~5 年,平均(2.22±0.67)年。观察组中,男2 名、女8 名;年龄25~39 岁,平均(28.67±2.12)岁;工作年限1~5 年,平均(2.20±0.68)年。同时两组各选取50 名患者,对照组中,男26名、女24 名;年龄21~67 岁,平均(43.31±8.05)岁。观察组中,男28 名、女22 名;年龄24~65 岁,平均(43.06±8.97)岁。两组上述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护士各项临床资料完整、可靠;年龄18~70 岁。
排除标准:护士中途由于个人原因退出;护士近期参与过类似研究。
1.3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分诊模式,由分诊护士依照既往工作经验进行分析,以看、问、查的方式收集患者资料,对疾病、危重程度进行分级评价,确定分诊专科情况并与下一步抢救室、普通科室获得联系,告知其做好准备。
观察组:应用急诊病情报告卡进行急诊分诊工作,具体方式如下:①培训。对急诊分诊护士进行培训,针对急诊病情报告卡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急诊工作要点等内容进行重点培训,提高其责任意识,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培训结束后进行考核,保证全部护士掌握分诊要点、急诊病情报告卡使用方法和下一步处理办法后才可参与分诊工作。②急诊病情报告卡使用。分诊护士按照分诊条目按顺序填写,包括基本资料、病情信息、危险分级,确认无误后签字确认。关注疾病发生原因、进展因素、临床表现和各类并发症,确定当前患者需要解决的主次问题,确定分诊科室。分诊后做好交接,与抢救室或相应科室护士沟通和交流,确保患者病情能够得到持续性管理,准确把握病情,确保后续救治工作顺利进行。
1.4 观察指标
①分诊时间:用精准秒表记录护士分诊所用时间,以分诊结束即刻停止计时,该时间距离分诊开始的描述为分诊时间,比较两组差异以评估工作效率。
②护士工作质量:根据急诊分诊工作的工作效率、工作人员责任感、分诊工作准确性、沟通配合4方面内容,以打分制评价,满分为100 分,分数越高表示护士工作质量越高。
③就诊情况:采用本院自制的就诊情况调查表进行评价,包括急诊就诊次序、信息沟通、就诊优先性以及就诊准确性4 个方面,每项分值范围为0~15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就诊情况越优。
④患者满意度:通过调查表评估患者满意度,发放满意度调查问卷,其中包括服务态度、服务及时性、护患沟通、操作技术4 方面内容,患者根据主观感受选择,其中85~100 分为非常满意、60~<85 分为满意、<60 分为不满意,总满意率=非常满意率+满意率。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5.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n)和百分比(%)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士分诊时间比较
观察组分诊时间为(63.77±13.25)s 短于对照组的(84.60±19.07)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37,P=0.011)。
2.2 两组护士工作质量比较
观察组的工作效率、责任感、准确性以及沟通配合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士工作质量比较[(±s),分]
表1 两组护士工作质量比较[(±s),分]
组别对照组(n=10)观察组(n=10)t 值P 值工作效率89.26±4.12 93.49±3.06 2.606 0.018责任感85.65±3.75 90.17±3.04 2.961 0.008准确性87.42±4.58 92.07±3.11 2.656 0.016沟通配合85.63±4.19 91.07±4.33 2.855 0.011
2.3 两组患者就诊情况比较
观察组急诊就诊次序、信息沟通、就诊优先性以及就诊准确性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就诊情况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就诊情况比较[(±s),分]
组别观察组(n=50)对照组(n=50)t 值P 值急诊就诊次序8.72±2.33 6.32±2.00 5.527<0.001信息沟通7.51±2.01 5.23±1.94 5.771<0.001就诊优先性9.09±2.52 7.22±1.00 4.877<0.001就诊准确性11.72±2.51 9.29±2.33 5.017<0.001
2.4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3 讨论
急诊科人流量大、工作任务繁重、病情种类复杂,加之患者自身病情的危急性和迅速变化性,该科室工作中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需要不断对各环节、细节之处进行升级和优化,继而保障急诊患者救治效果和生命安全[5]。急诊分诊是急诊患者不可越过的重要步骤,同时也是首要环节,在急诊救治工作中占据关键位置,直接关系到后续治疗的准确性,预后效果,准确、规范、科学的急诊分诊工作能够迅速分辨患者病情,降低其致死率、致残率等风险[6]。因此,如何提高急诊分诊质量、安全性是现阶段研究的关键、重点所在。
国内外关于急诊分诊的流程和标准尚未统一,用于急诊分诊的工具较多,而工具的选择、分诊护士自身工作经验和责任心导致急诊分诊工作质量参差不齐[7]。当前,我国多数医疗机构分诊工作标准和制度仍采用传统的向导模式,对护士个人能力、经验、知识掌握程度依赖性较高,部分潜在疾病、危重症未能及时检出,延误了最佳救治时机[8-9]。同时传统分诊流程复杂、繁琐,护士压力和任务量过大可能导致漏诊事件的发生,最终引发危急和纠纷事件。
急诊病情报告卡是一种标准化工具,将急诊分诊评估内容、分级标准、患者资料收集均以病情报告卡的形式呈现,能够实现评估和分诊标准的基本统一,避免误诊事件[10-11]。与此同时,使用急诊病情报告卡后,能够简化不必要的分诊流程和环节,及时、准确判定疾病情况,缩短分诊时间,为疾病救治、生命安全保护争取时机,且可以改善护士的工作质量[12]。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工作效率、责任感、准确性以及沟通配合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分诊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这一结果表明,对于急诊病情报告卡应用后的急诊分诊工作患者具备较高的满意度,考虑为病情报告卡的应用保证了患者病情、基本情况的一目了然,基本情况判定准确,临床沟通顺畅,整体急诊工作流程均有条理,临床工作压力减轻,满意度提高[13-14]。经过该分诊模式,患者能够得到与期望时间相符的分诊时间,病情救治及时、分诊服务准确,护患沟通和谐,多角度、全方位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同时患者感受到了专业性,故认可度、依从性、满意度均得到显著提升,有益于该模式的积极应用和开展[15]。
综上所述,急诊分诊工作中应用急诊病情报告卡能够缩短分诊时间,改善护士的工作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是一种可行且必要的分诊模式。但本研究纳入样本量有限,仍处于研究的小规模探究阶段,难以避免存在一定偏倚,结果准确性、科学性和推广价值仍待进一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