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君莫再“情绪吃”
2023-09-16晓笑
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2023年9期
晓笑
“头昏脑涨,晕晕乎乎。我居然只想到了吃,不管三七二十一扒拉饭菜呼啦啦一顿饱餐。谁知越吃越烦,越吃越胖。”这是街坊胖三的一段告白。
“我每遇烦心事,饮酒消愁是首选,酩酊大醉后昏睡,醒来后更纠结。”老朱坦言。
胖三的“越吃越胖”、老朱的“借酒消愁愁更愁”,都是在“吃”上犯错。如此这般的吃,带着情绪地猛喝,进行报复性、爆发性吃喝,借以转移某种思虑,试图抵消某种愁思情绪,也叫“情绪吃”。
在医学与养生领域,早就有个术语,叫做“情緒性进食”,即借吃(喝)消愁。
食欲,是人体机能正常需要时,思维发出的进食指示。当人们处在某种精神或思虑重压之中,往往会出现某种食欲。这时,食物被当作填补某种情感需求的工具,而不再是为了解决生理饥饿的营养载体。
诚然,偶尔用食物“治愈”自己、奖励自己,抑或是庆祝,都无可非议。但是,自己只要心情不好,就下意识地开始找食物,那么,食物可能已经变成了你面对情绪时的首选应对机制。
在面对压力时,人体内压力激素皮质醇分泌会上升。身体里之皮质醇的大量分泌,不仅会导致睡眠问题和血糖异常,还会让人体对高热量食物产生一种生理上的依赖与渴望。受此操纵,人体大脑会不断发出错误暗示:“你需要大量的能量补充体力,来抵抗这一切”。此时,食物变成了一种对抗情绪的工具,会很难再享受到美食本身带来的快乐,你只是一种惯性进食。这样的“情绪吃”,也是“过劳肥”的主因之一。
要健康,要养生,劝君莫再“情绪吃”!提倡在心情好、情绪稳时,悠悠吃来,细细品味。吃在此时,会正确选择更健康的食物送进口胃,此刻,不用担心荷尔蒙作祟,以及被负面情绪左右。健康进食,既让你食之有味,又感觉精神愉悦。
“情绪吃”大可不必,“情绪喝”力戒为好。
(摘自《上海老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