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病虫害绿色防治策略
2023-09-16杨光宸高仲梅
杨光宸,高仲梅
(1.泸定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四川 泸定 626100;2.色达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四川 色达 626600)
甘孜州地处四川省西部,属青藏高原气候,气温低,冬季长,降水少,日照足,非常适宜种植玉米等作物。玉米是当地主导粮油作物之一,玉米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19万亩以上。近年来,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玉米种植时纹枯病、叶斑病等病虫害呈现出高发趋势,而传统病虫害防治技术极易造成农业面源污染,同时也易于产生农药残留问题,影响玉米质量安全。因此,将绿色防治技术应用于玉米病虫害防治中是大势所趋。
1 甘孜州玉米主要病害的绿色防治策略
1.1 纹枯病
1.1.1 发病特点
纹枯病是甘孜州玉米种植时发生的主要病害之一,其也被称为“烂秆瘟病”,病原为立枯丝核菌,发病率在13%~50%,受害玉米田可减产10%~30%,甚至更多。玉米纹枯病会对玉米的叶鞘、叶片、茎秆、苞叶、果穗等造成较大的危害,玉米的拔节期至成熟期是该病的高发期。叶鞘受害后,出现圆形病斑,呈绿色水渍状,然后病斑不断融合扩大为云纹状病斑,病斑边缘呈深褐色,中间呈灰褐色。叶片及苞叶受害后,亦出现云纹状病斑。果穗受害后会造成果穗秃顶,籽粒逐渐腐烂,颜色变为褐色。受害玉米植株根茎基部组织呈灰白色,次生根腐烂,颜色为黄褐色。潮湿环境下患病部位长出大量菌丝体,颜色为白色[1]。
1.1.2 绿色防治策略
科学选种,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选育经推广应用的高抗纹枯病的玉米品种;做好玉米种子处理工作,包括:筛选、晾晒、药剂拌种、种子包衣等,重点做好药剂拌种工作,用种子重量0.02%的浸种灵拌种后堆闷24 小时再播种,防止玉米种子携带病菌;做好整地施肥工作,玉米种植前深翻晾晒土壤,杀灭土壤中的病原微生物,同时施加充足的基肥,培肥地力,为玉米生长营造有利的条件;结合玉米品种差异合理控制种植密度,保持田间良好的光照和通风条件;做好水肥管理工作,满足玉米生长对水肥的需求,提升玉米植株的抗病性;密切留意玉米植株生长情况,一旦发现有中心病株,应当第一时间清除销毁,防止病菌蔓延传播扩散;做好除草工作,减少田间病原寄主;发生病害后,优先使用广谱、高效、低毒、低刺激的农药,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 倍液、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等,每间隔1 周喷药1 次,连用2 ~3 次。
1.2 玉米叶斑病
1.2.1 发病特点
玉米叶斑病,亦是危害甘孜州玉米产业稳定发展的一类常见病害,其主要包括:大斑病、小斑病、褐斑病等,均属真菌性病害,其病原为玉蜀黍球腔菌,玉米生长中后期是叶斑病的高发期,温度高、湿度大的环境下叶斑病发病率明显升高,因此每年的7 月-8 月是该病盛发期,发病率约为10%~20%,受害玉米田可减产15%~20%。叶斑病会对玉米叶片、苞叶、叶鞘等造成较大的危害。受害部位初期出现褪绿色小斑点,然后病斑不断增多、融合,扩大为椭圆形,病斑边缘呈暗褐色,中间呈枯白色或黄褐色,病斑周边形成浅黄色晕圈,潮湿环境下患病部位出现灰色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部分杂交玉米品种患病后,会出现白色、褐色小点。
1.2.2 绿色防治策略
科学选种,选择高抗叶斑病玉米品种种植;重视玉米种药剂拌种工作,推荐使用5%氨基寡糖素水剂+苯醚甲环唑进行拌种,可显著降低玉米叶斑病的发病率;合理控制播种量及密度,密度不可过大,避免影响田间光照和通风,影响植株生长;加强施肥管理,拔节期至抽雄期追施适量尿素或碳酸氢铵,可提升玉米植株的抗病性;做好中后期管理工作,及时中耕除草、浇水排水,可有效改善玉米田小气候环境,保证玉米植株健壮生长;合理控制玉米播种时间,适当早播,避开病害盛发期;发生病害后,建议交替喷施75%百菌清可湿性粉800 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 倍液等广谱、低毒、高效化学农药,每间隔1 周喷药1 次,连用2 ~3 次[2]。
1.3 顶腐病
1.3.1 发病特点
近年来,甘孜州地区玉米种植时顶腐病呈现出普遍发生、逐年加重的趋势,对玉米生长影响巨大。玉米顶腐病,也被称为“疯顶病”,其病原为亚粘团镰孢霉,高温高湿环境下病菌快速繁殖,然后随风雨传播。玉米顶腐病,可发生于玉米苗期至成株期任何时期,相比较而言,玉米喇叭口期为该病高发期,此时若遭遇持续降雨,强烈光照,会极大地增加发病率。玉米田一般发病率为7%~30%,可减产30%以上。顶腐病以危害玉米植株叶片、顶部心叶为主。受害玉米植株初期叶片黄化,心叶扭曲无法抽出,从喇叭口伸出的心叶叶片边缘褪绿发黄,然后逐渐变为白色透明状,发病中后期叶片顶部逐渐腐烂,颜色为褐色,腐烂部位会不断扩展,叶片粘连,影响雄穗正常伸出。
1.3.2 绿色防治策略
科学选种,优先选择高抗顶腐病的玉米品种;玉米种植前使用多菌灵、高锰酸钾等药剂浸种杀菌后再播种,防止其携带病菌;加强田间管理,及时做好中耕除草工作,为玉米植株生长营造良好环境;大喇叭口期做好追肥工作,提升植株的抗病性;若发现有病株,应及时将包裹在雄穗上的叶片修剪掉,避免影响雄穗吐穗,应当将修剪掉的病株带出田间统一烧毁,切断传染源;密切留意玉米植株生长情况,一旦发病,及早交替喷施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600 倍液、70%甲基托布津700 倍液等广谱农药,每间隔1 周用药1 次,连用2 ~3 次,配合使用72%农用链霉素水溶剂2500 倍液效果更佳[3]。
1.4 玉米瘤黑粉病
1.4.1 发病特点
玉米瘤黑粉病,也被称为“乌霉病”,属真菌性病害,其病原为玉蜀黍黑粉菌,玉米抽雄开花期真菌快速繁殖,进入该病盛发期。高温多湿环境下最易发病。土壤带菌及病株残体是主要传染源。发病玉米田可减产30%以上。玉米瘤黑粉病,会对玉米植株叶、秆、雄穗、果穗等造成较大的危害,受害部位出现大小不一的病瘤。病瘤初期为银白色,内部呈白色,病瘤不断膨大,时常会冲破苞叶外露,表面发暗,后期内部变为灰色或者黑色,水分完全散失后外膜破裂,散发大量黑粉。果穗受害后病瘤较大,叶片受害后病瘤较小。黑粉瘤可消耗大量水分及养分,影响植株结实,使玉米产量下降。
1.4.2 绿色防治策略
重点做好玉米种子播种前处理工作,从正规厂家购买优质玉米种子,经筛选、晾晒处理后,使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0.5%的比例拌种后再播种;上茬作物收获之后,及时将田间病残体、杂草、地膜等清理掉,秸秆需粉碎还田处理,发生病害的秸秆禁止粉碎还田;实行轮作制度,尤其是重病玉米田,应当和小麦等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倒茬;合理密植,同时做好田间水肥管理工作,提高玉米植株的抗病性;施肥时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法,合理控制氮磷钾肥比例,增施磷钾肥和腐熟有机肥,控施氮肥;玉米田出现病株后,应将病株及早割除带出田间集中销毁;使用化学药剂防治时,建议交替喷施20%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00 倍液、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1500 倍液,每间隔1 周用药1 次,连用2 ~3 次[4]。
2 甘孜州玉米主要虫害绿色防治策略
2.1 粘虫
2.1.1 发生特点
玉米粘虫属暴食性害虫,也被称为“行军虫”,具有昼伏夜出的特性,多在玉米下部枯黄叶尖、叶鞘内部产卵,2 龄前的幼虫仅食叶肉,会导致叶片出现孔洞,3 龄后的玉米粘虫可啃食整叶,导致叶片缺刻,5 龄后进入暴食期,吃光叶片、咬断玉米穗。玉米粘虫大流行时,其在吃光一块玉米田后可成群转移至周边玉米田继续为害,严重影响玉米产量。地势低洼,易积水,杂草多,高矮不齐的玉米田普遍发生,受害较重。
2.1.2 绿色防治策略
玉米种植后,应密切留意出苗情况,适时做好间苗及定苗工作,重点将弱苗、杂苗、病苗除掉,留下健壮苗;出苗后及时铲蹚,提高土壤通透性,同时去除田间杂草;科学追肥,玉米拔节前建议追施适量氮肥,促进玉米植株生长;做好田间除草工作,以人工除草为主,化学除草为辅,正确选用化学除草剂,合理控制用药浓度,保证除草效果;重视对生物制剂的应用,如25%灭幼脲3 号悬浮剂,对低龄粘虫可起到不错的诱杀效果,而且不会对天敌造成威胁,更不会污染环境;重视对黑光灯、糖醋液的使用,引诱玉米粘虫成虫,进而将其诱杀;利用黄色枯草引诱粘虫产卵,然后进行统一烧毁处理,减少田间害虫基数;使用化学药剂防治时,建议交替喷施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00 倍液、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4000 倍液等广谱高效消毒剂,每间隔1 周用药1 次,连用2 ~3 次。
2.2 玉米蚜
2.2.1 发生特点
玉米蚜也被称为玉米腻虫,其具备极大的危害性,可直接危害玉米植株,同时可分泌蜜露产生间接性危害,而且蚜虫是病毒病的重要传播媒介,极易导致玉米矮花叶病毒病的发生。玉米蚜一年可繁殖多代,春季温湿度适宜后开始活动繁殖,4 月-5 月蚜虫数量激增,夏季27℃环境下依然大量繁殖为害,10 月份以后开始越冬。玉米生长中后期,若遭遇持续干旱,降雨量少于20 mm,会进一步加重玉米蚜的危害。玉米蚜主要集聚在玉米叶片上刺吸汁液,受害叶片逐渐发黄、发红,发育受限,有的整株枯死。玉米蚜危害叶片时,还会分泌大量的蜜露,并形成黑色的霉状物,污染玉米叶片,引发煤污病,使玉米叶片光合作用受限,千粒重下降,饱满度降低。若因蚜虫传播病毒诱发病毒病,则会使玉米显著减产。
2.2.2 绿色防治策略
高度重视除草工作,及时将田间地头的杂草清除掉,破坏蚜虫的栖息和繁殖环境,减少田间害虫数量;重视玉米种子包衣处理,播种前用杀菌剂+杀虫剂包衣,可减轻玉米蚜的危害;做好选地工作,禁止常年连作重茬;深翻晾晒土壤,同时施加充足的基肥,为玉米生长奠定有利的基础;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浇水排水,保持土壤湿度适宜,减轻玉米蚜危害;重视对蚜虫天敌的保护和利用,寄生蜂、食蚜蝇、瓢虫等均是玉米蚜的天敌,将其释放于田间并加以保护和利用,以减轻玉米蚜的危害;重视对黄板的应用,在玉米苗期将黄板悬挂在玉米田内,每667 m2悬挂30 张左右,可诱杀玉米蚜;化学防治时,建议交替喷施50%马拉硫磷乳油1000 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 倍液、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000 倍液,每间隔1 周喷药1 次,连用2 ~3 次[5]。
2.3 玉米螟
2.3.1 发生特点
玉米螟是甘孜州玉米栽培中常见虫害之一,其也被称为玉米钻心虫,每年可发生1 代,老熟幼虫主要在玉米秸秆、根茬内越冬,6 月下旬进入危害盛期,成虫主要在夜间活动,在玉米叶背、茎秆上产卵,尤其是高大、叶色浓绿的玉米植株上产卵量最多,所以高大茂密的玉米植株受害更重。冬季和春季气候温暖,则来年玉米螟危害就重。尤其是温度在30℃以下,湿度超过70%以上时危害明显加重。5 月-6 月干旱的天气会抑制玉米螟的发生。玉米螟幼虫可蛀入玉米主茎、果穗内部,通过蛀食产生危害,导致玉米茎被折断,影响水分及养分的供应及授粉,进而导致玉米产量下降。进入心叶期,玉米螟幼虫取食叶肉,蛀食未展开的心叶,极易出现“花叶”的现象。玉米抽穗后玉米螟可钻蛀茎秆,导致雌穗和雄穗生长发育出现异常,极易造成玉米减产。穗期受害的玉米会出现籽粒缺损霉烂,品质下降等现象,遭遇大风后极易折断,早枯,减产10%~30%,甚至更多。
2.3.2 绿色防治策略
做好越冬玉米秸秆的处理工作,能有效降低虫口基数。建议在成虫羽化之前,通过铡、扎、沤、烧的方式处理玉米秸秆,将越冬幼虫消灭掉;玉米收获时要控制好割茬高度,不可过高,防止害虫在此越冬;重视人工去雄,进入抽雄期后将集聚了螟虫的雄穗带出田间深埋,减轻危害;利用玉米螟的趋光性特征,将高压汞灯、黑光灯、频振式杀虫灯悬挂在玉米田内,可将玉米螟诱杀;重视对赤眼蜂的保护和利用,赤眼蜂是玉米螟的天敌,在玉米螟产卵期将其释放于田间,每667 m2释放1.5 万头,可起到显著的防治效果;重视对微生物农药的使用,如:苏云金杆菌、白僵菌、绿僵菌、阿维菌素等,将其配制成药液或者菌土用于玉米田内,防治效果颇为理想;化学防治时,建议交替喷施5%氟氯氰菊酯乳油1000 倍液、1%甲维盐乳油1500 倍液等绿色、高效农药,每间隔1 周喷药1 次,连用2 ~3 次[6]。
3 结语
综上所述,玉米种植时,病虫害防治是一项关键性工作。为保障甘孜州玉米产业安全稳定发展,要充分意识到玉米病虫害的巨大危害,提高玉米病虫害绿色防治意识,摒弃传统粗放落后的防治 模式,创新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结合甘孜州玉米病虫害流行特点及规律,制定科学、完善的绿色防治策略,在有效防治玉米病虫害的同时,减轻农业面源污染及农药残留,提高玉米产量和质量,推动甘孜州玉米产业绿色化发展,保障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