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下肢功能性贴扎改善脑卒中后平衡和步行功能的近期疗效观察

2023-09-15马丁莹陈启旺张浩严维禾王芳芳魏珂

现代实用医学 2023年8期
关键词:效贴步行功能性

马丁莹,陈启旺,张浩,严维禾,王芳芳,魏珂

脑卒中下肢运动功能障碍以平衡、站立、步行功能的受限为主,是临床康复和机制研究的热点与难点[1]。肌内效贴技术近年来逐渐推广于神经康复领域,以其弹性优势结合固定作用,在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平衡功能促进等方面有一定成效[2-3]。功能性贴扎应用弹性贴布材料,以特定拉力、摆位操作技术,可实现持续感觉输入、力学引导进而提高功能的临床疗效,但其在脑卒中治疗中的循证证据仍有所不足。本研究尝试探讨下肢功能性贴扎对脑卒中后平衡和步行功能的临床疗效,以期为肌内效贴在脑卒中下肢运动功能康复中的应用及后续研究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招募2022 年1―12 月在宁波市第九医院住院行康复治疗的脑卒中患者60 例。使用Stata软件生成随机数字号(seed=2022),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 例,两组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见表1。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已通过宁波市第九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伦理号:2022LIW09)。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1)年龄40 ~65 岁,性别不限;(2)通过MRI检查或颅脑CT检查确诊为脑卒中且符合疾病诊断标准[4];(3)处在脑血管病恢复期(>3 个月);(4)具备一定步行功能,功能独立性评定(FIM)量表步行功能评分3 ~6 分;(5)存在患侧足下垂,平衡功能评测(MAS)<II,无明显挛缩。排除标准:(1)存在骨骼、肌肉急性损伤,存在明显皮损或肿胀;(2)脑卒中原发病情有波动进展;(3)皮肤过敏或不耐受肌内效贴;(4)存在严重的未得到良好控制的重要脏器疾病,如冠心病、尿毒症等;(5)认知障碍,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低于27 分。脱落标准:(1)发生过敏性反应以致干预措施不能完成者;(2)因治疗相关事件不能完成治疗者。

1.3 方法 采取观察分析者(即第三者)盲法,同时患者应尽可能施盲使研究结果更加真实、可靠。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联合下肢功能性贴扎;对照组仅开展常规康复治疗。所有贴扎治疗由两名具备相同资质的康复治疗师(非患者责任治疗师)完成,两组患者的常规康复治疗由责任治疗师介入。

常规康复治疗内容包括平衡功能训练、患侧负重训练、患侧下肢屈髋屈膝训练、一步走训练,训练持续2 h/d,5 次/周为1 个疗程,共治疗4 周。治疗项目的具体强度依据患者功能水平及阶段性康复目标由责任治疗师制定,定期更新治疗记录并由试验团队成员随访跟进同质化干预质量控制。

观察组下肢功能性贴扎方案:使用同一规格肌内效贴[中国南京斯瑞奇医疗用品有限公司的通用型产品,产品注册号:苏宁食药监械(准)字2011 第1640043 号],以5cm×5m 规格贴布裁剪不同形状。具体贴扎步骤为[5]:(1)放松小腿三头肌。采用“I”形或“Y”形贴布、自然拉力。“I”形“锚”固定在足跟骨底部及跟腱附着处,“尾”沿腓肠肌位置延展,止于腘窝下方。“Y”形“锚”固定在足跟部,“尾”沿腓肠肌两侧肌腹向上延展至腘窝下(图1)。(2)促进腓骨长肌收缩。采用“I”形贴布、自然拉力。“锚”固定在腓骨小头下方,“尾”向外踝前、足底外侧延展至足底内侧,如足下垂明显,“尾”则延展至第五趾骨外缘(图2)。(3)促进胫骨前肌收缩。采用“I”形贴布、自然拉力。“锚”固定在胫骨外侧上1/3,“尾”沿小腿前外侧向足背延展,止于足背处(图3)。(4)增强足底本体感觉输入。采用爪形贴布。将“锚”固定于跟骨,以自然拉力沿足底向跖趾关节远端延展(图4)。功能性贴扎每天1 次,单次贴扎维持1 d,5 次/周为1 疗程,共贴扎4 周。

图1 放松小腿三头肌

图2 促进腓骨长肌收缩

图3 促进胫骨前肌收缩

图4 增加足底感觉

1.4 评估指标 治疗前、治疗4 周疗程结束后分别评估患者平衡、步行功能,结局指标包括Berg 平衡量表(BBS)、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下肢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各项评估由两名具备相同资质的康复治疗师(非受试者责任治疗师、非贴扎干预实施治疗师)完成,实施评估者盲法。(1)BBS[6]评价下肢平衡能力,共14 套动作,每套动作评分0 ~4分,满分56 分。令患者按标准提示语执行平衡动作,记录得分。(2)TUGT[6]快速筛查功能性步行能力和跌倒风险。令患者坐于高约45 cm 的靠背椅、站起、直线步行至前方3m 处定标位置、绕过定标物、回到起始点坐下,记录用时。测试3 次,取平均值。(3)下肢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7]评估下肢运动功能水平,内容包括反射、运动等,各项最高2 分,其中下肢部分17 项,共34 分。令患者测试下肢功能动作,记录得分。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 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检验或Fisher 精确检验。P <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期间共59 例完成治疗疗程,观察组脱落1例,为个人原因转院者,治疗期间无严重过敏或治疗相关的并发症发生。

2.1 BBS 评分 治疗前,两组BBS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BB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 <0.05),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 <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BBS 评分比较分

2.2 TUGT 治疗前,两组TUGT 用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TUGT 用时短于治疗前和对照组(均P <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TUGT 用时比较s

2.3 下肢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 治疗前,两组下肢Fugl-meyer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及对照组下肢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均P <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 <0.05),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下肢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比较 分

3 讨论

功能性贴扎是肌内效贴不同贴扎技术中新兴的一项综合方案。本研究将下肢关键肌贴扎方案整合,针对脑卒中后下肢伸肌痉挛的主要特征,考虑胫骨前肌无力导致踝关节背屈不充分,小腿三头肌痉挛导致踝关节过度跖屈,腓骨长肌无力导致踝关节外翻不足,较运动训练更具治疗延续性、较手法牵伸更具输出稳定性、较踝足矫形器更具体感舒适性。结果验证了该下肢功能性贴扎方案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下肢平衡、步行功能的近期疗效。

本研究结果显示,下肢功能性贴扎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及步行功能有改善作用,这可能与本体感觉输入增加、姿势矫正后运动控制能力提高等有关。Briem 等[8]探究肌内效贴对健康人群踝关节稳定性的影响,测试受试者在无贴扎、单条贴扎和多条贴扎3 种状态下睁眼、闭眼15 s 单腿平衡,结果显示睁眼状态下肌内效贴对平衡能力的促进不显著,但去除视觉反馈后,肌内效贴可显著改善平衡能力。Fayson等[9]对30 例无踝关节外伤史的成年女性进行贴扎,结果发现肌内效贴能改善静态平衡,而对动态平衡无明显促进。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BBS 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

有学者应用放松小腿三头肌、促进腓骨长肌和胫骨前肌收缩等经典贴法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改善行随机对照试验,结果肯定了贴扎技术的积极影响[10]。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TUGT 用时短于治疗前和对照组;观察组及对照组下肢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观察组优于对照组。这均验证了贴扎后受试者步行速度提高、跌倒风险降低,功能性贴扎的作用近似于手法治疗提供的持续被动牵张,既可增加主动肌群肌肉力量,又能缓解拮抗肌群痉挛或紧张,从而实现下肢肌群力学平衡。许佳等[11]纳入60 例脑卒中患者,观察肌内效贴结合常规运动疗法对下肢运动功能及步态的影响,结果显示治疗8 周后两组下肢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功能性步行能力分级较治疗前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一项评价肌内效贴干预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康复疗效的Meta 分析[12]指出,肌内效贴可显著缓解脑卒中患者下肢痉挛、提高运动功能、改善平衡和步态,进而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本研究存在以下不足:受疫情防控及干预条件等限制,纳入受试者样本量及观察时间仍有限,疗效观察仅涉及近期疗效,后续可开展大样本、多中心、高质量的研究,更好地探索不同病程、功能水平下的贴扎效应。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效贴步行功能性
肌内效贴与电子竞技的应用实践及机制讨论
基于十二指肠异常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研究进展
肌内效贴:无毒无害理疗产品引发关注
改良自制肌内效贴配合中药溻渍治疗肌筋膜炎的临床观察
步行回家
攀山擅离步行道自拍,不幸坠落身亡谁担责?
一种功能性散热板的产品开发及注射模设计
从步行到奔跑
不同功能性聚合物在洗涤剂中的应用
肌内效贴对女性大学生膝关节肌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