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一所理想学校而来
2023-09-15熊飞何雁刘郁
熊飞 何雁 刘郁
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是由中山大学和光明区委区政府合力打造的高起点、高标准、高规格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秉持“光德明理、守正创新”的办学宗旨,以“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为校训,以“遵循教育规律,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为使命,以“健康、乐学、发展”为办学质量目标。学校在德育工作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不断夯实特色活动、完善活动评价、推进学生常规管理推动家校协同育人,致力于培养“德才兼备、国际视野、家国情怀”的全面发展人才。
一、强化德育队伍建设,
培育德才兼备“顶梁柱”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对教师培养的目标定位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学校注重对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师德师风培训和监督,强化师德考评。在班主任培养方面:一是制定制度、强化考核,充分调动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用;二是打造“卓越”班主任,引领辐射;三是扎实推进“带班有道”经验分享交流系列活动。通过“请进来”的方式,学校开展专题讲座,在全校范围内创设全员育人的氛围,勉励老师们把德育工作做在点滴之间,做到润物无声。学校邀请长期扎根一线的市内外名班主任进行经验分享、共读分享、师徒结对等班主任沙龙活动,助力班主任从繁忙的事务性工作中走出来,努力走研究型教师成长路线,争当优秀教师。
二、凝聚家校社政合力,
构建协同育人“共同体”
学生成长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之间持续的、高质量的互动与合作。家庭、学校、社会共育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不二选择。未来“大”学校教育注重与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联系的现代教育格局已经显现。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是解决学生学习成绩和全面发展的矛盾点所在。
(一)由校育到共育,协同育人目标
1.组织“常态家访”活动,及时沟通学生情况。学校落实家访制度,创新日常沟通途径,通过实地家访、电话、微信、网络等方式,保持学校与家庭的常态化密切联系,每学年对每名学生至少开展1次家访,帮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在校日常表现。
2.成立“家长学校”,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在光明区教育局的部署下,学校去年与新羌社区创建了“三校一体”试点学校。学校建立健全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家长学校和家长委员会,落实家长会、学校开放日、家长接待日等制度。借助“互联网+”,推出“育儿有方”学习平台,营造出“时时可学、处处可学”的学习氛围。另外,学校还经常邀请市内外知名的家庭教育讲师来校进行家庭教育指导。
3.开展“家长进校”活动,推进资源开放共享。为了让家长享有对学校教育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使家长亲身感受教育形势的发展,感受学校教育工作的进展,增进对学校教育工作的理解,学校常态化开展“家长进校园”系列活动。
共值一次日。为加强校园周边交通秩序,有效解决家长接送学生造成的交通拥堵问题,学校通过班级微信群、家长会、给家长的一封信等方式向家长和学生介绍交通安全的重要性,校级家委们也积极响应,广泛动员号召班级家长参与到学校活动中来。
共吃一顿饭。为充分保证学生营养健康成长,学校常态化开展家长陪餐活动。陪餐家长和孩子一起共进午餐,品尝饭菜,监督检查饭菜质量和供应量。饭后,由陪餐家长填写《家长陪餐记录与意见反馈表》,向配餐公司提出具体意见和合理化建议。
共升一次旗。在升旗仪式上邀请受表彰的和汇报展示的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让家长与孩子一起共享高光时刻。升旗仪式让家长们有机会走进校园,见证孩子成长的脚步,从而不断增进亲子交流,密切家校联系,不断提高家校合作质量,努力形成家校教育合力。
共锻一次练。学校面向社区家庭开放体育场馆,包括篮球馆、操场、足球馆、游泳馆等,以此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和健康意识。
(二)由单项到多项,协同育人内容
学校不断加强与外部社会的联系,积极与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社区、家庭等开展跨界合作,利用一切有利的社会资源优化办学,持续完善学校治理结构,创新探索出“政府+高校+医院+企业”的合作办学模式。
与高校家长合作,开展科普教育课程。学校与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和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多个院系的家长深度对接,开设“院士课堂”“大家讲坛”“博士课堂”。
与医院家长合作,开设营养健康课程。学校与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的家长深度对接,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的医生持续进校开展“健康教育”讲座,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保持全方位的关注。
与企业家长合作,开展社会实践课程。学校邀请在专业领域有影响力的学生家长担任社会导师,定期进校园授课,协助开展“海绵城市研究”“湿地研究”和“水科技研究”等学生课题研究项目。
(三)由一元到多元,协同育人评价
学校推行“狮子币”。家长在孩子在校就读期间,通过不同的途径获取“狮子币”,与孩子一同毕业,与孩子一起成长。学校对家长实行“狮子币”管理,每个学期评选“星级家长”,家长获得星级,孩子将会获得相应的加分奖励。学校在每学期期末对家长进行表彰,以鼓励家长自觉参加学习。
学校推行“学生成长手册”。学校构建了立体交互、多元参与的评价体系,从基础课程、研究课程、拓展课程、健康课程、实践课程等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到个人、同伴、教师、家长共同参与,让每个學生的成长有据可依。
三、聚焦学生德育常规,
推动自主管理“常态化”
教师的成长最终是为学生成长服务,学校致力于扎实开展学生常规活动,把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国际视野、家国情怀”的人才。
落实学生自主管理。学校对学生实行自主管理,通过校行政、教师及值日老师的监督和辅助,最大限度发挥学生自主管理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设立红领巾监督岗,提供机会让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督促学生讲文明、讲卫生、守纪律。
注重心理建康教育。我们有一支相对稳定、素质过硬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学期开始,融合班教师开始对全校学生进行摸底筛查,重点针对转介随班就读的学生进行测查评估,制定个性化计划。心理老师则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一系列专业化的心理辅导、课程渗透和活动熏陶。
夯实节点性活动。一是坚持每周一次线上升旗。每周值周老师通过“国旗下讲话”,从认知和行为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对良好校园风气的形成和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二是坚持每周一次主题班会。主题班会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主题班会来邦族学生澄清是非,提高认知能力。
四、瞄准德育专项重点,
锻造持续发展“主心骨”
学校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建立健全劳动教育长效管理机制,保障劳动教育落到实处,并把日常劳动内化成全校师生乃至学生家庭、社区的共同行为习惯,开展“以智化劳,劳动启智”劳动教育实践活动。
设置劳动整合课程。学校通过跨学科的课程整合,形成了特色劳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涵盖语文+劳动实践、生物+劳动实践、化学+劳动实践等,将学科知识融入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中,结合劳动知识指导劳动实践活动的开展。
建设劳动导师队伍。学校实行“一学生六导师”的育人机制,六类导师共同组成劳动教育导师团队。一是立足本校的学校导师团队,引导学生应用各学科或交叉学科的科学原理指导劳动过程的完成,应用科学原理助力劳动教育,再以开展劳动教育为契机促进本校学科团队发展,形成学科建设、学科融合与劳动教育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二是依托中山大学教授团队,开展系列讲座启蒙学生思维,开阔学生视野,为学生启智增慧;三是依托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医生团队,为学生们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四是依托中山大学学生为学长导师,对学生起到学长的朋辈引领作用;五是充分挖掘优秀家长、社会精英为社会导师,让学生接触社会实践活动,让学习更趋于社会化、实践化和劳动化;六是在同伴导师的带领下,常态化开展丰富多彩“大手拉小手”劳动实践活动。
进行劳动教育学科渗透。学校在各学科教师的考核评价等方面适当考虑其教学中是否有融合渗透劳动教育相关内容,力求学科教育与劳动教育紧密关联。
开发劳动实践基地。例如,学校积极利用鹅颈水湿地公园、新陂头南湿地公园、光明区欢乐田园、李松蓢垃圾分类科普教育基地、中大附小厨房、中大附天台种植基地、中大附无土栽培基地和草药种植基地等劳动教育基地,开展相应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协同开展劳动教育。学校协同家长和社区开展的系列实践活动,具体内容包括厕所革命、最美教室创建学习用品收纳整理、午餐发放与收拾、牛奶盒收拾和行走光明垃圾分类;天臺种菜、绿萝种植、中草药种植与无土栽培、动物养殖和社区田园劳作与采风写生美食制作比拼、包粽子;折纸、水绣、蓝晒和皮影戏;校园阅读小导师、少先队小导师、宇航知识解说员、科技馆解说员、电视台主持人、图书馆管理员、校长小助理和医院小医生系列志愿服务;无线电测向、3D打印、昆虫标本制作、艺术插花和科技发明。
开展劳动素养评价。学校设计并制作了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和笃行五种“狮子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在劳动系列课程和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进行多元的科学评价和奖励,建立学生成长手册。
五、创新思政实践课程,
引领德育社会化“新风尚”
德育社会化是与德育知识化相对的概念,其含义就是学校与社会紧密结合,让学生走向社会,把社会的德育元素引进学校,开展一系列与社会问题的相关活动,在活动中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角色模拟。低年级的学生模拟教师进入初中部考场担任监考老师,承担监考老师的职责;高年级的学生于午休时间走进小学部给小学生讲故事,同时承担教师的看护职责。通过角色互换,让学生体会到不同角色的职责,从而实现帮助学生实现自我规则教育、责任教育。
走入社会。在学校的帮助下,学生有组织地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在真实的社会实践中实现自我教育。学校组织学生走进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光明小镇、光明滑草场、海军驻深某部军营、垃圾分类科普体验馆、依波钟表文化博物馆等,通过参观和研学,把德育化为通俗、易懂、学生感兴趣的具体内容,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从而获得亲身的体验和感悟。
学校的德育工作将继续坚定不移地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着力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继续引领教师、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秉持积极态度,和学校通力合作,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熊飞,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校长,高级教师;何雁,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德育主任,一级教师;刘郁,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德育主任,一级教师】
责任编辑︱赵 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