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道前壁悬吊联合盆底修复治疗女性膀胱脱垂的效果
2023-09-14董玉宁周惠人王莹李晶
董玉宁,周惠人,王莹,李晶
(洛阳市东方人民医院/河南科技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妇产科,河南 洛阳 471000)
女性膀胱脱垂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盆底功能障碍疾病,患者常伴有会阴部坠胀、尿失禁等情况[1]。阴道前壁悬吊术是临床治疗女性膀胱脱垂的常见手术方式,能有效改善患者膀胱脱垂情况,但患者术后恢复缓慢,短期内易出现不同程度尿失禁、盆底功能下降等情况,影响患者术后康复效果。因此,需要采取术后相关康复措施促使患者盆底康复。常规盆底康复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女性膀胱脱垂患者盆底功能恢复,但因部分患者盆底功能受损严重,无法收获满意的效果。而盆底修复治疗是在常规康复措施基础上加用电刺激及生物反馈治疗,或许可进一步提高患者临床疗效。因此,为了进一步优化女性膀胱脱垂患者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本研究将阴道前壁悬吊术和盆底修复治疗联合用于女性膀胱脱垂患者的治疗中,探析二者联合应用的临床疗效及对盆底功能、尿失禁情况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前瞻性纳入2020年7月至2022年7月洛阳市东方人民医院/河南科技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女性膀胱脱垂患者进行随机对照研究,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知晓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1)符合第9版《妇产科学》[2]中诊断标准,并经妇科检查明确为子宫脱垂;(2)符合《女性尿失禁的分类及诊断标准》[3]中相关内容,患者存在尿失禁症状;(3)有阴道前壁悬吊术手术指征;(4)患者具有辨别能力。排除标准:(1)伴有盆腔其他器官功能障碍或恶性肿瘤;(2)伴有泌尿系统或阴道感染;(3)合并重要器官功能不全;(4)存在凝血障碍;(5)患者依从性较差,不能配合研究。
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纳入82例女性胱脱垂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年龄48~69(56.68±6.57)岁,病程1~5(2.95±1.24)a,体重指数19.7~26.5(23.35±2.64)kg·m-2,分娩次数1~3(1.95±0.95)次。 观察组年龄49~71(57.83±5.49)岁,病程1~6(3.02±1.08)a,体重指数20.3~27.6(24.06±2.42)kg·m-2,分娩次数1~4(1.78±0.72)次。两组患者上述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对比性。
1.2 研究方法
1.2.1手术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阴道前壁悬吊术治疗,患者硬膜外麻醉后,取截石位,常规消毒铺巾,以膀胱尿道交界处为中心,在阴道前壁做切口,沿着阴道旁间隙向坐骨棘方向分离,将骶棘韧带充分暴露,把网片修剪成大小合适的“U”型,将网片两臂缝合固定在两侧骶棘韧带禁坐骨棘处,网片底固定于宫颈前。手术完成后,将阴道壁缝合,在阴道内填塞碘仿纱布并留置导尿管。
1.2.2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术后接受常规盆底康复治疗。(1)呼吸训练:患者处于平卧位,手掌放于腹部,护理人员指导进行深吸气,接着缓慢呼气,同时保持腹部肌肉收缩,重复进行呼吸训练。(2)臀部训练:护理人员指导患者收缩盆底肌,同时将臀部缓慢向上抬起,同时保持腹部和臀部肌肉收缩,每次5 s,每日10次。(3)盆底肌训练:患者在医生指导下有规律地进行盆底肌肉收缩训练,即患者在吸气时保持会阴和肛门收缩5 s,呼气时放松会阴和肛门,每次15 min,每日2次。(4)膀胱功能训练:指导患者按时排尿,尽量白天饮水并适当憋尿以延长每次排尿间隔时间。
1.2.3观察组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盆底修复治疗,使用盆底康复仪(南京麦澜德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型号MLD HA10)进行治疗,患者排空膀胱后,取平卧位,将康复仪的探头放置于患者的阴道内,调整设备参数进行治疗。(1)电刺激治疗:设备频率为20~80 MHz,脉宽20~300 s,刺激电流强度由最小逐渐增加至患者可耐受的最大强度。(2)生物反馈治疗:对患者进行刺激治疗,通过仪器捕捉盆底肌的收缩信号,进行强化训练及协调性收缩训练,每次30 min,每周2次。两组均持续1个月。
1.3 观察指标
1.3.1临床疗效
参照《北京大学盆腔器官脱垂诊疗指南(草案)》[4]中相关内容拟订临床疗效评估标准。(1)显效:膀胱脱垂症状、相关体征恢复正常,康复治疗1个月时的盆底功能障碍问卷(pelvic floor distress inventory-short form 20,PFDI-20)[5]评分较治疗前减少超过50%。(2)有效:膀胱脱垂症状、相关体征有所改善,PFDI-20评分减少在20%~49%。(3)无效:临床指标未达到以上标准。总有效率为显效、有效占总例数的百分数。
1.3.2盆底功能及尿失禁情况
(1)采用PFDI-20评分于治疗前、治疗结束后评估患者盆底功能改善情况,该量表包含盆腔器官脱垂影响量表(pelvic organ prolapse impact scale popdi-6,POPDI-6)、肠道脱垂影响量表(colorectal-anal distress inventory,CARDI-8)、排尿相关症状影响量表(urogenital distress inventory-6,UDI-6)3个子量表,共计20个条目,每个条目按“无症状”至“严重影响”赋值0~4分,分量表各题评分相加除以相应的题目数乘以25为分量表得分,总分0~100分,得分越低表明患者盆底功能越好。(2)采用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简表(international consultation on incontinence questionnaire short form,ICIQ-SF)[6]于治疗前、治疗结束后对患者尿失禁的发生次数及尿失禁对患者影响程度进行分析与评价,总分0~21分,分数越低,表示患者尿失禁情况越轻。
1.3.3尿动力学指标及1 h漏尿量
(1)于治疗前、治疗结束后使用尿动力学分析仪(成都维信电子科大新技术有限公司,型号Nidoc 970A)测定两组患者最大尿道压(maximum urethral pressure,MUP)、腹压漏尿点压(abdominal leak point pressure,ALPP)、最大尿道闭合压(maximum urethral closure pressure,MUCP)水平。(2)于治疗前、治疗结束后通过尿垫试验测定患者1 h漏尿量。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2 盆底功能及尿失禁情况
治疗前,两组患者PFDI-20、ICIQ-SF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PFDI-20、ICIQ-SF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盆底功能及尿失禁情况比较比较分)
2.3 尿动力学指标及1 h漏尿量
治疗前,两组患者MUP、ALPP、MUCP水平及1 h漏尿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MUP、ALPP、MUCP水平均高于治疗前,1 h漏尿量少于治疗前,且观察组MUP、ALPP、MUCP水平高于对照组,1 h漏尿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尿动力学指标及1 h漏尿量比较
3 讨论
女性膀胱脱垂主要是由于盆底肌的张力和功能降低导致,临床通过阴道前壁悬吊术治疗可恢复患者盆腔解剖结构,且具有操作简单、手术创伤较小的特点。但该术式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阴道的支持力,导致患者术后恢复缓慢,易出现尿失禁、盆底功能障碍等情况,术后仍需要采取相关措施,进一步改善患者症状[7]。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表明阴道前壁悬吊术联合盆底修复治疗用于女性膀胱脱垂患者可提高治疗效果。通过阴道前壁悬吊术可有效恢复膀胱生理解剖位置;盆底修复治疗可对患者盆底肌进行系统的锻炼,在此基础上通过盆底康复仪的电刺激等治疗可对患者盆底肌进行有效刺激,使患者自主放松、收缩盆底肌肉,增加阴道紧缩程度,从而有效提高盆底肌肉张力,可协助膀胱恢复正常生理位置。因此,阴道前壁悬吊术联合盆底修复治疗可发挥外力作用以及恢复自主功能使膀胱得以维持在正确位置,进而改善患者术后盆底功能。
盆底功能障碍是女性膀胱脱垂发生的主要原因,可对患者尿道闭合力量造成影响,使得患者膀胱内压力高于尿道内压力,导致患者在咳嗽、大笑、用力等时候,会引起腹压增大而导致漏尿。本研究中,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PFDI-20、ICIQ-SF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表明阴道前壁悬吊术联合盆底修复治疗用于女性膀胱脱垂患者可改善患者盆腔功能及尿失禁情况。阴道前壁悬吊术将“U”型网片悬吊固定于双侧骶棘韧带,可以很好地保持悬吊路径的无张力状态,也可增强膀胱和尿道的支撑。而盆底修复治疗中盆底肌训练可和腹压一同作用于膀胱颈部和近端尿道,对尿道内腔起到一定的压迫作用;同时盆底康复仪治疗可通过检查盆底肌的刺激信号,并放大信号,可使患者感受到盆底肌的舒张和收缩,可促进尿道闭合,改善患者尿失禁情况。因此,阴道前壁悬吊术后联合盆底修复治疗,可促进患者术后恢复,有效改善盆底功能及尿失禁情况。
女性膀胱脱垂患者自身盆底功能及膀胱功能较差,导致阴道前壁悬吊术后患者短期内盆底功能及膀胱功能仍较差,出现排尿异常情况。本次研究还显示,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MUP、ALPP、MUCP水平均高于治疗前,1 h漏尿量少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MUP、ALPP、MUC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1 h漏尿量少于对照组,表明阴道前壁悬吊术联合盆底修复治疗用于女性膀胱脱垂患者可改善患者膀胱功能及尿道压力,使患者排尿恢复正常。分析其原因为,常规康复治疗通过让患者主动进行膀胱功能训练,虽然可增加膀胱的耐受能力,但部分患者依从性较差,影响膀胱功能恢复。而通过盆底康复仪的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属于被动锻炼,可被动刺激盆底肌肉收缩、放松,不仅可有效激活盆底肌群的感受器,改善神经传导功能,改善患者排尿反射,还能明显增加逼尿肌兴奋的稳定性[8-9]。因此,通过阴道前壁悬吊术后加用盆底修复治疗可有效恢复患者正常排尿,改善尿失禁情况。
4 结论
阴道前壁悬吊术联合盆底修复用于女性膀胱脱垂的治疗中,可有效改善患者盆腔功能、尿失禁情况,恢复正常排尿,并提高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