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利工程白蚁等害堤动物危害及防治调研报告

2023-09-14水利部党组书记部长李国英

中国水利 2023年15期
关键词:白蚁堤防危害

水利部党组书记、部长 李国英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水利工程安全的重要指示,科学制定水利工程白蚁等害堤动物防治措施,2023年4月17日至19日、5月23日至24日,我先后赴湖北省武汉市和荆州市长江干支流堤防,河北省衡水市卫运河堤防,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赤坎水库、余姚市四明湖水库调研,走访基层干部职工、农民群众、专家学者,并召开3次座谈会听取意见建议,问计基层干部群众和专家学者。

通过调研,我深刻感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水利工程安全的重要指示充分体现了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战略考量,充分体现了对水利工程安全运行的关心关切;白蚁等害堤动物是河道堤防、水库大坝等水利工程安全的重大风险隐患,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须臾不可轻视,但是其防治工作还面临一系列突出难题,必须采取有力有效措施提高防治工作能力和水平,确保水利工程安全运行、运行安全。

一、调研基本情况

我先后到湖北省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长江堤防白蚁综合治理工程、荆州市虎东长江干堤白蚁隐患整治工程,河北省衡水市卫运河故城县段堤防,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赤坎水库、余姚市四明湖水库,现场查勘白蚁、獾等害堤动物危害及防治情况;走访了荆州市长江河道管理局公安分局白蚁防治科学研究所实验基地、荆江大堤灭蚁工程队、宁波市白蚁防治中心,了解防治工作体系、基础研究和技术装备研发应用情况;分别在荆江大堤灭蚁工程队、漳卫南运河故城河务局和宁波市水利局召开座谈会,与地方水利部门和工程运行管理单位负责人、高校和科研院所害堤动物防治专家、防治企业负责人、工程维修养护人员、当地村民代表共商防治对策和措施。

1.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长江干堤白蚁综合治理工程情况

在武汉长江干堤军山段344+329 桩号处,现场查勘了长江干堤白蚁综合治理工程。该工程实施内容包括挖巢、钻孔灌浆、饵剂诱杀、紫光灯诱杀,以及在背水侧堤肩和堤脚设置具有诱蚁和报警功能的智能监控装置,常规措施与智能措施相结合,实现防治一体。

调研了解到,武汉市长江、汉江和主要支流3级及以上河道堤防总长808 km。武汉市采取管理单位巡查与专业机构巡查相结合、日常巡查与白蚁专项巡查相结合、市级普查与区级自查相结合的方式,实现3级及以上堤防工程年度普查全覆盖。根据2022年河道堤防工程白蚁普查结果,武汉市存在白蚁危害堤段长38 km,占3级及以上河道堤防总长的4.7%,其中27 km严重危害堤段已完成治理。

2.荆州市虎东长江干堤白蚁隐患整治工程情况

在虎东长江干堤白蚁隐患整治工程65+885 桩号处的蚁巢挖除现场,查勘了白蚁活动的泥线、泥被等地表痕迹,了解追挖蚁巢的技术要点,在直径约5 m的开挖坑内查看解剖白蚁主巢、取出白蚁王宫、捕捉蚁王蚁后的全过程。据现场技术人员介绍,从该处蚁巢主巢的体积(0.8 m×0.6 m×1.0 m)和蚁后长度、颜色判断,巢龄在15年以上;白蚁群体中蚁王蚁后负责繁殖,兵蚁负责保卫,工蚁负责掘道建巢、取食取水、抚育幼蚁、喂饲蚁王蚁后和兵蚁等工作,群体成熟后产生有翅成虫,每年春季分飞,另建新巢。

调研了解到,目前白蚁巢穴探查主要采用人工查找方式,通过泥线泥被、取食物、分飞孔和真菌指示物等判断是否存在蚁巢。治理主要采用追挖取巢和药物灌浆等方式,药物灌浆设备为基层部门自行改造而成。技术人员介绍,由于白蚁的取食范围很广,蚁道最长可延伸到100 m 以外,因此彻底消除白蚁隐患需要以挖取蚁巢为中心向上下游各扩大一定范围进行灌浆,填补白蚁造成的穴道。

3.荆州市长江河道管理局公安分局白蚁防治科学研究所实验基地情况

该实验基地内有全国唯一一处由人工配对成功、移殖野外成活的黑翅土白蚁巢,对其的观察记录从1979 年开始至今,长达44 年。观察数据资料显示,黑翅土白蚁从配对入土建巢到巢群成熟产生有翅成虫用了13 年时间,之后每年都分飞,分飞时长达31 年,每年分飞个体数量达数万只到二三十万只不等,表明白蚁具有隐蔽活动时间很长、巢群成活年限很长、繁殖能力超强等特性。同时,基地开展的“黑翅土白蚁初建群体的研究”等课题研究,为防治实践提供了技术支持。

4.荆江大堤灭蚁工程队情况

在荆江大堤灭蚁工程队,查看了白蚁标本陈列馆,了解白蚁生活习性和防治方法。荆江大堤灭蚁工程队承担荆州444.133 km 长江干堤白蚁普查工作,自1954 年8 月成立至今共查出地表痕迹59 525 处(其中移殖孔2830 处),人工取巢消灭蚁巢35 976 处,灌注泥浆65 815 m3。

5.衡水市卫运河堤防獾患防治情况

在衡水市卫运河故城县段堤防左岸153+300~153+360桩号处,查看了獾洞群洞口分布数量、洞径大小、洞深和洞道走向等情况;通过开挖的獾洞断面,观察了洞穴通道的1处横剖面、2处纵切面。该处獾洞群为猪獾洞穴,60 m范围内共有表面洞口约50个,内部洞室有卧室、储藏间、卫生间、通气洞、进洞口、出洞口等,呈现分层交错的复杂结构。现场的堤防维修养护人员介绍,初次发现该獾洞群时就采用三七灰土回填等措施进行了封堵,但由于后续持续处理和驱赶措施未完全到位,獾洞数量仍然在增加,目前这一区域共存在5~6 个獾洞群,有表面洞口100 多个,涉及堤防长度150多m。

6.宁波市象山县赤坎水库白蚁防治情况

在宁波市象山县赤坎水库主坝1+360 桩号处,现场查看了赤坎水库白蚁治理和预防工作情况。据现场了解,赤坎水库于2011 年发现白蚁危害并挖巢处置2处;2022 年10 月9 日巡查发现水库右坝头溢洪道左侧存在白蚁隐患点并标记,2023年2月对标记隐患点实施治理,挖除蚁巢1处,捕捉蚁王1只、蚁后3只,完成施药、回填等处置工作。隐患治理完成后,在大坝背水坡按照10~30 m间距布设引诱桩,用于白蚁的常态化监控和预防。

7.余姚市四明湖水库白蚁防治情况

四明湖水库于2003 年结合水库除险加固对大坝进行了白蚁治理;2011—2016 年,实施了白蚁危害专项治理,共挖巢11个,并采取设置隔离沟等预防措施;2019年,建设完成白蚁监测预警处置系统,按照10 m间距,共设置白蚁监测点325个,实时监测坝区白蚁活动情况。

现场查看了近期发出报警信号的15号、46号、105号监测点,详细了解预警系统建成后的报警数量、频次、点位以及监测设备工作原理、制作工艺、制安成本等情况。据白蚁防治专业技术人员介绍,应用白蚁监测预警系统,并结合常态化巡查处置,有效提高了白蚁的“发现率”和“治理率”。

8.宁波市白蚁防治中心情况

走访了宁波市白蚁防治中心,该中心隶属于宁波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主要承担宁波市房屋建筑白蚁防治行政辅助管理、技术支撑、政策研究及防治工作实施等,组织开展白蚁防治科学技术研究、技术培训和推广应用、蚁情蚁害调查和科普宣传等工作。调研了解了黄翅大白蚁、黑翅土白蚁、黑胸散白蚁、黄胸散白蚁、台湾乳白蚁、小楹白蚁等品种的生活习性、危害、治理案例,其中黄翅大白蚁、黑翅土白蚁主要危害水利工程,黑胸散白蚁、黄胸散白蚁、台湾乳白蚁、小楹白蚁主要危害房屋建筑。

9.调研地域整体情况

湖北是水利大省,地处长江中游,位于我国白蚁自然分布区的中心地区,已建成的2.6万多km堤防和6921 座水库,大多以土石工程为主,历史上长期受黑翅土白蚁和黄翅大白蚁等土栖白蚁危害。湖北省2000年正式挂牌成立全省水利工程白蚁防治中心后,坚持每年开展春秋两季白蚁普查工作。对普查发现的严重蚁害,当年治理完成90%,第二年全部完成治理;对普查发现的中度及以下蚁害,采取药物诱杀措施,并在后续年度作为重点检查和防治对象。从历年数据分析,经过持续的普查和防治,湖北省水利工程蚁害状况整体明显好转。一是单位面积蚁害密度显著降低。大中型水库工程平均蚁害降低至单坝小于5 处,小型水库工程平均蚁害降低至单坝小于7 处,1 级、2 级堤防平均蚁害降低至每公里小于0.5处,3级及以下堤防平均蚁害降低至每公里小于0.75处。二是蚁害引发险情数量显著减少。2020年大水年全省发生各类险情92处,其中渗漏和跌窝险情18 处,较1954 年减少99.1%,较1998年减少97.9%。

漳卫南运河是海河流域骨干行洪排涝河道,全河系由漳河、卫河、卫运河、漳卫新河和南运河组成,流经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天津等5省(直辖市),流域面积3.77万km2。獾为漳卫南运河流域的主要害堤动物,在卫运河、漳卫新河、南运河堤防的背水侧堤身、戗台、土牛(堆在堤坝上以备抢修用的土堆)等位置均曾发现过獾洞。獾是国家保护动物,将獾洞进行开挖、回填等处理2~3年后,獾会尝试回到原居住地重新开挖獾洞,导致獾洞问题具有极强的反复性和顽固性。漳卫南运河管理局每年汛前开展獾洞洞穴的排查和处理,2023 年排查已发现獾害50 处、獾洞1128 个,涉及堤防长度4308 m。其中:卫运河獾害33处、獾洞893个,涉及堤防长度3173 m;漳卫新河獾害17 处、獾洞235个,涉及堤防长度1135 m。

浙江省宁波市位于我国东南沿海,气候湿润,多年平均年降雨量1525 mm,现有水库397 座,其中有320 座为土石坝,白蚁防治任务较重。宁波市各级水利部门一直重视白蚁防治工作,将白蚁防治作为水利工程日常管理内容,组织工程管理单位开展日常巡查筛查,委托防治机构定期专业排查,按照“发现一座、治理一座”的原则,采取药物喷洒、投放诱杀包等方式实施常态化治理,对于需要开挖清巢的,制定专项实施方案,报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实施。2013—2016 年委托专业机构对1500 余座次水库开展排查,发现存在白蚁危害的水库120 座次;2017 年以来排查发现存在白蚁危害的水库43 座次,蚁害水库数量明显下降。

二、调研发现的主要问题

我国现有的9.8 万多座水库大坝中89.9%是土石坝,33.1万km的5级及以上堤防中98.1%为土质结构,其高堆置的土体、适宜的湿度以及丰富的食物源,为白蚁、獾、狐、鼠等害堤动物提供了生存生活环境。历史和现实表明,白蚁和獾、狐、鼠等害堤动物在堤坝上筑巢、修道、繁殖,会对堤坝工程内部结构造成破坏,极易诱发水利工程渗漏、跌窝等险情,严重的甚至会造成垮坝、崩堤等事故,给水库大坝、堤防等工程的安全运行带来重大风险隐患。白蚁等害堤动物对水库大坝、堤防的危害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反复性、长期性特点,防治工作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1.对白蚁等害堤动物的危害性认识不足

白蚁在地球上已经生存了上亿年且经久不衰,充分证明了其防治的难度,再坚固的堤坝也抵挡不住白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执着的筑巢破坏,“小白蚁”足以掀翻“大堤坝”造成重大危害。调研发现,不少地方水利部门还没有深入的了解和清醒的认识,还存在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有的地方存在“一劳永逸”思想,认为害堤动物处理过以后,短时间内不会再有了。

2.对白蚁等害堤动物危害情况底数不清

大多数地区对白蚁等害堤动物的危害情况,还停留在“现场检查看一看、碰到才会管一管”的初级阶段,没有全面调查摸底,没有系统分析危害程度,没有做到胸中有数、心里有底。

3.未有效建立白蚁等害堤动物常态化防治机制

据统计,全国仅湖北、广东等个别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设立了白蚁防治职能部门和专责防治机构;獾、狐、鼠等其他害堤动物防治相关工作还处于工程运行管理单位自主开展状态。白蚁等害堤动物防治的组织机构建设、工作职责落实等尚不到位,不能适应当前水利工程白蚁等害堤动物防治工作需要。

4.制度标准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国尚未正式出台专门针对水利工程白蚁等害堤动物防治的行业管理制度、技术标准,相关工作定额标准也仅有流域管理机构直管工程和部分省份制定或纳入工程维护定额。防治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归档等制度或政策供给不足,防治工作缺乏技术指导性、专业性、规范性。

5.专业技术人才缺乏

近年来基层在白蚁等害堤动物防治工作方面少有新进的专业技术人员,人才流失严重,防治人员年龄结构普遍老化,青黄不接,如荆州市荆江大堤灭蚁工程队有干部职工15人,平均年龄49岁;长江河道管理局公安分局白蚁防治科学研究所有干部职工11人,平均年龄51岁。

6.经费保障不足

白蚁等害堤动物防治工作缺乏稳定的专项资金渠道,经费缺口较大。流域管理机构直管工程害堤动物防治定额标准编制时间较早,定额较低,难以满足当前治理工作需要。

7.防治技术和能力水平较低

当前白蚁等害堤动物防治工作主要以人力为主,对巢穴的位置、大小判断困难,采用传统的挖掘、驱赶、烟熏、填埋等方式,难以及时准确发现并根治害堤动物对水利工程的危害。对白蚁、獾等害堤动物生活习性、活动特性、危害规律等了解不够深入,巢穴探测、高效环保药剂、危害监测等实用技术研发没有取得关键性突破,生物防治手段等开创性研究不足。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

有效防治白蚁等害堤动物、确保堤坝安全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任务艰巨。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水利工程安全的重要指示精神和“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救灾理念,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朝着彻底根治水利工程白蚁等害堤动物危害、牢牢守住水利工程安全底线的目标不懈努力,总结成功经验和做法,建构由“研究—实验—规律”“预防—发现—处置”“能力—机制—经费”“规范—定额—制度”组成的综合防治工作体系,完善体制机制,落实防治责任,抓小、抓早、抓细、抓实,把风险隐患化解于未萌。

1.提高思想认识

督促各级水利部门从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高度切实提高思想认识,牢记“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千年古训,树牢底线思维、极限思维,坚持问题导向、结果导向,把白蚁等害堤动物防治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坚持不懈、系统精准地做好防治工作。加大对白蚁等害堤动物危害及防治工作的宣传力度,加强防治政策和技术标准宣贯,推动白蚁等害堤动物防治知识普及,在全社会营造关注害堤动物危害、共筑水利工程安全防线的浓厚氛围。

2.压实工作责任

指导各级水利部门加强对白蚁等害堤动物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明确职能部门和工作职责。加强对白蚁防治工作的监督检查和指导,对白蚁防治工作不落实、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依法依规严肃追责问责。大力引进和培养水利工程白蚁防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开展从业人员知识和技能培训,加强专家队伍建设,建立专业素质过硬、实践经验丰富的白蚁隐患防治人才队伍。建立防治经费保障机制。

3.开展全面普查

对全国水库大坝和5级及以上堤防开展白蚁等害堤动物危害及防治情况全覆盖普查,摸清底数。掌握危害工程数量、危害程度、发展趋势,以及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了解防治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经费落实等情况,建立信息台账。研究制定水利工程白蚁等害堤动物防治工作实施方案,为深入开展防治工作提供政策依据和指导意见。

4.建立长效机制

按照“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系统治理原则,建立白蚁等害堤动物防治长效机制。对可能发生白蚁危害的新建水利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堤防加固等工程建设项目,把白蚁防治措施纳入工程规划设计和建设内容。将白蚁等害堤动物防治作为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的重要任务,纳入日常巡查、检查内容,建立常态化隐患巡查工作机制,特别是要建立汛期前全面巡查、主汛期前二次巡查、发生白蚁等害堤动物活动预警重点巡查机制,定期开展防治效果评价,实施预防、发现、治理、验收全过程管理。积极推进综合治理措施,持续有效控制白蚁等害堤动物危害。

5.制定管理政策

组织相关专家开展专题研究,收集各地白蚁等害堤动物防治典型案例,了解防治新技术的研发及应用情况,认真总结成功有效的经验做法,精准制定行业管理政策。一是制定水利工程白蚁防治工作指导意见。明确防治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确定健全完善制度标准体系、定期组织检(普)查、规范实施预防治理、推动防治技术创新等一系列重点任务,提出组织领导、资金投入、人才培养、科普宣传等保障措施,指导白蚁防治工作。二是编制水利工程白蚁防治技术规程。包括检查监测、危害等级评定、防治方案设计、防治施工、应急处置等内容,为白蚁防治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和专业指导。三是修订完善白蚁等害堤动物防治定额标准。总结各地白蚁防治定额标准的编制及使用情况,科学测算、修改完善《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定额标准》有关白蚁等害堤动物防治定额。

6.强化科技赋能

当前白蚁等害堤动物防治工作的关键和难点在于发现和治理环节。一是加强与科研院所、高校等机构合作,鼓励采用“揭榜挂帅”等激励方式开展白蚁、獾等害堤动物隐患探查技术攻关,研究运用三维探地雷达、瞬变电磁仪、热红外成像、高密度电阻勘探、声频探测仪等现代技术开展探测的可行性,鼓励建立白蚁等害堤动物隐患动态监控和预报预警系统,增强隐患发现及治理能力。二是积极推广绿色防治技术,研制、推广高效、环保型白蚁防治药物,探索研究微生物、天敌制约等生物防治措施,进行无害化治蚁。三是充分考虑獾属于国家保护动物,且存在“故土难离”的习性,进一步研究“发现、驱离、开挖、回填”各环节的新技术、新方法,防止其回巢。

7.加强基础研究

推动组建白蚁等害堤动物危害防治相关研究机构,抓紧开展白蚁等害堤动物生活习性、活动规律、发展趋势、生物防治措施等方面研究。加快研发一批实用性、有效性强的防治技术和装备,有针对性地采取物理、化学、生物措施进行防治,实现末端治理向前端预防转变。

8.开展应急整治

猜你喜欢

白蚁堤防危害
降低烧烤带来的危害
药+酒 危害大
《生化结合治理白蚁》
紧邻堤防深基坑开挖方法研究与应用
《生化结合治理白蚁》
残忍的白蚁
2016年河南省己建成堤防长度
酗酒的危害
“久坐”的危害有多大你知道吗?
白蚁监控技术(IPM)在水库大坝白蚁防治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