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黔西南州地质灾害防治
2023-09-14周洪任
周洪任
摘要 黔西南州地质构造碳酸盐岩与陆源碎屑岩交替分布,岩层组合多样,岩体结构复杂破碎,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区,且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地质灾害多发、易发、频发。地质灾害具有“灾种全、灾害重、隐患多、发生频繁”的特点,地质灾害防治任务较重。为此,就黔西南州地质灾害基本特征及地质灾害防治进行研究讨论。
关键词 地质灾害;喀斯特地貌;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P95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305(2023)07–0320-03
1 黔西南州地质灾害基本情况
1.1 黔西南州地貌分区
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损失、对环境造成破坏的地质作用或地质现象。地质灾害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变化规律,既受制于自然环境,又与人类活动有关,往往是人类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结果。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等。
1.2 2022年地质灾害隐患情况
1.2.1 地质灾害隐患点基本情况 截至2022年底,全州地质灾害台账隐患点
1 249处,威胁130 303人,潜在经济损失48.91亿元。
其中,以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为主,共983处,占78.70%,自然和人为综合造成的143处,占11.45%,人为因素造成的123处,占9.85%。特大型9处、大型35处、中型319处、小型886处,地质灾害隐患以中小型为主,占总数的96.47%。地质灾害隐患中滑坡612处、崩塌441处、泥石流23处、地面塌陷74处、地裂缝5处、不稳定斜坡94处,分别占总数的49.00%、35.31%、1.84%、5.92%、0.40%、7.53%(表1)。
黔西南州地质灾害有以下几个特点:(1)地质灾害数量多,类型全;(2)地灾类型以滑坡和崩塌为主,占全州地质灾害的比重大,占比80.1%;(3)自然因素仍是地质灾害发生的主导因素,但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人为因素导致的地质灾害越来越多;(4)地质灾害多以中小型为主,大型、特大型相对较少,中小型占比96.24%[2]。
1.2.2 风险斜坡点基本情況 通过1∶50 000
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和风险评价,全州查明风险斜坡2 451处,威胁44 577户19.4万人,潜在经济损失209.56亿元。其中,兴义市351处,兴仁市259处,安龙县331处,贞丰县130处,晴隆县280处,普安县386处,册亨县143处,望谟县418处,义龙新区153处。
2 地质灾害成因机制
黔西南州地质构造发育,碳酸盐岩与陆源碎屑岩交替分布,岩层组合多样,岩体结构复杂破碎,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区。
2.1 地质条件——喀斯特
根据塑造地貌的主导作用因素、岩石建造类型及地貌形态组合特征等。
喀斯特生态环境非常脆弱,由于地质构造复杂、岩层松散,易导致地质灾害的发生。碳酸盐岩类具有抗风化能力强但易溶解的特点,在潮湿的地区容易溶解造成地裂、地面塌陷、崩塌等灾害,而在相对干旱地区,由于其较高的抗风化性而加剧土地的石漠化。加上黔西南州区域内江河纵横,地表、地下径流充沛,年径流深665 mm,年平均径流模数21.11 L/(s·km2),均为贵州喀斯特区的最高值。因此,黔西南州喀斯特地貌为地灾灾害的发生提供了基础[4]。
2.2 水文气候条件
降雨不仅加速了岩质边坡的风化,而且改变了坡体自重和斜坡内部应力状态,致使坡体出现裂缝、下挫、地面塌陷等变形。降雨沿着松散土体或基岩构造节理、卸荷与风化裂隙、落水洞、陷穴等空隙下渗,在相对隔水部位形成饱水带,软化岩土体,增大岩土体重力,甚至形成孔隙水压力,降低岩土体强度,从而触发滑坡、崩塌发生。降雨的多少将直接影响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每年的雨季也是地质灾害的高发季节,而其他月份发生的地质灾害则明显减少。因此,降雨是地质灾害的主要引发因素之一[5]。
黔西南州属亚热带山地季风湿润气候,是世界公认的黄金气候生态带,其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和地理环境,形成了山区特有的空气清净的生态环境,造就了黔西南州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舒适气候。雨量充沛,日照长。黔西南州区域总体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湿润多雨,年平均气温13.8~19.4 ℃,1月平均气温7.1 ℃,极端最低气温-8.9 ℃;7月平均气温23 ℃,极端最高气温40.2 ℃。年平均降水量1 352.8 mm,年平均降雨日数为189 d,最多达216 d,最少为137 d。极端年最大雨量2 047.8 mm,极端年最少雨量737.1 mm。降雨集中在每年5—9月,6月最多,降雨量非常大,且尤为集中。
2.3 人类工程活动影响
各种不规范的工程活动是黔西南州地质灾害的人为诱因。除自然因素外,人为因素在黔西南州地质灾害中所占的比例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黔西南州人类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主要有5个方面:
(1)不规范的矿产资源开发。黔西南州矿产资源较丰富,共有409座矿山,长期以来采矿工程活动较强烈。由于矿产资源开发和采掘的不规范,矿山企业的安全意识淡薄,使他们在开采时过度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导致人为地不合理开采,煤矿开采预留的矿柱较少,造成应力失稳,形成采空区坍塌、山体开裂等,继而诱发山体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
(2)交通建设。全州地形切割较强烈,水系发育,地形坡度较大,在黔西南州高速公路、铁路、专用公路的建成过程中都要进行切、填方工程,易引发切、填方边坡滑坡和填方区地面塌陷、地裂缝,弃渣引发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对黔西南州南昆铁路、320、324国道、晴兴路、镇胜路、惠兴公路、汕昆路过境段等局部路段及县乡级、组组通公路高陡坡狭谷地段,受强暴雨影响,有发生滑坡、崩塌的可能[6]。
(3)水利工程建设。根据《黔西南州第一次水利普查公报》及相关资料,黔西南州共有水库143座,总库容150.29 亿m3。共有水电站138座,装机容量561.68万kW。水库蓄水后,岸坡岩(土)体遭受库水浸润,由于两岸山体下部未来长期处于浸泡,发生山体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的频率会有所增加;水库蓄水后,由于水体压重引起地壳应力的增加,水渗入断层,可导致断层之间的润滑程度增加,增加岩层中孔隙水压力,水库蓄水后水位升高,岸坡土体的抗剪强度降低,易发生塌方、山体滑坡及危险岩体的失稳。
(4)城镇化建设。随着城镇化过程的不断加快,黔西南州各县(市、新区)城镇建设与其他州、市的城镇化建设一样,有突飞猛进之势。在人们居住环境和城镇化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的同时,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也存在许多地质灾害问题,如深基坑开挖引发基坑边坡滑坡、地裂缝,城市道路建设施工切坡引发滑坡,大量抽汲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降低而引发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建设的不断加大,工程开挖形成了人为的高陡边坡,这类自然和人为高边坡,在降雨和其他因素的诱发下极易产生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
(5)土地资源开发利用。黔西南州人口以农业人口为主,而农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由于如今人口迅速增长,耕地不断减少,人地矛盾日益突出,为了解决粮食产量以满足人口需要的问题,盲目扩大耕地面积,造成毁林开荒,陡坡垦殖等不良经济活动现象频发,此外加上黔西南州地形地貌的因素,大面积碳酸盐岩分布区基岩裸露,土层覆盖不连续,造成石漠化现象,破坏了黔西南州生态环境,使地质环境恶化,引发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3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
3.1 尚未完全掌握风险隐患
黔西南州地形地势复杂,部分区域山高坡陡,加之强受降雨等极端气候影响,每年都会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点,且隐患处于动态变化,仍有一些可能没有被排查出来;再加上地质灾害隐患点多,分布不均,各乡镇公车缺乏,导致汛期进行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时用车困难,排查难度增加。与此同时,由于矿山开采、农村切坡建房、交通水利设施建设等诱发地质灾害,尤其是矿产资源开采造成的地质灾害隐患呈增加趋势,而且涉及群众广、防治難度较大。
3.2 难以准确判定灾害发生的时间
一是群众对地质灾害的认知程度不高。群众对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了解不够,遇到灾害发生如何避险、如何自救不够清楚。二是部分地方防治工作不细、不实。部分地方存在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科普宣传教育举措不多、方法简单、群众参与度不够等问题,部分地方临灾避险预案缺乏针对性,未针对老人、儿童和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制定应急措施。
3.3 未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
在一些煤炭产区,部分群众为方便务工,选择在煤矿附近安家落户,但由于常年采煤,在长期外力作用影响下地面易产生沉降,有的煤炭产区附近逐渐演变为地质灾害隐患点,不再适宜居住。但由于部分采煤产区地灾隐患点附近住户较多,且群众不愿搬迁至集中安置点,长期居住在地灾隐患点附近,给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带来了较大压力。
4 提升地质灾害防治能力的建议
4.1 不断提升对地质灾害隐患识别水平
充分利用先进的探测技术,通过科学算法找出当前尚未出现“症状”的重点地灾隐患,提前布防,不断提升地质灾害隐患识别水平,找出隐患点。
(1)整合产、学、研、用优势资源。特邀全国著名高校和企事业单位专家参与,充分利用各类科技资源,依托贵州省地质环境监测院(省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贵州省测绘院和贵州省三大地质勘探技术队伍,开展黔西南州山区地质灾害综合遥感技术研究,促进成果转化应用。
(2)探索隐患综合识别技术路径。为避免单一技术的局限性,以地质学、数学、社会学和系统科学等为基础,充分发挥地理信息、遥感等技术的优势,在全国率先运用卫星光学遥感、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机载激光雷达等前沿技术,开展风险隐患早期识别。
(3)建设综合遥感解译平台。利用黔西南州山区地质、地貌、人口分布、交通分布、矿产分布和地质灾害等要素,建立自动化、智能化“空天地”一体化综合遥感解译平台,扩大隐患早期识别的覆盖面,提高准确度。
4.2 建立健全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
4.2.1 全力推行“点面双控”,探索风险管控新机制 (1)拓宽风险管控范围。转变现行防治管理方式,从以隐患点为主要管理对象,转变为以隐患点和风险斜坡为对象的“点面双控”风险管理。
(2)开展风险斜坡调查。以坡度、覆盖层厚度、岩性与岩体组合、斜坡结构,以及地下水作用等孕灾因素作为主要评价指标,将具备成灾条件但尚未发生形变的风险斜坡识别和动态调查,作为一项重要基础工作。
(3)建立风险管控机制。针对风险区,采取定期区域面扫进行管控。依托专业调查缩小监测靶区,安排专职巡查员定期开展巡查。将有形变趋势的风险斜坡纳入隐患台账管理,实施自动化监测。遇到强降雨,及时向基层管理人员和受威胁群众发送防范工作提示。
4.2.2 持续抓好“人防+技防”,健全地灾隐患监测预警体系 (1)抓好台账管理,落实人防责任。将排查出的所有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斜坡等全部纳入台账管理,列入监测范围和群测群防体系,落实监测责任人、防灾责任人及监测人员,落实巡查监测、预警预报、撤离避险等措施,确保一旦发现地质灾害险情,及时组织受威胁的群众紧急避让。
(2)依托大数据查灾,提升技防水平。持续抓好威胁30人以上隐患点的核查工作,依托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推动全州地质灾害预警由传统方式向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变,全面提升地质灾害临灾预报和快速处置能力。充分利用已安装的自动化监测设备,实时监测地质灾害隐患变化情况,一旦发现预警信息,立即现场核实,及时开展应急处置,确保群众安全。
4.2.3 增强群众内生动力,构建群测群防新格局 (1)坚持群众主体地位。按照“災前参与监测预防,灾中配合避险撤离,灾后响应重建帮扶”的流程化思路,以受威胁群众为重点,提升基层防灾能力,以避免人员伤亡为目标,着力构建目标导向明确、内容通俗易懂、载体丰富多样的地质灾害宣传动员工作体系,大力促进宣传工作的专业化、规范化、实用化。
(2)重点把握宣传内容。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等有关法律条例、地方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防治年度方案的宣传和解读,进一步推广年度防治工作中的先进经验、制度创新、成果运用,重点报道典型案例、先进事迹,营造学习先进、崇尚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实现从“要我防”到“我要防”的观念转变。
(3)创新丰富宣传形式。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结合,充分运用电视台报社等主流媒体、微信、抖音、微博等新媒体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宣传资源与媒体的宣传造势作用,开设“线上+线下”公开课,重点宣讲防治工作中的经验做法、制度创新、成果运用等,推进防治知识“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村寨、进工地、进隐患点、进家庭”活动。
积极推进“群众有奖报灾”活动,坚持重奖报灾、防灾有功人员,引导群众主动关注房前屋后生活区域的地质环境变化,主动配合临灾避险和避险移民搬迁,鼓励群众努力适应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勇敢迎接美好新生活。
5 结束语
地质灾害防治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尤其是黔西南州是地质灾害多发、易发地区。因此,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意义重大。切实采取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源头上控制和减少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防治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必须不断调整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总结经验教训,提升地质灾害防治水平,从而有效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环境与经济发展的高度统一。
参考文献
[1] 胡茂焱.地质灾害与防治技术[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5.
[2] 兰安军,张百平,熊康宁,等.黔西南脆弱喀斯特生态环境空间格局分析[J].地理研究,2003(6):733-741,811.
[3] 李迎新.地质灾害分类与防治[J].西部探矿工程,2009,21(4):42-46.
[4] 张维宸.地质灾害防治对策[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1,12(4):77-80.
[5] 杜雪明,王联军,原振雷.贵州省地质灾害诱因分析[J].中国矿业,2014,23(S2): 89-92.
[6] 刘秀伟,李阳春,蔡韵.贵州山区地质灾害成因机理及防治对策探索[J].城市与减灾,2022(2):12-17.
Analysis of Ge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 Qianxinan Prefecture
Zhou Hong-ren (Qianxinan Prefecture Natural Resources Bureau, Xingyi, Guizhou 562400)
Abstract The tectonics carbonate rock and terrigenous clastic rock are alternately distributed in Southwest Guizhou. The rock stratum combination is diverse, and the rock mass structure is complex and broken. It is a typical karst area, and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rainfall is uneven, and geological disasters occur frequently, easily and frequently. Geological disasters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mplete disaster types, heavy disasters, multiple hidden dangers, and frequent occurrences”, and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is a heavy task. Therefore, this article conducts research and discussion on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and prevention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in Qianxinan Prefecture.
Key words Geological disasters; Karst landform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