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纸贵
2023-09-14
情景小剧场
老师:同学们,上次我们了解了“泾渭分明”所指的清浊两种水分明的自然奇观。你们都还记得吗?
一诺:记得啊!老师,我们这次要去哪里旅行啊?
老师:洛阳纸贵,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佳佳:老师,我知道。好像是比喻著作有价值,流传广。
老师:没错。
家迪:洛阳的纸很贵吗?
一诺:老师,洛阳的纸为什么贵啊?因为物价高吗?
老师:别急,我们跟着“洛阳纸贵”去找答案吧!
第一站
为什么洛阳的“纸”贵
在印刷业不发达的古代,诗歌和文章都是靠读者手抄流传的。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位文学家叫左思,他写了一篇非常好的文章,以至于贵族富豪们争相传抄,因而引起市场上纸张价格陡涨,一时传为佳话。
故事的主人公叫左思,他生于公元250年,是中国晋代文学家。左思相貌丑陋,也并没有什么天赋,他学习过书法和琴,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后来在父亲的激励下,才开始发愤读书。渐渐地,能写出一手好文章。左思20岁那年,妹妹左芬被选入王宫,全家人因此迁往国都洛阳。这使得左思有更多机会接触上流社会的文人学者,创作水平因此有了很大的提高,并最终写出了传世名篇《三都赋》。作品问世后,先在文学圈内传播,后来贵族富豪们附庸风雅,纷纷开始传抄,结果导致洛阳街头的纸店供货紧张,纸张的价格也随之不断上涨。
第二站
左思和《三都赋》
左思丑陋,才华薄弱,不被重视。后来迁居洛阳托人找到一份工作,在图书馆做馆员。他整天在图书馆里,一待就是十年。这十年间,工作之余他日夜写书,写出了轰动文坛的《三都赋》。
他怀揣《三都赋》,找到了西晋著名的学者皇甫谧,希望他能为《三都赋》作序。皇甫谧看了文章后,大加赞赏,并答应为此作序。
大师的力荐,加上左思本身功底不俗,《三都赋》果然一下子就火了,火到什么程度呢?为此诞生了一个著名的成语:洛阳纸贵。
问:洛阳纸贵这个成语如何运用呢?
答:该作品很快传入市场,一时间洛阳纸贵,版本众多。
第三站
我国古代的“抄书业”
纵观古代文人,无论是世家子弟,还是寒门庶子,他们都很热爱抄书。
从诗仙李白,到书圣王羲之,再到大文豪苏轼与史学家司马光,他们都习惯在闲暇之余抄书。
所谓抄书业,又名佣书业,就是图书文献出版的行业,主要表现形式就是抄书。
在先秦时期,佣书业虽有出现,但规模不大。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私人講学之风兴起,以致百家争鸣的局面逐渐形成。可即便如此,受频繁战乱的影响,佣书业依旧不景气。
直到西汉建立,佣书业才得以快速发展。当时,封建社会初步确立,国家进入稳定发展阶段,官府也积累了不少典籍与文献。
为妥善保存这些珍贵的典籍,防止其意外散失,官府便命人将它们逐一整理,并分别保管在不同地方。在这个过程中,典籍需要重新编纂、整理、备份,这也意味着官府需要大量人力来进行抄书。
东汉末年,贵族富豪之间开始流行抄书,这些豪族多为世代书香。因此他们有一定经济能力也乐意雇佣他人抄书。
到了隋唐,佣书业逐渐落幕。从相关史料看,关于佣书的记载只有区区几条。取而代之的,则是印书的记载。究其原因,主要为佣书的主力军不再是抄书人。抄书人一般有两个特征:一是家境贫寒,二是有文化修养。
而隋唐以来,印书逐渐取代抄书,这让佣书业逐渐与贵族富豪们阶层脱离。再加上雕版印刷的初步诞生,人力资源得到解放,以及唐代经济逐渐繁荣,多数人不再依靠抄书为生。
第四站
抄书现象不只发生在古代
古人抄书,是因为书籍出版还不够发达,到了近现代,书籍出版已十分发达了,还有人抄书吗?答案是,当然有。
鲁迅先生在北洋政府教育部担任佥事期间,仅抄录古碑就达790种。他抄过王磐的《野菜谱》、陆羽的《茶经》等,靠抄书积累起来的资料,辑成了《会稽郡故书杂集》《小说旧闻钞》《唐宋传奇集》《古小说钩沉》,凭此写成了《中国小说史略》,此书是中国小说史的开山之作。
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侯宝林,年轻时学相声读《谑浪》,这是一本明代笑话集,市面上无书可买,他一连十八天跑到图书馆,早去晚归,抄下了这本十多万字的书。
梁启超说:“抄书,笨是笨极了,苦是苦极了,但真正做学问的人,总离不了这条路。”学识从来不会一夜暴增,一点一滴的积累看上去辛苦笨拙,却是真正的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