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簧刀”
2023-09-14李瑞景陈泳臻
李瑞景 陈泳臻
“跨界”新概念武器装备
同许多美军武器装备一样,“弹簧刀”巡飞弹也诞生于战场。2008年,美军深陷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战争泥潭,在崇山峻岭和荒漠戈壁中同当地的反美武装艰难缠斗。作战中,美军通常运用AGM-130空地导弹、“战斧”巡航导弹或无人机携带的“地狱火”导弹或重型炸弹等方式对反美武装进行打击。然而,美军如此打法颇有“高射炮打蚊子”之嫌——一来代价高昂,动不动数十万美元灰飞烟灭;二来威力过大,易造成附近的平民损伤;三来效果不佳,特别不适合攻击如汽车、摩托车这样的动态目标。因此,美军迫切需要一种能够“装在单兵背包”、随时发射并能遂行精确打击的制导武器。基于此,美国五角大楼启动“阿努比斯”计划,授权航空环境公司在其“炮射无人飞行器”的基础上研发“弹簧刀”巡飞弹。
2009年,航空环境公司对样机进行测试评估,随后即在阿富汗進行秘密测试,并获得前线官兵的初步认可。基于战场表现,航空环境公司又对“弹簧刀”进行大量改进,最终于2012年定型,并开始配发给普通步兵连队用于实战。
“弹簧刀”巡飞弹既不是普通的无人机,也不属于常规的巡航导弹的变种,而是一种介于二者之间的“跨界武器”。
“弹簧刀”的发射装置由发射筒、折叠支架和底座组成,可以将其想象成一门特殊的“迫击炮”。不同之处在于,迫击炮是用火药将炮弹发射出膛,而“弹簧刀”的发射筒则采用高压气体,其原理同航母舰载机弹射如出一辙,具有噪声小、无尘、方便安全等优点。“弹簧刀”一旦“上天”,即可由触摸控制平板引导飞行。“弹簧刀”内置高清摄像头、GPS天线及信号收发装置,一旦发现目标,即可实时发起攻击。即便对方发现并作出相应躲避行为,“弹簧刀”操作手也可随时调整攻击状态,直至命中目标。
当今科技领域的发展十分注重不同学科的碰撞与融合,同样,当前武器装备领域的研发也致力于不同门类的跨界,以更好适应战场需要,“弹簧刀”巡飞弹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战场大杀器”的A面和B面
“弹簧刀”巡飞弹列装部队后,先后在阿富汗、伊拉克和叙利亚投入实战,并在此次俄乌军事冲突中有突出表现。美军除向乌克兰军队提供“弹簧刀”300型外,之后应乌军要求还提供了可打击装甲目标的“弹簧刀”600型。据悉,“弹簧刀”300型,重2.5千克,射程可达10千米,主要用于对付暴露于战场的步兵;“弹簧刀”600型,重23千克,射程远达80千米,威力相当于“标枪”反坦克导弹,可对坦克、步战车、掩体、弹药库等构成致命威胁。
“弹簧刀”主要具备以下优点。
灵 “弹簧刀”轻便灵活,属“单兵背包武器”。特别是“弹簧刀”300型,自重仅2.5千克,相当于一台早期笔记本电脑的质量,全长60厘米,且可折叠,一名单兵的背包里即可轻松携带3架以上。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弹簧刀”射程较远,且极易操控,发射准备时间一般在5分钟以内,单兵完全可在敌方目视范围之外独立发射,遂行超视距打击,非常符合“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战场原则。如果在巡航过程中未发现目标或无法识别敌我,那么操作手还可回收“弹簧刀”,以备再次升空使用。
飞行中的“弹簧刀”300 型
隐 “弹簧刀”属于典型的“低慢小”目标。以“弹簧刀”300型为例,其巡航速度仅为100千米/时左右,飞行高度一般为150~4500米,机长和翼展均为60厘米左右。从防空角度看,这样的“低慢小”目标具有低可探测性的特点,极易突防。因此,从战场效果看,“弹簧刀”一旦装备前线部队,即可对敌人形成强大震慑。“弹簧刀”能毫无预兆地出现在敌人面前,在某种程度上,相比呼啸而至的炮弹,近乎无声无息的“弹簧刀”对敌方造成的心理恐惧和实际危害更大。
廉 根据估算,“弹簧刀”300型的售价仅为6000美元,而“弹簧刀”600型则为6万美元左右,它被人们戏称为“可以飞行并锁定目标的大号手榴弹”。与之相比,“地狱火”导弹的售价达16万~20万美元,“战斧”巡航导弹的售价则为60万~120万美元,2023年3月在黑海水域折戟的“死神”无人机则高达3200万美元,“全球鹰”无人机更是超1亿美元。在战场上,“弹簧刀”低廉的成本能够对敌形成致命优势——如果能够解决量产问题,也就是形成大规模集群,那么“弹簧刀”就可无惧防空力量而对敌人遂行饱和打击,特别是当其成本大幅低于防空导弹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精 现代战争条件下,一般导弹和制导炮弹也能遂行精确打击,但主要是针对静止目标,如指挥控制中心、堑壕、停机坪上的飞机、车库里的坦克等。而对于“时间敏感目标”,如行进中的步兵、行进的装甲车、航行的舰艇等,则一般心有余而力不足——等导弹抵达目标上空,目标可能早已远离。与之相比,“弹簧刀”就能够根据战场情况变化,自主或遥控改变飞行路线和任务,对移动中的目标遂行实时打击,实现了精确打击质的飞跃。
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弹簧刀”也不可能没有缺点。从俄乌军事冲突中看,“弹簧刀”之所以在喧嚣之后逐渐归于沉寂,也同其自身所具有的天然缺陷密不可分。正如俄军事专家阿列克谢·列昂科夫所称,“弹簧刀”300型弱点明显,主要是电池容量低,不能长时间留空,控制链路易受干扰,等等。另外,数量太少、无法形成规模效应,也是原因之一。
“弹簧刀”300型的发射装置,压缩空气用于将无人机从管中排出
“弹簧刀”无人机测试画面
“进阶”之路在何方
动作影片《天使陷落》中对巡飞弹的未来发展趋势有一段经典阐述:一枚枚巡飞弹从多管发射器中騰空而起,在空中完成“蜂群”编队,发现目标后,向敌人发起自主攻击……未来,以“弹簧刀”为代表的巡飞弹很可能也会实现这种变革。
蜂群化 当前,“弹簧刀”的飞行控制和发起攻击主要还依赖操作手,互联互通仍处于初级阶段,且其数量、质量也远未形成规模和体系。未来,随着成本的进一步下降,“弹簧刀”将实现大批量生产,其系列化也是大势所趋,各种型号的巡飞弹将不断涌现。如美军已经研发“弹簧刀”的姐妹版“凤凰幽灵”,一方面更加适应战场,另一方面两种型号可以搭配使用。可以预见,以“弹簧刀”为代表的巡飞弹未来将以“蜂群”的方式向敌发起进攻——不仅“弹簧刀”之间能够实现情报互通共享,还能有效地进行作战任务分工,从而陷敌于巡飞弹的“汪洋大海”之中。
自打击 当前“弹簧刀”对目标遂行打击,仍处于人工智能的初级阶段,即仍然需要步兵进行敌我识别、下定决心、发出打击指令并进行相应操控等。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以“弹簧刀”为代表的巡飞弹大概率将逐步实现对目标的智能化打击。当然,目前最大的困难不在技术层面——毕竟2021年,土耳其的“卡古-2”无人机在利比亚武装冲突中,就曾经启动自主模式对哈夫塔尔的国民军进行人类战争史上的首次“机器自主猎杀”行动。“卡古-2”打开的“潘多拉魔盒”,引发了人类社会关于“机器杀人”战争伦理的广泛关注和忧虑。
广集成当前,“弹簧刀”巡飞弹主要还是一种单兵武器。步兵主要通过携带发射筒将其发射出去。如今,各国军队正努力将巡飞弹同其他平台结合,以实现多平台发射。比如,德国新亮相的KF51“黑豹”坦克就可发射巡飞弹,俄罗斯在舰艇上发射“立方体”巡飞弹的测试也已经成功,美军也曾用直升机操控巡飞弹完成对4千米外目标的打击,以及测试用“女武神”无人机投放巡飞弹等。未来,这些集成在其他平台上的巡飞弹或许已经不叫“弹簧刀”,但可认为都是“弹簧刀”的徒子徒孙们在其他平台上的开枝散叶,目标就是应用于更广阔的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