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人生
2023-09-14贺志高
贺志高
选文一
以生命入诗,赋生命以永恒
吴 桐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说:“生命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于这块土地上。”诗意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它是困顿人生的自愈,也是战胜痛苦命运的力量。
生命自有诗意,给予我们自我治愈的空间。请记得感知生命之美。
作为外卖小哥,雷海为一直在为生活奔波,疲惫不堪,可每当坠入诗海,生活之苦便随之烟消云散。“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轼,一生在贬谪路上颠簸,仍不忘以诗自愈。生活棱角分明,他灵动的心却总能感知到细腻之美,终将生命打磨成玉石般华美。诗意是困顿中的自愈,只有心怀美好的人才能感知到诗意。
生命自有诗意,给予我们坚持闯荡的勇气。请善于汲取生命之力量。
正如汪曾祺先生笔下,坚忍不拔的中华民族正是在诗意中汲取力量。抗战年代,轰炸机频频侵扰,西南联大的师生们听到警报后逃入山洞避难,虽然现实让人胆战心惊,但他们依然将山壁上刻满对联、打油诗、情诗等,將生活装点得诗意盎然。坚强的“诗人”们乐观地相互鼓舞,掩埋了炮声隆隆中的惊恐与绝望。生命千疮百孔,诗意便是绝境中的勇气,只有内心坚强的人才善于发掘精神世界的诗意,并将其传递给他人,用以支撑生命、饱满灵魂。
生命明明充满诗意,可总有贫瘠的灵魂。他们闻不见花香,看不见月亮,总因为没有望见美好之物而痛楚难消。史铁生曾经也如此,瘫痪的痛苦一度夺走他灵魂中的诗意,他终日消沉,但幸好,拾笔写作终为他的生命注入诗意,坚韧了他的灵魂。此后他在风中释怀,发现人间也并不只是泥泞,只要用心,便能换得花香萦绕,只要满怀希冀地仰望,便能拥得月色满襟。
人生自有诗意。这“诗意”不仅是作诗赋词,更是从生命中触摸美、获得力量,是心灵丰盈、盛大的人的自我感知、表达,从而自愈自爱的路径。我们爱诗,因而爱生活、爱生命、爱人生。请把奔忙人生与诗意接轨,困顿中仍抬眼望月;请把诗意传递给旁人,人生海海,一首诗能消融一份孤独;生命丰盈且漫长,以生命入诗,即赋生命以永恒。
(选自《羊城晚报》,有删改)
含英咀华
文章以诗人荷尔德林的名言起笔,全篇围绕“诗意栖居”的核心概念展开,不蔓不枝,脉络清晰。论证层次井然,结构严谨。文章总体采用“总—分—总”结构,且圆合首尾,升华中心。重章叠句,不仅构成了文章结构,而且丰盈了文章内容,提升了文章厚度。语言华美,文采斐然,读之朗朗上口,富有韵律感。
选文二
涵养人生的诗意,让生活更加美好
李兆清
印象中,对诗词更为熟悉的应该是文科生。然而,《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的冠亚军得主竟然是工科生,这让人不得不惊叹诗词的魅力。谁说工科生一定古板?事实上,工科生也可以吟诵古典诗词,可以领略古典诗词风花雪月的浪漫。为生活增添诗意,并非文科生的专利。所有国人都可以徜徉于诗词的天地,涵养人生的诗意。
涵养人生的诗意,让生活更加美好。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美好生活需要自然包括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一个人,如果没有精神文化生活,就会感到生活空洞、乏味,就会感到空虚、无聊、寂寞。如果有了精神文化生活,能够感受到一些诗意,就会觉得生活充满生机、充满希望、非常美好。生活,除了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让生活更加美好,国人应当增强主人翁意识,从我做起,涵养人生的诗意。
涵养人生的诗意,要从古典诗词中汲取养分。古典诗词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王勃、王昌龄、苏轼、李清照、辛弃疾、文天祥,中国古代有很多的诗词大家。他们的诗词或是婉约,或是豪放,展现了他们充沛的情感,展现了他们丰富的精神世界。这些诗词有着穿越时空的魅力。“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读起来朗朗上口,仔细读还能品出很多味道,这就是古典诗词独特的地方。
涵养人生的诗意,增强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增强文化自信,我们要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古典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承载着古人的喜怒哀乐,承载着古人的家国情怀,是非常珍贵的精神文化遗产。认真学习古典诗词,不光能传承传统文化,也能涵养人生的诗意。当你的生活陷入困境时,不妨想想苏轼的人生遭遇。苏轼被流放孤岛,依然能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感受生活的无限美好。今天的我们还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儿呢?
全体国人都应当阅读诗词,涵养人生的诗意。无论生活多忙,都不要改变对诗和远方的向往,都应静下心来阅读诗词、感悟诗词、涵养诗意,努力让生活更加美好!
(选自“中公教育网”,有删改)
含英咀华
文本先从现实生活的角度,说理论证涵养人生的诗意的意义;接着从古典诗词、文化自信的角度,举例论证如何涵养人生的诗意。首尾照应,中心突出。作者开始点明“涵养人生的诗意”与“生活”的关系,接着论述两者的关系,最后,结尾再次点题并发出呼吁。
探究任务
【文本呈现】
他们一齐扎到江里。江水清凉又温柔,轻轻地托起赤条条的两个少年,他们身边忽开忽谢着一漂亮的水花。
赤条条的少年们爬上岸,一个白皙,一个黝黑。他们的头发湿漉漉的,情绪倒比天空还晴朗。
白皙的少年刚要讲几句话,黝黑的少年却竖起食指制止了,他耳语道:“莫作声。快看。”
“什么?”
“那边”
“咿呀!”
在那边,白皙的少年看见了两只水鸟。雪白雪白的两只水鸟,在绿生生的水草边,轻轻梳理那耀目的羽毛,美丽,安详,自由自在。
它们是什么时候落下来的呢?
白皙的少年想:要是把弹弓带过江来,多好!然而又立即自行打消了这“法西斯主义”的念头。那美丽、和平、自由的生命,征服了他,他连气也不敢大声地喘了。
四野好静,唯江水与岸呢呢喃喃。软泥上,硬壳的甲虫在爬动,闪闪发亮。水草的绿与水鸟的白教人感动。
(选自何立伟《白色鸟》,有删改)
思想探究
这一片段借“白色鸟”传达自己的理想。“白色鸟”既可象征两个少年,又可象征人的童年,还可象征童年的童真无邪;两个少年的生活正如那对“白色鸟”,友爱,安静,自由自在。这两只鸟就是生活中的诗意,引发读者思考,歌颂了美丽、纯真的自然与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