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传谣言的女孩
2023-09-14雷园媛
雷园媛
一、等在教室门口的小欣
小欣(化名),七年级女生,性格温和,稍腼腆,成绩优异,家庭和谐,有个姐姐。一次隔壁班心理课结束后,她等在教室门口,问我如何预约心理辅导。我问她怎么了?她低着头哽咽地说同学传她的谣言,说她娇气,导致她交不到朋友。班主任处理过,但效果不理想。她很难过,上课听不进去,总是想哭,想回家,想念小学同学。
二、咨询师眼中的小欣
小欣的问题是由现实情景引发的一般心理问题。来到新环境、新集体,小欣渴望被新同学接纳和喜欢,结交新朋友。但是,小欣被新同学传谣言,遭受语言暴力,甚至被刻意孤立,遭遇同伴交往危机。她内心极度不安,感到压力很大,难以自我调节,若得不到及时疏导容易造成心理创伤。小欣求助意愿强,她在事件发生后主动与室友沟通,告知班主任,寻求心理老师帮助。我们可以看到,小欣是一个内心比较强大的学生,困境对她来说只是暂时的。
根据小欣的咨询目标“向我道歉,真诚交朋友,有问题当面沟通”,我与小欣商讨出个体辅导与团体辅导相结合的咨询方案:通过个体辅导,疏导情绪、分析问题、重建认知;通过团体辅导,引导班里同学“不信谣、不传谣”,学会正确沟通。
三、个体辅导解心结
个体辅导在良好的咨访关系中进展顺利。由于小欣在去咨询室的路上一直哭诉,我通过共情、倾听、积极关注等技术让她感受到我对她的支持与理解,引导她宣泄情绪,肯定她积极寻找解决办法的行为。咨询中,我主要运用具体化、开放式提问、积极关注等技术了解小欣被传谣言的缘由,肯定她主动找室友解释的行为。通过引导,小欣表达了对传谣言的同学的看法。我从中找到了小欣的不合理信念:我对别人好,别人就应该对我好。我帮助小欣重建认知:我对别人好,就是对自己好,这是我自己的选择,但我无法要求别人选择对我好。接着,我通过“例外问句”询问小欣身边有没有比较友善的同学,这些同学有没有参与传谣言。小欣思考了片刻回答说:“有几位同学安慰过我,叫我不要理她们,有些同学根本不关心这件事。”由此,我引导小欣认识到面对同样的事情,每个人会有不同的选择,不是所有人都讨厌自己。随后,我与小欣探讨她为摆脱困境做过哪些努力及效果,并运用积极关注技术及时给予小欣正面反馈,增强了小欣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四、团体辅导促成长
1.第1次团体辅导:谣言从何而来
小欣主动报名参加学校运动会田径项目:女子800 米,希望为班级争荣誉。比赛时,一直跑在最前面的小欣在最后半圈时摔倒了,她哭着坚持跑完,但是只取得了最后一名的成绩。班里同学很不高兴,有些同学认为她自不量力,还爱表现,输了比赛还好意思哭,给她取绰号“娇气包”。从那以后,小欣每次主动帮助同学时都被拒绝,甚至被挤兑:“你这么脆弱,还是算了。”她为此很委屈,不明白自己哪里娇气。渐渐地,同学们开始刻意与她保持距离,看见她就摆出不友好的表情,经常在背后指指点点。我询问小欣是谁最先传她“娇气”的谣言,她回忆是她的“好朋友”小勤(化名)最先告诉她其他同学说她娇气。后来,小欣才知道“好朋友”小勤才是“始作俑者”,她很难过。针对小欣的谣言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涉及的学生越来越多。由于个体辅导的作用有限,想要解决小欣的问题,还需要通过团体辅导引导班里学生不信谣、不传谣。
第1 次团体辅导课上,我通过“传声筒”游戏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谣言产生的过程,理解谣言带来的危害。我给学生介绍沟通中的“漏斗效应”,让学生理解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会出错,列举生活中的例子,告诉学生不做谣言的制造者和推手。最后,我告诉学生,知错能改是一个人智慧且成熟的表现。活动结束时,部分学生主动站起来跟小欣道歉。
2.第2次团体辅导:我会沟通
一次个体辅导加一次团体辅导基本解决了小欣的问题。为了巩固辅导效果,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沟通方式,我设计了第2 次团体辅导活动课《我会沟通》。
课上,我通过“撕纸”游戏,引导全班学生在尝试撕出一样图形的过程中体验有效沟通的四要素,即换位思考、表达精准、认真倾听和积极反馈。为加深学生对“有效沟通四要素”的理解与运用,我请学生写一则通知。在练习的过程中,学生先独立书写通知,写完后同桌之间相互修改。随后,我带着学生一起写,帮助学生逐渐掌握有效沟通的诀窍。
五、咨询反思
同伴关系适应是新生入学适应的重要部分,和谐的同伴关系有助于学生在学业、情绪、行为等方面的适应。七年级新生希望在新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渴望被同伴接纳和喜爱,与同伴建立相对稳定和谐的关系,体验归属感。为此,教师应及时发现学生的同伴交往问题,进行有效的干预和引导,进而帮助学生快速适应开学。
经过一次个体辅导以及两次团体辅导,小欣的困扰消失了,曾经传谣言的同学在课堂上主动跟她道歉,课下找她一起学习、玩耍。渐渐地,小欣性格变得开朗了,与朋友相处融洽。与此同时,小欣所在班级的氛围也得到了改善,打小报告、背后议论别人的现象减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