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特色资源,文旅融合助力贫困山区实现乡村振兴

2023-09-14

当代旅游 2023年3期
关键词:贫困山区旅游文化

张 华

[内容提要]贫困山区往往风景优美、具有独特的文化底蕴,文化旅游将是贫困山区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一方面,随着中等收入群体的不断扩大和文化旅游消费的持续升级,贫困山区以其独特的文化风情、慢生活体验,日益受到市场关注;另一方面,贫困山区的文化旅游资源大多处于原生态状态,正是其原生态价值,将引领乡村文化旅游在城市同质化旅游竞争中异军突起。贫困山区可通过文化旅游实现乡村振兴,实现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引言

贫困山区在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基础设施等方面都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利用山区优越的生态资源、乡土文化、文化遗存等资源发展文化旅游业,成为乡村振兴的理性选择。贫困山区要依托文化旅游产业,找准自身的优势和特色,紧密围绕乡村振兴战略进行发展,牢牢把握互联网科技和逐渐完善的物流体系给贫困山区的生态文化资源开发带来新机遇。

一 贫困山区发展文化旅游业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一)贫困山区受到地理封闭和文化封闭的双重影响

贫困山区由于受地理环境制约,往往地形复杂,交通不便。这种长期以来的“地理封闭”又造成了缺乏交流而引起的“文化封闭”。在“地理封闭”的影响下,贫困山区往往存在“上学难”“就医难”“行路难”“用电难”等迫切需要解决又难以短期改变的问题。而在“文化封闭”的影响下,贫困山区的部分居民不愿意接受现代化观念,抱着得过且过的思想,有小富即安甚至不富也安的思想观念,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主要障碍。

(二)贫困山区在信息时代面临硬软件两方面的制约

文化旅游业发展对交通通信、服务设施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要求很高,贫困山区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基础设施建设已远远落后于产业发展的需要。能够支撑主要旅游景区开发的公路不仅级别低,而且晴通雨阻现象十分突出。电网建设、光缆通信、移动通信等相对落后。部分建成景区内的服务设施承载能力弱,“吃、住、行、游、购、娱”旅游要素功能不配套,有看的没住的,有观光休闲的没娱乐体验的,难以满足游客的多元化消费需求。

进入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成为发展动力,贫困山区不仅受到传统意义上道路、水电等方面的硬件制约,同时也受到信息、人才等软件方面的制约。许多优质的生态文化资源“养在深山人未识”,当地对自身的资源没有摸清,或者没有进行科学准确的调查而妄自尊大、漫天要价,造成外部的资本难以进入;一些已经开发的景点、特色产品由于产品设计、市场营销力量的缺乏,知名度低、可进入性和流通性差,这些问题成了贫困山区文化旅游开发中的现实写照。

(三)农业要素被外部定价,生产力要素净流出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全国范围内流动的劳动力市场形成,农村生产力要素被城市二产、三产的市场定价,贫困山区传统农业所能增加的收入非常有限,即便是有外部资本进入,符合产业化生产要求并能规范流转的土地占比很低,无法为当地劳动力支付已经在城市第三产业带动下攀升的劳动成本。农业基本生产要素定价权的丧失,导致了贫困山区生产力的净流出。

(四)居住分散无法形成规模效应,文化旅游扶贫难度大

一些贫困山区的居民住在高海拔地区及其他自然灾害容易发生的地区,以目前的技术条件面对这些自然环境十分恶劣的地带,无法完全消除贫困。发展文化旅游或许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但面临的资金缺口压力较大:一是景区景点建设缺资金。许多具有开发潜质的景区景点尚处于未开发的原始状态,建设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开发建设超过了当地的财力,制约了文化旅游发展。二是村民开办乡村旅游的积极性不高。由于开办民宿和农家乐需要投入一定资本,贫困村民没有能力投资,而有能力投资的村民则担心亏本,大多处于观望之中。

二 乡村振兴战略为贫困山区文化旅游发展提供了机遇

(一)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的政策机遇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及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等几个方面为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阐释。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下,乡村振兴战略是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的重大举措,将为贫困山区的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机遇。

(二)中等收入群体的增长为城乡合作互动带来了机遇

随着国内中等收入群体占比的不断攀升,自有资金相对充裕的城市人口已经开始尝试到乡村去投资和创业。率先启动的是在各大城市周边的农家乐、市民农园、生态农园;目前伴随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已经推进到许多山区的民宿、酒店业。城市资金和人才的下乡为贫困山区的发展带来了光明的前景,生态、空气、风景、建筑、人文等资源在文化旅游业的推动下被城市人口重新定价,为贫困山区的资源再认识、再开发找到了新的途径。

(三)“互联网时代”带来的机遇

目前,许多乡村已经使用互联网来积极推动本地化的农业产品和手工艺品的销售、自然文化景观和休闲旅游的宣传,并已经初见成效。未来的乡村发展,更多还需要依靠城乡融合的发展趋势,运用互联网特别是无处不在的移动互联网,让网络覆盖的城乡各阶层居民都能便捷、公平地参与到发展进程中。目前以社区支持农业为代表的“社会化生态农业”发展模式,连接了乡村和城市,已经初步实现了城市市民与贫困山区农民的参与。而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的互联网,在推进文化旅游扶贫,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方面也必然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 文化旅游业对贫困山区乡村振兴的战略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针对贫困山区的特点,贫困山区因地制宜采用文化旅游方式实现乡村振兴,是行之有效的应对之策。文化旅游既实现经济振兴,又是精神文化的传承,是可持续的乡村振兴发展路径。

(一)发挥文化旅游的引擎效应,形成带动山区振兴的主导产业

2016年至2019年,我国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综合贡献率超过了10%,这一比例在传统工业和农业产业化难以规模开展的山区更高。在文化旅游融合的大趋势下,围绕文化旅游调结构、增就业、惠民生已成为许多地区的发展方向,也是未来带动贫困山区实现小康的主导产业。

(二)发挥文化旅游的虹吸效应,形成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内生动力

文化旅游发展能聚集人流、资金流、信息流;文化旅游在哪里发展,人气就在哪里聚集,形成了典型的虹吸效应。文化旅游发展尽管不可能面面俱到,但通过旅游目的地发展,各种文化旅游服务的需求能为周边的居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工作机会,在一定区域内形成人口城镇化的内生动力;同时文化旅游需求可以推动外部资金进入,促进道路、厕所、通信、水电、停车场等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加速城镇化的进程。

(三)发挥文化旅游的窗口效应,推动文化传承和社会开放

文化旅游发展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可以使社会从封闭固守走向开放包容,从愚昧落后走向文明进步。文化旅游作为开放和交流的窗口,能够让多元文化互通互融,在贫困山区中留存的优秀文化遗产,可以在文化旅游要素支撑下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而过去封闭保守的社会形态也会在文化旅游的冲击下被改变。

(四)发挥文化旅游的生态效应,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文化旅游是绿色产业,但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环境污染、文化冲突、收入分配不公等有争议的现象。文化旅游发展过程中必须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经济的发展,将老百姓的福祉放在第一位,“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将生态保护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四 贫困山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路径

借助文化旅游实现贫困山区乡村振兴,需要从完善基础设施、优化投资环境、提升农业发展质量、提升产业附加值、提升劳动力就业能力等方面入手。

(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城市资金下乡和农民返乡创业打好基础

贫困山区要发展文化旅游,首先要保证路、电、水、宽带和移动电话的通畅,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条件。同时,要在规划建设时考虑文化旅游及相关配套功能,对适合开展文化旅游的乡镇、村寨作为旅游目的地来设计打造,将文化元素和旅游功能植入当地建筑设计和空间布局中。围绕贫困山区建设空间有限,建设资金短缺的问题,在规划设计时要将广场、厕所、医疗等公共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进行共建共享,按照文化旅游标准打造的设施既可以避免重复建设,又能显著提升当地公共基础设施的品质。

(二)优化投资环境,为城市资本投资创业打开通道

在中国,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的中等收入群体已经开始了进村下乡的投资创业进程,到乡村休闲度假也成了大城市人群的日常行为。由于城市资本下乡在目前只能采用租赁、流转等方式获取土地、房屋等农村要素,流通问题、契约履行等问题也都影响到城市资本向贫困山区沉淀。所以,贫困山区应以发展中小微企业为主,凭借互联网的优势以小、快、特、精、灵的特点来改造乡村文化旅游设施。

对于改善贫困山区的投资环境,首先要给出针对性的宽松政策,如在税收、土地上进行优惠。其次,在村庄要建立合作社等基层组织,由合作社与投资方对接,用规范的流程办理租赁、流转等事项。最后,要有效利用对口援助地区、行业协会、社会组织等力量进行招商引资。

(三)提升农业发展质量,推动社区支持农业与文化旅游互动发展

由于贫困山区难以开展农业产业化,传统农业也难以为继,利用互联网和物流体系的高速发展,围绕社区支持农业进行突围将是贫困山区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之一。既能让生产者得到更多收益,又能让城市中高收入群体参与到生产过程之中,是广受市场看好的农业生产方式。

贫困山区的社区支持农业发展,同样面临城市周边的同业竞争,要得到城市中产消费者的青睐,应从几个方面入手:第一,以文化旅游带来的高人气和高消费推出当地特有的农产品牌,突出特色、绿色、优质等卖点,在市场上形成口碑。第二,优化流通环节,借助互联网和农村电商体系打通农产品直销城市的市场渠道,降低物流时间和运输成本,实现高效的配送。第三,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与城市消费者建立信任关系,可利用远程监控的摄像头、可溯源的产品包装标识提升农产品的可信度。第四,通过文化旅游的发展与游客和农产品消费者形成互动,在农事体验、水果采摘、休闲观光中向来访者灌输生产理念并建立联系,在城市访客中建立当地社区支持农业可信、优质、安全的印象。

(四)立足资源特色,为文化旅游及相关产品提升附加值

贫困山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往往具备良好的景观资源、生态资源、文化资源,因地制宜进行文化旅游开发,在“食、住、行、游、购、娱”等方面形成配套的产业链条。并且,独特的文化旅游吸引力更是各类产品形成功能联动、自主定价的动力,例如,有旅游文化作为卖点的农副产品和手工艺品也比同类型的产品价格更高。

在开发过程中,特别要注重打造综合性、参与性、服务性强的文化旅游产品,讲好乡土人情故事,开展便于参与的农事活动,用特色农产品打造独特的美食体验,推出有纪念意义、便于馈赠且物美价廉的文化旅游纪念品;结合乡村特有的环境优势打造吸引城市人中长期停留的避暑、康养、科考、研习等文化旅游产品。

(五)加强文化旅游技能培训,提升劳动力的就业能力

山区贫困人口往往缺乏基本技能训练且文化水平不高,要在精准识别的前提下,开展相应的文化旅游服务技能培训,从事与其体能、技能相适应的工作,提升劳动力的就业能力。

第一,要进行“新村民”培训。面对文化旅游带来的城乡交融,乡村的生活、生产方式必然产生变化,要针对绿色环境、文明素质、文化活动等方面进行培训,使村民尽快适应新农村的文明生活方式。第二,进行发展意识培训。通过有理有据的利益分析扭转部分村民长期依赖传统农业,不敢也不愿轻易尝试其他发展方式的固有观念。第三,进行互联网实用技能培训。第四,进行文化旅游业务技能培训。重点对乡村文化旅游财务、营销、厨师、导游、服务等岗位从业人员进行轮训,全面提升其经营服务水平。

五 结语

贫困山区往往风景优美、具有独特的文化底蕴,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独具魅力,在贫困山区推进文化旅游产业的创新升级,不但是因地制宜推进特色城镇化、现代化建设的有效途径,而且是文旅融合助力贫困山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文旅融合发展兼顾了游客与当地居民的需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推动力。文旅融合既承担了发展经济、富民增收的经济功能,同时承担了传承贫困山区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责任。

猜你喜欢

贫困山区旅游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聪明药
滇西贫困山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的满意度现状
谁远谁近?
浅谈水肥一体化技术在北方贫困山区的应用与推广
旅游
山里炊烟暖 孩子笑开颜:“春苗营养厨房”落户宁夏贫困山区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