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能型”家长,怎么做?
2023-09-14郭真礼
编/郭真礼
教育不是给孩子挫败感,而是为孩子寻找优点和进步,以此激励孩子。激发孩子内在的力量,我们要逐渐从“给予型”家长,转变为“赋能型”家长。
俗话说:“一两的关系胜过一吨的教育”。
亲子关系是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道“命题”,它的好坏决定了父母在教育中的力量。而决定亲子关系好坏的关键词就是“沟通”。
它的真谛不是说服,不是言语控制,而是通过语言与孩子建立心与心的连接,用情商化解亲子冲突,让亲子关系做到“无距离”。
让孩子感受父母的“无力感”
在知乎上看到这样一个问题:我批评孩子钢琴作业没练好,孩子怼回来一句“有本事你来啊”,我来不了,咋回她?
其中有一位父亲说,我也遇到过这种问题,我就会回“我就是不会,来不了,你教教我呗。”孩子听完后乖乖做好,微笑着保持自己的骄傲。
教育,并不是靠势力去压倒孩子,适当让孩子彰显自己的能力,它会让教育变得更有“味道”。
父母可以有自己的权威,但也要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无力感”。比如:“我身体不好,工作压力大,你能不能帮帮妈妈?”“妈妈不会这个,你可以教一教我吗?”
父母的这种“求助”并不丢人,而是利用自己“软”的一面直击孩子内心,让他懂得体谅和照顾父母。与父母的强势相比,有时候“以柔克刚”的方式更能进入孩子的内心。
父母要学会“忽视问题”
有一位朋友,最近在亲子阅读上遇到了障碍。她说:陪孩子读书,担心有些书她读不懂看不透,就会在旁边与孩子沟通,给孩子解释。没想到孩子因此不耐烦,连书也不想看了。其实,这就是父母常做的事。担心孩子出错,时不时地为孩子纠正错误。但是,孩子的成长本来就需要“试误”,吸取生活中的教训和经验。父母的纠正会让孩子觉得“我犯了错误,我很失败”,挫败感的滋生让孩子产生抵触心理。
父母要尝试着“忽视问题”,不要盯着孩子的错误,要把“过失”看成是和“成就”同等重要的教育。“用目标引导孩子自己解决问题”是沟通中该保持的原则。
“洋葱提问法”这样提到过:当孩子犯错或者有困难时,先问他五个问题。
你这样做,是想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还有吗?
那你想这样,又是为了实现怎样的目标?
这又是为了什么?
你觉得怎样做才能达到这个目标?
养孩子并不是去改变他们的错误,而是在错误中打开孩子的思维,鼓励孩子自我发展。
让孩子自己想改变,教育才有意义。
连接情感,要“看到”孩子的情绪
父母最怕孩子闹情绪,一旦孩子发脾气,就想阻止;孩子一有情绪,首先臭骂一顿,再让孩子反省;孩子哭闹不止时,劈头盖脸地教训一顿……为什么我们处理孩子的情绪如此急躁?因为很多父母都不懂得“照顾孩子”,总以为“小孩子脾气大一点,收拾一顿就老实了”。
真正成熟的父母,不会只想着去处理孩子的问题,而是先处理孩子的感受。照顾好孩子的感受,父母的道理才会有意义。认同孩子的感受,会让孩子信任父母,此时父母的说教就变得有意义了。
“先同理情绪,再讨论问题”是缓解情绪的良方。当孩子知道你很在乎他的感受时,他就会“信服”你。
善用“同频共振”原理,让孩子自我接纳
面对越来越脆弱的孩子,父母最大的“盾牌”就是好心态。
儿童心理专家田宏杰说,与沮丧一起被压抑的还有无能感和力量感,我们只有帮孩子跨越挫折,他才会获得力量。力量的最佳来源是感同身受,尤其是与孩子“同频共振”,会轻松地把好心态传递给孩子。
两个人在同一个频道上,父母把自身“化危为机”的经历传递给孩子,会给孩子注入最大的能量。
用同样的经历去引导孩子,是给孩子最好的“反挫力”。
父母用“接纳自己”的方式感染孩子,就能让孩子学会接纳和面对。
减少负面评价,学会“观察”孩子
在教育纪录片《生命·成长》中,有一位心理学教授这样说,想找到爱孩子的正确方式,第一步就要学会观察你的孩子。
“观察”即了解孩子,我们的重心是:比如,当孩子考试没考好,很多父母要改变一件事,而不是处理一种情绪。
父母都会给孩子贴上“笨、猪脑子”的标签,这是情绪处理法,会让孩子自卑。
当我们不带任何评判观察植物的姿态、颜色和形态,会深刻体会到它的自然。而在教育中,父母如果不带任何负面评价,就会看清孩子的内在本质。
善用肯定的言辞给孩子“价值”
父母最该做的教育是为孩子“创造价值”。我们要给孩子一种“你本来就很好”的信念,他遇见困难才不会出现胆怯。
在电影《奇迹男孩》中,奥吉因为被霸凌而打了人,校长对他说,虽然殴打同学的行为不能通融,但是,我知道友谊是值得捍卫的;请你继续努力,保持你良善的品质,向你致敬。
校长从奥吉的闪光点中找到他的正面价值和意义,就是一种价值的肯定。教育不是给孩子挫败感,而是为孩子寻找优点和进步,以此激励孩子。
激发孩子内在的力量,我们要逐渐从“给予型”的家长,转变为“赋能型”的家长。赞赏和鼓励会成为孩子最大的“帮手”。
《亲子沟通密码》一书中有一句话:你要相信,你的孩子并不是你的孩子,他其实是你人生的一道光芒。
孩子生下来,就是为了彰显内在的荣光。
父母与孩子的“言心合一”是哺育健康关系的核心,它才能谱写孩子的未来。
父母摘掉有色眼镜,改善固有的刻板印象,对孩子“软”着来;不做孩子成长的“钉子户”,学会用带光的眼睛看孩子;把“心”放大一点,把“距离”缩小一点,为孩子提供心理营养;把语言的艺术用在孩子的成长上,给予孩子希望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