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情境预防理论的实验室保密工作路径选择

2023-09-13杨清华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23年6期
关键词:保密工作保密实验室

许 仪, 杨清华

(中山大学a.保密管理办公室;b.校长办公室,广州 510275)

0 引言

高校实验室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力量。《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规定“保守国家秘密的工作,实行积极防范、突出重点、依法管理的方针”。据此,高校实验室的保密工作首先应以预防为主,从源头上避免和防止失泄密事件的发生,确保国家秘密安全。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正在模糊涉密与非涉密实验室的绝对界限,高校实验室的保密工作形势已发生深刻变化,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考验和挑战。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失泄密风险,筑牢国家安全保密防线,已成为高校实验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的重要任务。

1 情景预防理论

情景预防是指通过对情景因素的分析,从情景的角度探寻情景与犯罪行为发生的关系,采用避免或阻止容易产生犯罪的情景出现或培养阻却情景的方式来预防犯罪[1]。情景预防理论起源于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西方国家的司法预防和社会预防对犯罪反应失败导致犯罪率高居不下,在此情形下,情景预防理论这一全新的预防犯罪模式应运而生。

情境预防理论认为,任何人都可能犯罪,预防犯罪的最好方式就是不给行为人提供犯罪机会;创造出不利于犯罪的物理或者心理上的恶劣条件,加大实施犯罪的难度和风险,增强人们的连带意识和防范意识,减少犯罪风险,就能有效地预防犯罪[2]。该理论着眼于采取先发制人的预防策略和手段,防控犯罪于未发之时,既可阻止犯罪人的犯罪行为,也可打消潜在行为人的犯罪动机,因此自20 世纪80 年代以后流行至今,并且已经发展为囊括25 种手段的5 类策略(见表1),对包括我国在内的治安管理等具有重大影响[2-3],目前已与司法预防、社会预防一起成为国际犯罪学界的三大犯罪预防模式,被广泛应用于预防犯罪之中。

表1 情景预防理论的5 类策略25 种手段

2 当前高校实验室保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作为我国高新科技研究的重要基地,其研发力量占到全国科技力量的1/3 以上,成果涵盖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4]。实验室作为高校科技力量最基本的组成单元,其对我国实现科技强国战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早在2010 年教育部就指出,高校已成为境内外敌对势力和国外情报机构窃密的重要目标,窃密活动不断增多,窃密手段的隐蔽性和技术性不断增强,高校保密工作难度加大[5]。近年来随着高校各级各类实验室承担的国家重大战略、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科研项目的不断增加,失泄密案件发生率也随之呈上升趋势[6-7]。及时梳理高校实验室保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提高高校失泄密防范能力迫在眉睫。

2.1 教育培训针对性、实效性不强,保密意识淡薄

(1)开展保密宣传教育普遍形式单一、内容陈旧。虽然保密宣传教育在高校已实现常态化,但往往仍以传统的单方面灌输式为主,缺乏互动和实践,内容也未能紧跟保密形势变化与时俱进,且对进入不同类别、不同性质的实验室的教师、教辅人员、行政管理人员以及学生等不同群体的宣传教育内容也未作区分。

(2)师生潜意识中仍普遍存在“无密可保”的思想[4,8]。认为实验室只要不承担涉密项目,就是一个普通的教学科研场所,不会涉及国家秘密,对实验室保密工作的重要性、失泄密造成的危害性和失泄密途径的多样性认识不足[8],缺乏保密意识和防护意识。

(3)重业务、轻保密的现象仍然存在。部分实验室人员对保密工作重视不够,缺乏学习保密知识和技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落实保密工作要求上存在消极应付思想[9]。这都对高校实验室营造保密文化氛围、树牢保密安全底线造成了负面影响。

2.2 制度执行不到位,管理机制尚需进一步理顺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虽然近年来各高校在依法治校的思想指导下,已根据上位法基本完成了“学校-院系-实验室”三级的保密规章制度体系建设,但不少实验室仍存在“重制度建设轻执行”等问题[8],有的实验室“为制定制度而制定制度”,所制定的制度缺乏可操作性、难以执行;有的实验室保密规章制度一经制订数年不变、导致与实际情况脱节无法执行,使部分规章制度成为摆设。此外,部分高校的保密管理三级体制尚未理顺,部分高校在院系这一层级尚未能真正发挥作用,大部分实验室的保密工作仍由学校统一组织,且实验室的保密工作也未能与业务工作融合,存在“两张皮”现象[9-10],不利于失泄密风险隐患的排查整治。

2.3 人员构成复杂且流动性大,日常管理难度增加

首先,日常进出实验室的人员类型覆盖教师、学生、行政管理人员、专职科研人员、实验技术人员、其他教辅人员、工勤人员,以及劳务派遣人员、访问学者等众多类型,其人员结构相对其他单位更为复杂。其次,随着实验室的科技支撑能力不断提高,涉密科研项目每年都有新立项或结项,并伴随一批师生员工因此申请成为涉密人员或者办理脱密手续;加上近年来全球人才流动愈加频繁,无可避免地会有一定数量的涉密人员或仍处于脱密期的人员在高校与其他单位之间流动。这些都给高校的保密工作增加了难度,增加了失泄密事件的发生率。

2.4 实验室空间的开放,进一步加大泄密防范难度

在物理空间,高校的开放式办学使实验室所在的校园环境存在开放度高、人员流通量大等特点,而高校涉密事项点多面宽、实验室布局分散[4,9],保密管理难度相对其他单位更大;再加上部分实验室对保密工作投入不足,导致必要的安全防控设备、设施出现故障未能及时修复,或者设备型号落后、防范力度不足,甚至缺失缺位等情况[9-10],进一步加大了失泄密隐患。尤其是受新冠疫情影响,部分实验室人员进出实验室学习工作的周期被打乱,实验室门禁管理出现漏洞的风险持续加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实验室原有的防控能力。在虚拟空间,高校实验室的信息化程度普遍较高,但师生员工的网络保密安全意识普遍不高、网络防范技术手段大多不强,计算机被监控、敏感信息被截获的报道屡有发生[10],网络失泄密成为近年来高校失泄密案件发生的主要形式[8]。

3 情景预防理论在实验室保密工作中应用

情境预防理论在不对社会制度、司法制度、生活环境进行大幅度变革的情况下就能取得实效,是一种有魅力的犯罪学说[3]。因此,国内犯罪学界近年来也将该理论作为实施其他犯罪预防措施的参考,将其应用从原来的刑事犯罪预防拓展到腐败预防[11-14]、校园犯罪预防[15-17]、社区治理等领域[18-19]。通过对高校实验室保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的梳理可知,实验室失泄密事件的发生条件,是在特定的情境下发生。例如,实验室人员保密意识和常识相对淡薄的人文环境、较落后的网络安全防护环境、开放且防护缺失的空间环境等。因此,应用情景预防理论,寻找影响这些环境特征的因素并进行系统的调整、改造、管控,有望最大限度地阻断高校实验室失泄密事件的发生条件,减少失泄密事件发生,确保国家秘密安全。

3.1 加强“三防”措施

(1)强化物防措施。实践证明,从物理环境入手,清除犯罪盲区可极大地压缩违法犯罪人员的机会主义心理空间。在为实验室配备电子门禁等身份认证系统基础上,如确定为保密要害部位的还应按规定配齐“三铁一器”,按规定购置并启用涉密计算机、涉密打印机、涉密复印机、涉密扫描仪以及视频干扰仪、红黑电源等电子设备,并确保有关安全设施、设备符合标准且正常运行。此外,还应按实际需要,配备手机屏蔽柜、移动通信干扰器等,对进入涉密实验室的人员携带手机、电子手环等潜在失泄密工具进行控制。

(2)织密人防体系。①落实实验室值班值守制度和巡查制度,指定专人负责实验室的安全值守,并严格按要求定期回看有关监控录像,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和问题并及时处置;②组织定期保密宣传教育和保密常识、保密技能培训,提高实验室人员的保密意识和安全防范意识;③在学校保密、网络信息、科研、安全等部门指导下,组织实验室全体人员开展应急演练,提升不同失泄密危机下的应急响应水平和实战能力。

(3)加强技防手段。通过科技赋能,加强实验室技防建设。①根据防护要求和标准,在相关出入口安装视频监控装置、出入口控制装置,在内部安装入侵探测装置,在周边安装电子巡查装置等安防设备,做好定期检测和维护,防止故障发生。②根据科技发展和形势变化,及时更新升级物防技防设施设备,加快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实验室建设管理的融合,为实验室保密安全提供全生命周期防护。

3.2 加强责任制落实

(1)落实保密工作责任制。实验室保密安全涉及人员较多、责任链条较长,需确保任一个环节均做到万无一失。实验室可以与其各类成员分别签订保密责任书,明确其应履行的保密责任,进一步落实实验室人员的安全责任感、提高防范意识,将保密安全责任落实到各个环节、各个岗位,确保无缝衔接、不留死角。

(2)加大失泄密事件的惩处力度。在现行机制下,高校主动公开和上报失泄密事件会对其发展产生一系列不良影响,因此在发现失泄密事件后,高校多选择内部低调处理,导致无法起到广泛的警示作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破窗效应”。因此,高校对于失泄密事件不但要严惩不贷,更要在一定范围内开展通报警示教育,以达到震慑违法犯罪人员的目的。同时,上级主管部门应考虑建立有关机制,给予高校一定空间,引导和鼓励高校规范惩处失泄密事件。

(3)组织保密工作评先评优。目前各高校均有开展保密评先评优工作。评先评优不仅带来荣誉和自豪感,更能发挥激励作用,引导师生员工进一步做好保密工作。因此,要真正发挥评优评先的作用,不能变成形式主义,搞论资排辈或轮流分配;也不能变成“平均主义”,考虑不同学科、级别,涉密与非涉密实验室之间的均衡。要真正让保密工作做得好的实验室脱颖而出,督促后进的实验室自觉主动向先进学习,才能共同筑牢高校的保密工作防线。

3.3 加强评估检查

(1)健全保密监督检查机制。①通过保密工作自查自评,按照上级和学校对保密工作制度建设的要求,对照标准、结合实验室实际,全面梳理实验室的保密制度,及时做好实验室保密制度的“废改立”工作,补齐制度建设短板、建立保密工作规范。②强化制度执行的监督检查。保密制度的形同虚设是许多失泄密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要强化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落实实验室自查、院系检查、学校抽查的制度执行监督机制;同时注意发挥师生的日常监督作用,积极为他们创造能够监督、方便监督的条件。③要建立健全保密制度执行问责机制,对执行制度不力的实验室必须追究责任。

(2)扩大保密风险评估和保密检查覆盖面。犯罪之所以存在,不是因为存在试图犯罪的人,而是因为存在着易于实施犯罪的环境或机会,容易引诱人的恶性外化[20]。及时处理这些隐患,将增大违法犯罪人员的犯罪风险,从而降低犯罪率。高校应探索将保密风险评估和保密检查的覆盖面逐步拓展至全部类型的实验室。例如,对实验室的科研、仪器设备及信息系统等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进行分析评价,识别风险点并通过优化、补充现有业务流程和管理制度、调整资源投入等相应措施,将风险管控落实到风险点[21];参照保密管理要求,将数据安全、网络安全、“三防”建设情况等纳入实验室年度安全检查,对存在明显保密风险隐患的实验室,要落实限期整改;实行“黑名单”制度,对多次检查仍存在保密风险的实验室,除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通报批评外,限制其成员在项目申报、评优评先等方面的资格,直到其完成整改工作并通过保密部门验收。对一些特定领域、特定性质或达到一定级别的实验室,在实验室建成运行后除了开展定期保密检查外,还应进行飞行检查。

(3)对新建实验室设置保密评估门槛。高校实验室失泄密事件之所以发生,部分原因在于在实验室建设论证过程中未设置相应的保密门槛,缺失实验室保密评估环节。在当前国际科研领域窃密与反窃密斗争愈发激烈的情形下,对建设特定领域、特定性质或达到一定级别的实验室设置一定的保密门槛是大势所趋。高校应结合科研发展趋势和实际形势,探索对特定研究领域、一定级别以上实验室设置保密准入门槛,构建由科研部门、保密部门、安全部门共同参与的实验室建设联合评估审查机制,进一步强化对实验室保密工作的刚性约束,从源头上提升实验室的保密工作水平。

(4)发挥非正式监控作用。尽管保密检查具有一定效果,但也存在监管失灵的现象。因此,在开展保密检查的基础上,还应充分发挥师生员工的力量,对实验室的保密工作进行日常监督。高校实验室多分散在各院系大楼内,由于地理位置分散,学校日常难以设定专人开展保密工作监督。发挥师生监督力量,尤其实验室分散的现状下,可帮助学校实现随时随地监督,能较大地降低违法犯罪人员的窃密风险。并且,随着师生保密意识的提高,其参与实验室日常保密工作监督、为实验室、院系以及学校保密工作建言献策等的能力也将不断提高,可逐步成为学校保密工作日常监督力量的中流砥柱。

3.4 加强保密宣教

(1)开展普法宣传,明确保密法律法规及有关规章制度。高校科研泄密事件屡有发生的部分原因就是一些高校的涉密科研人员对保密工作重视不足,对有关的保密规章制度缺乏必要的了解,最终导致失泄密事件发生。因此,增强实验室人员保密法治意识是关键所在。在学校保密、宣传部门对保密法律法规开展常规宣传教育的基础上,实验室还要对其成员进行定期、强制性、全覆盖的普法宣传教育,尤其要结合实验室实际,加大对与实验室日常业务密切相关的保密法律法规及有关规章制度、办事流程的宣讲,告知哪些行为是违法违规、禁止的,确保实验室人员对保密工作做到知法、懂法和守法,避免其为失泄密行为找借口。

(2)增强保密意识和保密常识。社会心理学的认知一致论强调,人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个体的行为,且为避免认知失调造成不适,人总是倾向于改变自己的行为,使行为与认知保持一致。尽管监督检查能对防范失泄密事件发生起到一定作用,但要真正杜绝失泄密行为,还要靠师生员工个人自觉遵守保密法律法规,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自觉维护国家秘密安全。实验室及其所在院系和学校应共同努力,通过建立健全保密工作责任制、保密教育培训体系等有效措施,不断增强师生员工的保密意识和保密常识。例如,校、院系、实验室三级均定期举行保密工作例会,通报近期保密警示案例、保密提醒情况,研讨一定期限内的保密工作;建立实验室保密考核准入制度,规定各类人员进入实验室前均必须参加保密教育培训,通过考核后方可进入实验室学习和工作等。

(3)营造良好保密文化氛围。在现实生活中,个体的行为决策会受到群体及其他个体行为的直接影响[22]。实验室人员众多,可在实验室营造良好的保密文化氛围,发挥正向同伴效、降低实施失泄密行为的冲动和诱惑。例如,常态化开展保密宣传教育、参观保密实训基地提升保密技能、将保密工作融入实验室业务工作、在实验室及其所在楼栋内张贴激励性或积极的保密宣传海报等,使实验室成员在开展工作时潜意识倾向于遵守保密管理要求,从而降低失泄密风险。

3.5 加强工作支持

(1)优化工作流程、明确工作指引。人类是有限理性的,在有限理性机制引导下,人类理性第一层次的作用是搜索有用的信息,其二是寻求满意解[23]。因此,当保密工作程序复杂或耗时漫长时,师生可能会产生不满情绪进而通过其认为的更简单的处理方式去“寻求满意解”,例如涉密人员因发表论文的审批程序烦琐而不履行有关审批审查程序等。在确保国家秘密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优化工作流程、简化审批程序,结合实验室实际为师生提供明确、清晰的工作指引,是解决此类问题的最有效方法。

(2)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信息化时代,网络已成为高校实验室失泄密的主渠道。除去实验室人员保密意识不强等主观因素外,客观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①由于实验室有关仪器设备未安装必要的安全防护系统,或虽然安装了但却不正常启用,导致存在安全漏洞进而引发失泄密事件;②实验室有关仪器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由于不可预知原因导致安全防护系统失效,从而引发失泄密事件。高校可采取相关措施为有关实验室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①通过学校集中采购的形式,购买一批使用率高的安全防护系统使用权,供各实验室免费安装使用;②加大对实验室在保密安全尤其是网络安全方面的技术和人力支持。通常实验室的失泄密风险并非是其玩忽懈怠、麻痹大意造成,而是由于实验室人员的技术水平有限,无法处理甚至未能及时发现安全防护系统故障。如果高校为实验室提供定期或不定期的技术培训,甚至定期安排技术人员对特定领域、特定性质或达到一定级别的实验室中具有潜在风险的仪器设备进行定期巡检,可有效降低实验室失泄密事件发生的概率。

4 结语

保密工作是一项基础性、长期性、系统性的工作。我们正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前进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高校实验室也必将面临境外间谍机关和各种敌对势力越来越多的渗透窃密活动,如不能防患于未然,将极易发生失泄密事件,影响国家安全和人民利益。高校实验室保密工作的情境预防,符合“保守国家秘密的工作,实行积极防范、突出重点、依法管理的方针”,也为进一步预防高校实验室失泄密事件提供了新思路。

猜你喜欢

保密工作保密实验室
多措并举筑牢安全保密防线
《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征稿函
夯实保密管理基础,提升保密工作水平的路径探索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探索保密工作信息化路径
浅谈信息化条件下的地理信息保密工作
论中国共产党的保密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