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市农业文化遗产分布特征及价值研究
2023-09-13顾兴国王莉冯燕萍楼黎静
顾兴国,王莉,冯燕萍,楼黎静
(1.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农村发展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21;2.农业农村部创意农业重点实验室,浙江 杭州 310021;3.湖州市农业科技发展中心,浙江 湖州 313002;4.湖州市农业农村局,浙江 湖州 313099;5.湖州南太湖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浙江 湖州 313017)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开展农业文化遗产普查与保护,当年原农业部与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就分别组织开展了全国农业文化遗产普查和北京市农业文化遗产普查[1-2]。除此以外,其他区域性普查多以省或者流域为单位,例如江苏省、湖南省、浙江省、福建省以及澜沧江流域等[3-7],极少有省级以下单位组织实施专业的农业文化遗产普查工作。2022年7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的贺信中,提出了“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责任”的使命任务,强调“坚持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的科学方法,而普查是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保护、传承与利用的基础性工作。湖州市在已有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与申报工作的基础上,又扎实推进农业文化遗产普查工作,为浙江省深化开展农业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提供了示范样本。
1 湖州市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与普查进展
2005年,联合国粮农组织正式启动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2012年,我国农业农村部开始认定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为推进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湖州市有关区县积极发掘,现已成功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1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3项。通过探索和研究,还形成了以政府、专家、企业、农民、社会组织等多方参与的保护管理体系,有关工作和研究成果走在全国前列。
2020—2022年,为准确掌握全市农业文化遗产资源情况,进一步推进农业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由湖州市农业农村局组织实施,先后通过技术培训、信息填报、审核反馈、补充调研、专家咨询等工作流程,在全省率先开展市级农业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工作,建立了浙江省首个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库。此次普查的对象分为系统性农业文化遗产和要素类农业文化遗产,要素类农业文化遗产是可能构成系统性农业文化遗产的关键要素,包括遗址类、文献类、特产类、物种类、景观类、聚落类、民俗类、技术类、工具类、工程类,这些资源的调查能够为系统性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提供重要线索。
通过各区县填报和专家补充,共发掘出要素类农业文化遗产124项,其中吴兴区14项、南浔区32项、德清县27项、长兴县32项、安吉县19项。要素类农业文化遗产分布最多的区域为南浔区和长兴县,而长兴县的资源类型最为丰富,包括8个类型。在各种要素类农业文化遗产中,遗址类11项、特产类25项、物种类4项、景观类3项、聚落类29项、民俗类20项、技术类25项、工具类4项、工程类3项。其中聚落类最多,所占比例达23%,其次是特产类(20%)、技术类(20%)和民俗类(16%)。
基于要素类农业文化遗产调查,并结合各个区县相关填报,共发掘出系统性农业文化遗产12项,其中吴兴区2项、南浔区2项、德清县3项、长兴县3项、安吉县2项(表1)。从认定情况上看,这些系统性农业文化遗产包括: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浙江德清淡水珍珠传统养殖与利用系统”“浙江安吉竹文化系统”,省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资源“浙江吴兴溇港圩田农业系统”“浙江南浔湖羊养殖系统”“浙江长兴顾渚山林-茶复合系统”,以及其他6项待认定农业文化遗产资源。这些农业文化遗产承载着湖州劳动先民的农耕智慧,是打造新时代江南农耕文化“展示窗口”的重要基础,对于推进“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实干争先主题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2 湖州市农业文化遗产分布特征
2.1 空间分布特征
农业文化遗产是人类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发展中创造并传承的独特农业生产系统,因此,地形地貌、气候调节等本底自然环境对农业文化遗产的形成与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湖州位于太湖南岸,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西部多山地丘陵,东部为平原水网,总体上“五山一水四分田”,所发掘的农业文化遗产按地形分布情况与这一比例基本相符(图1)。其中,位于西部丘陵地区的系统性农业文化遗产有5项,位于东部平原地区的有6项,还有1项位于中部连接地带。在古代,东部平原水网原来多为滨湖低洼湿地,先民通过水利工程建设,变洼地为良田、鱼塘,所形成的农业文化遗产皆为对水土环境创造性开发的农耕智慧结晶。
2.2 历史分布特征
湖州具有7 000多年的农耕历史,在这一过程中多个朝代都有农业文化遗产的形成。据统计,起源于宋代之前的农业文化遗产有6项,分别为史前时期1项、春秋战国时期1项、晋代1项、南北朝2项,而起源于宋代的农业文化遗产数量最多,有6项(图2)。可见,湖州市农业文化遗产的起源朝代主要集中于宋代。宋室南迁以后,为湖州带来大量的人口和北方农业技术、品种,推动了一些新的传统生态农业模式的形成,尤其是湖羊的引进和培育,为吴兴区、南浔区、长兴县等相关农业文化遗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图2 不同起源朝代农业文化遗产数量分布
2.3 产业分布特征
农业文化遗产产业分布特征既与自然环境有关,又受人文历史的影响。一方面,山地、丘陵、平原、湿地等多种地形为不同产业类型农业文化遗产的形成提供了前提,目前湖州市已发掘的农业文化遗产涉及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图3),产业类型齐全;另一方面,湖州劳动人民在相同地理环境下,根据需要构建不同类型的农业生产模式,并通过多种生产模式的组合,来提高综合效益,形成了多个产业复合型农业文化遗产。总体来看,在不同产业类型农业文化遗产中,复合型农业文化遗产有4项,比重最大(占比1/3),表明湖州先民非常注重精耕细作,是传统集约农业经营的样板地。
图3 不同产业类型农业文化遗产数量分布
3 湖州市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分析
3.1 历史与文化价值
根据文化遗址、历史文献等证明,“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中的蚕桑丝织技艺具有4 700多年历史,被誉为“世界丝绸之源”,其池塘养鱼技术被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养鱼的著作《陶朱公养鱼经》所记载,是世界淡水鱼文化的发源地;“浙江德清淡水珍珠传统养殖与利用系统”中的珍珠养殖技术具有800多年的历史,被称为“世界珍珠之源”。陆羽(公元733—804年)在湖州完成了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的茶叶专著《茶经》,其中记载了“浙江长兴顾渚山林-茶复合系统”“浙江德清莫干黄芽茶文化系统”“浙江安吉白茶文化系统”等的茶叶生产加工情况,证明湖州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由此可见,湖州不仅是江南地区农耕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还是我国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资源集聚区,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
3.2 生态与科技价值
农业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农耕智慧的重要载体。在古代,湖州隶属古菱湖湖群,劳动先民通过大规模建设“横塘纵溇(港)”工程来实现水土的分离,为种稻、种桑、养蚕、养鱼、养羊等农业生产提供了前提,逐步形成了“浙江吴兴溇港圩田农业系统”,同时为桑基鱼塘、珍珠养殖、湖羊养殖等相关农业文化遗产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尤其是“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充分发挥生物间“循环利用”和“互利共生”的生态关系,构建了“塘基种桑、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的立体生态种养模式,为当代发展循环农业提供了智慧借鉴。在部分山区,“竹”与“茶”的复合生产充分利用了光、热、水等自然资源,古银杏的养护利用,不仅带动了当地农民就业增收,更为世界地质演化研究提供重要证据。湖州农业文化遗产处处展现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当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形成的重要源泉。
3.3 经济与社会价值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湖州已发掘的12项系统性农业文化遗产的主要农业全产业链经济总产值达314亿元,其中不包括部分相关农业产值,例如长兴县的竹产业产值,已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系统,通过品牌宣传和培育,进一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带动农民就业增收。例如荻港村借助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开发“湖州桑基塘鱼”生态产品、发展鱼桑文化研学旅行、创新“陈家菜”非遗技艺、举办“鱼文化”民俗活动等,实现人均创收4.02万元。此外,要素类农业文化遗产民俗信仰、村规民约等,具有较强的教化和社区管理功能,通过约定俗成的管理制度建立一种“礼治秩序”,促进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合理分配,保证当地的长期稳定,对于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较高价值。
4 关于加强保护利用打造新时代江南农耕文化展示窗口的政策建议
4.1 规划先行,启动编制《湖州市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规划》
基于农业文化遗产资源普查结果,总结湖州市近10年工作成效和当前发展需求,邀请相关知名专家学者,启动编制《湖州市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规划》,争取尽早发布全国首个区域性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规划。在规划内容上,以“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为主要遵循,处理好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明确保护对象、保护区域、保护主体、保护措施以及发展目标、发展区域、发展路径、发展措施等。在规划衔接上,依据市“十四五”规划及有关行业部门规划进行系统谋划,与土地利用、产业发展、乡村旅游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相关规划有机衔接,同时参考各个遗产的保护与发展规划做好整体布局。通过科学规划、整体推进,确保湖州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持续走在全国前列。
4.2 项目申报,积极培育各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预备项目
湖州在国内最早提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区县申报全覆盖”,但目前吴兴区、长兴县仍未有省级以上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一是全力支持入选我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浙江德清淡水珍珠传统养殖与利用系统”加速开展申报工作,系统修复遗产地传统农耕遗迹,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编写完善申报文本;支持“浙江安吉竹文化系统”启动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填补我国竹文化类型遗产空白。二是加快推进省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资源“浙江吴兴溇港圩田农业系统”“浙江长兴顾渚山林-茶复合系统”“浙江南浔湖羊养殖系统”申报第七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按照有关要求,完成申报材料和前期准备工作。三是结合省农业农村厅开展省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名录认定的工作计划,提前部署新发掘出的其他6项系统性农业文化遗产负责部门做好申报准备。
4.3 品牌建设,打造宣传具有湖州辨识度的农耕文化标识
制定完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标识使用管理办法,明确使用主体、使用范围、使用期限等,推动农业文化遗产品牌的规范化建设。支持相关农业企业、社会组织、专业合作社等利用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品牌,鼓励相关农产品、农副产品申报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等认证,扩大品牌效应,提高遗产地知名度[8]。深挖湖州乡土文化特色,充分发挥蚕桑之源、鱼文化之源、珍珠之源、茶文化之源等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打造以江南农耕为主题的文化标识体系。支持演艺、影视、出版、动漫等与农耕文化旅游融合,衍生文化旅游新业态新产品。搭建江南农耕文化交流平台,在有关国际性会议、展会活动中,增加湖州江南农耕文化元素,培育品牌交流项目,开展国际、国内城市间文化和旅游交流活动,向国内外讲好具有湖州辨识度的农耕故事。
4.4 文旅融合,加快建设江南农耕文化主题研学营地及旅行路线
2022年11月初,农业农村部、共青团、全国少工委联合公布了首批农耕文化实践营地,其中湖州桑基鱼塘农耕文化实践营地上榜,可见国家对传承弘扬中华农耕文化的重视程度。一方面,各个农业文化遗产地充分挖掘传统农耕文化资源,开发适应周边学校学生需求的农耕文化研学课程体系,开展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和大学耕读教育活动,积极申报国家农耕文化实践营地。另一方面,突出“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浙江德清淡水珍珠传统养殖与利用系统”“浙江安吉竹文化系统”“浙江长兴顾渚山林-茶复合系统”“浙江吴兴溇港圩田农业系统”“浙江南浔湖羊养殖系统”等文化特色,发挥蚕桑文化、鱼文化、珍珠文化、竹文化、茶文化、溇港文化、湖羊文化等资源优势,串点成线,联合打造湖州江南农耕文化主题研学旅行路线,提升区域文化影响力。
4.5 政策保障,提升资金、土地、技术、人才等方面支持力度
坚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核心精神,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高效生态农业强市结合起来,与和美乡村建设结合起来、与农业农村共同富裕结合起来。一是加强资金保障,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经费纳入市县两级财政预算,建立“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实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生态与文化补偿[8-9]。二是加强用地保障,统筹城乡用地指标,保持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范围内的农业用地情况,不得改作他用。三是加强技术保障,继续加强与相关高校、科研单位合作,鼓励遗产地成立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院士工作站、专家工作站、博士工作站等,发挥多学科多领域专家在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与保护利用、申报、规划等方面的支撑作用。四是加强人才保障,开展农业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工作,培养直接从事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相关的农业生产从业者,逐步实现农业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队伍的稳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