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古诗组合教学的策略探讨

2023-09-13江苏省太仓市荣文小学

小学教学研究 2023年23期
关键词:组诗爱国古诗

江苏省太仓市荣文小学 王 永

江苏省太仓市经贸小学 王晓春

古诗教学的核心在于“悟”,即领悟诗意、感悟情感。“悟”,是学习古诗行文手法的要点,是吟诵的前提,是沟通读者与诗人内心的桥梁。古诗文语言精练,如果学生仅仅就一首古诗而开展熟读精思,往往难以达到水到渠成的境界。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研究,总结了一套古诗组合教学的策略,为学生提供了深入领悟古诗意蕴的“脚手架”。

所谓“古诗组合教学”,指以教材中的古诗为引导,将与其相关联的诗句、篇章引入教学,作为辅助理解教材文本的资源,将传统意义上仅仅借助诗人资料、历史背景来进行浅显狭隘的“悟”,转变为引用相关诗句、丰富古诗意象来开展的丰富深刻的“悟”,从而丰富学生的古诗积累,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笔者现将古诗组合教学的策略介绍如下:

一、“串”——为深入体悟诗情提供注脚

诗歌的创作源于生活。在理解诗意、体验情感的过程中,诗人生活的背景是重要的辅助。如黄巢的《不第后赋菊》源于际遇背景;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基于生活和时代背景等。

创作背景,是诗人创作诗歌的缘起,更是读懂诗歌的敲门砖。因此,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把相似、相同背景的古诗进行组合教学,就可以帮助学生轻松地解锁诗歌主题和思想情感的密码。

以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一课的教学为例。单元的人文主题为爱国情怀,语文要素为“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三首古诗分别为《示儿》《题临安邸》和《己亥杂诗》。对于三首古诗所表达的情感,学生必须借助当时的历史背景等资料才能够理解。教师把相同历史背景下的古诗作为教学资源引入,进行组合教学,既能够实现“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学习要求,也能够帮助学生实现古诗的积累。

片段1:

师:皇帝一路南逃。假如你是当时的百姓,想对皇帝说什么?

生:你逃走了,我们可怎么活!

师:假如你是陆游,想对皇帝说什么?

生:我们打回去。

师:打不过怎么办?

生:打死也不把国土让给敌人。

师:当时确实有人这样说。(出示《夏日绝句》)

师:项羽宁死不肯过江。皇帝你就不能向他学习一下吗?因此,“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除了伤心,还包含什么?

生:悲愤!

片段2:

师:陆游只会用诗歌爱国吗?如果有机会,他最希望做什么人?

生:他应该最想做将军。

师:对,这是有证据的。(出示《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师:窗外的风雨声,在陆游听来,是战鼓在擂、战旗在飘,在梦中,都想着金戈铁马、守土复疆。他的这个愿望实现了吗?

生:没有。

师:因此,“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有伤心悲愤,还有什么?

生:遗憾。

片段3:

师:陆游的心愿是“北定中原”,皇帝和他的想法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有什么证据?读《题临安邸》想一想。

师:皇帝过着什么样的日子?

生:醉生梦死。

师:他和陆游一样,想“北定中原”?

生:不想。

师:北方的百姓过的是什么日子?(出示《淮村兵后》)结合注释读一读,想一想,他们盼望什么。

生:他们过着无家可归的生活,最盼望皇帝的军队能够打回来。

师:这正是陆游的心愿——“北定中原”。(出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他们的心愿实现了吗?

生:泪水哭干了,皇帝也没打回来。

师:假如你是一位将军,你会怎么做?在学习单上写一写。

学生交流写话……

师:当时的确有位将军,和你们一样,写下了一番振奋人心的话语,他叫岳飞,这番话叫作《满江红》。

本课的三个片段,围绕《示儿》和《题临安邸》,先后引入《夏日绝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淮村兵后》《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满江红》。副诗与主诗具有相同的历史背景。在主副诗组合教学中,教师借助学生对副诗的自读理解不断地强化、巩固课堂所教的主诗的学习方法,同时,副诗的诗意正是理解主诗诗意、体悟主诗情感的重要辅助。这样的主副诗串联组合,实现了组诗教学的和谐兼容。

二、“并”——为深切感悟诗情提供扶手

在教学中,教师常常会在教完课文中的古诗后,拓展学习具有相同情感的其他古诗。可很少有教师认识到,拓展古诗是可以作为辅助理解教材古诗情感的手段的。将相同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古诗组合教学,可以在组诗之间搭起桥梁,有利于学生充分立体地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以《示儿》和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为例。

师: 《示儿》中最能表达诗人心情的字是哪一个?

生:悲。

师: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呢?

生:喜。

师:两首诗要表达的情感一样吗?

生:不一样。(犹豫片刻)好像一样,都是爱国之情。

师:同是爱国,为什么一个悲、一个喜呢?

生:因为一个失败,一个打了胜仗。

师:那我们好像明白了一个道理,爱国,是可以通过不同的情绪来表达的。读《满江红》,想一想,它是用什么情绪表达爱国的。

生:怒。

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呢?

生:怜。

师: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呢?

生:哀。

师: 《春望》呢?

生:恨。

师:喜、怒、怜、哀、恨,最后到悲。情绪不一样,所要表达的情感却是一样的。再比较,为什么诗人会有这些不同的情绪?

生:诗人遇到的事情不一样,年龄不一样……

学生很容易找到诗人表达的情感是“喜”和“悲”。但是,学生的理解仅仅处于“知道”层次,没有深入体会到爱国情感的强烈。因此,教师借助《满江红》《春望》等副诗,架起“喜—怒—怜—哀—恨—悲”这样的一座桥梁。学生会很容易明白诗人的喜源自成功收复失地;诗人的悲,是从最初的怒,经怜、哀、恨,直到临终前的绝望,一步步地深入而来的。此时,学生对爱国之情的理解,不再只是单纯的“知道”,而是有了更加深层立体的理解。主副诗的层层构建,实现了组诗教学的和谐兼容。

三、“联”——为突破理解难点打开出路

悟诗情是难点,有些情况下,理解诗意就已经很难。所以,在必要时,教师需要借助拓展资料,帮助学生的理解诗意。

以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赠刘景文》一诗的教学为例。

这首诗中提到的景物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学生对诗意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对诗人表达的情感的理解存在难度,尤其诗人抑荷扬菊的态度,看似有违常理地将“橙黄橘绿”当作“一年好景”的说法,使教师在教学中难以找到突破口。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做如下处理:

师:(出示诗句,生读)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师:萧瑟秋风,百花凋落,只有菊花坚持到最后一刻。

生: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师:春来百花艳,然而能坚持到深秋的,只有菊花。

生: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师:守着最后的花枝,菊花宁可在枝头冻死,也不愿被吹落在污泥之中。你们觉得,菊花是一朵怎样的花?

生:勇敢、顽强……

学生在循序渐进的感悟中逐步加深对菊花这一文化意象的认知,明白诗人抑荷扬菊、以菊赠友的真实意图。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副诗的呈现突破了《赠刘景文》的教学重难点,实现了组诗教学的和谐兼容。

四、“比”——为突显主诗特色提供素材

同类别的古诗中,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感情往往是相似的,只是因内容的不同而使每首诗都各具特色。学生在积累了一定量的同类古诗后,在学习中容易出现种种疑惑。

以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芙蓉楼送辛渐》一诗的教学为例。悟诗情过程中最难以解释的是王昌龄连夜冒雨赶来,目的究竟是送别,还是托友人传话?送别的情感是怎么表达出来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了两次对比阅读。第一次将《芙蓉楼送辛渐》与王昌龄的《送任五之桂林》等诗进行对比,发现王昌龄的送别诗中“寒”字的出现频率很高。这应该不是巧合,而是作者与挚友分离时内心悲凉之情。

第二次,教师进行了送别诗的对比。不同诗人送别时惜别之情的表达不同,原因在于诗人个性不同。李白洒脱,所以很少看到他儿女情长;王维深情,所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勃率真,所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昌龄的个性和政治立场,导致他的送别诗充满孤独感,而这种孤独感正是源自知己的分离,因此,王昌龄送别诗中的孤独就是他惜别情感的表达。

送别诗对比阅读,使学生读出了《芙蓉楼送辛渐》的特色,读懂了不同送别形式背后诗人相同的惜别情感。

类似的比较还可以用于边塞诗的教学中,使学生在比较中体味诗句的情感,加深其对诗句的理解,在比较中发掘诗句的独特之处。

五、“环”——为聚焦主诗理解积聚力量

结合上述案例,从教学的整个过程来看,组诗教学起于主诗,即教材文本的教学,基于重难点突破的需要引入副诗。在教学过程中,主副诗交替穿插,最终,教师可以利用副诗的辅助作用,成功突破主诗教学重难点,重新回归主诗情感和主题思想的升华。起于主诗,归于主诗,整个过程形成一个闭环,教师在教学时既要保障用副诗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古诗的能力,又要确保主诗的教学地位;既要保障课堂教学的宽度,又要确保主诗教学的深度,这样主次分明的组诗教学,才能实现组诗教学的和谐兼容。

作为中华民族汉语言的精粹,古诗词类别众多,内容丰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不同的教学高度,不同的学段特征,不同的教学需要,教学的侧重点均不同,古诗的组合教学也随之不同,组合策略、路径也会有所差异。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仍需要不断探索优化,让这种古诗教学的模式不断完善,推动古诗教学研究不断深入。

猜你喜欢

组诗爱国古诗
爱国拥军矢志不渝 扶危济困不遗余力
可见光(组诗)
苍凉组诗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拟古诗”之我见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爱国是心中唱不完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