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设有温度的文明

2023-09-13王晴

南风窗 2023年17期
关键词:南风窗现代文明中华文明

王晴

今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时提到:“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被写进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能否为社会共识提供新的凝聚力?6月26日,南风窗主办“文明的继承与复兴—如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讨会,邀请八位教授就此展开对话。

八位对谈者分别是,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辛鸣,外交学院战略与和平研究中心主任苏浩,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教授张旭,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首席研究员薛力,德国波恩大学终身讲座教授辜学武,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檀有志,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黄日涵,中央民族大学民族与社会学学院教授余梓东。

属于自己的话语体系

南风窗:当下为什么要着重强调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辛鸣:文明是对我们现实世界形态的一种证明、辩护和宣誓,我们所创造的一切,是否具有文明意义,能否展现出自己的独特性,是很重要的。

过去我们使用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改革开放后,我们把一些西方社会的话语体系引进来,这两种方式都很有必要,但好像没有把中国社会的百年实践讲清楚、说明白。中国近四十年改革发展取得的经济奇迹,种种实践,需要在文明层面上讲清楚。

余梓东:从学理、法理和政理方面来说,需要看到中华文明是有突出统一性的。它既包容多民族文化,也凝聚人心,在当前,强调国家统一、文明延续,是各民族的命运所系,也是我们实现复兴的前提条件。

辜学武:现在,中华文明的感召力和全球性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么强大。任何一个事物都有全球度,所谓全球度,就是某一种事物、思想、产品或制度在全球范围内传播、覆盖与实践的程度。比如德国俾斯麦政府发明的社会保险体制,在几乎所有现代国家都采用,这说明它的全球度很高。中华文明如今在全球的实践,相对低于基督文明和伊斯兰文明,因此更需要强调。

南风窗:我们一直说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史悠久,为什么说它在全球的感召力还比较低?

辜学武:我们可以从文明的定义中分析。文明可以被看作一种生活方式,其中包括四个维度: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思想文明。

中华文明在物质文明维度有比较高的全球度。“一带一路”有150个国家参与建设,而物质生活的方式,比如高铁这种快速出行方式,支付宝、微信等无现金支付,在全世界有非常大的影响力。但它只是一个维度。

为什么伊斯兰文明和基督文明的全球性高于中华文明?从精神文明的角度看,中华文明没有传教士色彩。中华文明一个最基本的精神是人不一定要靠上帝,儒家告诫每一个人,要达到完美的道德境界,是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完全靠个人的努力和奋斗。

主动走出去不是中华文明的特征,而是“修文德以来之”,希望自己做好后,其他地区的人扶老携幼奔向这里。这种思想让中华文明的全球性没有传出去。

中国对美国的基本外交方略是两个字,“缠斗”,如果威胁核心利益,则坚决斗争。在我看来,文明之间还是合作为主,竞争与冲突为辅。

此外,中华文明有自己的符号与象征,像文字的内部结构,很多人看不懂,这就向外部关上一道大门。一个汉学家曾说,在西方和中国之间有一道铁门,不进这个铁门,便永远不能欣赏它的优美,永远不能欣赏它的逻辑,也永远不能感受它对你造成的震撼。别人进不来,而我们也不愿出去,就造成了中华文明的全球性相对较低的局面。

在文明竞合时代突围

南风窗:如今世界格局变化多样,其它国家会如何看待中华文明?

薛力:现在依然是和平发展的时代,但国际关系的基本特点已从大国间围绕地缘政治的竞争,转化为文明之内互相抱团、文明之间互相竞争。这在2015-2016年就已经形成了,这个时代可能发生局部战争,但世界大战不大可能发生,文明是纠缠在一起的。

如今,美国构建排他性的俱乐部,试图把中国锁在产业链的中低端,而中国对美国的基本外交方略是两个字,“缠斗”,如果威胁核心利益,则坚决斗争。在我看来,文明之间还是合作为主,竞争与冲突为辅。

未来,中国应该怎样定位自己的崛起,中国梦实现的指标是什么?是取代美国的全球角色地位吗?可能不是。在一个多文明竞争的时代里,文明体之内可能有一两个领导者,但没有公认的领导者,同时不同文明之间互相抱团。

苏浩:三年前,美国一位教授曾说:“我们正在往前回归,到将来的19世纪。”他认为现在的国际关系是19世纪强权政治的状态。我配合外交部做了20多年东亚外交合作一体化进程的研究,东亚国家是“东亚儒家文明圈”序列的国家,我们一直在推动东亚区域合作一体化,建立東亚共同体。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开展顺利,但现在再看我们的东亚区域,客观现实确实让人感到遗憾。

上个月,我在一个会议上提出“文明政治”这个概念,即基于文明来建构政治形态,超越强权政治,超越意识形态政治。会后一位韩国专家说,这让韩国和中国心理距离拉近了,而会上原本是对抗性的状态。这是我在国际会议实践中的一个经验。这些年我越来越明显感觉到,文化、文明是底层逻辑,要处理好国家间关系,文化文明关系要处理得好,这是一种潜在但实在的支柱。

南风窗:为什么这种基于文明来建构政治形态的主张更能得到认可?中华现代文明和其它主张相比,它的优势或潜力是什么?

辜学武:现在谈中华现代文明,要理清“现代”这个概念。现代是有时间维度的,不是1492年第一个现代国家西班牙刚产生时所定义的“现代性”。当下讨论这个话题,其现代的特性一定是全球性。如果一种文明缺乏全球的感召力,它就不是现代,而是落伍。

建设有传播力的文明,苹果公司的战略可以借鉴—组合。iPhone刚出时,两千多个零配件、十几个重要技术,都是市场上已经存在的技术,但从没有人像乔布斯一样把它们组合在一个小型机器里,这就形成一个了新产品。这个产品颠覆了整个工业界,颠覆了整个人类生活的方式。

可能最终要形成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是走iPhone的道路,汇集世界上最优秀的、现成的文明成果,形成一个新的拳头产品,再推出去,很多国家会在这个新形成的中华文明逻辑里看到自己的身影,这有利于中华现代文明在全球传播,被人接受。这不是一种说教,也不是一种传教,而是吐故纳新,平等对待世界各国文明成果。

南风窗:我们谈建设中华文明,一直很强调其中的平等和平衡。

苏浩:哲学里有一个重要的方法论,“螺旋循环”,以这个观点看来历史,人类历史发展经历了三大阶段。第一阶段是农耕文明时期,今天的世界文明基本在这一时期形成。当时各文明体系都在自己特定的地缘环境中产生、繁衍、发展、演化,西方文明在西方,中华文明在东亚,印度文明在南亚等,是比较平衡的古代全球文明体系。

第二阶段是工业文明时代。西方基于强有力的工业实力,向全球扩张,建构了一个遍布全球的工业社会,似乎到今天,西方仍要以它的文明体系来建构全球,包括政治体系、民主自由思想,就是一个所谓的现代化世界。但这是一个失衡的文明体系,西方强,其他弱。

现在人类社会正在看到一种新时代的曙光,即“数智时代”,数字和智能时代。这是人类社会根本性的变化和转型,相当于工业文明颠覆农耕文明,重构人类社会。此时我们需要重新考虑如何看待国家、区域与世界。未来各文明将要回归自己的本体。

古今动态结合

南风窗:当我们向内探寻时,有哪些属于传统文明的品质可以用来面对当下的困境?

重要的是要增强文化自信。今年在北大召开了“纪念亚当·斯密诞辰300周年讨论会”,其实想想,我们为什么不能开一个《盐铁论》的研讨会?

张旭:梳理一下我们的传统文明,把好的拿来用,把不好的扔了,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看,不同时代的好与坏是不一样的。比如“个人自扫门前雪”是好是坏?在法律层面就是好的,但社会领域可能就是坏的。所以去伪存真也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重要的是要增强文化自信。今年在北大召开了“纪念亚当·斯密诞辰300周年讨论会”,其实想想,我们为什么不能开一个《盐铁论》的研讨会?在欧洲,马克思把魁奈叫作现代政治经济学的真正鼻祖,魁奈思想影响亚当·斯密,而魁奈被称为“欧洲的孔子”。他的思想受中华传统文化影响非常深,还专门写了一本书,《中华帝国的专制制度》。这说明我们的文明有当代意义。

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制度下已形成的世界格局没有变,现代经济运行的政策体系、制度规则、工业输出国和农业产品输出国的地位,基本没有变,唯一发生的一点变化是中国在逐渐崛起。文明的继承与复兴是硬实力与软实力彼此契合、相互成就的问题。当我们扎扎实实推进经济建设,文明等新东西自然会逐渐清晰。

辜学武:前面提到文明的四个维度,在后两个维度上,有很多值得重视的。中国的制度文明相对其他国家的制度文明来讲并不落后。从秦始皇時期始,中国一直是中央集权制,而全球所有的现代化工业国家,只要GDP水平能进入富裕国家行列的,除了法国和日本,基本实行了联邦体制。

但在应对全球化一些问题时,联邦体制效率不高,很多国家正不动声色地向中国的举国体制学习,用国家资金来鼓励或捍卫自己的全球竞争能力。德国前不久花了近100亿美元,把英特尔引到德国的东部地区投资生产芯片,欧盟出台国家补贴法来重新打造欧洲的生产基地,美国拜登政府连续出台几个法,核心都是保护主义,利用国家资源来进行国家经济发展力的竞争,所以中国的举国体制正潜移默化地向全球传播。

而思想文明上也有很多值得挖掘的地方。比如道家的“无为”“小国寡民”思想,就是国家、政府机构不要过多干涉个人的发展自由,这与西方的自由主义思想有如出一辙的逻辑。再比如中庸的思想、“和为贵”的思想,都是国际关系上非常需要的。俄乌战争的调停,如果没有中庸思想指导,这个和平协定就难以达成。现在世界的主流文明虽然是西方文明,但复兴中华文明,还是可以找到很多契机。

南风窗:学界可以从什么角度加入这个宏大建设中去?

辛鸣:中华文明五千年没有中断,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兼容并蓄、交流互进。佛教是纯粹的外来文化,我们把印度佛教拿来后,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又把它变成中华文明内在的有机组成。重点是我们有没有能力和本事,把外来的东西拿来后,化为己用。

历史学家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结尾讲中华文化“唯实唯新”“发扬光大”时,打了个很有趣的比方。他说人要吃猪肉,但吃猪肉的目的是什么?是要通过吃猪肉,把猪肉变成人的肌肉,强身健体,而不是通过吃猪肉把人变成猪。这个比喻很直白,但道理是很深刻的。

在TikTok等平台上,可以看到一些国外的受众在唱红歌,而且唱的效果非常好,我想这一方面提醒我们多关注平民化的部分,不只注重宏大叙事,另一方面,这也是借船出海,有温度的传播。

黄日涵:怎么来进行的融合很重要,同时,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复兴,也离不开传播。现在的年轻人基本刷抖音,抖音日活达到8亿,因此传播中华文明的思路应该有些变化,针对Z世代的特色进行调整。在传播时,有几个点值得我们思考。

首先是要说人话,注意传播的有效性。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仅是讲给外国人听,还要讲给中国人自己听。很多人往往陷入自己的兴趣偏差之中,总觉得各位教授、知名专家学者懂的,其他人也应该懂,并不是这样。到现在为止,中国上过大学专科的只占总人口15%,而且中国有12亿人没有出过国,10亿人没有坐过飞机,我们更需要通过接地气的传播方式让更多人了解中华文明,了解中华文明跟海外的交流互建。

其次是要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来向海内外讲述中华文明。现在的对外传播很多是宣教形式的,只重视讲没讲,不在乎别人听没听。其实中华文明的故事在海外很有共通性,我们如果能让别人共情,就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檀有志:像快手、抖音这些国内草根化的平台野蛮生长,其中内容“万物生”。在TikTok等平台上,可以看到一些国外的受众在唱红歌,而且唱的效果非常好,我想这一方面提醒我们多关注平民化的部分,不只注重宏大叙事,另一方面,这也是借船出海,有温度的传播。

在国内外传播时,也要注意去伪存真,多方参与。我曾去英国的中小学做“中国日”交流,讲“武松打虎”。这在我们看来是勇气的象征,但外国小朋友第一时间提出的疑问是,为什么你们不爱护动物?为什么不保护野生动物?所以我们在继承文明、传播文明时,要有更多的思考与设计。

猜你喜欢

南风窗现代文明中华文明
《南风窗》新媒体营收激增原因分析
4000年前的中华文明什么样儿?
追寻“华胥氏”——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垦者
把中华文明的底色铺陈好
《犬之岛》:形式主义的美学突围与现代文明的存在之思
当原始人遭遇现代文明
中华文明何以延续至此
让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现代文明建设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南风窗》 强化教育公平
《南风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