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

2023-09-13黄卿

作文周刊(中考版) 2023年33期
关键词:论据观点材料

黄卿

片段精选

片段1:

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节选自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赏析

选文第1段明确表明作者的观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语言简明扼要,铿锵有力,显示出高度的自信,读来令人精神振奋。第2段紧随其后,以排比的形式列举出我国历史上四类典型人物,表明正是这许许多多自信、努力、勇敢、无私的中国人推动了历史的进步,撑起了中国的脊梁,证据确凿而充分,读来气势磅礴、酣畅淋漓,使观点得到了有力的证明。为了使论证更严密,作者在第3段又举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顽强抗日的革命者的例子,在以上这些不可辩驳的证据支撑下,结尾掷地有声地重申观点“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这样一个论证模型:观点+论据1(排比列举)+论据2(补充例子,简单分析)+观点。思路清晰,结构严谨,有理有据,无懈可击。

片段2:

……先要说说有业之必要。

孔子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又说:“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孔子是一位教育大家,他心目中没有什么人不可教诲,独独对于这两种人便摇头叹气说道:“难!难!”可见人生一切毛病都有药可医,唯有无业游民,虽大圣人碰着他,也没有办法。

唐朝有一位名僧百丈禅师,他常常用两句格言教训弟子,说道:“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他每日除上堂说法之外,还要自己扫地、擦桌子、洗衣服,直到八十岁,日日如此。有一回,他的门生想替他服务,把他本日应做的工悄悄地都做了。这位言行相顾的老禅师,老实不客气,那一天便绝对地不肯吃饭。

我征引儒门、佛门这两段话,不外证明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人人都要不断地劳作。倘若有人问我:“百行什么为先?万恶什么为首?”我便一点不迟疑答道:“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没有职业的懒人,简直是社会上的蛀米虫,简直是“掠夺别人勤劳结果”的盗贼。我们对于这种人,是要彻底讨伐,万不能容赦的。

(节选自梁启超《敬业与乐业》)

●赏析

这段选文论证的观点是“有业之必要”,大体思路和上面的选段相似,两者的不同在于:前者主要选用事实材料做证据,后者既有事实依据又有理论依据。下边我们来详细拆解一下这段文字: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观点;第2段引用孔子的言论,借助孔子的权威从反面论证“有业之必要”;第3段列举事例,讲述百丈禅师不做事不吃饭的故事,从正面证明“有业之必要”;第4段水到渠成,总结上文,明确“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人人都要不断地劳作”的观点。

技法指津

一篇好的议论文必须做到有理有据。“理”就是道理、观点,“据”就是证据、材料。只阐述观点,缺乏事实,不能令人信服;只堆砌资料,缺乏必要分析,则杂乱无章,茫然无绪。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有理有据”呢?

1.观点统率材料

观点明确,材料选择才会有清晰的方向,片段1和片段2都是很好的例子;反之,如果观点模糊,材料选择也必然茫然无绪,胡乱拼凑。比如这段文字:“少年一贯快马扬鞭,道阻且长不转弯,要盛大,要绚烂,要哗然,要用理想的‘泰坦尼克号去撞击现实的冰川,要烧赤壁的风,而非借草船。‘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希望吾辈青年可以在新时代中加强修养,端正思想,怀爱国心,立爱国志,付诸行动,坚持奋斗,早日实现人生理想。”乍一看,好词好句不断,花里胡哨,细推敲就会发现,不过是胡乱引用、信口开河的语言堆砌而已,表达毫无逻辑可言。这归根结底是因为小作者根本就没有想好自己要表达什么观点。

做到观点鲜明,要记住三点:语言直白、表述具体、选点聚焦。依据这三点,我们可以给上边这段文字提炼出几个观点:“青年当树立远大理想”“青年当敢作敢为”“青年当坚持奋斗”。观点确定了,再找依据就不盲目了。

2.材料为观点服务

就像律师在法庭上必须拿出证据来证明自己的主张一样,同学们也必须用充足的材料来支撑自己的观点。材料不要不加筛选、随意拼凑,而要精选与观点内涵高度一致的典型材料,不在多,而在精。通过提炼主题词,同学们可以快速找到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衔接点,精准选材,紧扣观点,有效表达。比如从“‘定州缂丝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程苗欣脚踏实地,雕刻如梦的千年奢华”这则材料中,同学们可以提炼出传统文化、坚持、爱国、信念等主题詞,可以用这一材料来证明与此相关的论点,只要在使用材料时根据论点的不同灵活表达,突出主题词即可。

技巧延伸

有一回我住进医院里,僵卧了十几天,病愈出院,刚迈出大门,陡见日丽中天,阳光普照,照得我睁不开眼,又见市廛熙攘,光怪陆离,我不由得从心里欢叫起来:“好一个艳丽盛装的世界!”

其实人生真是有很多快乐,下棋、钓鱼、爬山、唱歌,等等,读书更能体味其中的快乐:古圣先贤,成群的名世的作家,一年四季排起队来立在书架上面等候你来点唤,呼之即来挥之即去。行吟泽畔的屈大夫,一邀就到;饭颗山头的李白、杜甫也会联袂而来;想看外国戏,环球剧院的拿手好戏都随时承接堂会;亚里士多德可以把他逍遥廊下的讲词对你重述一遍。

“幸遇三杯酒好,况逢一朵花新?”我们应该快乐。

(节选自梁实秋《把快乐种在心里》)

〔注释〕“幸遇三杯酒好,况逢一朵花新”出自宋代朱敦儒《西江月·世事短如春梦》。

●借鉴

选文表达了什么观点?使用了哪些材料做论据?请简要概括。

答:

【解析】新课标要求初中阶段的学生能够阅读简单的议论文,能够区分观点和材料,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做出判断,本题正是对这一要求的具体落实。同学们应该知道,观点通常就是文段的中心句,多位于开头或者结尾,起着开篇点题或者总结收束的作用,从句式上看多为陈述句、肯定句、判断句;对论据的提炼概括要紧扣观点,突出主题词。

牛刀小试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青年乡村教师顾亚带领山区孩子组建摇滚乐队,为孩子们赢得到外地演出的机会,让孩子们见识广阔天地,获得自信。他说:“音乐像一颗星星照亮了我的心,而今天,这星光又在孩子们的心中开始闪烁。他们改变了我,也改变了他们自己。”

材料二:“95后”摄影师韩佳龙,3年走访170多位志愿军老战士,为他们留下珍贵影像。他说自己所做的就像一种回馈:“我们反馈一份爱之后,老战士们给我们的反馈是成倍的。我们做这件事情类似于历史的记录。我觉得最大的贡献可能就是把它留下来。”

材料三:“90后”青年宋晓,怀着对乡村振兴事业和乡村生活的向往,自荐当选为山村书记,敢想肯干,在史家崖村打造出一个村集体经济突破25万元的“五星级村党组织”。

●训练

读了上面的三则材料,请用一句话表达你的感悟。

答:

(本期答案见下期中缝)

猜你喜欢

论据观点材料
恰当使用论据
恰当使用论据
新材料赢得新未来
观点
用好论据“四字诀”:准、新、精、美
最美材料人
材料
业内观点
新锐观点
观点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