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并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
2023-09-13李雪松
李雪松
考点概述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古诗文阅读中,对“句子”的理解有两点要求:一是“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二是“理解并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由于近几年不直接考查文言文的句式,而是把它糅合在其他题目中作间接考查,所以在此着重讲解“理解并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文言文断句和翻译题考查的固然是整句的理解和翻译,但命题者对文句的设定不外乎“实词”“虚词”和“句式”三大纲目和“同音通假”“词类活用”等七个采分点,考生对这些不清楚,翻译起来难免挂一漏万。
一、抓好“三纲”
1.实词。文言实词包括通假、异义、多义、偏义、活用等5个细目。对于任何一个文言实词的翻译,考生可以:
(1)保留。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地名、官职、器具等,不翻译。如:沛公军霸上。(《史记·项羽本纪》)中的“霸上”无需翻译。
(2)对译。译文对应原文,基本遵照原文的句式,将通假字译为本字,将活用词译为对应词性的词,将单音节词译为双音节词,多义词则要结合语境选用恰当的义项译出语境义。如: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生”通“性”,译为“资质、禀赋”。
2.虚词。虚词是句子的润滑剂。常考的文言虚词有“因、以、于、乃、其、为、则”等,文言虚词的翻译有两种情况:不译和必译。关键在于结合具体语境分辨哪些可以不译,哪些必须译出。
(1)删除。有些文言虚词,如句首发语词“夫”、句中起语法作用的“之”、句末表判断的助词“也”等,应该删去,不翻译。如: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也”和“耳矣”分别起舒缓语气和加重语气的作用,应该删去,不翻译。
(2)替换。有些文言虚词在现代汉语中有与之相对应的实义,如作代词的“之”与作副词的“其”,这些文言虚词必须译成现代汉语中对应的实义。如:桓侯故使人问之。(《韩非子·扁鹊见蔡桓公》)“之”代指“他”。
3.句式。文言句式属于高考试题的考查范围,要求考生必须掌握好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固定句式等文言句式的不同特点,翻译时应注意:
(1)补充。翻译省略句或者因内容缺省无法翻译出完整的句子时,要补充省略成分。如: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翻译时要补出介词宾语“之”,即“敢以(之)烦执事”,“之”译为“这件事”。
(2)调整。在翻译主语后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被动句时,一般需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来调整文言句子的语序。如: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战国策·荆轲刺秦王》)“知其事”是后置定语(“者”是后置定语的标志),因此翻译时语序应调整为“太子及知其事宾客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二、译好“七目”
1.同音通假。通假,是古代书面语言对同音或音近字的通用和假借。通假字有两种情况,一是因古代文字少,不能尽表其义,需要时,依据口语,用一个同音字代替,即“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二是本有其字,书写者可能为一时方便而借用同音或音近字中笔画较少的字代替了本字而被沿用下来,也就成了通假字。
2.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语法现象。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名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等。考生在翻译文言句子时,遇到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一定要先判断词类活用的类型,然后据此推断其意思。
3.一词多义。古代汉语的词语多为一词多义。在翻译时,考生一定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从众多义项中选择最恰当的一個进行翻译。如“肉食者鄙”(《左传·曹刿论战》)中的“鄙”译为“鄙陋,目光短浅”,“越国以鄙远”(《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鄙”译为“边邑”。
4.古今异义。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现象非常普遍。考生在翻译文言文句子时尤其要注意那些存在古今异义的词语,不可以今译古,否则就会出现错误。如“学者”古义为“求学的人”,在“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说》)中即为此义,但今义为“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5.单音节词。现代汉语词汇以双音节为主,而古代汉语词汇以单音节为主。在翻译文言文句子时,不要轻易地把古汉语的词汇当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去解释。如“可以”译为“可以把”,“本事”译为“根本的事情”。
6.特殊句式。文言文阅读中有许多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含有特殊句式的句子,是高考命题的重点,考生要想准确翻译此类句子,必须了解其句式特征,否则极易失分。
7.固定句式。固定句式是文言文阅读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在翻译时有固定的意思。因此,考生在翻译文言文句子时只能用它的固定意思来翻译,不能擅自意译。如“……甚矣哉”应译为“……太”,“焉用……”应译为“为什么……”,“得无(非)……乎”应译为“恐怕……吧”“莫不是……吧”。
考题连线
(2023年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周尧卿,字子余。其先汝阴人。尧卿警悟强记,七岁善赋诗,弱冠以学行知名。天圣二年登进士第,积官至太常博士、通判饶州。卒,年五十三。有文集二十卷,《诗》《春秋》说各三十卷。尧卿十二丧父,忧戚如成人,见母氏则抑情忍哀,不欲伤其意。母异之谓族人曰是儿爱我如此多知孝养我矣。卒能孝养,志如母之言。其于昆弟,尤笃有爱。执母丧,倚庐三年,席薪枕块,虽疾病不饮酒食肉。或勉之以礼,曰:“《礼》‘老病不止酒肉,意或不胜丧耳。病且未老,忍及此耶?”葬之先期,躬自负土。有告之曰:“古之贫无以葬者或然,今子何自苦?”泫然流涕曰:“过是,虽欲竭力,复可得乎?”尧卿为人简重不校,有慢己者,必厚为礼以愧之。居官禄虽薄,赒宗族朋友,罄而后已。所至称治,民有去思。尝知汀州宁化县,提点刑狱杨纭入境,微伺刺史善否,有被刑而耘苗者,纭就询其故。对曰:“贫以利故,为人直其枉,令不可欺,而我欺之,我又何怨?”纭至邑,不复他察,第以所闻荐之。庆历间,范仲淹举经行可为师表,未及用而卒。尧卿之学,不惑传注,问辨思索,以通为期。其学《诗》,以孔子所谓“《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孟子所谓“说《诗》者,以意逆志,是谓得之”。考经指归,而见毛、郑之得失,曰:“毛之《传》欲简,或寡于义理,非‘一言以蔽之者也。《笺》欲详,或远于情性,非‘以意逆志者也。是可以无去取乎?”其学《春秋》,曰:“左氏记之详,得经之所以书者。”至三传之异同,均有所不取,曰:“圣人之意,岂二致邪?”欧阳修以文表其墓曰:“若周君者,事生尽孝,居丧尽哀,而以礼者也。君学长于毛、郑《诗》,《左氏春秋》。”
(节选自《隆平集·儒学行义》)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母异A之B谓C族人曰D是儿E爱我F如此G多H知孝养我矣。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给文言文句子断句的能力。这句话的意思是:母亲对此感到诧异,对亲戚说:“我的儿子这样地关怀我,非常懂得孝顺赡养我。”“之”是代词,指代前文“忧戚如成人,见母氏则抑情忍哀,不欲伤其意”的内容,“母异之”主谓宾语齐全,B处应断开;“曰”是“说”的意思,习惯上“曰”后,即D处应断开;“多”是“很、非常”的意思,修饰的是“知孝养”,“如此”是“这样”的意思,从语意上看,是周母感慨儿子对自己的关心程度竟然到了这样的程度,因此“如此”后,即G处应断开。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泫然流涕曰:“过是,虽欲竭力,复可得乎?”
译文:
(2)纭至邑,不复他察,第以所闻荐之。
译文: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泫然”译为“流眼泪的样子”;“是”译为“如今、现在”;“复”译为“还、再”;“……乎”,反问句,译为“……吗”。(2)“邑”,名词,译为“县”;“察”译为“考察、访查”;“第”译为“只是”。
(参考答案见下期中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