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的土地荒漠化防治路径与政策建议

2023-09-13杨伟民

北方经济 2023年8期

杨伟民

摘  要:荒漠化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和产业发展滞后的“两难”问题制约着沙区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传统的沙化荒漠化治理只注重单一的生物、物理或经济环节,导致防治成果不够显著。环境系统是复合生态系统的基础,经济系统是科学防治的方式,社会系统是自然环境系统和经济系统和谐发展的目的。本文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的环境—经济—社会三大系统耦合效应,总结土地荒漠化防治的路径,从产业、经济、社会和科技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荒漠化防治     復合生态系统理论     系统耦合效应

一、引言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荒漠化防治工作。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并指出“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深入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事关我国生态安全、事关强国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业。”荒漠化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重大生态问题。作为一种自然和人为双重因素影响下发生的复合型灾害,在全世界,每天约331平方公里土地退化为沙漠或荒漠,导致13亿美元经济损失(段娟,2021)。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自然生态环境相当脆弱,旱涝灾害、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等问题都在加剧荒漠化程度。中国荒漠化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土地沙化。截至2019年,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57.37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168.78万平方公里(国家林草局,2019)。中国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年超过640亿元人民币,将近4 亿人直接或间接受到荒漠化问题的困扰(卢琦,2020)。在荒漠化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同时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滞后。

长期以来,荒漠化治理手段强调治理的生态效益,忽视了群众荒漠化治理的积极性,影响了治理的生态效益目标;从政策措施来看,大部分现行的荒漠治理项目以政策补贴为主,产生的经济效益小,与当地的经济发展需求是割裂的,农牧民走出传统生产模式后缺乏替代产业,生存压力可能会导致农牧民维系以往的生产模式,进一步加剧荒漠化。可以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除了自然环境演化,更重要的是经济发展低水平时,人类活动对资源、环境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土地承载力削弱,土地退化、沙化(Piao et.al)。在技术方面,土地沙化荒漠化主要通过植被恢复技术治理,包括自然植被恢复技术(围栏封育技术)和人工植被恢复技术(包括飞播造林技术、原生植被建植技术、复合式植被栽植技术、土壤改良技术、沙障营建技术等)(通乐嘎,2022)。在政策执行方面,荒漠化治理政策执行过程中呈现出的政策稳定和政策变迁两种取向,政府政策工具的运用和选择是荒漠化治理最为根本的因素,二者体现出政策过程的嵌入对荒漠化治理政策稳定性、连续性、完备性带来的影响特征(哈斯、盖志毅,2020)。荒漠化治理政策表现为“政策涉及面广、政出多门、执行交叉”的特点,也呈现出多元化的政策演变特征。企业最需要的科技政策是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企业人才培训以及加强公共研发服务平台建设;最关注的金融税收政策是设立融资平台、发展专项基金、贷款贴息(许端阳,2019)。具体法规方面,主要存在沙化土地的界定问题、专门性措施中的效率和公正平衡问题、跨部门措施实施成效问题(宋丽弘,2017)。总体而言,大多数现有的沙化荒漠化防治研究多集中于沙化荒漠化防治技术方面研究、政策方面研究、产业创新研究、法律法规研究,都是小尺度及特定地块的研究,未能在大尺度的荒漠化地区进行整体性的应用(朱玲,2020)。

荒漠化治理生态效果显著,但仍然存在经济效益低和注重短期利益的问题,需要从根本上解决土地沙化荒漠化问题。荒漠区复合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非平衡的复杂系统。为实现从根本上防治土地沙化荒漠化的目的,需要采取系统思维,从社会—经济—环境三个维度,结合土地沙化荒漠化防治的实践,提出土地沙化荒漠化的防治路径和政策建议。

二、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的内涵

1984年,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被提出(马世骏,王如松,1984)。所谓自然子系统是指人类赖以生存、繁衍的自然,经济子系统是指人类有目的的生产、流通、消费等活动,社会子系统即由人的观念、体制和文化构成。王如松等提出人类社会是以人类行为为主导、自然环境为依托、资源流动为命脉、社会体制为经络的复合生态系统(王如松,欧阳志云,2012)。该理论是在以“整体、协调、循环、自生”为核心的生态控制论原理的基础上,结合时(届际、代际、世际)、空(地域、流域、区域)、量(各种物质、能量)、构(产业、体制、景观格局)及序(竞争、共生与自生序)的生态关联及调控方法上提出的。该系统起主导作用的经济子系统,其决定着系统路径方向和相互关系,人类的生产生活推动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技术进步和价值增值。社会子系统通过为经济子系统提供公共产品,其发展成果可以共享于整个区域和地球生物圈的个体,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环境子系统作为经济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的基础,可以为其提供资源要素供给。以上三个子系统通过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的循环,结合成为一个更高层级的耦合系统。可持续发展实质是以人为主体的生命与其栖息劳作环境、物质生产环境及社会文化环境之间关系的协调发展。

三、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的沙漠化防治路径

土地的沙化和荒漠化会产生沙尘暴频发、土地产出能力下降,社区民众贫困化程度加深。 因此,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对土地需求增加,以及居民对大气污染的关注,荒漠化已经成为了生态环境的焦点。土地沙化和荒漠化产生的根源主要是气候变化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前者包括第四纪以来气候变暖、地壳活动、水文条件变迁和土地盐碱化。后者包括人口增长,过度垦殖和环境污染等。因此荒漠化的动因除了自然环境演化外,主要是经济发展低水平时人类对资源、环境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土地承载力削弱,土地退化、沙化(Piao et.al)。所以,防治土地荒漠化,就需要从从系统思维出发,以构建资源高效使用、人与自然的共生的复合生态系统为目标,促进荒漠化地区社会、经济与环境目标的耦合,实现土地荒漠化的有效防治。统筹规划、顶层设计和科学管理相结合,通过区域联合,运用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将优势资源整合、能源高效利用、跨区域产业互利共生,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赵吉,2020)。

(一)从环境系统看,保护并提升现有沙区生态系统功能

环境是荒漠区复合生态系统的基础,尽管原生荒漠区植被稀少,生态系统脆弱,但在调节气候、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通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沙漠可以中和酸雨,沙尘固碳;沙尘暴可以抑制因温室效应所造成的全球变暖的功能。因此要尊重自然环境的客观规律,对原生荒漠化地区要维护自然生态系统完整性,减少人为扰动,为子孙后代留下自然沙海;其次,要防止荒漠化扩大,增加生态资产,在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各类保护地核心区等区域,坚持保护优先,严格控制相关开发活动,不影响野生動植物栖息地及其生境,保护并提升现有自然生态系统功能。在因土地开垦导致的土地荒漠化地区,采用人工修复与自然恢复相结合的举措, 通过工程治沙,退耕还林、还草、还湿等生态治理,恢复自然生态系统。

(二)从经济系统来看,引进和培育生态友好型产业,促使当地社区和居民参与生态保护

在生态脆弱的地区要注意在发展产业、提升所在地居民生活的过程中关注自然资源对产业发展的承受度。长期以来,“在沙区生存,向沙漠要效益”是沙区发展经济的起点。但是在生态系统薄弱的沙区发展采用的技术路线并非都可以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的统一。20世纪30年代,在加拿大、美国,被开垦的草原上曾经形成强烈的黑风暴,迫使当地居民大迁移和大批农场废弃。为了减少牲畜对传统草场的超载力,萨赫勒地区在无水草原上钻深水井,周围集聚了过多的畜群。几年后形成了以水眼为中心,寸草不生的荒漠化圈。近30年来,一些干旱、半干旱草原发展种植业养殖业,人口和牲畜都成倍增长,超载过牧引起土地退化;一些荒漠化地区发展水稻种植、特色养殖,超采地下水问题日趋严重。因此,要兼顾环境和社会维度来发展沙区经济,促使当地社区和居民主动参与生态环境的保护。严守沙区生态保护红线、在沙区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基础上,促进沙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的产业融合,促进生态资源价值化。

(三)从社会系统来看,荒漠化防治、自然修复和工程修复是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农牧民、公众的共同参与

社会子系统是复合生态系统中自然环境系统和经济系统和谐发展的最终目的,荒漠化防治、自然修复和工程修复,需要政府、企业、农牧民、公众的共同参与。从政府层面做好政策引导、完善相关法律体系和做好沙区建设工程,依托防风固沙林、农田防护林、退耕还林等多项工程措施,引导沙区产业区域集聚、转型升级(Wang et.al)。建立以国家公园、生态廊道建设、城乡防护林体系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四、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的政策建议

(一)产业政策

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政策有效推动了重点产业的技术进步、生产效率、国际市场竞争力。区域政策调控能够支持企业向生态产业发展和促进企业集群发展、形成循环经济模式、构建生态产业园区。对沙区高污染行业进行限制发展,采取征收排污税、提高排放标准等方式进行强制性要求,可以迫使部分技术落后企业退出,倒逼企业技术改造升级,提高企业绿色化、节约化和可持续性水平;鼓励企业加快产业转型、加大环保投资,生产高附加值的生态绿色产品。还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按照“界定产权、科学计价、更好地实现与增加生态价值”的思路,精准定位行业性质,通过跨区域的生态补偿机制,为从事生态修复产业的企业实现生态服务价值转化。尤其要意识到生态服务价值的可交易性特征,通过碳交易等方式引导荒漠化地区获取碳汇补贴,享受碳汇福利。

(二)经济政策

防止土地沙化荒漠化最有效的途径是发展沙区产业。政府要通过财政补贴政策引导沙区企业向生态化转变,控制污染排放,促进企业进行环保投资。财政补贴类政策是最直接和有效的绿色发展引导政策。企业获得财政补贴的基础是要在生态环境改善中卓有成效,或者具有良好的环境保护投入记录,财政补贴能够直接提升企业经营生态化的能力和意愿。促使企业直接将资金用于环保设备购置、生产技术改造或创新,引导其他企业向生态环保产业转型。

1.鼓励沙区绿色金融。金融机构的信贷决策能够影响经济增长质量,发展绿色金融是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沙区生态产业需要较大的投资,高科学技术投入和长期的行业经验,例如,沙生植物,如沙柳、柠条、梭梭、沙棘,沙枣、甘草、麻黄、肉苁蓉、紫穗槐这些植物部分是自然野生,产业化过程需要人工种植,投资大,回收期长。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以信贷资源配置定向支持沙区生态产业企业,采取扩大绿色信贷、发行绿色债券等方式,扩大绿色金融供给规模和影响范围,影响企业的生态化决策,惠及沙区生态产业。

2.发展亲环境的农畜产业,打造区域品牌。沙区生态农业在改善自然环境的同时,可以创造经济效益。当前,沙区涉农企业都在探索种植适合当地土壤条件的经济作物,如甘草、梭梭、沙棘、沙柳、肉苁蓉、甘草、沙漠葡萄、沙地西瓜、紫花苜蓿、油沙豆作物等。由于距离市场远,产品被消费者认可需要较长的时间,企业往往需要同时涉足多个产业来进行利润互补。区域公共品牌是根据某个区域内的长期稳定优势产业形成的一种以地理标志为主的品牌标识,建立沙区区域公共品牌往往需要包括政府、行业组织、企业、科研机构在内的多方努力。政府可以利用规划指导地理标志、推进地理标志商标申报注册、发展地理标志品牌建设等方式培育区域公共品牌,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三)社会政策

在防治土地沙化荒漠化的过程中,还需重视非经济层面因素。要提升公司社会责任感、建立生态型企业文化,建立社会道德标准监督机制,加强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为新闻媒体、行业协会、社会公众开展绿色教育和社会监督提供条件,全面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促进全社会形成绿色导向的消费理念,鼓励消费者购买绿色化程度高的沙区生态产品。建立社会绿色消费的文化氛围,使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成为沙区的社会共识。参照世界遗产名录,如设立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国家公园、科尔沁旱地自然保护区,维护原有地形地貌和生物多样性,发展生态旅游和沙漠教育产业。发挥产业力量、企业家精神和社会组织的作用,总结诸如亿利资源集团、蒙草生态环境集团、圣牧高科牧业、林草生态建设公司等企业治沙和生态恢复经验,提炼宁夏“治沙英雄”王有德,甘肃八步沙林场“六老汉”,塞罕坝林场望海楼的护林员夫妇、阿拉善“时代楷模”苏和、达拉特旗王果香、毛乌素殷玉珍、奈曼旗宝秀兰等“农户治沙”的治沙典型,鼓励微观主体投入防沙治沙。总结以中国绿化基金会、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公益众筹”等为代表的民间组织荒漠化防治经验,鼓励社会多主体共同发力。集中力量,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科尔沁、浑善达克两大沙地歼灭战,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实现荒漠化地区的“添绿致富”。

(四)科技政策

建立对遥感影像数据处理、GPS 定位和 GIS 技术等 3S 技术的监测,追踪沙化荒漠化土地准确数据,实现信息数据库,进而通过数据生成精准的地理模型,开展荒漠化土地调查。对一线的土地荒漠化治理人员的职业技能进行系统培训,制定科学的治理措施;支持荒漠化治理专利技术的推广,对重大综合性的技术创新加大研发补贴,加强公共研发服务平台建设,鼓励涉沙企业成为荒漠化防治科技投入、科技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

参考文献:

[1]段娟.中国特色荒漠化防治道路的探索历程与经验启示[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21,14(6).

[2]卢琦,雷加强,李晓松,杨有林,王锋.大国治沙:中国方案与全球范式[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0,35(6).

[3]通乐嘎,赵斌,乌兰图雅,吴玲敏,崔云虹.内蒙古荒漠草原植物多样性研究进展及生态恢复措施[J].农业与技术,2022,42(1)

[4]哈斯,盖志毅.基于政策过程的我国荒漠化治理研究述评[J].科学管理研究,2021,(2).

[5]许端阳.创新驱动沙区生态产业发展若干问题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9,(9).

[6]宋丽弘,刘大炜.科尔沁沙地生态治理法律保障体系完善之思考[J].辽宁林业科技,2017,(5).

[7]朱玲,朱文莉.国内外防治土地荒漠化与生态修复研究综述[J].西部人居环境学,2020,(2).

[8]马世骏,王如松.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J].生态学报,1984(1).

[9]王如松,欧阳志云.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2,27(3).

[10]赵吉,钱贵霞,杨志坚,刘东伟,李金花,温璐,王锋正.沙区生态产业理论体系与实践模式[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0,34(12).

[11]Piao S L, Fang J Y, Liu H Y, et al. NDVI- Indicated Decline in Desertification in China in the Past Two Decades[J].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2005.(6).

[12]Wang X M, Zhang C X, Hasi E, et al. Has the Three Norths Forest Shelterbelt Program Solved the Desertification and Dust Storm Problems in Arid and Semiarid China?[J]. 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 2010,74.

(作者單位:内蒙古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康伟